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梅峰臺中市長政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家國主義與教育資料】
 瀏覽35,263|回應124推薦4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Vi
早早安(顏俊家)
YY (O太太)
faith信心

愛八卦? 祖宗遺傳的


編譯倪婉君∕法新社巴黎十五日電

為何一般人愛看連續劇或八卦雜誌 蘇格蘭心理學家在十七日出刊的「新科學家」期刊中提供科學證據說明,表示一切要歸因遠古流傳下來的「生存機制」(survival mechanism)。

研究人員找來十名志願者進行類似「傳話」的心理遊戲,請他們分別閱讀四篇不同文章,然後要求受試者看完後憑印象將內容寫下來,傳給對照組人員看,類似過程重覆四次。

研究人員比對原文和受試者寫下的文章,發現只要原文中涉及「八卦類」資訊,像是欺騙、出軌或其他人際互動,受試者就容易記住,而且大多能夠「忠於原文」。

結論顯示,一般人對於其他人的私生活較有興趣,研究人員找出的合理解釋和「生存機制」有關,並且要從遠古人類解釋起。數十萬年前人類進化到「智人」(Homo sapiens)階段,當時遠古人類基本的生存技能,就是知道其他族人在做什麼,以及是否關係到他們個人風險和利益。

聖安德魯斯大學研究人員梅蘇迪表示,若靈長類動物的智慧進化是要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像是如何對付他人欺騙等,那麼很有可能現代人類「傳承」這份先人遺產。

因此,研究團隊深信這種「不知不可」的生存機制,就是連續劇和其他八卦媒體「歷久不衰」的原因。研究內容同時刊於英國「心理學」期刊。

【2006/02/16 聯合晚報】



(向推薦的前三位朋友致歉,原主題文搬家至討論區)


本文於 修改第 1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066333
 回應文章 頁/共1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有台大校友不知人間疾苦,小弟相信(轉貼)吳副院長「何不食肉糜」?
推薦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blackjack

經濟日報社論

一句繳不起學費,就努力考上學費沒那麼貴的好大學,讓經濟學家出身的行政院副院長吳榮義成了眾矢之的,被指名怒罵,甚至認為他有如歷史上亡國的昏君,竟說出跟「何不食肉糜」一樣不知民間疾苦的蠢話。我們揣摩吳副院長的心意,他應該是強調市場機制的精神,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只要夠努力、夠聰明,擠得進好大學的窄門,自然「贏者全拿」,既能受到好的教育,又可享受低廉的學費。

這樣的心態,其實來自對教育市場最膚淺的認知,許多涉及公平與效率的重要問題完全未能把握。除此之外,所謂好大學其學費之所以低到一般「不好」大學的一半以下,全然來自政府的慷慨補貼;但政府每年投下以百億計的經費補貼若干大學,補貼是否得當、有效,更是一個有經濟專業素養者必須深入探究再下斷語的課題。

年來稅改鬧得沸沸揚揚,究其根源,也正是政府向人民或企業收稅不公平、不得當,又對人民與企業減免稅乃至直接補貼不公平、不得當,備受詬病;因而乃有最低稅負制之議,企圖略微改正這些弊病。然而一旦涉及對教育機構的減免稅、直接補貼,或是個人受大學教育時所獲得的租稅減免與補貼是否不公平、不得當,卻沒有任何人敢置一辭。

其實,對於補貼教育機構的巨額經費,似乎人人都不質疑,但一談到該補貼誰、讓誰受惠時,則宛若「父子騎驢」,誰在驢背上都會被罵得臭頭。目前最不惹爭議的,就是大家都騎在驢上,即使將可憐的小驢壓得挺不起身來,甚至壓垮在地也絲毫不以為意。因此不論教育機構內部的享受免稅與補貼者,還是一心想進入大學之門、享受高等教育帶來的榮耀、報償者,都一致推崇若干歐洲國家尤其是北歐各國大學低學費乃至免學費的政策。唯獨目前榮膺政府要職,深知國民租稅負擔率已低至全球倒數第二,每年政府公共支出加上對大學的補貼優惠早已捉襟見肘、高達政府租稅收入兩倍者,憂心如焚,期期以為不可。

