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梅峰臺中市長政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家國主義與教育資料】
 瀏覽35,264|回應124推薦4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Vi
早早安(顏俊家)
YY (O太太)
faith信心

愛八卦? 祖宗遺傳的


編譯倪婉君∕法新社巴黎十五日電

為何一般人愛看連續劇或八卦雜誌 蘇格蘭心理學家在十七日出刊的「新科學家」期刊中提供科學證據說明,表示一切要歸因遠古流傳下來的「生存機制」(survival mechanism)。

研究人員找來十名志願者進行類似「傳話」的心理遊戲,請他們分別閱讀四篇不同文章,然後要求受試者看完後憑印象將內容寫下來,傳給對照組人員看,類似過程重覆四次。

研究人員比對原文和受試者寫下的文章,發現只要原文中涉及「八卦類」資訊,像是欺騙、出軌或其他人際互動,受試者就容易記住,而且大多能夠「忠於原文」。

結論顯示,一般人對於其他人的私生活較有興趣,研究人員找出的合理解釋和「生存機制」有關,並且要從遠古人類解釋起。數十萬年前人類進化到「智人」(Homo sapiens)階段,當時遠古人類基本的生存技能,就是知道其他族人在做什麼,以及是否關係到他們個人風險和利益。

聖安德魯斯大學研究人員梅蘇迪表示,若靈長類動物的智慧進化是要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像是如何對付他人欺騙等,那麼很有可能現代人類「傳承」這份先人遺產。

因此,研究團隊深信這種「不知不可」的生存機制,就是連續劇和其他八卦媒體「歷久不衰」的原因。研究內容同時刊於英國「心理學」期刊。

【2006/02/16 聯合晚報】



(向推薦的前三位朋友致歉,原主題文搬家至討論區)


本文於 修改第 1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066333
 回應文章 頁/共1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美女教授為什麼會死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女教授為什麼會死 -- 張瑞雄
丘延亮 Apr 13 10:32AM +0800 ^

美女教授為什麼會死
張瑞雄
2011年 04月13日
日昨各報都報導有一位美女博士獨飲五瓶酒後趴馬桶噎死,原因可能是最近要準備升等副教授還要教書,分身乏術,覺得壓力很大,因此借酒紓壓,因喝得太醉出事。但美女教授為什麼會感受到那麼大的壓力以致要獨自喝了五瓶葡萄酒呢?
在大學過多和就學人口逐漸減少的現實下,大學面臨招生不夠和退場的可能。而沒有學生就不需要老師,因此很多老師也面臨中年失業或轉業的沉重壓力,再加上教育部的各項評鑑和學校的升等都要數字,教學評量分數、期刊發表數目、有多少計劃等等,功利化和數字化的結果,讓大家神經緊繃,難怪有人需要借酒紓壓。


教授對大學的服務和貢獻,對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懷與付出才應該是評鑑一位老師的重點。目前的各種制度都是鼓勵老師爭計劃、爭經費、爭發表,不發表就滅亡,而置學校或學生的福祉於一旁。這種以老師的個人光鮮成就為重點,不管老師對學校的服務,不管學生的人格與學識是否成長的制度是很令人憂心的。而且這種制度對於初入大學的老師造成極大的壓力,因短期要有論文成果發表,否則即落入惡性循環(沒成果,沒經費;沒經費則更不可能有成果)。


教師評鑑只重數據
所以大學如何給新進教師有發展的空間?而不是盡量壓榨逼迫。一個關心學生學習成果的老師自然知道要好好做研究和吸收新知,才能把最好最新的知識傳遞給學生,這樣的研究是以學生的成長為重心,關心學生學習是否成功更甚於關心自己發表了多少篇論文、爭取了多少經費。所以大學應該鼓勵那些用心幫助學生成功的老師,而非鼓勵那些只追求自己名利的。


在今天的大學,為了研究教學、為了計劃、為了爭取各種經費,老實說大部分腳踏實地關心學生的老師都會覺得負荷很大。尤其是資淺的助理教授,面臨六年不升等就滾蛋的壓力,看著一再被退稿的文章,心裡的沮喪可想而知,如果這時沒有家人或友人的陪伴,意外就容易發生。


大學是理想主義最後堡壘,我們如何評鑑一個大學是否具理想主義和精神呢?曾任清大校長的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要有理想主義就是要有大師,但以目前只注重數據和數量的大學,我們只有論文好幾百篇的多產教授,但影響社會、教誨感化學生的大師則難產矣。


作者為東華大學副校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598344
女碩博士愈多 少子化更嚴重(轉貼)我碩博士人口 年底增至百萬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為人父母的我們 真的要警惕呀 / 洪蘭
最近報導,有個留美碩士回國找工作時嫌東嫌西,一直以為自己條件好,工作會自動送上門。四年了,一直沒有找到工作,跟他同時回國交往九年的女朋友最近卻升到了副總經理,要跟他分手,於是他開車撞她,而且兩度掉頭再撞,一定要置她於死地。

這個案子最令人吃驚的是,兇手竟然把過錯怪到養育他的父母身上,認為是父母沒做好榜樣,提供優渥的生活使他失去奮鬥的意志。警察逮捕他時,從他車上搜出一封信,上面寫著:「我最大問題是一直沒有辦法自立,32歲連自己都沒有辦法養活,這個家比人家差,你們做父母的責任很大,我們都還在讀書,你們就不努力工作了,子女有樣學樣,變得懶散、不積極,你們根本不應該買房子給我與弟弟,讓我們太早就不學會努力工作、、、」先不說碩士生寫出來的文詞不通,孩子把自己好吃懶做的責任怪到父母頭上時,?讓我們做父母的大吃一驚,心生警惕,要馬上檢討自己是否有豎立壞的榜樣。

◎幼兒養成好習慣最重要

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孩子最早從父母身上學到基本的待人接物方式,所以父母的確必須以身作則,孩子才會教養得好;但是除了以身作則之外,還要立下教養的規矩並且徹底執行才行。因為人都是好逸惡勞,好習慣不從小養成,長大了不容易,而壞習慣更是養成了很難改。

從動物實驗中得知,一個習慣即使是戒掉了,還會三不五時再出現,只是強度沒有以前厲害,這叫「自然回復」,所以幼兒教育最重要在良好習慣的養成,而不是送去上什麼才藝班。

◎說話算話管教有威信

一個孩子要養成好的行為、習慣,需要有大人在旁,當好行為出現時,獎勵他,壞行為出現時,糾正他。管教孩子是越小的時候越容易,只要建立好規矩,以後不用操心,就像一棵樹,一開始長直了,以後便往上長成良林,一開始長歪了,以後不易扳正。

小孩子可以用口頭斥責,偶爾講不聽時可以適度用手打他兩下屁股,教養孩子不能完全依書本,因為每個孩子不同,最基本的原則是令出必行,不要給孩子討價還價的空間;也就是商鞅變法時的第一個法則「民無信不立」。治國如此,帶小孩也是一樣,父母親說話算數,以後管教起來才有威信。

◎好家教擅用Time out技巧

孩子吵鬧講不聽時可以「Time out」暫停所有活動,把他抱到房間關上房門;在外面餐廳用餐,便抱到車上,放在兒童椅中,把門關上,然後數數。每增加一歲,暫停活動的時間加一分鐘,所以如果是五歲的孩子暫停時間可以五分鐘,然後再打開門,跟他說禮。


◎孩子需學會尊敬父母

最近我連續看到好幾次小孩跟父母講話用頂撞、不禮貌的態度,而父母都表現得無可奈何,有時還會自嘲:「說還好啦,我的女兒至少還跟我說話,某某的女兒除了要錢,不然不跟父母說話。」我很驚訝,也很憂心,如果還未成年,尚受父母撫育時,講話口氣就如此不尊敬,以後長大,還會將父母放在眼裡嗎?

◎父母扮演好監督保護責任

目前有個很錯誤的觀念,以為跟孩子做朋友才是好父母,其實朋友是平輩,可以沒大沒小,父母是長輩,不可以如此放肆。

最近美國有位家庭醫生Leonard Sax寫了一本書《Why Gender Matters》,他說透過學校送到診所來做過動兒評估的兒童,竟然大部分不是先天性血清張素不足所造成的過動。他呼籲父母要認清自己是監督保護的角色,是孩子的監護人,不是他的朋友。最近研究也發現,不論父母用什麼管教方式,只要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這個孩子的行為都會發展良好,人格也會正常成長。

在這個價值混亂的時代,父母的確要拿出榜樣、以身作則,花時間在孩子身上,把他教養好,不要栽培他念到了碩士卻一事無成,反過頭來埋怨父母害了他。

美國婦女學歷超越男性 待遇少25%
2011/03/03 17:47 瀏覽2|回應0|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Upaper╱中央社】 2011.03.03 03:15 am

美國白宮1日表示,美國女性在教育程度上已超越男性,但薪資卻仍落後。這是美國聯邦政府近50年來,首度發表有關女性社會地位的報告。

這份報告有5項重點,包括人民、家庭與收入、教育與就業、健康與犯罪,和暴力。發表時間3月正好是美國的「全國婦女歷史月」。

白宮表示,這項分析調查不僅追蹤婦女追求平權的情況,同時也為未來擬訂指導方針之用。

調查發現,美國女性不只在大學就學率和成就上與男子相當,有些例子甚至顯示,女性表現更優於男性。相較同齡男性,當今25-34歲女性有更多人擁有大學學位,和40年前情況正好相反。

在2007年至2008年,女性拿下約57%大學學位。而至少有學士學位的25-34歲女性,自1968年以來,人數更是三級跳。

但教育程度大幅提升,並不能解讀成在工作上也獲得平等待遇,一般女性的薪資仍低於男性同僚。

2009年,女性薪資約僅是男同事的75%。

我碩博士人口 年底增至百萬
2011-02-20 工商時報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內政部昨(19)日指出,去年底,我國具研究所學歷的碩、博士人口已達到92萬5千人,依此一成長的速度估計,今(100)年底我國碩、博士人口將達100萬人,高學歷人口比重之高已在世界名列前茅。

 內政部發布統計通報指出,99年底台灣具研究所學歷的人數已達92萬5千人,具大學學歷者達398萬1千人,兩者合計占我國15歲以上的25.1%,此也代表,國內15歲以上人口中,每四名就有一名具有大學以上高學歷,十年前這一比率還不到10%。

 依教育部統計,民國70年代中期每年自研究所畢業的碩、博士只有4千多人,到了80年代中期升至1萬5千人,隨著國內大學廣設研究所招生,如今一年畢業的碩、博士高達6萬3千人,這是台灣碩博士人口快速成長的原因。

 內政部指出,近十年我國各教育程度人口中,以研究所程度的人口成長最快,近十年平均年增率15.5%、大學居次10.1%。

 96年~99年國內具研究所學歷的人數依序為72萬2千、78萬9千、85萬5千、92萬5千,內政部官員說,以此一速度推計,今年底台灣的碩博士人口就將升至100萬人。

 這位官員表示,碩博士如今進入職場起薪遠不如十年前,但仍比大學學歷者高,政府部門近年約聘人員幾乎都具研究所學歷,私人企業給碩博士起薪也較高,這應該是國人追求高學歷的原因。

 依教育部統計,98年在國內大學畢業的碩士近6萬人,博士3千7百人,學士22萬7千人,合計29萬多人,對應內政部人口統計,在20~24歲這個年齡層有61%具大學或研究所程度,若以15歲以上的人口觀察,也有25%具大學或研究所程度,內政部官員表示,台灣高學歷人口比重,在全球已名列前茅,甚至已超越不少先進國家。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522573
(轉貼)公義稅制改革 無法寄望政府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教育負擔重 南韓人不敢生老二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11.02.07 03:04 pm

老化的社會要防老或延老,辦法之一是增加生育,但南韓媒體報導,南韓愈來愈多家庭由於不堪孩子的教育支出,不敢生第二胎,甭說第三胎了。

首爾《中央日報》報導一個例子,雙薪家庭金秀雄 (31歲,譯音)和先生每月生活費三百萬韓元 (台幣7萬8000元),其中一半花在6歲女兒的教育上,她的幼稚園費用、伙食費、教材費總共90萬韓元,如果再加上家裡為她訂閱的兩種學習教材、周末英語輔導,以及學鋼琴,共計150萬韓元。

另外一位已懷孕三個月的上班族表示,她考慮子女的教育費用,擔心入不敷出,已決定不生第二胎。

根據相關調查,南韓的孩子除了義務教育,絕大多數另外上課 (「私教育」),由於費用嚇人,因此十個父母就有四個放棄生第二或第三胎的念頭。

【2011/02/07 聯合晚報】

土地交易免稅,炒房賺3630萬補稅35萬/公義稅制改革 無法寄望政府
蔣小姐 發表於 2011年01月18日標籤 分享 留言 (0)
炒房賺三六三○萬 只補稅卅五萬 土地交易所得免稅有漏洞
財政部鎖定炒房投機客查稅,首波查獲補稅約三億元,但因土地交易所得免稅的漏洞,炒作成屋所獲暴利,卻與繳稅金額不成比例。
高雄市國稅局就查到,有人買賣成屋,約半年期間賺了三六三○萬元,應課稅所得卻只有八十八萬元,結果只補稅三十五萬元。
財政部公布的首波查稅成果四十八件,以大台北地區居多,高市只查到四件,其中一件是位於高雄市美術館附近的豪宅,投資客於二○○五年下半年以八七○○萬元買進,○六年初以一億二三三○萬元賣出,不到半年就賺了三六三○萬元。
不過,目前土地交易所得免稅,只有房屋交易所得要課稅,上述豪宅交易因未分開計算房地價格,出售房屋所得只能按房屋現值占土地公告現值及房屋現值合計數的比例計算,而該豪宅的房屋評定現值只有一○八萬元,土地現值達四三四六萬元,計算後所得僅八十八萬元,補稅三十五萬元。
高雄市國稅局副局長李文發說明,相較於成屋炒作,預售屋買賣反而能課到較多稅,因為權利轉讓所得全數要課稅,最近各區國稅局查獲案件也以預售屋移轉居多,以高雄市國稅局查獲個案為例,投資客以四千六百萬元買進預售屋,尚未完工就以五千萬元轉手,價差四百萬全數課稅,補稅及罰鍰三二○萬元。自由時報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 2011-01-18