我們先不談免費大學教育會不會壓彎國家財政瘦小的驢背,甚至壓垮財政,且看看這樣做是否公平、得當。首先必須認清的是,所謂免費並不是真的辦大學不花錢,師資、設備、研究資源都會從天上掉下來。事實是,大學教育原本資本密集度及知識密集度就遠高於一般產業,要從全社會擠壓出這些稀有而昂貴的資源當然所費不貲;一旦免費提供大學本身及其師生「無限吃到飽」,其浪費奢靡自然更是倍蓰。誰在負擔如此昂貴的成本?如果稅制健全、公平,這就來自全體努力工作者的荷包,而且愈努力、勤勞,又聰明、敢冒險拚鬥的,就負擔愈多。從能力愈高者負擔愈多這個角度去看,似乎甚為公平;但從吃愈多苦、冒愈大險者付出愈多來看,不僅不公平,而且正是所謂「鞭打快牛」,削減整個社會努力打拚、勇於冒險犯難的積極進取心,全社會都要發生淨損失。

更糟糕的是,我們的稅制本來已極不公平、極無效率,不僅能力愈高者繳稅愈少,而且租稅重擔全落在最辛勤工作者的肩頭。這樣的國家,即使財政不崩潰,又豈有資格要求「全民」替教授與大學生埋單?

再看接受「全民」輸將的對象。不論今天大學膨脹到何種地步,大學畢業生在社會中所享受的薪資、地位、光環,仍遠非高中職、國中小畢業生所可仰望;尤其那些「好大學」畢業者,更如天之驕子,處處高人一等。這樣的社會寵兒,如果全部的榮耀、福祉,都由那一大群辛勤工作而且多半無緣進入大學者來奉養,誰能從其中看到一點公平、天理?即使只有部份來自他們的血汗錢,受之者豈能無愧?尤其其中那許許多多錦衣玉食、尸位素餐,為師者誤人子弟,為生者渾噩度日的幸運兒,即使只有一部份資源從別人的血與淚中取得,其內心可安嗎?

但當政府強從辛勞工作者手中拿來這一筆血汗錢時,究竟該讓那些幸運兒享受得多些,那些人只得些雞肋?如果補貼的對象是一般產業,我們首先要看誰能創造最高的外部貢獻。就大學而言,不論公私,外部性卻難有軒輊。其次要看,那些企業在創造更高產值、製造最多最好的產品、追求最高效益上,對全社會貢獻最大。就大學而言,我們要問的,不是誰的薪水高,那些教授名氣大或在國外少有人問津的出版品較多;而是誰教學認真,能將頑石雕琢成器,誰能以最精簡的成本為社會培養出最多有用的人才。這與公私立沒一點關聯,甚至與公立大學教授主導的評鑑,也沒有多大關係;但除此之外,我們幾無任何評斷機制,可以像市場機制一般篩選優劣、淘汰虛耗人民血汗錢,反而製造出一堆無用之材,甚至把璞玉變成頑石的大學。

最後,在今天的台灣,那些繳不起私立大學高學費的窮家子弟,真能靠自身的努力,不花大錢就進入「學費較不貴的好大學者」,幾稀!大學膨脹,好大學反如鳳毛麟角,即使只是「學費比較不貴」的公立大學,要在今天繁難複雜的入學制度下擠入窄門,不是住在明星學區、生在殷實富戶、付出天文數字的補習、輔導、購書錢者,簡直難如登天。說穿了,公立大學的低學費,真是劫貧濟富的反淘汰、反補貼。因此,說吳副院長「何不食肉糜」,即使不中,亦不遠矣!

【2005/07/11 經濟日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307170
(轉貼)投資教育 愛爾蘭翻身變富國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高正忠/交大環工所教授(新竹市)

最近高學費的問題導致社會關注,有些官員認為學費該漲了,甚至說出若有學生覺得貴,就應努力考上學費較低的學校,很難想像官員會說出這種不解民間疾苦的話。

而另一方面又看到政府端出對企業優待的方案。培育有前景的企業確實值得投入,我很贊成,但若沒有長期投資教育,絕對不是正途。而投資教育及投資產業這兩者並沒有衝突,只在於政府是否把錢用對地方,讓我提出一個證明供大家參考。

六月二十九日紐約時報有一篇介紹愛爾蘭的文章「彩虹之端(The End of Rainbow)」。在看該文章之前,印象中愛爾蘭是一個以農牧為主且保守的國家,可以說沒什麼特別印象。其實愛爾蘭已是歐盟僅次於盧森堡,第二富有的國家,超越德法英等先進國家。這個曾以借貸度日的窮國家,居然已成為第二富有的國家,該文即是介紹該國的成功之路。

愛爾蘭對企業只抽稅百分之十二點五,相信這一定讓很多國內企業非常羨慕。而更有趣的是,他們的政府稅收居然是成長而不是下降,這可能又讓政府官員羨慕得很。

愛爾蘭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在一九六○年代開始投資教育,讓很多勞工階級的小孩能免費讀到高中職教育。而在一九九六年更進一步讓大學教育幾乎免費,讓該國有更多優質的人力,除了帶動國家的進步,更因此吸引了很多頂尖的國際企業投資。今天全世界前十大藥廠有九家、前二十大醫療設備公司有十六家、前十大軟體公司有七家在愛爾蘭投資。早在一九九三年英特爾即在愛爾蘭設立晶片工廠,愛爾蘭幾乎沒有人失業,且還有二十萬國際人士在那工作,其中包括五萬人來自大陸。

看了這個國家的成功,我相信大家都很羨慕,如果台灣沒有失業,大家都能享受幾乎免費的教育,我想即使企業少交稅也不會有人反對。愛爾蘭成功的因素非常簡單,就是讓教育幾乎免費,包括高中及大學教育均如此。我很佩服愛爾蘭以前的主政者,在數十年前就知道要投資教育。另外一個國家芬蘭也是由於投資教育,而在短短數十年間超越很多比他們先進的國家。而這兩個國家都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先進國家,甚至以前還是一個窮國家。

最近交大清大為了是否合併爭取五年五百億爭論了一陣子,說穿就是因為學校經費不足,然而學校經費不足,並不是只有大學,而是全國各級學校普遍的現象,甚至一些中小學還常要靠家長會捐助才能彌補經費的不足。我們並不是一個貧窮的國家,只缺少一位能看得遠的政治人物,願意投資教育。

很希望我們也能看到那道彩虹,雖然內人可能又要說我在作夢,她不相信國內的政治人物有人願意看那麼遠。不過,我還是想寫下這篇文章,築個夢至少能讓我睡一天好覺.更好的是,若一早起來能看到彩虹,會更讓人歡喜。

【2005/07/11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305823
高教司長陳德華無能為力(轉貼)教部允辦學費爭議論壇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高教司長陳德華無能為力

梅峰評論

陳德華是小弟服役時之好友,往常一直有些交集,爾後他高考及格,一帆風順,彼此就很少連絡了。

德華聰明善良,能爬到這個不大不小的位子,毫無倖至,但中國之高學費政策,的確如杜正勝所言,是整體資本主義制度問題,教育部長都很難著力,更別說是司長了,咳!

教部允辦學費爭議論壇

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

大學生沒時間玩社團,因為被學費壓得喘不過氣;但打工沒有時間好好唸書,與獎助學金絕緣。受不了高學費也怕學費再漲,今天近百名大學生集至教育部抗議。教育部也同意,本月廿一日前應學生辯論訴求,舉辦學費爭議論壇。

陳德華說,調漲學費方面,教育部會嚴格把關,而各學校所收支的學費,教育部也會嚴格監督,是否用於改善學校的設備。目前政府也注重弱勢族群的受教權,做合理的分配。教育部官員也回應學生辯論的要求,將於廿一日考生開始填志願前舉行論壇 。

【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

教育部部長杜正勝指出,他已經請高教育做研究,將台灣學費放入世界評比,將每個學校的高低標及國民所得作比較;因為歐洲各國學費雖低,但課相當高的所得稅。

此外,他覺得學費不是喊口號就可以解決,教育部已撥一七○億元提供獎助學金和就學貸款,學生應多上網找尋獎助學金的相關辦法。

【2005/07/05 聯合晚報】

2005.07.06  中國時報

前拒政府 後引資本

鄭棋瑋

四日貴刊刊載呂美枝、宋玫玫〈學費應留給大學自決〉大文(以下簡稱該文),該文的立論核心基礎是,要求一個高品質的高等教育。而好的高等教育,前提是能有完善的教學資源以教出品質優良的畢業生,而非只是學術研究,再者學校應能自己決定長遠的目標規劃與發展自己的特色。為此,該文認為,政府不應該管制大學調漲學雜費的自主空間,而是應該致力幫助大學發展自己的特色以吸引更多學生來就讀,與其反對學費調整還不如把焦點關注在發展更健全的貸款與助學金制度,以此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本人非常贊成健全與細緻的制度設計(例如:貸款與助學金),以達到教育機會上的公平,然而除此之外,真正的重點該是把教育與政府、經濟、社會放在怎樣的關係來加以考量。

首先,在目標與手段的實踐關係上,該文認為,為了達到較高的教育品質,所以解除對學費調漲的限制管制是必要的,那代表的意義是,大學應該要「長大」,並發展出自身的特色,甚至最好能期待有各種多元不同特色的大學。但是,此種政策思維,結果又是怎樣呢?