彭百顯 (開南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
公義稅制改革 無法寄望政府
縮短貧富差距與改善所得分配,是政府責無旁貸的目標,但台灣的租稅制度設計不僅惡化租稅公平,更擴大貧富分配差距。而馬政府上台已來,所執行的賦稅改革也是重蹈這樣的老路,根本無法扭正不公不義的稅制,國人相當失望。
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提出景氣復甦可「考慮研擬加稅」,而財政部則開啟課奢侈稅的計畫。一時之間,奢侈稅課徵議題甚囂塵上,這對長久以來租稅政策優惠獨厚資本利得與高所階層的不公現象,恍若注入正義改革形象,讓社會各界充滿期待。
但事實上,奢侈稅無法替天行道,更無法彌補七零八落的所得稅制。
所得稅最大的功能在於量能課稅,在累進稅率制度設計下也具有所得重分配效果。但台灣所得稅制因稅基侵蝕嚴重,加上重課勤勞所得、輕課資本利得,早已淪為稅制不公不義的根源。
占國人資產比重最高的土地及股票,累積財富最為快速,但今證券交易所得免稅,股票紅利僅以面額課稅,而土地交易所得亦免稅,替代課徵的土地增值稅係以遠低於市價的公告現值課徵,並按照公告現值成長的倍數來累進課稅,結果便宜的土地上漲倍數高,高價的土地上漲倍數反而低;而土地公告現值一年公告一次,年中交易不須課增值稅,這樣的稅制是鼓勵短期移轉,懲罰土地的長期持有。由此可看出台灣所得稅制的量能課稅機能已喪失殆盡。
而作為所得稅互補功能的遺產及贈與稅,具有平均社會財富的租稅功能,但馬政府上任以來,以振興經濟、吸引資金回流的政策大旗,將遺贈稅稅率大幅調降至一○%單一稅率且提高免稅額,並降低營所稅稅率,為富人減稅的形象暴露無遺,也引發各界不平之鳴。也因此當時調降遺贈稅的配套方案之一就是研議開徵奢侈稅。
財政部長李述德指出,財政部已對黃金、金銀珠寶、手錶、名牌包、三千 以上的自用車及高檔會員俱樂部、高爾夫球證、頂級高級飯店等高單價消費,研擬課徵五%到二○%的稅,並強調最快半年內實施。但觀其內容則與賦改會的建議仍有相當大差異,如何達到公平合理並足以掌握課徵標的,仍應詳細規劃。毫無疑問的,課徵範圍狹小、擬議稅率偏低的樣板奢侈稅,顯然所高舉賦稅公平象徵意義,恐怕高於稅收效益。
為因應全球化與國際競爭力的挑戰,全球所得稅制大都朝「低稅率、廣稅基」的方向調整,遺產贈與稅等機會稅也調降;相對地,大力開拓一般消費稅與特別消費稅的稅收。因此,針對富人的奢侈品和豪宅課稅,已為各國採行。
台灣所採行的加值型營業稅率只有五%,無法對奢侈性消費課以較高稅率;開徵奢侈稅可藉富人從事消費的機會,課以更重的稅捐,來平衡租稅公平的流失。但有關高價精品及奢華飲宴等消費如何認定,以及鑽石、珠寶、名牌包等輕巧商品易轉往國外採買,入關如何掌握稽徵,均存在問題。
財政部強調,開徵奢侈稅只會在「失業率下降、所得增加、景氣復甦」時才會考慮,有這樣的前提,奢侈稅是否明年中真能開徵仍在未定之天。
畢竟奢侈稅議題提出至今也已過了悠悠八年,要期待透過開徵奢侈稅,達成對高消費行為課重稅,以維護稅制公平、抑制不當浪費;或者甚至期盼開徵奢侈稅,抑制高價進口商品導引愛用國貨,促進國內產業發展,恐怕過於一廂情願,普羅大眾冀望改善財富分配惡化,也是緣木求魚。
台灣稅制充斥的不公不義,不是光靠課徵樣板奢侈稅即足以扭正。前陣子針對房地產暴漲政府課不到交易所得稅,想要以特別法解決所提之炒房暴利稅;二代健保為擴大財源,卻在無法掌控家戶總所得下鎩羽。
這些問題的根源都是綜合所得稅的殘缺不全,早已悖離量能課稅的功能;不公不義的稅制任其存在數十年,而在面對問題時,只能以東破西補來救急。
所得稅的不公義,房屋稅也同樣存在。目前台北市一億元的豪宅,一年房屋稅卻只有三、四萬元,對於豪宅的房屋評定現值明顯偏低不合理,即使未來加重三倍課稅,影響效果也不大。
總之,縮短貧富差距與改善所得分配,是政府責無旁貸的目標,包括運用租稅措施具有強化移轉效果,但很遺憾的是,台灣的租稅制度設計卻是輕課資本利得、重課勤勞所得,其不僅惡化租稅公平,更擴大貧富分配差距。
但馬政府兩年多來,所執行的賦稅改革也是重蹈這樣的老路,即使未來實施奢侈稅,也僅僅是加重特種消費稅捐而已,根本無法扭正不公不義的稅制,國人相當失望。…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各大便利商店購買或訂閱玉山周報紙本雜誌)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423496
(轉貼)英學費大漲 三萬學生示威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虎媽」嚴苛管教 非所有孩子適用

【聯合報╱張芬芬/家管(新竹市)】
2011.01.16 03:01 am

近日「虎媽的戰歌」一書,引起讀者網友廣泛討論,筆者願以一位多年從事教育工作者及母親的身分提出兩點看法。

其一,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確是經典的教育原則。

因有「愛」才有教無類,不會隨意捨棄(放棄)資質較鈍學習較慢者;也因有智慧,才會洞察受教育(包括學生、子女等)的能力、天分、性向、興趣,而能以對方較易吸收學習的方式教導之。

虎媽所言,一般中國母親很重視教育,會以較嚴苛的管教方式教養子女,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筆者以為前提須視學生、子女的能力、性向,有程度的受教者也許一逼,潛力發揮表現傑出,有成就。然而,學習較慢者,可能被逼到痛苦萬分,又未能達到母親或老師的期望,對自己反而信心全失。

虎媽在耶魯名校的學生多半資質優秀,不能以偏概全,將同套教育方法推廣到各受教層面。

其二,最重要的是,要讓子女知道父母對他們的愛,是真誠無條件的愛,否則子女一旦以為父母對他們的愛,是建立在外在的成就表現上,當他達到期望時,他(她)會有成就感,也感到快樂。

然而,一旦失敗時,他們就會以為自己也將失去父母或旁人的愛,一時想不開輕生者多緣於此。

另外,筆者以為,為人師或父母者,如能多瞭解學生、子女,從小教導他們有智慧的運用時間,讀書時專心讀書,遊玩時痛快玩,會比嚴格限制他們不可這樣、不可那樣好些。

【2011/01/16 聯合報】

重視教育是「民國」的成就關鍵

【聯合報╱楊照】 2011.01.04 03:18 am

一百年前,在內憂外患夾襲之下,中國滿清朝廷瓦解了,建立起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的建立,是中國承受西方衝擊,一連串變革中的一環。這段歷史,開始於一八四○年代,中國見識了西方的船堅砲利,刺激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想法。

首先要學的,是西方的技術,尤其是如何製造更多武器的技術。

「同治中興」逐步建立起中國的新軍隊,最重要的當然是海軍。到了一八八○年代,中國海軍不管在器械配備或總噸位上,都足以在國際間佔有一席之地了。然而也就在這個時候,海軍的後續經費被慈禧太后大筆挪用去興築園林,一八九五年,中國與日本在黃海的海軍決戰,竟然以中國慘敗收場。

連原本中國的屬國,改革起步比中國還晚的日本,其軍力都凌駕在中國之上,這敗績,真的很難嚥得下去。檢討黃海戰役,兩件事清楚浮現出來。第一,中國的船艦有噸位,然而在靈活程度上,卻遠不及日本海軍。日本海軍配置的,是一八九○年代的新型艦艇,而就在日本海軍大舉購艦換血時,中國海軍幾乎完全停止船艦投資,理由很簡單——沒有多餘的錢。第二,中國海軍的訓練,遠不及日本海軍。雙方敵對開戰之前,日本海軍將領曾經登上北洋艦隊參觀,赫然發現艦砲砲身竟然被兵士拿來掛晾衣服。日本人立刻知道了北洋戰力並不可畏。

甲午戰敗 敗在政治錯誤

甲午戰敗,關鍵不是武器技術,而是敗於政治上的錯誤。加深的危機感中,終於逼出了「百日維新」,要從政體本身進行更徹底的改革,然而百日改革措施帶來卻是慈禧復辟、光緒軟禁、康梁流亡的結果,於是主流的思考模式再度為之一變,由原先「改革」的理想激化為「革命」。

一九○○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挾光緒倉皇逃往西安,清廷的威望與控制進一步下降,也就愈來愈多人能夠接受「推翻滿清」的革命口號了。換句話說,向西方學習的重點,更進一步從政治運作轉到了政治制度了。

政治制度上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一九一一年形成了。幾千年帝制一旦土崩瓦解,「民國」取而代之,原本清廷眼中的匪寇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中國成了亞洲最快複製、模仿西方民主政體的第一個國家。

民主外殼 無法解決問題

但這樣的「第一名」帶來的問題,顯然遠超過其能解決的問題。皇帝沒了,但帝制中最落伍最糟糕的現象卻沒有隨而消失,改頭換面又進入新的民國體制裡了。在這之上還加了中央無能收拾局面,到處軍閥林立魚肉人民的混亂,很快地,原本對於民國肇建的樂觀期待落空了。光是一個民主的外殼,還是無法解決中國的問題,民主內部,要有真正相信民主的人,要有能夠運作民主的基本信念與素養。

於是「向西方學習」的重點,再一變變為必須學習西方的文化,甚至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不從這樣的根底上用力,中國擺脫不了持續混亂的局面。

在此之前,大部分追求改革的人,都強調應「重實學,輕虛文」。主張要努力學習「有用的知識」,去除掉過去中國傳統教育裡教的那些心性道德空談,這樣才能救國。可是努力救國幾十年下來,新一代的知識份子卻赫然發現:要讓有用的知識產生真正有用的效果,原來不能只學人家的「實學」,同時也要學過去以為虛無飄渺的抽象道理。

抗戰之際 求學沒被放棄

所以我們看到了「五四」一代對於文學的重視。接著看到了教育意識的高漲,即使在對日抗戰兵馬倥傯之際,大學沒有被放棄,大學教授、大學學生繼續以昂揚的精神求學求知,沒有人罵他們緩不濟急,沒有人覺得應該讓他們停止學習趕快上戰場去。

如果說有一種「民國」文化,值得我們珍惜看待,那應該就是對於教育的重視了吧!中華民國和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差異,在於「民國」沒有毛澤東的「延安文藝座談講話」,沒有延續「講話」精神將文藝、文化降等為政府工具的管轄管制。

從統治上考量,國民黨何嘗不想控制文人、控制文化,但他們做不到共產黨那樣的程度。根本原因,國民黨上上下下還是相信教育、相信啟蒙的重要性,他們再怎麼樣也做不出關閉大學,讓學生騎在老師頭上,羞辱教授把教授下放到農村去的事。只要大學還在,教授、老師的尊嚴還在,知識傳授的活動還在,文化就是會有自己的力量,對抗政治權力的控制掌握。

流離到台灣之後,國民黨懲於大陸失敗的經驗,加強監控學生,然而蔣氏父子仍然沒有要關閉學校,相反地還延長了國民義務教育,並增設了高等院校。人民有了愈高的教育程度,眼界愈寬也就愈有自我主張,國民黨想要繼續維持威權統治,也就愈來愈困難了。

教育投資 奠立民主內涵

百年時間,經過曲曲折折變化,中華民國畢竟完成了一項無可磨滅的成就——建立了一套可以運作的民主體制,而塑造這項成就最根本的動力,來自於龐大而持續的教育投資。教育讓人看見廣大的世界,教育給人自信,教育使得高壓強制的命令失效——民主的內涵於焉誕生。

站在這樣的歷史基礎上,民國百年最值得被提醒的,正就是對於教育形式與教育內容的關切。穩定且堅實的教育體制,是維持台灣民主、開放社會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下一個百年,中華民國是上升還是沉淪,也必然取決於我們今天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教出什麼樣的人才來。(作者為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留英學生收費 不受影響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10.12.11 02:38 am

英國政府立法通過2012年調漲英國本地大學的學費,不少台灣學生擔心受影響,英國文化協會再度強調,外籍生本來就沒有得到英國政府補助,因此不會受此方案影響。

英國文化協會強調,這波醞釀調學費漲僅限英國及歐盟學生,非歐盟海外留學生不受影響。協會指出,目前英國仍為台灣學生留學第二大國家,每年到英國讀大學以上學位的台灣學生約6000人,學生需負擔留學學費一年約為1萬到1萬4千英鎊(約台幣50至70萬元),每年的生活費約為1萬至1萬2千英鎊,碩士課程只要一年。

英國文化協會指出,目前英國本地及歐盟學生的大學學費上限約為每年3290英鎊(約台幣16萬元),其餘由政府補助。

【2010/12/11 聯合報】

英學費大漲 3萬學生示威

英國學生9日上街抗議大學學費調漲,有人在國會廣場縱火,場面混亂。
(美聯社)
英國國會9日通過大學學費三級跳的調漲案,議場內朝野針鋒相對,議場外警民火爆衝突。34人被捕,12名警察與43名示威者受傷。王儲查理夫婦遭池魚之殃,座車被潑油漆,車窗被砸,所幸只是虛驚。

英國國會以323票贊成對302票反對驚險通過大學學費調漲案,將每年的學費上限從3000英鎊(約台幣14萬元)漲至9000英鎊(約台幣42萬元)。這項法案的支持者說,調漲的學費可用來支付政府龐大的債務,且不會強制執行調漲,大學不一定要向學生收滿9000英鎊。新案讓學生支付就學貸款的收入門檻從年薪1萬5000英鎊(約台幣71萬元),升到2萬1000英鎊(約台幣99萬元)。

3萬名學生9日走上倫敦街頭示威,隨著國會5小時的討論接近尾聲,原本和平的氣氛開始緊繃。警方試圖要求眾人後退時,學生開始丟擲棍棒與縱火。

表決結果出爐後,學生開始焚燒耶誕樹,場面混亂,鎮暴警察趕赴現場。國會場外鬧哄哄,場內政治角力也不太好看,激辯程度是2003年英國決定出兵伊拉克以來首見。

聯合內閣的自民黨,57名議員中21人投反對票,8人棄權或缺席,28人贊成。副黨魁休斯(Simon Hughes)表態反對,最後棄權,顯示黨魁兼副首相克雷格無力說服黨員。

克雷格在表決結束後迅速離場,工黨議員大聲嘲笑他是個「騙子」。克雷格放棄不調漲學費的競選承諾,被媒體形容等同於簽下自民黨的「死刑執行令」。

工黨黨魁米勒班(Ed Miliband)會後表示:「對全英國上下的家庭與年輕人而言,這是場災難。學生上大學時會面臨明顯較高的學費與債務。」主管大學事務的主管維勒茲(David Willetts)說,除了大幅縮減預算以降低國債之外,他們別無選擇。

;英國國會通過大學學費調漲案,圖為英國學費與歐盟、北美各國學費概況圖。

【2010/12/11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325265
社會形式勝於實質 上行下效豈止正常 教授驗收不動腦筋 勿怪學生手法高明(轉貼)大學生作弊 智慧手機上網搞定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大學生打工 王建煊:笨死了

【聯合報╱記者廖雅欣、王燕華/宜蘭縣報導】
2010.12.02 03:11 am

監察院長王建煊昨天到宜蘭大學演講。他不談政治,而是批評大學生不買書,學生蹺課去打工,是「賤賣人生的黃金時間」,實在「笨死了」。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與宜蘭縣政府合辦「閱讀宜蘭‧學習型城市講座」,王建煊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和讀書方法,接著感慨現在大學生不買書的問題非常嚴重,「只用印的,還不是整本印,是教到第幾章就印第幾章,這樣要怎麼讀書呢?」

他也談到大學生不應該不上課去打工,一小時賺八、九十元,賺了錢就花,「吃一頓牛排就花光光了」,實在太可惜,大學是多數人最後念書的黃金時間。

王建煊認為有些學生說打工是吸取工作經驗,這只是美化打工,真要累積工作經驗,踏入社會當新鮮人時,「第一年就可當成打工」。

他說,真的沒錢可以辦助學貸款,除非也無法貸款,最後才選擇打工。

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系三年級學生楊曹弘說,大學生打工情形普遍,雖然難免影響讀書時間,但還是要看個人生涯規畫,如果還要攻讀研究所,再打工,時間恐怕不夠,如果大學畢業就踏入職場,應該還好。

【2010/12/02 聯合報】

總統:高職免費 培訓傳產人才

【中央社╱台南縣24日電】
2010.07.24 05:02 pm

總統馬英九今天前往工具機製造廠琮偉機械公司參訪,對業者投入客製化的工具機研發製造加以讚許。他並表示,將落實高職免學費政見,協助培養傳統產業所需要的人才。

琮偉機械公司安排馬總統參觀台灣第1台自行研發的3500噸2板伺服節能機,以及透過經濟部技術處開發計畫、或與其他業者合作研發的多部工具機。過程中,由琮偉機械董事長潘旭騰陪同簡報。

潘旭騰表示,由於台灣汽車零組件列在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早收清單中,身為汽車零組件工業上游廠商的琮偉也連帶受惠,預計明年的訂單可增加15%至30%。

潘旭騰指出,為因應業務成長,今年公司剛完成增資,並準備進行第1階段擴廠計畫;若依照此成長幅度計算,2、3年後產能可能無法負擔,但工廠周圍都是農地,要再擴廠得想其它辦法。

馬總統表示,簽訂ECFA後,除主要產業可收到減稅帶來的好處,類似琮偉這類周邊產業也可受惠。政府希望幫助台商根留台灣,另外也能吸引外商來台投資,帶動整體經濟發展。

潘旭騰建議,工具機廠商需要許多專業的「黑手」工程師,且需接受至少5年訓練,才能獨立到海外為客戶裝機;但因工作內容及環境較為辛苦,台灣年輕人不喜愛,目前面臨人才斷層。

馬總統說,他在競選總統時即提出免費念高職政見,就是希望能強化技職教育體系,培養出業界需要的基本部隊;除落實這個政見,也將請經濟部工業局另外研擬具體措施,幫助業者解決人才需求的問題。

【2010/07/24 中央社】

正視公部門的人才困境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7.06 01:43 am

台灣的電子資訊產業從1980年代開始快速發展,在台灣的經濟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無論是從它在製造業的比重或是在出口中的比重來看,電子資訊業始終是台灣經濟的明星,歷20多年而不衰。