以對岸中國為例,自從一九八九年實行大學收費制至今,學費高漲近五十倍,更有未達錄取標準者可繳交「降分費」入學,富裕學生可付「贊助費」轉入熱門科系等亂收費的怪現象。再以經過佘契爾夫人(強調政府管制限縮)洗禮的英國高等教育為例,就發生過大學把學術單位變賣轉讓的情況,在這過程中不要說該單位的教授尊嚴受到某種程度的折傷,光是博士生寫論文過程中因此耗費心力於複雜的住宿搬遷、指導老師等程序,這又會是高品質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嗎?

再者,一個好的大學在實踐目的上,該文中所隱含的觀點是,大學應該是像企業一樣,它有一個目的,也有考驗它的競爭環境。與一般追逐利潤的企業不同的是,大學追逐的是「走向發展自我特色,以吸引民眾就讀」。但是請注意這一個「吸引民眾就讀」,其本身就隱含了對教育目的上的深層內在矛盾,教育的本身不是帶有啟蒙的功能嗎?但是為什麼反過來由民眾未啟蒙前的認知,來決定要選哪一個大學特色呢?如果大學的發展,變成為吸收最多的學生來就讀,那會不會更加劇高等教育在基本性質上對台灣社會的靠攏,變成一個徹底地符合社會所期待的「職業技能訓練」場所?

換言之,原本高等教育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是平衡影響的,社會把生活中的變遷與現況帶入大學,大學也把跳脫社會(包括使人停不下腳步的競爭環境)才有的沈澱反省思維帶入社會。但是當大學變得跟社會中許多追求利潤的企業一樣,追求的只是民眾就讀,身陷的也是無法停下來思考的競爭環境,那麼今天取消的是政府權力對高學費的管制,明天走的是「競爭化」、「去福利化」與大學自負盈虧的教育,後天所面臨的則是如同現今的新聞電視媒體環境一樣,已無能培養出在大學時代被老師罵為「懶鬼」的愛因斯坦與悠閒文藝氣息下的舒伯特了。

所以對於高等教育與學費決定的問題,不要過分的推崇市場競爭,如果一步步放棄以政府的管制權力來抵擋資本市場對學校機構的涉入,那將來就會有為了迎合資本市場所需,而更為操控教育內容的現象。因此,應當審慎地放在個人選擇與機會均等、政府管制、細膩地制度設計課題與社會脈絡這三種因素的交互影響才對。

(作者為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研究生)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300060
(轉貼)反高學費聯盟:才畢業 就負債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07.02  中時晚報

曹以會/台北報導

「大學才畢業,還沒有開始賺錢,身上已經背著四十多萬元的就學貸款!」上午參加反高學費抗議活動的蔡同學無奈說出心聲,就讀私立大學的蔡同學表示,她的同學情形都差不多,都是借錢在念書。

連署參與上午反高學費行動聯盟抗議行動的團體很多,除了學生社團外,還有各種工會、環保團體、教師會、勞工團體、失業勞工團體,大多是經濟弱勢團體;上午這項到教育部前抗議的行動,學生、勞工及家長約有五十多人。

幾乎年年參與抗議高學費抗議活動的蔡同學表示,當年她大一入學學雜費三萬六千元,不到幾年私立大學文科的學雜費已經飆到四萬七千元,理工科系的學費更是高得嚇人。

反高學費聯盟提出的主要訴求是「課徵企業紅利稅,專款專用教育」,聯盟強調,只有解決「錢從哪裡來」,才能真正解決教育經費不足的困境。

反高學費運動五十多位抗議代表今天高喊:「九四學年學雜費不調漲、反對高學費、反對教育商品化、課徵企業紅利稅、課徵企業紅利、專款專用教育、失業勞工子女學雜費全免、推動世界反高學費日」。

針對反高學費聯盟上午到教育部抗議高學費,教育部高教司長陳德華指出,教育部從來不主張高學費,學費的調整一直秉持「合理微調、嚴格把關、回饋學生」基本立場。

陳德華表示,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學校能讓財務透明、公開,讓學生及家長都能知道他們所交的學雜費的用途。教育部也依此要求學校以更嚴謹的程序審議學雜費調事宜,也要加強清寒學生的助學措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297226
資本主義政府無能 資本家可惡(轉貼)為籌措兒子學費 她出賣額頭一輩子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法新社】

美國一位母親為了籌措兒子的學費,她拍賣了頭上可做廣告的部位──在她額頭上終生留下一家網上賭場的刺青。

一家頗具規模的網上賭場願提供一萬美元把賭場名字永遠留在她臉上後,三十歲史密斯(Karolyne Smith)的額頭將成為終生看板。

史密斯說:「我是真的樂於這麼做;看來像蠢事,可是對我來說,一萬美元等於一百萬美元。」

她在名為「黃金宮」網上賭場網站發表聲明說:「我只能活一次,我為兒子這麼做,能為我兒打造一個較好的將來,這不過是一點小小的犧牲。」

史密斯說這個決定下得不易,她與男友討論了三星期,決定用這筆錢把兒子送到私立學校。

「黃金宮」常在廣告上出奇招,執行長羅伊說:「這類廣告方式將大行其道。傳統行銷招式不再惹人注目,要引起人們注意,就必須在群眾裡出招。」

除了拍賣價一萬美元,這家賭場表示為她這番折騰另外還支付五千美元。

【2005/07/02 民生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297181
(轉貼)出國留學人數 去年成長百分之廿五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記者林麗雪∕報導

我國出國留學人數止跌回升,教育部最新統計,去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再度突破3萬人,達三○七二八人,較二○○三年成長百分之廿五,美國仍是我國學生出國留學首選,二○○四年至美留學人數為一萬四○五四人,但我國學生到英國留學人數成長比率最高,達百分之三八。

為鼓勵更多學生出國拿碩士、博士學位,教育部昨天宣布,修正「教育部補助留學生就學貸款辦法」,申貸對象擴及非中低收入家庭子女,依新修正條文規定,家庭年所得超過一二○萬元的非中低收入家庭,只要有二名子女出國留學,也可以申請留學貸款,最高額度為一五○萬元。

近幾年來大學畢業生出國留學人數下降,二○○三年創下近八年新低,出國留學人數只有二萬四五九九人,教育部國際文教處人員指出,教育部去年增加公費留學名額,新增加民眾可以申請公費留學獎學金,還推出留學貸款,使得二○○四年出國留學人數止跌回升。

去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中,以到美國最多,占一萬四○五四人,較二○○三年的一萬三二四人,成長了百分之三六點七;其次是英國的九二○七人,較上年度增加了百分之三八,國際文教處人員分析,美國雖然是我國留學生的首選,而英國因念碩士學位大多只需一年,使得留學英國人數大幅增加。

教育部去年下半年推出留學生就學貸款,超過千人申貸,修讀博士學位最高貸款額度為一五○萬元,修讀碩士學位為八十萬元,目前適用利率為年息百分之三點○六五。
【2005/03/05 民生報】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163879
(轉貼)台灣精英教育出現危機 建國中學能建國?
推薦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blackjack

UDN / 聯合書報攤 / 時事財經 / 遠見

‧遠見 2005/02/04

成立只有十五年、北市社區化高中重點學校松山高中,近年來的錄取分數排名一直坐四望三,就是因為擁有令人稱羨的軟硬體設施。例如,松高有將近四十間的專科教室,足敷學生所有實驗課所需,活動中心有溫水游泳池,而且全校老師平均年齡只有四十多歲。

【文∕宋秉忠】 

二○○四年十月,來自上海的倪衛新接任台灣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主任,主導半導體的尖端研究。

倪衛新的老師、瑞典隆德(Lund)大學教授趙光安指出,台灣的專才很多,但能夠看清全局的人很少,「就像能帶兵打仗的『梅花』很多,『星』級的就少了,真正能當元帥的人少之又少。」

如果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指標,那麼,台灣的元帥人才、精英人才在哪裡呢?