許多人將台灣電子資訊業的成功,歸因於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成立(1973年),或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1980年)。這兩者當然都是成功的要素;前者為電子資訊業奠定了技術基礎,後者則藉由產業群聚,形成了電子資訊業發展的新模式。但我們也必須看清楚,發揮著關鍵作用的還是「人」。

工研院肇始於孫運璿先生的決策,新竹科學園區則可歸功於徐賢修先生與李國鼎先生的推動。但光靠這幾位先生尚不足以成事;還有更多的科學家與工程師相繼投入各種相關技術的開發、移轉,以及後來的商業運轉,才成就了整個產業鏈的蓬勃發展。此外,幾十年來台灣最好的一批學生,在大學時選擇了理工科系;正是這些年輕腦力,為產業源源不絕注入了新想法與新動能。

這些年來,台灣經濟經歷了許多困頓,政府最常想到的是,如何投入更多資源而創造出新的明星產業?如何在別的產業,也能複製新竹科學園區成功的模式?但是,產業發展不能只靠硬體資源,人力資本才是產業發展成功的關鍵。而台灣現在最大的危機,正是人才的流失。

台灣人才的流失已經是全面的問題。私部門的人才外流到其他國家,是勞動要素的移動,這對台灣經濟發展當然是警訊,但這一問題至少還有市場機制可以調節。所以,我們在這主要討論的是公部門的人才問題。

這些年來,許多人對政務官職務卻步,許多高階文官也選擇提早退休,究其原因,就是不願意受辱。我們的民意代表很少在專業問題上下功夫,反而經常在質詢時無的放矢,任意辱罵官員;電子媒體的名嘴也同樣缺少專業的訓練,但卻經常捕風捉影,大肆批評。任何有尊嚴的人當然不願意平白受辱,所以有志之士不願意來,有才之人則紛紛求去,寧可退休選擇轉任民間企業。

此外,我國公務員的薪資結構極不合理,也是人才不願投入的一項原因。根據一項國內學界的研究,我國高階公務員的工資與民間相當級別的工作相比,低了20%至60%,而且職務位階愈高,薪資損失愈大。如今大學即將實施「彈性薪資」制度,以後大學中的優秀人才願意出任政務官者一定更少。

在國營事業或政府相關的事業與法人方面,也有類似問題。民意代表關心的不是董事長與總經理的績效,而是座車引擎的大小,甚至規定薪資不能超過部長薪資的一定比率。結果,從善如流的政府沒想到替薪資偏低的部長加薪,反倒是將績效卓著的事業首長減了薪。真是荒唐可笑。

政府絕不要以為人才不虞匱乏,覺得總有低階公務員想要向上爬,也還有很多人盼望「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能夠當上政務官。政府反而要特別注意未來可能產生的「反向選擇」:也就是越沒能力的,或者另有圖謀的,才會去爭取這些工作。

如果沒有人才,就不會有好的決策;沒有許多人才的共同努力,政策也很難付諸實現。政府若想打造黃金十年,就一定要知道,唯有人才,才能帶來數十年的榮景;電子資訊業如此,其他產業與整個經濟也會是如此。因此我們誠懇的呼籲政府重視此一問題,改善現有制度,讓我們高階公務員與政務官得到尊重,免於不合理的羞辱,也得到相對應的合理報酬。這樣的制度,才是國家之福。

【2010/07/06 經濟日報】

教育平等 弱勢生同樣優秀

【聯合報╱黃羅生/台中一中學生(中縣神岡)】
2010.07.01 02:18 am

讀明星學校學生多半家境不差,有能力讓孩子接受才藝訓練,也有電腦與網路。然而,在很多人看不見的角落,有人連基本的溫飽都很勉強。

台灣的教育方向錯誤,以升學考試為主。我很幸運,家境普通還能僥倖上台中一中,但是很多家庭沒有辦法多支援小孩,以致成績不理想;那些考上前幾志願的,多半是父母有能力送去補習。不幸的是,教育資源過度集中在明星學校,在這樣的資源分配不均下,影響著他們的未來,而且他們的潛能未必比我們差,很多私校學生在各方面也有令人驚豔的表現。更多人卻是放棄了自己,但是這是他們能決定的嗎?

教育是人的權利,不應該因人而異。然而很多明星學校的出現,違背了這樣的理念,分配不均的教育資源導致未來成就的差異,之後就是貧富不均,使原本的問題更加惡化。

不管是哪所學校都應該擁有相同資源。或許有人會說財政會無法負擔,但這樣可以確保每個人都受到一樣優良的教育,以後就是台灣經濟的推手;反之,若維持原狀,政府得多花錢去補助更多的失業族,還得花更多心力解決治安問題。

少子化是一個機會,關掉不適合的學校,把資源更集中分配給剩下的學校,而學校的場地可以出租給社區利用,發揮附加價值。「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但學校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成長到可以站在起跑點,至於勝負,就給他自己去跑。

【2010/07/01 聯合報】

批評教育 別消費優秀學生

【聯合報╱江懷哲/國中應屆畢業生(北縣新店)】
2010.07.01 02:18 am

我們這個世代被稱做「草莓族」,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們之中有許多人碰到挫折,就退縮不前,或盡挑能合理解釋自己逃避行為的話說。

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能符合全部人的期望,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就是如此。很多人認為這個體制對自己不公平,其實仔細想想,難不成換個制度便能天下太平了嗎?這個制度還是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

很多人對優秀學生大肆批評,真是可笑。在華人社會中,讀書是第一出路,優秀學生獲得栽培,繼續深造,其餘的學生如果執意繼續升學,便只能得到有限的資源,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很多學生便因此常常抱怨自己不被重視,沒有資源。教育,是用來培養學生,天下哪有不教優秀學生的道理?優秀的學生能獲得好成績,也有努力。為何每次批評教育體制,都要被別人消費?

很多後段學生嚮往歐美的自由學風。我問他們為什麼,他們說因為考試少,上學時間短等等。就是因為有這些懶惰的想法,我們才會招致批評。台灣人的拚勁到哪去了?

有許多人確實因為教育制度過得很辛苦,他們付出更多的努力,但結果就像無情的雨一樣澆在他們傷痕累累的身上。這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你們無法抗拒。

也許我們該覺悟:這就是真實的考試人生。你無法逃避,你只能面對,再多的哀嚎都是無濟於事的。像一個台灣人一樣,勇敢的面對,莫墮了我們這世代的名譽。

【2010/07/01 聯合報】

作弊/刻字到縮印 小抄也懂科技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洪敬浤/連線報導】
2010.06.28 03:48 am

考試作弊自古皆有,手法千奇百怪。古人有所謂「作弊衣」,一件衣服能抄上百篇古文;現代學生早期帶小抄、原子筆上刻字,後來進步到把答案縮小影印製成「無敵小抄」貼在大腿上。

屏東大仁科技大學國文老師傅怡禎說,古代科舉考試為防作弊,進考場前要搜身,連便當裡的魚肉都得剁碎,考生得提鞋進場;如發現身上有小抄,「下半身」比「上半身」的罪重,因為汙辱聖人「罪加一等」。

考試進步到現代,作弊風未杜絕,早期學生帶小抄、刻桌子、刻原子筆,黃姓老師回憶念國中時,有同學自誇「一枝原子筆可以刻廿個以上英文單字」。

後來「進步」到採用影印方式,學生不必再辛苦「刻字」,連抄都省了,直接縮小影印在透明幻燈片上,再貼在大腿上或藏在鉛筆盒裡。

傅怡禎說,這類影印小抄學生稱為「無敵小抄」,不過若縮得太小,學生會看不清;他監考時就發現學生猛看大腿,「很憂慮的樣子」,他就知道,「無敵小抄出包了」。

在台師大任教的王銀國最近籌拍電影「作弊」,他坦承自己求學時是很會作弊的學生,現在他當老師監考,因自己「經驗豐富」,只要瞄一眼就知道哪些人會作弊,會設法讓學生「知難而退」。

手機考試作弊非新鮮事,二○○四年南韓光州市大學聯考,六名考生策劃舞弊,考生挾帶手機進考場,再由考場外學弟傳簡訊,把答案傳給考生,每科收費折合新台幣一萬元,涉案人數超過百人。

高雄市警局今年四月常訓學科測驗,有員警將考古題轉檔存入智慧型手機,但考前被監考人員識破,失風被逮。

【2010/06/28 聯合報】

大學生作弊 智慧手機上網搞定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游文寶、苗君平、李青霖/連線報導】
2010.06.28 03:48 am


有老師發現,大學生以手機拍照方式,在考試的時候大方地抄答案,作弊科技化,簡直讓老師氣炸。
記者翁禎霞/攝影
手機功能愈來愈多,大學生利用手機簡訊作弊已落伍;由於手機照相功能佳,有學生試前找考古題,把答案用手機全都錄;還有學生利用手機上網找答案。有教授感嘆,這樣的學生「多到讓人血壓升高」。

屏東某大學一位歷史科教授說,期中考前,他告訴學生考試範圍,希望學生好好準備;沒想到學生連答案都不想背,竟利用手機照相功能將答案全拍下來,帶進考場照抄。

他說,當天考試,他發現多名學生不看考卷,卻盯著手機螢幕,他靠近,手機螢幕就消失;剛開始未發覺學生搞什麼名堂,後來發現學生把答案拍下存在手機裡,再照抄在試卷上。

令他不可置信的是,以同樣手法作弊的學生不止一人,「我只能氣得血壓高,抓不勝抓,不知道該抓誰才好!」

手機功能進步,有學生大言不慚的說:「如果老師規定不能open book的話,只要給我一支能上網的手機,考試時直接上網找答案就好了」。作弊科技化,讓老師搖頭不已。

弘光、靜宜大學表示,為防學生利用手機作弊,早就比照大學指考規定,期中考與期末考都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教室。

清大副校長葉銘泉說,沒聽過學生利用手機拍下答案考試,也未接到教授反映,校內考試沒特別規定不能帶手機,「學校相信學生」。交大學務長傅恆霖說,交大學生榮譽感重,不會為分數這麼做;不過手機智慧功能愈來愈強,隨時代改變,未來考慮訂定新的考試規則。

【2010/06/28 聯合報】

業界不需博士… 學校只教考試機器

【聯合報╱劉仁沛/台大農藝系生物統計組教授、統計教學中心主任(台北市)】
2010.06.28 02:29 am

昨天聯合報報導博士找不到工作,博士班招不到人,令人憂心。我國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去年我一位博士班學生畢業,雖然他在就讀博士班前曾在業界工作十年,但畢業後雖經我苦勸,卻打死也不回業界,他跟我說:「業界不需要博士。」

兩年前,在口試一位申請博士班的考生時,因為他負責一篇刊登在頂尖期刊論文的統計分析,我問他所使用統計方法的P值如何計算,他的回答令所有口試老師啼笑皆非:「用點選式統計軟體,點下去就得到P值了。」這也顯示台灣考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這些結果反映在台灣的產業,就是只能做代工,不重研發,所以不需要博士人才。台灣的博士畢業生只好到學校教書,博士生為了能順利畢業、找到教職,擔任教職後為了順利升等,這些博士級的研究人才製造了一堆與產業界脫節的論文,而完全無法解決產業界在研發產品上的問題。

這個惡性循環的根本原因,是我國教育是以基測或指考為工具所得之智育成績將學生分層,並進行資源分配。我國教育就是考試教育,製造了一堆除了考試其他什麼也不關心、什麼也不會的考試機器人。只會考試不會做事,上了研究所,讀了博士班,必須進行無標準答案的研究時,就束手無策了。進產業的畢業生思考模式也被「一定要有標準答案」限制,因此台灣的產業只能做代工,無法創新研發。當國外一流大學早已反省不應單以考試成績為入學標準,且要顧及入學者多樣性時,台灣各頂尖大學仍沾沾自喜收到多少滿級分的學生,是不是太缺乏反省能力,也太因循苟且了呢?

要解決這問題,我們一定要將明星高中的迷思打破。其實目前的國中基測,目的是基本能力測驗,依照統計原理來看,許多明星高中與社區高中基測成績之差異,其實是隨機發生,在統計上不具顯著性,實無必要差一分就差一個志願。

而且目前進入大學的管道逐年增加,明星與社區高中差異性也越來越模糊,因此容我們大膽建議:成績差異在統計上不具顯著性的學生,以隨機分配方式分配到該區段所有的高中。國中、小更可以將學生隨機分派到各班,不必假借名目做智力測驗,或用上一年考試成績作S型排列,教育也得以不再以考試為主,不再需要違反個資法公布全級成績來挫折學生,而能趁青春年少啟發孩子的創意及解決問題能力,當然更可以五育並進,如此才能使學生與國民的潛能充分發揮,進而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及產業向上提升。大家也不必擔心博士班招不到學生,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了。

【2010/06/28 聯合報】

孩子的創意? 家長眼裡只有分數

【聯合報╱郭佩玉/教(高雄市)】
2010.06.28 02:29 am

連續三天在民意論壇讀到多篇從不同角度討論台灣的教育的投書,讓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及在教育界服務近卅年的我,不得不一吐自己的看法。

每種政策的實施皆有不同的時空背景,都經過一次次的討論,一次次的修正。但為何最後都淪為空談?就是過不了家長這一關。

孩子考試越高分,能力越強,興趣越高,榮耀越高,這些不全然可以劃上等號的東西,到了家長這裡全幾乎一樣,所以孩子的壓力源,來自哪裡,我們也都心知肚明。

為了減輕孩子的升學壓力,早期提議廣開大學之門及今年免試升高中,皆是在不同時空所產出的政策,但凡這種種卻衍生出學生未得其利卻先受其害。為了進入所謂一流的高中、大學,為了比別人多一、二分,每日除了上課就是補習,如此徒增學生斤斤計較之心,也養成眼光短淺。更可怕的是,孩子完全不了解自己,不知自己的強項是什麼(不是考高分=強項),為了配合考試,自己的興趣是啥也搞不清楚。

每當孩子拿著一張又一張的考卷回家時,多數家長只以分數高低而定義學校辦學認不認真。我可以從每張考卷背後看到老師的心血,殷盼學生考上第一志願;但同時也為孩子將自己興趣甚至於創意抹煞殆盡而深感悲哀。可是大家都這麼做—上學、補習、寫考卷,你可以逃脫嗎?

何時,我們的社會才可以依孩子的快樂指數為生存的重心,而不是名校等於榮耀,榮耀等於快樂,這一切的改變只有求之於家長。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天賦資質,不可只拿單一的尺來丈量,這對誰都是不公平的。

天下的父母們,午夜夢迴時,不要忘了自我反省:我要養一個考高分而不健康、不快樂的小孩,還是一個快樂做自己的孩子?

【2010/06/28 聯合報】

去讀書卡實在… 我的夢想跌跌撞撞

【聯合報╱朱森雨/前鎮高中學生(高雄市)】
2010.06.28 02:29 am

「玩創意?先把成績搞好吧!別想那麼多,讀書卡實在!」父母這樣說。

考試能力,台灣學生必備能力;拚命讀書,台灣學生必經過程。

這似乎成了社會常態,但也成了許多學生完成夢想的絆腳石—尤其是非學科專長的學生。

我是一個例子:我是到高一做了性向測驗後,才漸漸了解到我熱愛創作、藝術,而且創意的靈感也源源不絕;只是在高中,時間都拿去上課,很少有發揮的空間。而我的成績並不高,不諱言,從高一到高二,我的數學從來沒及格過,拚命苦讀也只有考到六十三分。記得某次數學老師發下我的考卷時,當眾輕蔑的說:「唉,又不及格了!你什麼時候可以及格啊!喜歡畫畫就去讀高職啊!」

為什麼要讀高中?

記得國三那年,我為了達成父母師長的期許,放棄了高職而拚命的考上高中,靠著一疊凳子高的、師長塞的參考書。父母很開心,但開心不過半年,就因為我倒數的高中成績而感到不滿。

又記得,高一時想考美術班,但因為學科無達到每科平均六十五分以上,而且沒學過素描、水彩,而作罷。

但我仍不放棄,在眾人反對的聲浪中花錢學素描、水彩,只為了完成我的夢想。

直到現在,我把想當作家、玩創意的夢想像投資股票般的投資到未來的大學生涯,因為在高中沒有發揮的時間和機會。只是大學又得看學科,一看到那麼高的錄取標準—嘆息,我真的飛不上去了嗎?夢想真的有那麼高遠嗎?