建中校長吳武雄:「多元教育不能忽略精英教育」。(攝影∕黃菁慧)
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和台北市長馬英九都曾經提到,在新竹中學和在建國中學所受的教育,對於他們日後發展影響深遠。

高中階段是人身心成熟的關鍵時期,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認為,在這個階段把優秀學生集中教育,利用同儕的競爭壓力,可以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教育成效,對國家社會有利。

洪蘭曾於一九八六年到安徽科技大學教「少年先修班」,這一百名學生是從大陸一百萬名高中生中選出的,程度非常好,「幾乎是一點就通,」他們大學畢業後,幾乎都出國深造,成為大陸科技發展的接班人。

相形之下,隨著民主化,台灣高中教育的政策重心也由過去的精英化轉向均質化,現在的國中畢業生想繼續升學,百分之百有學校可以念。

建國中學校長吳武雄直指,十年教改,大家重視多元入學管道,忽略精英教育其實也是多元教育的一環。

曾經草擬北市資優教育白皮書的吳武雄質疑,「教育主管單位有多少經費是用在高中社區化上?又有多少是用在資優教育上?」

以教育部二○○四年度的預算編列為例,「推動綜合高中和高中職社區化」經費達四億二七二七點二萬元,而「加強推展資優教育」經費二○五三點二萬元,連個零頭都不到。

教育主管機關為推動高中社區化,對於被納入專案補助的學校一年約有一百萬到兩百萬元的補助,甚至有時候還提供就近入學的學生一年1萬元的高額獎助金。

成立只有十五年、北市社區化高中重點學校松山高中,近年來的錄取分數排名一直坐四望三,就是因為擁有令人稱羨的軟硬體設施。例如,松高有將近四十間的專科教室,足敷學生所有實驗課所需,活動中心有溫水游泳池,而且全校老師平均年齡只有四十多
歲。

反觀空有「明星高中」之名,剛慶祝完一百零六周年校慶的建中,至今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只有十一間。

明星學校消失中

對於精英教育被忽視的質疑,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長李然堯回應說,追求卓越和機會均等是各國教育普遍面臨的兩難問題。不過,根據歷次的意見調查,台灣目前主流意見主張教育均等,反對增加對精英學校的補助。

事實上,大陸偏重精英教育也已經產生了副作用。

李然堯表示,中國的大學花得起大錢請諾貝爾獎得主給學生上課,但是許多小學卻是窮得必須在茅草屋裡上課;中國義務教育號稱九年,但許多地方政府實際提供的教育年限不到五年。

除了政策的轉向,聯考的廢除、系統銜接的不足,都是台灣精英教育弱化的關鍵。

過去高中聯考滿分七百分,現在基測滿分三百分,每一分所涵蓋的學科程度比以前廣泛,學生應考時可能一個不小心,就與建中等第一志願學校擦身而過。松山高中校長林石得笑說,基測造成校際分數線模糊,松高因此「撿到幾個建中生」。

但即使能夠進入建中、北一女,這些明星學校一樣沒有針對精英的特殊教育方法。

外國的高中生一學期只上五、六門學科,台灣高中生要上十五、十六科;外國高中生下午三點半放學,台灣高中生是朝八晚五;外國高中選修課琳瑯滿目,台灣高中必修課五花八門。

吳武雄說,台灣高中生要做的日常功課,建中一樣也不能少。有位奧林匹亞數理競賽金牌得主,而且已獲台大電機系入學允許的建中同學,「照樣要到校上課,即使(來學校)是睡覺,他也要到學校睡覺,」吳武雄無奈地表示。

美國資優教育則有一整套系統,只要通過鑑定,隨時可以跳級升學,因此,才有十二歲念大學的例子。

大陸的重點高中如北大附設中學、清華大學附設中學等,資優班學生高三就可以到大學修課,高中課程兩年就可以修完,比台灣還要靈活。

對於台灣高中精英教育的爭論,美國的反省歷程非常值得參考。

美國人道主義者曼恩(Horace Mann)曾說過:公立學校是「全面的平等促進者」,「是機會的台階」。

受到曼恩的影響,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就致力讓所有人能進公立高中,以縮小一般人與私校精英分子間的差距。

美國青少年高中畢業的比例由二十世紀初的百分之六點四,上升到一九三○年的百分之廿五,一九五○年更突破百分之九十,比台灣早了將近半個世紀。但是在高中教育普及的同時,美國也發現高中生程度在下降,一九五○年代,十個美國高中生裡有四人拿不到文憑。

反精英危及美國安全

冷戰時期,採精英教育的蘇聯對採普及教育的美國,將產生國安威脅的顧慮,在一九五七年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後引爆。美國輿論認為,美蘇之間有腦溝(brain gap),聯邦政府在「危機中的國家」報告裡,大肆抨擊了盛行已久的均等教育制度。報告指出,「如果一個不友善的外國勢力,試圖在美國施行水準不高的教育制度,我們大可視為戰爭行為。」

當時,美國的高中都是學區制的綜合高中,但自1970年代開始,各州的大都市地區普遍出現具有學校特色及允許跨學區就讀的「磁性學校」(magnet school),台灣移民最熟知的加州維尼中學就在這個時期成立。

在磁性學校的課程,除了讀、寫、算,還有特殊專長學科,如音樂、戲劇、電腦、科學及視覺藝術等。

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結果發現,磁性學校學生大學升學率,遠高於一般綜合高中,這是因為磁性學校的家長具有強烈的參與感,經常協助指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念;磁性學校教職員也有這種特別的優越感。

美國聯邦政府還訂立「國防教育法案」,接管州政府對高中教育的控制權,加強科學、數學、外語教學,此後還有針對學生統一性的全國考試。

小布希總統兩千年當選後,更進一步實施「一個兒童也不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透過全國統一的測驗,如果某校學生連續兩年沒有改進,家長可以將孩子轉校。

即便如此,美國近百年來忽略精英教育的弊病,依然無法根治。

二○○二年全美教育發展評估報告發現:美國高中畢業生,十個人當中,至少有八個人會有一科基本科學測驗沒通過;百分之六三不會四年級簡單乘法(例如,郵寄一個包裹,依重量計算郵資);十個人裡面有九個即使用計算機,也算不出存款的利息;數十萬大學生必須補修初中程度的數學。由於高中生整體素質下降,美國本地的大學生主修數學、科學、工程等科系者已經愈來愈少。

日韓的教訓

日、韓實施的高中均質化政策,也同樣造成整體成績下降的問題。南韓於一九七三年公布「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制度改革方案」,以抽籤的方式決定就讀學校,抑制了學生湧向大都市明星學校就讀,但一九八○年後就不再擴大實施,原因之一就是精英學校喪失。

雖然曾接受教育部委託、研擬高中社區化政策,但師大教育系教授楊思偉一向主張,高中精英教育應該保存,他的主張是根據日本的經驗而來。

二十多年來,日本高中入學採中學區,例如東京分十個學區,聯考前先填志願,而且一人只能填一個學校。這項政策的用意是要學生先自我選擇,其次就是強化老師在輔導學生選校上的作用。

但是學區制推行後,原來明星公立高中的精英教育瓦解。優秀學生轉讀私立高中,導致公立高中大學升學率全部向下掉,私立高中的升學率則往上升。過去幾乎是公立高中生天下的東京大學,現在有一半的學生來自私立高中。

精英教育不能投票決定

楊思偉指出,日本的精英教育可以由私立高中承繼下去,但台灣的私立高中資源普遍不及公立高中,一旦公立高中的學生程度被拉平,誰來擔起精英教育的重擔。

以「台北二一」一片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的導演楊順清表示,他對於電影的愛好是在建中參加社團時養成的,同儕的影響真的大於老師和設備。 他認為,文明走向是由少數人決定,精英教育絕對影響文明走向,不能用民主決定。

建中校友會董事王嘯虎的孩子也就讀建中。他認為,高中是人格成形的階段,國中可以均質化教育,高中不應該。「美國一些飯店負責開門的小弟,十六歲是開門的,六十歲也還是開門的,」王嘯虎說。

目前擔任恆豐集團董事長顧問的王嘯虎指出,精英的產值絕對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精英的領導是會改變組織的,抹滅精英只會降低整個社會的程度。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05年2月號】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163013
(轉貼)北歐教育的魅力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02.20  中國時報

劉毓秀

芬蘭於二○○三年蟬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全球最佳學校教育評比冠軍,其教育制度因而廣受矚目,各國媒體紛紛加以報導,咸認此制度為芬蘭經貿亮眼表現的重要因素。但是,由於制度的差異,這些報導無法觸及關鍵,若想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目的,需要更深入分析。

對於教育,北歐各國大抵採取相同模式,也獲致類似的成效。世界經濟論壇二○○四年的評比顯示,全球競爭力排行榜前六名中,北歐國家就佔了四名。北歐教育制度對於國家競爭力的主要貢獻,在於長期提供優秀的人才,以及穩定、充裕、素質良好的勞動力;此外,托育事務也被納入教育體系,讓勞動者無後顧之憂,可以安心工作。在北歐國家的政策設計中,教育與經貿,托育與就業,原本就是一個銅板的兩個面,追求兩者的環環相扣,相輔相成。