想到這裡,真的覺得,成績的羈絆讓我走得跌跌撞撞…

【2010/06/28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028456
(轉貼)大學落第生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評論/緊咬成績的教育 給了學生什麼
2010/06/25
【聯合報╱鄭國權/高中生(中縣太平)】

前陣子和同學聊天時,我問一個很要好的同學:「你未來想要做什麼?」他望著我,笑著說:「可能是藝術系之類的大學吧!」我搖頭,說:「不是,像是你會表演魔術,要不要考慮當個魔術師呢?」他笑笑的揮著手:「不行,魔術只是個興趣,在台灣靠這個根本不能成什麼氣候。」聽到這句話,我的心突然下起了暴風雪。

近年來教育政策開始著重「創意」,要重新導向「全人」的教育發展,進而擴充所謂藝術生活、音樂等科目,但實際上,學校排課排得緊,課程壓縮,乾脆把這些「副科」犧牲掉,拿來排給主科。

藝術、音樂,兩節足以解放心靈、用心聆聽自我的課程,因為課程不足而被犧牲掉。培養創造能力或藝術涵養不說,光是所謂的正課就讓學生們腦袋抽搐,有些更是放學後直奔補習班繼續拚命,課業壓力大,自由時間少,教科書一本一本疊起,簡直快比一個成人還高。孩童在這麼高壓的情況下,別說什麼激發創造、促進自我涵養了,就連神經能不能正常都還是個問題呢。

政府積極教改,拚命提倡創意理念,效果卻有限,理由很簡單:最基本的方向仍舊未改變。雖然標榜新方法、新方式,但實質內容卻是教學內容刪減,學生所學支離破碎;學術並重的狀況不再,而是以學科為優先考慮。最危險的仍舊是以成績來對學生分門別類,不管是國中基測、大學學測或指考,仍然是用成績來考慮一切。學生想要自我實現,勇於追逐夢想,卻常被家長以先考好再說而胎死腹中。國中壓抑、高中仍舊要壓抑,一個夢想的種子,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萎縮;一個才華洋溢的孩子,隨著時間流逝,漸漸成為升學主義下的考試機器。

曾經有一句廣告詞說:「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創造來自孩童的興趣、好奇心的驅使才會出現,可惜我們的教育仍舊緊咬著成績不放。對於學生們,除了國英數社自然之外,讓人不禁想問:教育,到底給了我們什麼?

【2010/06/25 聯合報】

台灣的教育 不能給什麼

【聯合報╱廖誼安/海德堡大學交換生(德國海德堡市)】
2010.06.26 03:10 am

見昨日「緊咬成績的教育給了學生什麼」一文,深有同感。我在德國求學近一年,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對這位學弟,我的答案只有一個:台灣的教育不但沒有給你什麼,甚至會害了你。

回想當年高中藝能科,不是算數學,就是睡覺補眠,老師也應景的關燈放影片,這是台灣高中的師生共識。但為什麼大家要這麼費勁的算數學算物理?因為台灣的數學物理充滿著花式技巧。

筆者曾閱讀德法捷三國的高中參考書,都是點到為止,可是數學課本到高中最後一年都出現了積分符號,而台灣卻沒有。顯然,歐洲的高中是為學生的大學生涯著想,而台灣高中卻把人人當作「小牛頓」和「小高斯」在做訓練。

這樣的學習模式讓某些科目日漸萎縮,而筆者在乎的語言課更是致命。歐洲的高中均要求學生要學習兩種外語,第一外語是英語,第二外語則隨個人興趣,因此歐洲大一生至少通三種語言。

台灣高中如此「專業化」,大學卻是罕見的「通才化」,教育部要求大家修廿幾個通識學分,為的是涵養在高中不曾被滋潤過的內涵。

事實上,德國根本沒有所謂的大學通識課程,大學是培養專才的學術機構,通才教育應該交由高中,但台灣卻將兩者顛倒,高中偏廢,大學補救,顧此失彼,既沒陶冶到大家性情,又浪費專業學習的時間。

【2010/06/26 聯合報】

給學生全人 我們很認真

【聯合報╱陳啟濃/國中校長(投縣水里)】
2010.06.26 03:10 am

看了昨天鄭國權同學「緊咬成績的教育給了學生什麼」一文對台灣教育無情的指控,筆者忍不住要告訴大家,台灣還是存在很多有情的學校,很認真的推動全人教育,讓學生展現才能與創意。

我們很認真的推動九年一貫課程,包括學校晨間活動的安排:周一校長品格教育分享、周二導師生活教育、周三溫馨小品—各班的話劇演出、周四語文抽背、周五抽考。單單晨間時間,學校都很用心安排,包括了學生創意表演與學術的磨練。

至於學校的多元文化課程,有閩南語與布農語的族語教學,還有多樣的社團:合唱團、排球隊、美學社、木雕社、編織社、烹飪社。每位學生都有機會按興趣與能力,選擇自己喜歡的社團。

為彌補學校欠缺美術師資,學校常鼓勵老師暑假帶隊,讓學生參加美術營,今年也特別提出藝術深耕的計畫,向教育部爭取美術專長師資駐校。為了讓三年級學生有個感恩難忘的畢業季,學校也辦理感恩才藝比賽,學生能盡情展現創意。

全人、多元、創意,在我們這個六班只有一百卅一人的小學校,都能做得有聲有色,其他中大型學校,資源豐富,當然更做得來。

【2010/06/26 聯合報】

大學落第生(2010/06/25 00:55)

(●作者DinoDragon,北縣新店,博,自由業。簡介表示,他是微笑過人生。作者有個人部落格「恐龍催眠」http://blog.nownews.com/dinodragon/與http://tw.myblog.yahoo.com:80/timd_huang。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去看「恐龍催眠」)

DinoDragon

記得小時候,媽媽常常講愛迪生的故事給我聽,要我絕對不要「涉政治」(白色恐怖老爸被蔣光頭槍斃),而鼓勵我朝創造發明的方向去走。

媽媽說,愛迪生從小就很笨,笨到一個地步,小學老師認為他根本就是個不可雕也的朽木大白痴,叫他媽媽帶回家去自己去教,天下那有小孩子會笨到蹺課去坐在一窩雞蛋上孵蛋的?還有後來把家裡牆壁挖兩個洞,大洞給大貓,小洞給小貓出入、…諸如此類的異常行為,簡直是不能再「白痴」了。

可是,如果沒有這個在小學就被退學的大白痴愛迪生,如今的電燈(還有行死刑的電椅)等等,怎麼來的?整個世界可能還在「黑暗時期」,他一生取得了二千多件的專利,這個記錄,至今應該還是世界紀錄吧!他在電氣方面對人類的貢獻,我們當下都是受益享恩者。

前日某報紙刊出了一個有趣的報導,提到美國最成功的大學退學生,當時沒有把它剪下來,只好到網路上去搜尋,終於找到了ㄧ篇很有趣的部落格(http://www.retireat21.com/blog/the-most-successful-college-dropouts-in-history),此文列出了當今30位最成功的大學退學生;哼,真有趣,算了一下,在這30位當中,搞電腦或和電腦有直接關係的,竟然有14位,幾乎佔了一半,如微軟Bill Gates和Paul Allen、甲骨文的Larry Ellison、谷歌的Larry Page、戴爾的Michael Dell、和蘋果的Steve Jobs等;再者,在前十名之內,電腦界者就佔了六個,也就是說,當今領導電腦發展呼風喚雨的主要角色,如讓你視窗電腦經常會中電腦病毒的微軟、推出非電腦將打敗電腦的蘋果「夾不死」,竟然都是大學落第生。

這件事實,到底說了些什麼?它的含意如何?就在當今世界最強壯的美國社會,到底教育系統出了什麼問題?學子幾十年寒窗苦讀,目的是拿到了一張拿來擦屁股都嫌太硬的大學(和以上)文憑?為什麼電腦界呼風喚雨的成功者,都是教育機器生產線上的不良品?都由這些落第生領風騷?照講美國開放的社會,學術工業(Educational Industry)不該如此凸槌,但是事實卻明明擺在那裡,這其中的原因何在?會不會在此教育管道中,書唸越多,學子的「阿搭罵」越「恐固力」?思想越被局限於象牙塔之內,越是不食人間煙火忽略了凡俗夫子的材米油鹽醬醋茶?為何蘋果剛推出來二個月賣了兩百多萬台(還得每人限購二台)的「行動設備(Mobile Device)」,讓全球那些「伊去死(ePC)」老闆嚇得丕丕剉?

回頭看看最近台灣的情況,在傳統更保守的文憑主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博大精深思維下,鬧出了多少笑話?竟然南北極都搞不清楚的過時政客拉著中研院研究員當背書,還敢推出正負二度「死(用臺語發音)」炒作環保、號稱150位教授聯名抗議「台灣之恥」的「血汗工廠」、還有那些下跪要「救」肺的大文豪、…等等等;如果認真地分析這些事情出現的原因,保證叫人發瘋;這些我們高等教育生產線所製造的良品,讀了那麼多聖賢書,所做如何?怎麼老是出糗?

當然啦!你可以挑剔說,老外這篇部落格,所謂的成功,是以個人財富為衡量的標準,錢賺得才能擠上榜,對於老中學究厭惡「銅臭」的角度來說,根本就是「天厭之、天厭之」,不登大雅;可是,也可以從濟民利國的角度來看,這些落第生對我們凡俗夫子每天生活的影響有多麼大,就以個人電腦之發展與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來說,怎麼會是這些落第生來獨領風騷當武林霸主呢?怎麼不見學院裡的那些蛋頭學者的蹤影呢?

啊,我也是個孤芳自賞的博士班落第生。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DinoDragon,北縣新店,博,自由業。簡介表示,他是微笑過人生。作者有個人部落格「恐龍催眠」http://blog.nownews.com/dinodragon/與http://tw.myblog.yahoo.com:80/timd_huang。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去看「恐龍催眠」)

Make Money Online
How to Make Money Online
Start Making Money
Start Blogging Today
Featured Content
Our Personal Favorites
Start Your Empire
Free Ecourse!
Forums
Community Discussion


10. FEB, 2009 46 COMMENTS


To celebrate us college dropouts I thought I would compile a list some of the top entrepreneurs who dropped out of college and then went on to make it big in the business world!


Rank
Name
Business
Dropped Out At
Age
Networth
1
Henry Ford


Ford Motor Company
16
Dead
$188 Billion (in 2009 dollars)
2
Bill Gates


Microsoft
19
53
$59 Billion
3
Larry Ellison


Oracle
20
64
$27 Billion
4
Sheldon Adelson


Las Vegas Sands Corp.
19
$26 Billion
5
Larry Page


Google
Graduate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35
$18.5 Billion
6
Kirk Kerkorian


Tracinda
12
91
$18 Billion
7
Michael Dell


Dell
19
43
$17.3 Billion
8
Paul Allen


Microsoft
20
56
$16.0 Billion
9
David Geffen


Geffen Records
21
65
$6.5 Billion
10
Steve Jobs


Apple
18
53
$5.4 Billion
11
Richard Branson


Virgin
16
58
$4.4 Billion
12
Takafumi Horie
Livedoor
22
35
$3.6 Billion
13
Ralph Lauren
Ralph Lauren
20
69
$3.6 Billion
14
Subhash Chandra Goel


Zee TV
12
58
$2.3 Billion
15
Jerry Yang
Yahoo
Graduated Stanford
40
$1.9 Billion
16
Mark Zuckerberg
Facebook
19
23
$700 Million
17
Russell Simmons
DefJam
19
52
$340 Million
18
Matt Mullenweg


WordPress
18
25
$200 Million
19
Mahesh Murthy
Pinstorm & SeedFund
19
43
$200 Million
20
Jawed Karim
YouTube
21
30
$64 Million
21
Kevin Rose
Digg
21
31
$60 Million
22
Jared Isaacman


United Bank Card
17
26
$50 Million
23
Kevin Sproles
Volusion
18
26
$17 Million
24
Shawn Fanning
Napster
19
28
$7.5 Million
25
Scott Wainner


ResellerRatings
20
26
$7 Million
26
Rob Benwell


Blogging To The Bank
18
23
$5 Million
27
Graham Langdon
Entrecard
19
21
$3.2 Million
28
Kristopher Tate
Zooomr
17
20
$3 Million
29
Aaron Levie
Box.Net
20
23
$3 Million
30
Reed Caldwell
ServInt
19
32
$2.5 Million

Interesting and inspiring selection I think you will agree. Not all are complete dropouts – some actually have pretty impressive academic achievements to their name but alas the call of their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took them to leave those studies and instead go on to create considerable wealth plus businesses that in some case have touched Billions of people.

Take for example Jerry Yang of Yahoo, who created Yahoo as a graduate student at Stanford University to monitor his personal interests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Web. Yang’s official biography even contains the standing joke that he is “currently on a leave of absence from Stanf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h.D. program,”

And there is of course Larry Page of Google – another Stanford doctoral program dropout.

One entrepreneur who in particular impressed me was Michael Dell – who started a computer company called PCs Limited while attending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in Austin. It became so successful that Dell dropped out of school to operate it, and the company eventually became Dell, Inc, with revenues of $57.4 billion in 2007. In 2006, Dell and his wife gave a $50 million grant to the University which he attended but never graduated from.

One remarkable fact I noted when compiling this list, was the number of businesses that started of in a garage. Take for example the HP corporation which started life in a tiny 12×18 foot garage. And then there is also Google and Apple who started life in a garage.



Well it is Mark Zuckerberg of course.

Facebook Founder, Mark Zuckerberg has an estimated net worth of $1.5 billion and believed by some to be the wealthiest man younger than 25 in the USA. Mark Zuckerberg, like Bill Gates, is a Harvard dropout.

After launching Facebook school-wide from his dorm room at Harvard in February 2004, Zuckerberg began devoting more and more time to his program, gradually spreading it to other schools. By that summer, Zuckerberg and his roommate Dustin Moskovitz had released Facebook to nearly 30 schools, and the website was growing too popular to be run part-time.


Retireat21 is packed with helpful information and advice from some of the leading entrepreneurs in the world. For inspiration I would suggest you read some of our high profile interviews and check out our young entrepreneur rich list!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025376
雖仍然很落後 有改總是進步 瑞典僅有三級 不及格好很好(轉貼)台大成績改等第制 總計分十一等第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生來台怎放行 台灣關鍵的抉擇

‧Taiwan News 2010/06/23
教育部應該嚴肅看待陸生來台的相關問題,畢竟招收中國學生來台就讀、採認中國學歷政策,涉及到政治與社會許多面向;同時,也應將「三限六不」入法,以維護台灣本地生的權益。


【文/張緁玲】
贊成派:不要怕競爭 反對派:後遺症難料

教育部應該嚴肅看待陸生來台的相關問題,畢竟招收中國學生來台就讀、採認中國學歷政策,涉及到政治與社會許多面向;同時,也應將「三限六不」入法,以維護台灣本地生的權益。

台灣應不應該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讀?其實可能不是爭論焦點,重要是「開放的程度」如何?如果名額有限,適度的交流有其必要,但若大舉讓中國學生登台,勢必將衝擊台灣學生權益,在利弊之間如何衡酌,考驗著主事者的智慧。台灣學生擔心的是門戶開得太大,已經緊縮的就業市場勢將更形慘烈。不過,也有許多大學力主開放,希藉此刺激台灣學生,兩派意見持續拉扯,台灣正面臨關鍵的抉擇。

陸生來台法案備受爭議,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強烈支持,幾已成為贊成派的代言人。李嗣涔站在開放立場,鼓勵學生的全球流動,提早適應全球化競爭市場。賴鼎銘認為,把學校打開,讓優秀學生進來,讓學生與學校從競爭中得到學習與成長,達到雙贏。

人才運用無國界

李嗣涔認為,教育不能閉鎖,開放才有活路,以免重蹈台灣早期汽車工業覆轍,因為政府過於保護,後來在全球化市場中被淘汰;反之電子產業,因為一開始就接受全球競爭的洗禮的現實,培養韌性,殺出一條血路。

他舉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為例,運用政策把世界優秀的人才引進、留下工作,創造強盛的國力。最近10年原本封閉的歐洲也逐漸跟進,放寬對外國學生的限制,顯見全球「取才」已經是大勢所趨。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則認為身為大學校長,有責任幫老師尋找優秀的學生。他說,台灣的大學生有很多創意,只是讀書動機跟態度已經一代不如一代,許多教授面對現在的大學生,不怕被問倒,就怕他們不想學。他觀察到來台灣短期交流的中國學生,比台灣學生還要主動積極,他認為把兩地學生放在一起,會對台灣學生的學習風氣有一定的激勵與促進作用。

招收中國學生,對台灣教育環境有哪些直接幫助?李嗣涔認為,陸生可以彌補台灣技職教育體系招生不足的問題,維持學校生存。以中國目前的產業發展環境來看,對於技職體系特別需要,而台灣因長期受限於考試制度與社會價值觀,「唯有讀書高」的刻板印象導致教育市場的失衡,讓許多優秀的技職院校面臨招生不足問題。他強調,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是各種教育層次的學校與學生都能生存,不能只獨厚綜合大學。

中國每一年有1,000萬名高中畢業生,其中只有500萬人考得上大學,剩下的人沒有學校念;而考上的500萬人當中,又只有7,000人才能夠進入北大或清大就讀。中國人口多、競爭激烈,想「鯉魚躍龍門」及第功成光耀門楣,幾乎可遇不可求。台灣完整的教育制度與自由開放的學風,影響中國學生最多,也是吸引他們前來就讀的最大誘因。

賴鼎銘形容,他要找的目標,是在這500萬個落榜生當中,有某些科目表現別突出,且有興趣來台灣就讀的學生。他發現,許多陸生對台灣懷有憧憬,例如對台灣作家還有對娛樂文化的好奇。他們對台灣的想像,就是招生的最佳利器,過於保護,只會失去優勢。

今年來到世新大學當交換學生的中國生約有160名,這些來自延安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遼寧大學、煙台大學的學生,他們只讀1個學期,就得回到家鄉去。在學校,他們選修學分不受科系限制,跨系、跨院的現象很多,因此不會有一窩蜂的現象,也不會對特定的科系造成負擔,每一個單位分配到的陸生名額很有限,不會搶占本校學生的選修名額。

以世新大學為例,他們有一套「新鮮人守護神制度」作為這群中國學生的生活輔導跟管理辦法,由本校老師及學生擔任「守護神導師」,帶領一定名額的中國生,帶領他們認識學校、認識台灣。在本地生與陸生的交流活動中,雙方都獲益良多。

新聞系大三的劉又嘉,去年接了守護神助理的工作,她發現,中國學生很喜歡問有關台灣地理的問題,許多中國學生在跟著守護神導師和助理幾個月以後,會把他們「甩」掉,自己當起背包客,開始自助旅行台灣。

可刺激台灣學生

賴鼎銘認為,陸生主動性夠、自主性高、冒險精神強、包容性強、興趣多元,有勇氣主動探索台灣。劉又嘉也說,每次跟中國學生交談時,可以感受到他們強烈的邏輯結構,可能是過去受到的訓練背景,回答問題時習慣引經據典,課堂上的表現,經常嚇傻一堆台灣學生,卻也成為台灣學生學習的對象。賴鼎銘解釋,許多中國優秀的「一本生」,在高中時期讀的書非常多,下過扎實的功夫,才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現。

外界對於「開放」所抱持的最大疑慮,在於陸生會「稀釋教育資源」與「排擠工作機會」。賴鼎銘表示,就政策開放的2萬個名額來看,一所大學能分配到的名額非常有限。李嗣涔建議,對於中國生並不需要特別待遇,只要將中國生視為外籍生,沿用相關法律管理,將這些「外籍生」總量控制在一定人數,例如招收的所有外籍生當中,陸生只能占多少名額,其餘的就分給各國學生。

李嗣涔認為,開放陸生來台應與之後的人才政策有關,需要完整配套,依法辦事,才能吸引人才到台灣來。賴鼎銘也站在「楚材晉用」的立場表示支持。以美國為例,美國承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大學學歷,許多外國學生畢業後選擇滯留當地謀生,而美國的就業市場是個很殘酷的優勝劣敗的競爭環境。

台灣社會應該思考的是,營造了什麼樣的環境、有哪些誘因能夠吸引中國學生前來就讀並留下來就業,能夠留下來的人,必然是經過一番激烈的淘汰賽而「適者生存」。

在世界各國,教育與文化交流應通行無阻、並且互蒙其利。李嗣涔說,「只要想:你要不要世界一流的人才主動為你工作?還是你認為光靠自己就能夠跟世界競爭了?」如果真的害怕,賴鼎銘說,「那是否表示我們的態度應該再更主動積極一點呢?」

受教權與教育權恐受衝擊

不過,也有學者跳出來質疑,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及承認中國學歷,到底是對誰有利?

招收中國學生來台,不可避免的就是必須面對中國學歷採認的問題。已經擱置十幾年的中國學歷採認問題,如今重起爐灶,不免再度引發爭議。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表示,回顧過去李登輝時代,當時教育部提出採認中國學歷政策時,被監察院糾正,原因包括:擔心採認的程序及範圍、台灣學生搶進中國就讀對私立大專院校衝擊太大、醫學業界的顧慮,以及涉及國家忠誠等問題,難道現在這些負面影響都已經不存在了嗎?

為了平息這些反對聲浪,教育部宣示採「三限六不」原則;「三限」指的是:限校、限量、限領域,「六不」則是:不涉及加分、不影響本地學生招生名額、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不得考證照、不得考公務員等,以保障台灣學子的就學權與工作權。

台生去中國 缺額恐變大

但薛化元認為,許多大學院校對於開放中國學生來台的想法,似乎過於樂觀了!因為一旦政府承認中國高校學歷,台生赴中國就讀大學的意願便會增加,將會使台灣大專院校招生缺額再度擴大。

對此,暨南大學公共教授翁松燃也表示認同。他認為,光是籠統、空洞地祭出「三限六不」的配套措施是絕對守不住,不但無法提升台灣學生競爭力,台灣流出的學生將比流入的更多!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無論是學費支出、生活費都比台灣便宜,曾經就有學者試算,以中國廈門大學和台灣私立學校一學期的學費相比,廈大醫學院每人每學期要6,760元人民幣(約台幣31,588多元),而台灣私立大學學費將近50,000元,若加上生活費,整體支出遠比中國高出許多。學者不免質疑,台灣有什麼優勢,足以吸收中國優秀人才來台,而中國學生又憑什麼會選擇來台灣就讀?承認中國學歷,萬一造成中國的磁吸效應,反而讓私立大學更招收不到學生,後果將不堪設想。

香港經驗可借鏡

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多年的翁松燃舉香港的例子說明,最近幾年,香港大學為了要搶招中國優秀學生不惜砸下重金,提供4年全額獎學金,也引發香港學子抗議的聲浪,大多數都認為「不公平」。據他的觀察,以「自費」方式到香港求學的中國學生,其人數並不多,因此,他對於政府提出開放政策,以吸引中國優秀人才來台就讀之看法,仍是持保留態度。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教授蘇峰山也認為,一旦採認中國學歷之後,中國也釋出「善意」,給予台灣學生各項優待,如輕易取得學位,屆時將會造成台生一窩蜂的西進。日前,中國才宣布,未來台灣學生只要學測成績到達頂標,中國123間大學就任君挑選,擺明是在搶台灣學生,中國頻頻出招,教育部若再不好好應戰,將來人才流出情況是「高出低進」,或者「高出低不進」都不是好事,他強調,每個決定都應審慎考慮。

國安與社會問題仍在

除此之外,反對派學者也歸納出幾點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將會衍生的「後遺症」:

第一、部分私立學校想藉招收中國學生解決招生不足的問題,但最後可能使中國學生擠入排名較前段的學校而非私立學校,如此一來,也排擠到台灣學生就讀排名較前學校的機會。

第二、就國家安全及社會考量,政策上說陸生不能打工,但萬一陸生選修或蒐集跟國家安全及高科技有關的資料,或到相關地點參訪,該如何避免跟限制,成了另一個課題。

第三、政府雖說,中國學生在台校外不能打工,但可在校內工讀或任研究助理,此作法,相對會影響台灣本地生的權益。因為很多台灣學生都是靠校內打工來維持日常開銷。

第四、在「六不」中提到,政府不提供獎助學金,但私校或企業可提供,如此一來,原本可提供在台灣學子身上,卻必須轉移或分配部分到陸生身上,也造成資源排擠。

第五、採認中國學歷,涉及兩個層面,(1)承認中國學歷,陸生有可能取得中華民國國民身分,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之潛在競爭,影響台灣學子就業機會。(2)承認台灣學生在中國的學歷,無疑幫助了去中國讀書的台生打開一扇大門,未來將損及台灣大部分學生的就業機會。

據教育部統計,自1985年以來,台生赴中國就讀大學以上,具正式學籍人數已突破15,000人,目前台生在中國求學人數近7,000人左右。蘇峰山認為,一旦採認學歷,這些人拿著中國學歷回台執業,等於打壓了台灣學生的權益,對台灣學生來說,實在不公平!

他表示,過去中國為了吸收台生,大方釋出「優待」,不但學費較低,學位也取得容易,這些學生回台再取得如律師、建築師、會計師等專業證照,相形之下,對台灣學生相當不公平。

不僅如此,台灣也有不少人,一年只去中國幾次,居然很快就能拿到中國知名大學的博士、碩士學歷,這種現象在台灣的政商法醫界都時有所聞,未來台灣若充斥著一堆「中國製」的假學歷,不但嚴重妨害台灣高等教育正常品質與未來發展,更威脅到國人就業,因此,政府應當好好評估。

第六、蘇峰山擔憂,未來企業將壓低本國勞工薪資!他說,很多企業願意雇用中國學生,其中雇用的原因如果是因為薪資問題,未來台灣整個薪資結構勢必會下降。

恐怕連22K都不保

有企業認為,台灣學生競爭力、或勞動力不如中國,對此,蘇峰山認為,企業非常不負責任,也對台灣學生不公平。台灣學生不是怕競爭力,而是今天中國學生跟台灣學生是站在不對等的競爭力上,中國學生情願以薪資低取得台灣工作,對他們來說,待遇算是優渥。以中國上海一線城市而言,大學畢業生的起薪約台幣14,000元,台灣22 K的大學生,起碼還有22,000元,一旦陸生來台願意用更低的薪資受雇,對整個台灣勞動者都是個威脅。

蘇峰山強調,未來如果沒有法律加以嚴格限制,若被台灣資本家或企業拿來壓低白領階級的薪資,對台灣大學生及白領階級都是相當不利。他還說,政府推動陸生來台政策,初期雖採限量原則,相信未來必會隨著政治氛圍轉變政策逐步放寬,當政策逐步放寬後,其影響層面更難以想像。

他說,政府不思考到底台灣高等教育政策哪裡出了問題,反倒是熱衷於接受陸生來台,且不加保護自己學生,讓人質疑其理由在哪?對台灣高等教育的意義在哪?

蘇峰山激動地說,不要再說「開放可加強競爭力」等空洞白話,如何證明開放能提升競爭力?難道台灣學生真的無可救藥?只因為大人的偏見,孩子們有多焦心、有多憂慮,他們想要努力在社會求得生存空間,而學校給了孩子些什麼?「我們要照顧及保護自己的學生。」世界各國都是如此,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無條件歡迎,這不是對陸生特別歧視。

翁松燃也表示,教育部應該嚴肅看待陸生來台的相關問題,畢竟招收中國學生來台就讀、採認中國學歷政策,皆會涉及到政治與社會許多面向,因此建議進行成效評估,擬定具體對策;同時,他也贊同「三限六不」必須入法,以維護台灣本地生的權益。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 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6月號-第398期】

既不能文,又不能武的頂尖大學
分類: 每日評論 | 作者:廖元豪 |
日期: 6月 9th, 2010 | 語言:簡繁 / 中英
大學校長與教授們,心知肚明這個遊戲規則大錯特錯。他們也非常清楚,學術環境被這個遊戲搞得多麼墮落。但為了虛名、排名,沒有人敢登高一呼嚴加批判,甚至逕行說:「咱們不玩這個遊戲!」(其實最有資格這樣批判的,就是一定拿的到經費的台大)還沒「放榜」前,全國菁英們為了寫計畫爭經費,焚膏繼晷埋頭苦幹,敢怒不敢言;放榜後僥倖獲勝者,則感謝皇恩浩蕩,並以之驕其妻妾…

文◎廖元豪

從我是個中學生起,就對「大學」與「大學教授」有很高的憧憬。印象裡,大學是一個可以讓學者們沈思、對話,進而創造智慧的環境。許多充滿智慧的腦袋,不需要亟亟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而能深遠地思考問題,挑戰既有的價值。就如同陳之藩先生在《旅美小簡》提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創立的宗旨,是給無用之學的學者一個安靜思想、平安吃飯的地方」。這種「爭千秋不爭一時」的氣氛,深深吸引著我。

當我自己成為大學生,我又看到大學吸引我的另一面:在台灣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中,許多令人尊敬的前輩,運用自己的知識-尤其是對民主法治的認識-揭露並批判社會的不公不義。對於在威權統治下習於噤聲、犬儒的台灣社會,這些聲音或許淺顯,但還是令年輕的我熱血沸騰。

許多人跟我一樣,看到大學的兩個面向:孕育知識學問,或者批判社會。兩者都在引領價值,促成社會改變。無論是哪一個層面,大學都不是單純順從既有主流價值,為機器製造齒輪的單位。大學可以「生產」出許多新的、實驗性的、批判性的、跳脫體制的東西。它可以挑戰觀念,重塑標準,而不僅是跟隨別人所訂定的標準。

然而,這種「超越」或「引領」的地位,似乎一步步在萎縮。

許多在大學任教的朋友,一定都深切感受到這五年來,高等教育的氛圍變化很大。在「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爭取世界排名」、「教學卓越」以及「大學評鑑」等計畫之下,大學早原有的狂狷氣息早已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管理主義造成的唯唯諾諾與繁文縟節。

這些計畫都有一些共同特徵:要求學校提出「量化」的績效數據,並且以各種指標來排序。不僅如此,這些排序、評鑑其實就是國家分配資源的標準。各個大學不能再躺在那兒等著經費從天而降,而是要努力對外證明自己做了許多事情,有很好的「績效」或「潛力」,因此值得國家投資。

這本來未必不好。它讓大學開始更知道公共課責(public accountability)的重要性:你要從人民的口袋裡拿錢,至少要告訴人民你做了什麼,有什麼貢獻。

問題在於,我們這個社會對於「貢獻」的定義,是非常急功近利的。學術工作本質上就未必能在短期(五年?)內看出具體成果。但立法院、教育部,都等不及慢慢來。於是制訂了一套規則,要求各大學撰寫,說明自己「有什麼用」!

於是,各大學從校長到教授甚至學生,開始玩這場遊戲。遊戲中最重要的兩個工作是:第一,努力寫計畫爭經費;第二,拼命執行計畫以消耗經費。

這樣的競爭遊戲,改變了學術圈的行為模式。學者不再是依據自己的興趣與判斷,決定研究方向;而是要設法揣摩上意,並跟隨多數教授去追求「比較可能得到經費」的計畫。學術本來應該具有獨立、冷靜,並與現實保留適當距離的特性。但如今愈來愈難維持這些特性。

理論上,教授們有身分保障,大可堅持「我行我素」。可是在一個全面動員爭取排名與補助的環境裡,堅持己見就是不合群,就是搗蛋怪咖。資深教師都不好意思這麼酷,更何況新進教師?結果就是擠壓甚至放棄自己原先的研究,改而「從眾」。如此,非主流的新穎觀念,哪兒能在大學冒出頭?

更可笑的是:在這個氣氛下,教授們花最多力氣的,不是研究教學,而是「寫計畫」與「燒錢執行計畫」。尤其公立大學的會計制度死板之至。人文社會科學的系所,拿個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元,不能買書不能聘教師,卻只能辦活動。而活動的出席費、稿費,都是二、三十年前的超低標準。結果就是「以量取勝」-活動辦得多,錢才銷得掉。弄得人人疲於奔命,形銷骨立,但學術實效有多少,真是天曉得!冷眼看著愈來愈忙碌於辦活動的同儕們,不禁會想:「大家愈來愈沒時間讀書思考,這麼多篇論文是從哪兒生出來的?」

坦白說,「經費」有這麼重要嗎?對於某些必須花大錢才能買設備、做實驗的科系,或是那些連基本設施或教授待遇都還付不起的學校來說,答案是肯定的。然而,許多大學或科系,其實未必需要這些額外的經費。學校固定的購書額度、國科會的補助,加上許多的委託研究,已經足夠支撐大部分的研究教學。大家心知肚明,這套經費競爭遊戲對學術發展沒有太大幫助,反而搞得學者們不幹正事,為活動而人仰馬翻。那為什麼不乾脆有風骨一點,不玩這個遊戲呢?

答案是:或許有些學校可以不在乎錢,但「名」卻丟不起:入圍「頂尖大學」就代表自己是前段班;輸家則有著被貶低為「次等大學」的羞辱。

於是,這個遊戲更惡質的一面出現了:大學校長與教授們,心知肚明這個遊戲規則大錯特錯。他們也非常清楚,學術環境被這個遊戲搞得多麼墮落。但為了虛名、排名,沒有人敢登高一呼嚴加批判,甚至逕行說:「咱們不玩這個遊戲!」(其實最有資格這樣批判的,就是一定拿的到經費的台大)還沒「放榜」前,全國菁英們為了寫計畫爭經費,焚膏繼晷埋頭苦幹,敢怒不敢言;放榜後僥倖獲勝者,則感謝皇恩浩蕩,並以之驕其妻妾。說這是現代科舉,大概相差不遠。

連自己所處環境,都不敢嗆聲的大學及大學教授,如何能期待他們像從前一樣,對社會不公不義發聲?長遠的學術思考不見了,熱情的社會批判也沒有了,這就是頂尖大學?

本文引用自《元豪的憲法夢想論壇:法律是顛覆的基地》。2010.06.04.

私中學費排富 逼我離婚

【聯合報╱林恆裕/警察(嘉義市)】
2010.06.21 02:16 am

警察「特困請調」曾規定,夫妻離婚需就近照顧家庭小孩列為「特困請調」優先名單。由於中南部缺額少,非常難調,很多警察同仁只好辦理假離婚,以便可以優先請調,造成警察離婚率高漲,後來警政署只好廢止離婚列為「特困請調」原因。

教育部宣布齊一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方案,最近卻新增排富條款,決定今年只適用家庭年所得九十萬元以下的家庭。

筆者為單薪家庭,薪水須扶養父、母、妻子及三名小孩,經濟壓力沉重,小孩子要讀私立明星高中,為減輕負擔決定和太太離婚,三個小孩均歸妻子。

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方案新增的排富條款,是否要逼許多民眾離婚?

【2010/06/21 聯合報】

臺灣需要更有國際競爭力的教育制度
2010/06/18
【文/林文生(臺北縣崇德國小校長)】
現在臺灣的高普考制度,逐漸扼殺了教育行政人員的專業。以往教育行政人員的任用,是從教育人員高普考及格的人任用,應考者必須是教育科系或現場的教師;現在是以一般高普的行政人員任用,分發到教育機關服務的人員,大部都是一般大學畢業,他們這些人就是未來教育局(處)的科長或局(處)長。

這樣的系統會產生什麼問題呢?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教育專業的斷層。這種現象在美國也發生過,他們研究發現,聯邦的課程政策根本到不了學區,因為州政府教育廳缺乏懂課程的專業人才,缺乏課程專業的結果,就會將課程的政策當一般行政來處理,就是將聯邦的政策轉發到學區,或者委託其他專業機構當成一個研究案。但是課程政策的落實,需要很多配套措施及支持系統,例如課程要從分科轉向統整,就必須要在課程實施前十年就開始培訓教師,如果在教育部或教育局(處),缺乏課程統整專業的人才,就會將複雜的系統,簡化為簡單的政策,以經費作為誘因,找一些試辦的學校,然後以試辦的成果,作為推動的基礎。因為缺乏專業支持的系統,所以試辦經常是有成果但沒有效果,國中教師還是回到分科教學的傳統。這個是臺灣課程改革的第一個失敗的案例,但是不會最後一個案例,因為教育系統的制度並未改變。

美國的做法是在州政府當中增置課程政策的協調者(coordinator),日本是在這一波課程實施的時候就啟動下一波課程改革的機制,由國家教育研究院及教育審議委員負責,教審會是蒐集民意的機構,教育研究院則是負責研究及實驗的機構,民眾的想法可不可行,必須要經過實際的實驗研究才能確認。

臺灣現行的制度能不能承載越來越趨複雜的教育改革,實在令人憂心。現在各縣市教育局(處)對課程有深刻瞭解的人員就已經不多,設置課程專業的科室更少,如此的行政架構如何承載高複雜的改革工作,實在是令人憂心。

在臺灣所臨的課程改革問題並未解決,只是隱藏而已,哪一個執政者都不想去碰這個傷口。可是隱蓋的問題,就能滿足民眾的需求,應付國際的競爭力嗎?答案是否定的。很多課程學者都知道,九年一貫課程過不了淡水河?以後的課程改革就過得了淡水河嗎?

國家為了官僚體系的一致性,犧牲教育專業的特殊性,以後的教育行政就只有法令與命令,而沒有實質的專業。學校也會因為統一的評鑑制度而越趨向統一化,而缺乏獨特性與深度。

德國父母怎麼教育小孩?(2010/06/19 01:43)



(●作者lieberherrchen,台大電機系畢業,曾任美國GE公司的電力部門Commissioning工程師七年,現為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博士候選人。本文為 NOWnews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lieberherrche

我在德國求學,常有人問起德國為何能迅速從二戰廢墟中復甦?德國的民族性到底是怎樣?他們為何會一板一眼?德國到底有哪些值得我們參考?儘管我還是孤家寡人,但就近觀察的結果,覺得很多問題從「教育」就可以得到答案。僅以幾個自己看到的小故事當說明:

※ 範例一

有個德國父親問他的小孩:「你最大的心願是什麼?」小孩回答:「我長大後,要當個科學家。」這位德國父親馬上更正小孩的話, 說:「不對,最大的心願只能有一個,究竟是長大?還是當個科學家?你必須分清楚。」

由這個小小故事,我們可以感受到德國父親教育小孩,從小就灌輸他們:

一,邏輯觀念,就像「最大的心願只能有一個」。

二, Puenktlich(精準),凡事不能馬虎,就像這位德國父親說的「究竟是長大?還是當個科學家?你必須分清楚。」

※ 範例二

有個德國小孩跟他母親說:「我今天在學校碰到一位老同學,親切的和我打招呼,可是我居然忘了他的名字,實在好尷尬。」

這個母親馬上教她的小孩,說:「下次再碰到這種情形,你可以說: Ich habe mir erlaubt, wie dein Name noch gleich war? (很冒昧的請教,你的名字是否和以前還是一樣?)。

從這個小小故事,我們可以感受到德國母親教育小孩,從小就灌輸他們:

一,日常禮節,例如: Ich habe mir erlaubt. (很冒昧的請教)

二,應對智慧,例如: Wie war dein Name noch gleich? (你的名字是否和以前還是一樣?)

換句話說,我所看到的德國父母教育其下一代,特別注重的是:邏輯觀念、凡事精準、日常禮節以及應對的智慧。

每個民族教育下一代均有其特色,以上針對「德國父母怎麼教育小孩」所舉的這兩個小小故事,在別的國家雖然也可能碰到類似情形,不過我個人認為德國父母教育小孩的方式,相較於其他民族, 確實還是有些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lieberherrchen,台大電機系畢業,曾任美國GE公司的電力部門Commissioning工程師七年,現為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博士候選人。本文為 NOWnews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學生憂一分之差 A咖變B咖
2010-06-11 中國時報 【李坤建、陳至中/綜合報導】
 清大校方決定,學生成績評量捨行之多年的「百分制」,改採「等第制」。大多數師生贊成新制,但仍有不少學生擔憂,未來一分之差,成績可能「由A咖變成B咖,就差很多了!」

 清大贊成新制的教授認為,根據國外經驗,等第制有效淡化學生分數意識,抒解學習壓力,改變「少一分可能決定不同出路」的激烈競爭狀態。

 反對學生則認為,國內九成九以上大專院校普遍未施行等第制,成績無法對照;申請校外獎學金成績都要八十分以上,若被打個B,申請比較吃虧。

 學生還說,各科成績等第畫分,最終還是取決於考卷分數,壓力其實和百分制沒多大差別,等於「換湯不換藥」。

 上月舉辦的大學教務主管聯席會議,「等第制」議題由教育部拋出,立即獲得許多大學代表認同。主因是「等第制」較能與國際接軌,以往台灣學生申請國外研究所,常因對方看不懂分數而吃虧,學校雖提供轉化公式(如八十五分以上為A+),但國內打分習慣偏高,也容易被懷疑。

 成績評分從等第制轉化為百分制的過渡期間,多校採「雙軌併行」方式。台大教務長蔣炳煌表示,「雙軌並行」很怪,因為兩套制度的概念完全不一樣,若沒做好配套措施,恐會引發嚴重爭議。

 台大推等第制是與「學習成果導向教育」結合,教師需在學期前訂定課程學習目標,達到一定程度給A,稍可給B,每一等第代表不同學習成果。

 輔大教務長劉兆明也認為,兩套制度截然不同,絕對不是弄個「轉換表」那麼簡單,老師的評量模式要改,學生學習方式也要跟著改變。

跟百分制說拜拜 等第制 清大下學期開打
2010-06-11 中國時報 【李坤建、陳至中、洪榮志、鄭光宏、陳惠芳/綜合報導】
 清大學生成績評量方式有重大變革。清大十日宣布,從下學期起,該校學生成績評量不再用「百分制」,改採A、B、C的「等第制」,以符合國際潮流,利於和國際接軌。

 台大也表示,因校內共識高,今年八月入學的新生就可能改採等第制打成績。而交大、成大、中正大學仍觀察中,位於花蓮的東華大學則自創校十五年來,均採等第制。

 教育部表示,採百分制或等第制是大學權責,教育部不干涉,但只各校成績考察、獎學金申請辦法等相關條文需同步修正、一步到位,避免成績轉化的爭議。

 清大校長教務長唐傳義表示,有關新、舊生成績評量適用、轉換及教師評分選擇,尤其一般師生疑慮較多的問題,包括學生參加各種推薦甄選入學考試、申請校外獎學金時是否會吃虧、新制實施後原在校成績記錄方式、等第制如何區分因應等,校方都已研擬完整配套。唐傳義說,校方今年五月舉行公聽會說明,並辦理線上問卷調查等前置措施,有八○.二%教師和五七%學生支持新制。

 清大校長陳力俊指出,不只歐美知名大學成績評量採等第制,亞洲日、韓、港及大陸也陸續採用。清經校務會議等多個會議討論後通過、報教育部備查,今年九月入學新生開始實施。等第制計分由A至E,其中A至C每一級再分加、原、減三級(如A+、A、A-),總計分十一等第。

 唐傳義分析,從教育觀點,在等第制適當級距區分下,則有助達成教學目標,讓學生不以追求高分為唯一目標,更願意致力提升自我學習效果。

最快八月 台大成績改等第制
2010-06-11 中國時報 【陳至中、李坤建、洪榮志、鄭光宏、陳惠芳/綜合報導】
放大

 ▲台大學生成績將由「百分制」改為「等第制」。圖為台大學生上課情形。(黃國書攝)

 去年十二月,台大率先拋出學生成績將由「百分制」改為「等第制」,此效應逐漸擴散,包括清大等多所大學陸續響應。預料台大今日教務會議表決,最快今年八月入學的新生,成績就會以A、B、C等第呈現。

 去年底本報獨家揭露台大發函各學院,調查將成績打法改為等第制的意見。

 經半年討論,近八成教師贊成變革,學生也有五成,教學主管更達九成,校內共識高。教務長蔣丙煌表示,該議案今日(十一日)教務會議表決,預估通過的機會很大。

 交大學務長林進燈表示,交大早就研擬學生成績評量採等級制,但考慮的問題很多,包括學生畢業到其他學校攻讀碩、博士,在校成績如何換算。

 中正大學教務長黃柏農明確表示,現有大學申請獎學金、書卷獎與縣市長獎等獎項都採「百分制」標準,如採等級制,如何區別高下?該校現有成績單以「分數」顯示,但表下有「成績級別對照表」可供參照,與國外大學接軌沒問題。

 國立東華大學從創校至今,學生成績計算一直採等第記分法。

 教務長楊維邦表示,實施至今已十五年,學生申請國外大學獎學金非常方便。

 楊維邦指出,等第記分法在國外各大學行之有年,東華創校之初,校長、教授大都從國外返國任教,因此直接引用等第計分法,是國內唯一採用此計分法的大學。

 成大教務處註冊組長黃信復表示,該校仍維持現行學生成績評量方式,但會觀察清大等校更改後的成效再討論。

本文於 修改第 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008272
(轉貼)國際化不等於英語化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2年國教… 需要專業+浪漫

【聯合報╱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吳武典/台灣師大特教系名譽教授】
2010.06.10 02:03 am

「齊一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方案」補助門檻幾度轉折,表面上是政府部門之間政策協調上出現時間與經費的重大落差, 實際上更深層的含意是:教育專業與政治力量的兩難取捨!

為什麼以前行政院主導的全面免費營養午餐乙案,在眾多異議聲中,仍能快速地敲定不排富補助?而討論了許多年的延長十二年國教中爭議最少的拉平公私立高中職學費,卻出現重大的政策不同調場面?難道政府忘了馬總統選舉政見中曾再三重申的「推動高職免費,優化技職教育」?

「齊一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方案」有無需要增加排富條款,其實可以詳加討論。教育部三月提出的方案,規畫所有私立高中職及五專前三年學生只需繳公立學校費用,並自九十九學年度擇一年級試辦,以為十二年國教舖路,甚具合理性和可行性,並普遍被叫好。可惜未獲得院方的了解和支持。尤其行政院所堅持的若採一體適用方式,是以納稅人的錢幫助富豪,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一說,其實是值得商榷的。

畢竟長期以來,由於城鄉差距與貧富懸殊等問題,國內的升學制度往往讓家境背景較佳的孩子可以考取高分而享受更佳的教育資源。許多研究都指出:無論是公私立高中職或公私立大學、普通大學與技職院校之間,都出現貧窮弱勢家庭學生必需支付更高學雜費、卻享受不到較佳資源的情形。其中,學校的課程、教學與考試之深與難,也經常成了多數學生陪少數菁英學生學習的狀況,教育現場充滿過大的壓力與不正常的競爭。

有鑑於此,教育部幾年前就在規畫十二年國教,將讀高中職視為國民權利,透過弭平公私立高中職學費差距,補貼私校學費差額,另外逐漸讓高中職免試入學,減輕升學壓力。許多教育人士更預期:一旦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拉平,往後弱勢學生進私校學費負擔減輕,即可就近入學,並發展學業以外性向,台灣教育將有機會徹底改觀。而透過補貼弭平公私立學校學費差異,是立即可做且爭議較少的部分,排富與否,本非重要的教育政策考量。

面臨知識經濟時代,台灣的教育需要脫胎換骨,需要朝優質化方向邁進,必須加強教育投資。因此,吳部長的「專業與浪漫」是值得肯定的,畢竟政務官應有前瞻的理想和帶領改變的勇氣與擔當。「齊一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方案」的爭議,正凸顯出我國教育資源相對於其他部門的弱勢與短缺,令人浩歎!推動十二年國教的這一小步,竟如此舉步維艱,我們實在擔心這一全民期待的政策轉趨保守(其實目前已經夠保守了),以至於遙遙無期!

【2010/06/10 聯合報】

<經濟人語>:高等教育是平民教育(杜震華)
2010年06月07日蘋果日報
新聞快訊 列印轉寄(0)引用(0)點閱(1864)
又是畢業時節,滿校園都是拍學士照準備離校的畢業生。然而,不少的大學畢業生又要為台灣的失業率推波助瀾;許多人不禁要問:難道大學生「畢業即失業」,是一種普遍的全球現象嗎?
其實不然。最近30年來,全球高等教育雖然倍增,(粗)就學率由1980年的13%提高到2008年的26%,但充其量也不過是每4個適齡人口有1位可以上大學罷了,為何我國的問題如此嚴重?
進一步觀察,低所得國家的高等教育就學率30年來幾乎文風不動,維持在6%左右的低檔;中所得國家雖然由10%快速上升到23%,但還是不高;最嚴重的是高所得國家,由原來的35%倍增為69%,的確有讓「菁英教育」轉變為「平民教育」的傾向。但是台灣卻像搭了直升機一般,由16%暴衝到83%,擴張的幅度達到4倍,這不會造成供給過剩才怪!
目前,高等教育(粗)就學率維持像台灣這種「高檔」的不多:古巴(122%)、韓國(96%)、芬蘭(94%)、希臘(91%)、斯洛維尼亞(85%)、美國(82%)、丹麥(80%);儘管其中有競爭力不錯的美國和芬蘭、丹麥等國,卻也有經濟出了大問題的希臘。全球其他國家都在80%以下;而大部分先進的歐洲國家,高教就學率多在50-70%:瑞士(49%)、法國(55%)、英國(57%)、荷蘭(61%)、西班牙(71%)、挪威(73%)。另一個經濟出了大問題的北歐國家─冰島,高教就學率也偏高(75%)。而全球所得最高的盧森堡(10%)和列支敦士登(37%),其高教就學率都相對頗低。
在亞洲教育上的龍頭─日本,只維持和英、法類似的58%。東南亞的馬來西亞(30%)、印尼(21%)、菲律賓(29%)、泰國(42%)和香港(34%)也都相對保守;只有韓國一馬當先(96%),但製造的失業和台灣相比其實是不遑多讓!中國大陸是另一個「暴衝國」,由1980年的2%提高到2000年的7%,之後更狂飆到2008年的23%,目前不少大學畢業生已經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外強中乾虛有其表
儘管先進國家也有高教就學率相當「高檔」的,但它們通常原來的就學率就頗高,提高速度比起韓國、台灣、中國這些「後起之秀」要穩健得多─英、法兩國10年來高教就學率幾乎完全一樣,所以問題當然較少。亞洲這幾個像吃了「威而鋼」的國家,其實是「重量不重質」,也就是外強中乾、虛有其表;結果造就了大量沒有合宜程度的大學畢業生,只能對失業率做出貢獻。試想,在台灣連國中生就應該通過的「初級英檢」,眾多大學生卻無法通過,可以被稱為大學生嗎?
奇怪的是,當年決定大幅放寬大學設立標準的教育部高層,必然在決策上犯了大錯,目前監察院對許多錯誤決策都感到興趣,唯獨對於教育部寬宏大量,寧非怪事一樁?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 、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社會》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排富,萬名新生震驚
2010-06-07 08:57 時報資訊 【時報-台北電】
 教育部三月宣布推動「齊一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方案」,但六月四日增列「排富條款」。近萬名已由免試入學管道錄取私立高中職的學生震驚,他們將增加近兩萬元學費。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及教師團體聯手要求公私立學費差額由政府負擔,「否則免試入學明年不用辦了」。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回應,「怎麼補救?」他說,原本「齊一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方案」不排富,但行政院考量國家財政困難,最後決定今年只適用家庭年所得六十萬元以下的家庭。

  目前公立高中學費平均每學期六二四○元、私立高中二萬二八○○元;公立高職五四○○元、私立高職二萬二五三○ 元。每學期私立高中職學費平均比公立多一萬七千元。

  教育部三月二日宣布推動不排富的「齊一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方案」,今年進入私立高中職的學生只要繳公立學校學費。五月時,全國有二萬二千人已透過「擴大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錄取高中職,其中近萬人錄取私校。

  六月四日,教育部公布行政院核定具排富條款的「齊一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方案」,讓這些已免試錄取私校的學生相當錯愕。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林志成/台北報導)

荷蘭小學生的快樂童年
分類: 國際櫥窗 | 作者:南方週末 |
日期: 6月 4th, 2010 | 語言:簡繁 / 中英
荷蘭的小學生其實也需要做功課和考試,不過,功課通常是在老師的督導下於課堂上完成。一般小四以前是沒有家庭作業的,小四以後才偶爾有一點作業帶回家自己做。他們也有定期的考試,但都不需要為此特別在家裏準備。對考得不好的孩子,老師通常是鼓勵多於責駡–他不會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出個特別好的成績,但求孩子盡力而為。在發成績簿約見家長時,老師會告知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和表現,叮囑父母需要特別注意或補強些什麼…

文◎李貌華

荷蘭的小學生週末最忙,他們忙著踢足球、打曲棍球、當童子軍學習野外求生、參加合唱團……

荷蘭的小學生是一群快樂的孩子。他們從4歲上小學,一直到12歲小學畢業,從來不用背書包,回家後也幾乎沒有家庭作業。4歲到6歲是所謂的學前班, 在學前班裏孩子們主要是在遊戲中學習。雖然看起來好像一天到晚都在玩,但在正式進入小學一年級以前,他們已能認得所有的字母,寫一些簡單的詞,也會做一些簡單的算術。

荷蘭的小學生留在學校的時間不長,一般是上午8:30上學,下午3:15放學。中午12點以後午休一個半小時,這段時間他們可以回家吃午飯,或者留在學校吃自備的簡單午餐。留在學校的孩子通常由家長組成的陪伴人員看護,他們陪孩子吃飯和飯後玩遊戲。荷蘭的小學生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做早自習和升旗,也從來不用上什麼輔導課。他們週末最忙,不過不是忙著做功課或補習,而是忙著參加他們喜歡參加的活動,像踢足球、打曲棍球、打排球、騎馬、學鋼琴、當童子軍學習野外求生、參加合唱團……有時,他們也隨著參加的球隊或合唱團到其他都市去比賽,親戚朋友就是比賽時的最佳啦啦隊。

荷蘭的小學生其實也需要做功課和考試,不過,功課通常是在老師的督導下於課堂上完成。一般小四以前是沒有家庭作業的,小四以後才偶爾有一點作業帶回家自己做。他們也有定期的考試,但都不需要為此特別在家裏準備。對考得不好的孩子,老師通常是鼓勵多於責駡–他不會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出個特別好的成績,但求孩子盡力而為。在發成績簿約見家長時,老師會告知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和表現,叮囑父母需要特別注意或補強些什麼。老師偶爾也會在放學後額外給學習情況不好的孩子補課,讓他們有機會跟上進度。要是一個孩子真的跟不上,老師會建議父母讓孩子留級,理由是:與其讓他永遠跟不上、學不好,以至於到最後討厭上學,倒不如讓他留級一年,慢慢再學一遍。這樣的決定一般父母都會接受,而孩子一般在留級之後也不再有學習跟不上的問題。

每年2-3月是荷蘭小學六年級學生最忙碌的時候,也是決定他們未來的一個關鍵時刻。在2月,他們必須參加一個結束考試,考試內容為語言、數學、認知 世界、學習理解能力測驗等。這雖然是一個很重要的考試,但它也只占老師最後寫的推薦函總評的1/3。因此,老師雖然會跟孩子做一些練習,讓他們知道考試時該注意什麼,如何答題,但孩子一般不會為了這個考試特別在家做什麼考前準備,更不會做什麼考前大猜題。得到老師的推薦函之後,父母會跟孩子一塊決定上什麼 樣的中等學校,但通常是根據孩子的條件和興趣來決定。換句話說,是以孩子為主,而不是以父母的期望為導向。

學費政策跳票 私校學生受騙

【聯合報╱鐘漢澤/高職教師(屏東市)】
2010.06.05 02:53 am

前天校長接獲教育部中辦室電話,要他即刻前往霧峰開會。回來之後告訴我們,原訂下個學年度實施私立高中職學費比照公立學校的政策可能生變。同仁聞之一片譁然,政府隨時可朝令夕改,完全不考慮今年將升高中學生及家長的感受,甚至所有私校配合政策所投入的人力、物力,真是情何以堪。

為了因應未來的十二年國教,拉近公私立高中職的學費差距,讓學生能排除學費的考量,選擇辦學績優的社區私校,在三、四月間教育部即擬訂於下學年實施公私立高中職相同收費的政策,為私校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也為中低收入家庭的學子帶來了升學契機。如今,國中生即將畢業,收費政策卻大轉彎,家長該如何為子女遴選學校?私校配合政策所推出的「配套措施」該如何善後?政府政策若完善周全,各相關單位決無異議,但是隨興所至倉促成案,不僅百姓怨聲載道,亦有損政府威信。當初私校積極對家長宣導收費比照公立學校之承諾如何自圓其說?四月間因政府政策而免試入學至私校報到的學子,他們可以再重新選擇嗎?教育部是否給我們一個答案。

【2010/06/05 聯合報】

國際化不等於英語化
2010-05-19 中國時報 【廖咸浩】
 前幾天教育部對台北縣「英語活化課程」的明快處置,值得肯定。但台北縣府的善意何以無法成就良善政策,除如全教會所言違反均衡與適性教育等原則外,還須更深一層思考這類政策對人力素質及整體文化所造成的負面衝擊。

 本案最終的目的當然是強化下一代的國際競爭力,但之所以引人爭議卻正是因主事者「國際化」認知不足。多年來「國際化」的堂皇標的吸引大量資源,英語也順勢扮起關鍵性角色。但「國際化」到底何所指?在正確「國際化」認知下,英語扮演什麼角色?在台灣卻迄未有理論基礎上釐清,但各級政府已有不少政策盲目暴衝,讓人心驚不已。

 首先,過去十多年來,全球知識界對「國際化」(全球化)這個觀念已頗有檢討與反省,最關鍵也最基礎認知就是,絕不能把「國際化」等同於「英語化」。國際化顧名思義是綜觀諸國之意,因此,當然不能把視野局限於英語及英語系文化。雖說英語的準國際語地位使得它佔有不少優勢,普遍的學習並不為過。但若以為學了英文就可有國際觀,仍不免以管窺天。因來自英文的資訊非但不是中性的,甚且時有重大偏見;以CNN對波灣戰爭報導一例即可知。

 其次是,為國際化學習英外語也應適齡適度。把資源過早或過度投入英外語學習的政府或個人,都有一個錯誤的假設,就是這個世界存在著「雙語人」這種東西。但事實上除非雙親使用不同的語言,否則雙語能同時且等速發展的人,絕無僅有,而且兩種語言都能精通的可能性更少。因此,在兒童語言的發展上,先把母語表達穩住絕對是不二的原則。兒童過早或花太多時間學習英外語,必然會大量剝奪其他方面的發展,如母語能力(即思考能力),或其他領域(如德育、美育、體育、群育)的學習,也會造成文化認同的問題。這種英語教育政策很容易造就「中外語皆爾爾,且能力也平庸」的下一代。

 最後,國際競爭力並不等於英外語的能力。競爭力指的是創造力,也就是思考能力與想像力。英外語可以是提升競爭力的輔助工具,但必須學習得法,否則反而會適得其反。英外語除了不宜太早學習,且須與母語分工合作(也就是在母語文化的基礎上,經由外文資訊提供刺激、擴大視野、激發想像力)之外,也必須了解聽、說、讀、寫在提升競爭力方面,何者才是核心。由於近年來「學了半天英語,碰到外國人卻開不了口」的譴責甚囂塵上,以致教學資源大量偏向聽與說的訓練,結果是國人整體的閱讀能力幾乎毫無進步可言。最近發生的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is the KMT’s to lose及never兩事件,便是明證。前者是一個簡單的英文句型,但報紙的編譯居然不但錯譯,事後還大剌剌的在報頭上自我辯解;後者是一個再清楚不過的外交辭令(「絕對不會要美國人為我們打仗」當然是為博得美國人民好感),竟被解讀成自廢武功,更曝露出批評者國際觀闕如而無力詮釋的窘境。這兩事件都可見出閱讀能力與國際觀的依違關係,也證明了光是一張嘴,無法說出國際競爭力。

 總之,英(外)語政策不是為少數菁英而訂,故應掌握「學得早不如學得好(改善正規課程,而非競相提早學習或課外補強),學得多不如學得妥(應以閱讀為核心訓練,而非聽說)」的原則。而且英語政策不應與在地文化的傳承搶奪資源,而應形成「體」(中文)與「用」(英外文)的關係,以期國人能藉英外語能力強化競爭力。否則本末倒置,受害的是下一代,受傷的是競爭力。「英語活化課程」只是各級政府缺乏國際觀所產生的英語政策之一,在國際化的強大壓力下,中央應盡速以其「文化治國」的高度,訂出英外語政策的指導方針,以俾地方政府進退有所依循。(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980843
(轉貼)博士學歷 老闆看了倒退嚕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轉載:找不到頭路 一堆博士家裡蹲
2007/09/26 22:40:14 瀏覽9614|回應1|推薦14
中國時報 2007.09.02 
韓國棟、林志成/台北報導

「我拿的美國長春藤名校博士,為什麼連XX技術學院都不要我?」百無一用果然是書生?頂著洋博士頭銜的Jay,學成歸國大半年,就連去某技術學院應徵教職,都碰壁。他從台北的學校找到彰化、雲林,仍無著落,自嘲成了「流浪博士」。 

大學生滿街走、十八分就能上大學不稀奇,如今連博士都爆量。 

全台博士生近三萬人 

教育部統計,九十五學年度的大專院校在學學生共計一百卅多萬人,其中碩士生高達十六萬三五八五人,博士生將近三萬人;十年前,博士生人數約一萬人,教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坦承,這是很「恐怖」的事。 

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曾在民國九十一年公布資料,當時擁有博士學位者,八九%都有全職工作,其中近七成都在教育部門,例如在大學任教等。當時博士的年收入,多半為新台幣一百萬到一五○萬元;並有高達六五%的博士認為,其工作與所學非常相關,僅有二.四%認為相關性不高。擁有博士學位,卻在待業中者,僅○.七%。 

不少大學促管控名額 

如今情況不同,最新的博士就業調查尚未完成;但教育部說,已有不少大學校長向教育部反映研究生過量,應該管控。 

博士,最適合的工作是到大專院校任教,但大學教職有多競爭呢?興國管理學院校長黃俊杰說,該校今年聘請十一名專任教師,應徵者達近百人,多為國內外大學的博士,最後「獲選」的十一名師資,三分之二是國外名校的博士,其餘則是國內台大、政大和中正等國立名校的博士。 

黃俊杰說,國內私立大學的博士,除非是全國唯一的專業博士,否則幾乎不可能獲聘至大學任教。 

一有教職出缺就擠破頭 

交大電子系曾有兩百人爭一個教職情形;各系每個缺額至少都是兩位數競爭。成大,一個缺額也至少廿人來爭取。 

台大學術副校長陳泰然以他任教的大氣科學系為例,去年有一個缺,應徵的國內外名校博士達廿、卅人。最後獲取的是一名畢業於台大、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到柏克萊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的優秀學者。 

有人自曝在速食店打工 

依《大學法》,大學教師分為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講師四個等級;擁有博士學位者,理當可直接獲聘為助理教授,但不少名校的博士竟自願降級從講師做起,卻仍被台大刷下來。 

找不到適合工作,面子員幫忙安排工作。還有流浪博士上網自曝,邊找工作,邊在速食店打零工餬口。
------------------------------------------
高階人力閒置
年輕博士難執教鞭
李家同憂心這只是開始


中國時報2007.09.02
林志成、韓國棟/台北報導

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回台灣找不到大學教職很稀奇嗎?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表示,如果所學冷門,在台灣找不到大學教職,並不奇怪;未來國內一些大學倒閉後,不只剛拿到博士學位年輕人找不到大學教職,連很多現職大學教授都要失業。

李家同認為,這些高階人力沒事做,是國家社會很大損失,教育部得「未雨綢繆」,例如在政府或民間,多成立研究單位,讓博士級人力,繼續對國家社會有貢獻。

擔任過教育部長的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也說,五年之後,少子化對高等教育的衝擊才開始步入高峰,屆時,流浪博士的問題會更嚴重。
----------------------------------------
苦情案例
生技洋博士失望又感慨


中國時報2007.09.02
江昭青/台北報導


魏先生擁有美國食品科學界排名第一的紐澤西州羅格斯(Rutgers)大學的食科博士學位,也是台大及羅格斯的雙碩士,回台後,在號稱最「Hot」的生技產業中卻找不到適合工作。他承認,的確成了流浪博士。

四十歲的魏博士,拿到博士後曾在美國藥廠及知名的「Nabisco」食品公司任職(即巧克力夾心餅乾Oreo的公司)。因風聞台灣要大力發展生技業,認為前景看好,於是在兩、三年前回台。

他曾先後在國內知名的、也是政院開發基金投資甚多的兩大民間生技公司擔任研發,今年初卻因公司營運問題被迫走人或被裁員,至今還在找工作。

「非常失望。」魏先生說,他在美國公司的薪水,一年光繳稅就有台幣八十萬,回台後月薪大約才十萬元,本來認為未來會更好,沒想到,台灣的生技產業才起步,太多博士進來,吃不下。

更讓人感慨的是,在美國做科學,實驗數據就是事實,但台灣,「不能講真話,老闆會受不了。」尤其政府強推生技業,反使公司領導者很政治,派系、私利問題多,大量燒錢卻進帳少,只好「砍」博士。

一些從美國回來的博士朋友們,近都失業,已有人再回美國就業。
--------------------------------------
博士滿街跑孰令致之

中國時報2007.09.03
雲台/北市(教師)


日昨貴報大篇幅報導「流浪博士」的問題,連教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坦承,這是很「恐怖」的事。

傳統士大夫觀念作祟,一個大學成績優異的學子,師長們大多予以繼續深造的期待。不論是國內外進修的結果,大多數盼得一個「教職」是最終目標。如今「僧多粥少」的大學老師工作出現高門檻,沒有真才實學,沒有家學淵源、人事背景,求職無門乃必然結果。當「高不成」時,要渠等「低就」又不願意,閒賦在家的遺憾,他(她)們的父母與之前輔導老師,是不是也該檢討,有沒有善盡「生涯規劃」指導的責任?

至於「碩博士無用論」已經成為事實了,大家何苦浪費時間在其中?而一般公家機關動輒以「博碩士」人數做為素質的標準,濫竽充數的「在職進修」者有之,只看文憑不論學養者有之,現在是否也該改弦易轍了?因為錄用一個不學無術的博士,遠不如重用一個認真、踏實的大學生吧!
-----------------------------
博士不值錢

工商時報2007.09.03
【工商小社論】


八月二十七日,也就是上周一,本欄以「大學生不值錢」為題發抒了大學畢業生滿街跑身價驟跌的感慨,沒想到,僅僅時隔一周,本報系中國時報的專題報導指出,「找不到頭路一堆博士家裡蹲」。知識,精確講文憑貶值如此快速,一下子由大學生升級到博士,恐怕是國人始料未及,也是台灣奇蹟之一吧。

依據教育部統計,九十五學年度的大專院校在學學生共計一百三十多萬人,其中碩士生高達十六萬三千餘人,博士生將近三萬人;十年前,博士生人數僅約一萬人,十年時光暴增為三倍,供應量大增,身價當然下跌。國科會九十一年統計資料,當時擁有博士學位者八九%都有全職工作,其中近七成在教育部門,如今,擁有博士學位,必須是海外名校,或國內的台清交成,否則,想在大學任教,除非有特異功能。

擁有博士學位出路不佳,甚至沒有出路及頭路,博士個人的因素當然最是關鍵,譬如食古不化、EQ不及格、鑽研的是偏僻冷門的學科等,但供過於求,以及台灣經濟凋零,產業外移,高文憑的人才需求驟減,恐怕才是主因。

博士在速食店打工、自願降級從講師做起,都是少數的特例,但如果情況不能改善,譬如教改的惡夢不能覺醒,放任學位製造機大量粗製濫造碩士、博士,而且台灣的日漸萎縮的格局不能有效改善,譬如產業繼續空洞化,博士的需求低落及身價慘跌,將會成為通案。
博士學歷 老闆看了倒退嚕

「九年多來靠存款生活,比低收入戶還不如!」國立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王姓兼任助理教授感慨說,不少國立大學教授退休後,轉到私校任教,成了坐領雙薪的「肥貓」教授,「政府應正視這種不合理現象,給博士生一條生路。」

「找不到頭路,流浪博士家裡蹲!」國內出現流浪博士潮,鄰近日本也有許多博士找不到工作,甚至走上街頭抗議。王姓兼任助理教授說,博士爆量,「國內可能不要幾年光景,也會淪落到日本光景」。

五十歲的王姓兼任助理教授,原在媒體當主管,九年前退休,專心取得博士學位,卻找不到專任教職。「職稱」風光,薪水卻很少,每小時時薪六百廿元,每周最多四至六堂課,一個月收入僅近萬元。

他觀察,近年不論喝洋墨水的博士或國內的土博士,都陷入找不到專任教職的窘境,就算想轉往其他職場,老闆看到他們遞上博士學歷都「倒退嚕」。

他在兩所大學兼課,扣除油錢後所勝無多,「我們這群在學術界的兼任老師是弱勢團體,比低收入戶還不如」,他說,多年來只能靠存款生活,「我還好,還有存款,有的人家庭負擔重,更慘!」

王姓兼任助理教授說,「念對科系很重要」,他建議未來攻讀博士者首先要慎選科系。

律師「薪」情差 寧當單純上班族

近幾年律師錄取人數大增,同業競爭的結果,向來被視為高收入行業的律師,在訟源不多的縣市不再吃香,最近南投縣有律師轉任民間公證人,有律師擔任法官助理,也有律師跑到縣府上班。

南投地院招考法官助理,每回都有律師報名,讓人感到不解。律師接受委任訟案,視案件複雜度,每件行情在三到五萬元,怎有律師寧願到法院當助理,月領四萬餘元,又沒有公務員的保障。

南投縣律師公會理事長張國楨說,一些法律系的畢業生考上律師執照時,都會猶豫「要不要去執業?」畢竟律師的行情已大不如前。

他指出,在訟源不多的鄉下地區,凡事都講究人脈和口碑,剛出道的律師不易取得委任案件,大都先受雇律師事務所,目前受雇行情,月薪在四至六萬元間,「待遇不佳是律師出走主因」。

他說,目前「不務正業」的律師大增,有人到縣府當消保官,有人受雇醫院從事法務,處理醫療糾紛,也有人到法院當法官助理。

剛取得執照的律師,若受雇到事務所,遇上當事人被聲押,律師要從調查站、地檢署一路陪到法院替被告辯護,相當辛苦,有些律師因而選擇輕鬆單純的上班族。

有的律師為了擴展案源,到各鄉鎮公所提供免費法律諮詢,在解答法律問題時,常常能招攬取一些案源,有的則是抽空和縣議員等民代應酬開拓人脈。

「現在滿街都是律師事務所,幾乎比便利商店還多」,一名律師表示,同業競爭,加上法律扶助基金會提供免費法律諮詢,殊不知律師行情下跌,時下很多律師,也是為了三餐奔忙。

※延伸閱讀》
‧英業達、台積 董監「薪」情好
‧職場新鮮人/志向比薪情更重要
‧連兩年下滑 美CEO「薪」情低落

【2010/05/18 聯合報】

大學末日!博士泡沫化時代來臨?
「大學生了沒」,不再是流行語,取而代之的,將是「你的大學還在嗎」?我的大學不見了,會不會變成大學教育不見了?台灣每年比日本多一倍的博士,將何去何從?高等教育退場潮啟動,將產生什麼問題?
【文/陳一姍】

三月十六日見到小從(化名)的時候,他剛剛到台北地方法院,為已經拖了一年的勞資糾紛出庭。已經二十八歲,住在每月三千塊租金的房子,偶爾得靠典當周轉。他蒼白、瘦弱的身形,就像是個高中生。

台南立德大學日文系畢業四年多,小從最長的一份工,是在監察院打工六個月。從大考中心、公關公司、公車評鑑處、教育部到監察院。「我發現,當工讀生才找得到工作,」這是小從的經驗法則。

「你知道立德被併了嗎?」當記者問他,他睜大眼睛猛搖頭。靠著低收入戶補助念完大學的小從,畢業後,再也沒有回過學校。

今年一月,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的董事會與立德大學合併,成為台灣私立大學整併退場的首樁案例。一位教育界人士透露,立德未來將改名。立德大學將走入歷史。

「部長還問我,要不要把附近另一所大學順便也接下來,」嘉藥董事長王昭雄,轉述與教育部長吳清基會面的過程。位於台南工業區,學生數三八六○人的立德,隔著一條馬路,就是學生人數只剩一七一五人的興國管理學院。

「沒人要」的大學與大學生

曾幾何時,大學與大學生成了燙手山芋。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私立大學連捐給國家,國家都不要。今年起,由立德點火,「我的大學不見了」將成為百萬大專生,及家庭得面對的新議題。

生存壓力,加上畢業生愈來愈難找到工作的窘境,許多學者憂心,「我的大學不見了」將進一步演變為台灣「大學教育不見了」的嚴重扭曲。

參與許多學校評鑑的台大社會系教授林萬億,就看到一些後段大學,為了讓學生就業,把大學變成「職業訓練所」,過度強調短期技藝的教學。台大社會系特聘教授陳東升更擔心,台灣十年成長三倍的博士班畢業生,未來因缺乏固定的教職,變成「流浪教授」。因為教職缺乏保障,大學教授動輒被逼退、取代,根本失去探索學問的自由度,「大學這樣玩,就玩完了。」

台灣現有博士生三.三七萬人。假設博士平均六年畢業,一年台灣就會畢業五六二五名博士。台灣專任教授總計約五萬,以任教二十五年退休估算,每年釋出約二千八百個缺。換言之,就算大學不倒,每年將有二千八百位(約五成)博士畢業生找不到教職。

累積十多年的多項錯誤高教政策,讓台灣高等教育處於量與質同時扭曲的隱憂。

車子下了麻豆交流道,開了約莫五分鐘,才看到真理大學麻豆校區的路牌。真理招牌旁,掛的是另一家聯招招生不佳的學校。轉進只能容納兩部車錯身的羊腸小徑,又約莫開了十五分鐘,在寬闊的田中央,出現真理校區。

沒有福利社的大學

時間是中午,偌大的校園空蕩蕩,零落的學生紛紛往校外覓食。校園很靜,唯一的聲音是教堂的大鍵琴。「我們本來有餐廳、福利社,去年莫拉克颱風來了淹了,就倒了,」受訪的年輕教授坦言。

大前年,真理大學三十四個系所接受評鑑,十二個系通過,十二個系有條件通過,十個系評鑑未通過,前年新任校長吳銘遠到任後大幅改善,去年十四個系所評鑑過關,八個系有條件過關。但九八學年度麻豆校區卻面臨窘境,因少子化及教育部五%門檻限制,招生欠佳,只剩一千九百多位學生。某科系,甚至出現專任教授七人,大一新生只有一人報到的奇特狀況。

※延伸閱讀:
搶救台灣!答案不在ECFA 在女人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444期;訂閱天下雜誌知識庫;訂閱天下雜誌電子版

【2010/05/18 聯合報】

博士生:我的未來在哪裡?

中正大學物理所博士班學生在做實驗,他們表示,博士普及化,即使讀理科,還是會擔心找不到理想職業。
記者曹馥年/攝影
博士生的就業機會緊縮,不少博士打算走一步算一步,先當講師、助理教授,等待更好的就業機會;看到學長、學姊的遭遇,目前仍在博士班的就讀學生不免擔心:「我的未來在哪裡?」

「我媽叫我考研究所,看到那麼多博士擠破頭沒頭路,我要好好考慮了。」嘉義大學企管系一年級的洪士翔直言,系上許多同學都有這種顧慮。

面對博士生求職難的氛圍,中正大學物理所博士班學生李乙氣和博士班三年級的謝志杰都說,「要努力讓雇主有選我的理由」,除了學術專業,也要加強語文等競爭力。

中正歷史所博士班三年級的鍾智誠表示,一畢業就找到理想工作不容易,不少畢業的優秀學長目前還在四處兼課,「追著工作跑」;穩定的大學教職是多數人的理想,一旦有缺,必然吸引大批想跳槽的博士應徵,「不自我充實很難出頭」。

「博士生要找工作不難,難的是找到理想工作!」卅四歲的蘇慶輝,是中正哲學所博士,唸書時,曾因興趣當過保險員、在科技大學教書,當兵期間,連投三份履歷應徵私校教職,都被打回票。

蘇慶輝說,理想的工作並非一蹴可幾,許多博士會先找份餬口的工作,累積為自己加分的工作經驗,但也有人不願屈就,造成找不到工作,「問題不在就業市場,而是個人對工作的企盼與標準。」

蘇慶輝退伍後到中研院任博士後研究員,月薪五萬八千元,住家裡節省開銷。他喜歡研究,仍希望教書。他給自己三至五年的期限,「如果真的無法當老師,和朋友賣咖啡也可以。這是我的興趣,與我的學歷不衝突。」

※延伸閱讀》
‧大學末日!博士泡沫化時代來臨?
‧流浪教師冷漠 絕食抗議取消
‧流浪教師變新娘秘書 換教彩妝

【2010/05/18 聯合報】

教職難求 博士爆流浪潮

國立嘉義大學企管系徵一名教授,一百多名博士應徵,比學經歷、比論文,校方整理應徵者資料,擺了四大箱,大學生看了都傻眼。
記者唐秀麗/攝影
「我是留美名校博士,為什麼連私立大學都不要我?」菁英教育「便利商店」化,國內已浮現博士謀教職不易的流浪潮。

國立嘉義大學企管系最近徵求一名教授,來了一百多名博士應徵,其中不乏留學英、美、德國知名大學,有人還當過大學學院院長,讓系方嚇了一大跳,辦公室角落堆放四大箱資料,全是博士寄來的履歷。

國立彰化師大一名教授出缺,校方設下須曾在國際學術期刊(SSCI)發表論文的門檻,但投遞履歷的博士應徵者仍逼近百人。

清大與交大向來是博士求職的熱門標的,清大副校長葉銘泉、交大教務長林進燈表示,各科系研究領域不同,應徵者有多寡,平均一個職缺,有卅名以上博士應徵是常態,熱門系所最多曾經上百人。

「數字會說話!」教育部統計,八十八學年度全台博士生一萬三千人,九十八學年度全台約三萬三千多人,十年間博士人數快速增加。

彰師大副校長郭麗安說,大學教育過度開放,高學歷、高失業率時代來臨;某私立大學張姓助理教授一針見血說,博士應該是菁英教育,但現在轉為「普及」教育,甚至變成「推廣」教育…。

他引用學界目前的順口溜形容博士難找工作的現況,「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人脈…」。

「現在有卡到位子就偷笑了!」嘉義某大學林姓專任助理教授說,這年頭就算頂著留美博士學歷,也很難找到頭路;有知名國立大學博士流浪了七、八年,一直找不到正職教授,只能當兼課講師。

像他為了取得博士學位,在學校「蹲」了五、六年,被指導教授當「小弟」使喚,好不容易取得學位,「出社會卻教職一位難求!」

「我從服役時就四處投履歷,投了七、八個月才卡到現職,竟還要幫學校招生拉學生」,他常懷疑「我念博士有什麼用?」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楊玉惠指出,教育部很難只對博士班名額進行控管,因為有新興領域需要培養人才,但有的人數過多的領域,委員進行專業審查時會從嚴。


※延伸閱讀》
‧大學末日!博士泡沫化時代來臨?
‧流浪教師冷漠 絕食抗議取消
‧流浪教師變新娘秘書 換教彩妝
‧Blog/找不到頭路 一堆博士家裡蹲

【2010/05/18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979597
(轉貼)高職幼保科 吹起熄燈號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高職幼保科 吹起熄燈號
【聯合報╱記者王紀青、張家樂、顏福江/連線報導】

少子化,以往被視為熱門的幼保科,學生出路遭嚴重波及,不少學校吹起熄燈號。

高雄縣高苑工商幼保科成立十年,鼎盛時學生擠破頭,九十二學年度起人數逐年下降,去年只有五人就讀,不符成班條件,校方只好輔助學生轉讀其他科系,決定九十九學年度起停招。

南投縣私立同德家商幼保科以往每年都招四班,每班卅多人,少子化衝擊,近四年學生日減,目前僅剩下最後一屆四名學生,下月畢業生離校。曾風光一時的幼保科也將走入歷史。

高苑工商校長黃志華無奈地說,少子化致幼教老師在市場的需求明顯減少,學生考量出路,就讀意願低,這種效應七、八年前陸續浮現,各校幾乎都減班因應。

去年起,這種效應逐步擴大,招生人數不足,九十九學年除高苑、同德外,雲林大成工商、桃園治平、新竹東泰高中的幼保科都將走入歷史。

同德幼保科學生張晴雲最近才獲全國家事技藝競賽金手指獎,對幼保科「打烊」很失望,她說,班上很多同學想轉讀老人福利,因為銀髮族人數日增,不必擔心像幼保科一樣「滿懷熱情進來,唸到後來,卻是打烊前的最後一屆」。

幼保科主任游佳慧說,近五年,坊間的幼稚園學童人數銳減,幼稚園教師需求量減少,有些幼保科畢業生幼教老師才當二年,就沒頭路。

同德家商董事長謝招宏說,內政部規定,幼教科學生要滿廿歲才能參加技能檢定,當餐飲科、美容科的學生準備參加技能檢定時,幼教科學生卻因年齡無法參加檢定取得證照。

這項規定對幼保科學生打擊很大,由於畢業得再等二年才能報考,學的技能大都忘光了。

少子化的大環境,已不利幼教科學生生存,再加上技能檢定年齡設限,逼得高職的幼教科不得不關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962047
頁/共1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