國內媒體的報導強調,芬蘭教育制度的最大特點是徹底實施九年一貫教育,學童入學後,就在同一所學校待到十六歲,在那之後再依性向選擇接受職業教育或學術教育。這項報導的最大疏忽,在於不察芬蘭、瑞典等國將托育服務納入教育體系,成為「終身學習」及「從搖籃到墳墓的照顧」制度的一環。社區學校,尤其是晚近發展者,不僅涵蓋九年一貫教育,更延伸到學齡前的幼兒托育,以及學齡兒童的課後托育。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為此而做的系列專題報導,有一篇即以「讓學校變成家庭」為題,描述於赫爾辛基的社區學校看到「少女、少男從屋內探頭觀看,戶外遊戲場中則有幼兒園的鞦韆和溜滑梯」。這些孩子從小一起長大,互相熟悉,而老師們也熟識每一個孩子及其父母,其他國家晚近盛行的校園欺凌事件因而很少發生,孩子們容易有安全感。

北歐各國雖然將托育和教育納入同一體系,但是對於兩者的定位卻是不同的。九年一貫教育被定位為免費義務教育,而托育則是「工作福利」模式,基於「成年國民應工作納稅,國家則應於工作時間為他們提供托育服務」的理念,規定必須是雙親(或單親)有職之兒童才能享受服務,而且家長必須負擔部分費用,如此可以兼顧兒童權益、就業及國家財政平衡,是萬無一失的周全設計。於這種制度的引導下,人民(尤其是女性)充分就業;小孩普遍教得很好。

北歐小孩入學年齡晚於其他先進國家(跟台灣一樣是七歲入學),低年級上課時間短,這是為了讓兒童享有童年,避免揠苗助長,因為北歐父母及教育家們相信,這樣才是最有利於兒童長期身心發展的做法。但是,為了顧及就業及家庭政策,他們一方面提供能夠銜接父母上下班時間的托育服務,另一方面給予育嬰假、照顧假及年度休假,如此達到促進就業及支持家庭的雙重成效。除非有特殊因素,絕大多數北歐父母會選擇讓子女就近讀社區學校,因此免除其他國家父母和孩子為了挑學區及學校而面臨的精神和經濟壓力。

相較之下,在其他國家,早在上大學、高中之前,或甚至在上國中、小學之前,就已經有太多的孩子因為填鴨或惡性競爭的教育,或因為受疏忽、欠缺良好的照顧及教育,而斲喪自由展翅的潛能了。二○○二年台大精神科師生進行的一份調查研究顯示,台北市國中女生有百分之三十曾有重度憂鬱症症狀;我們可以推測,課業惡性競爭壓力,以及因此而導致的欠缺溫馨親情及友誼,應是主要因素。

台灣父母們實在應該深思:將眼光放遠看,我們有必要讓子女因為不當的負擔而提早折斷嗎?北歐「把童年留給小孩」、「讓孩子在像家一般的社區學校一起安全成長」的教育方式,對於所有小孩,以及每一個小孩,還有整個社會,難道不會比「學校如戰場」的惡性競爭教育更好嗎?(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154517
(轉貼)教育評量四冠王 芬蘭奇蹟:辦好教育 國家躍進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02.13  中國時報

蕭羨一/綜合報導

一般公認,中、日、韓等儒家文化體系國家的人民極為重視教育,但歐洲小國芬蘭近來卻在長期投入教育發展之後,為國家創造了強大成長力量,受到國際矚目。事實上,芬蘭學生七歲才入學,到十六歲前都念同一所學校,接受相同的基礎教育,然後才視性向選擇念高中或職校,大學學費全免。

蟬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全球最佳學校教育冠軍的芬蘭,在多項國際學生評量成績斐然,其教育制度成為世界各國效法的楷模,芬蘭從農林立國成功轉型為資訊科技大國,全拜教育之賜。

芬蘭教育部長哈泰妮恩女士說,相較於以低成本拚經濟的亞洲國家,芬蘭若要以高成本、高技術的經濟與之競爭,除了加強教育,別無他法,因此,芬蘭在教育、研究和訓練挹注相當大的投資,俾能在經濟上保持競爭優勢。

哈泰妮恩說,教育可以開拓新的就業領域,而勞力一直需要培養新技術,二者相輔相成,促使芬蘭必須一直教育上作投資,也一直在經濟上具競爭力。

哈泰妮恩說,經濟動機促使芬蘭建立多元開放的教育制度,「一貫的」學校體系尤其是奠定教育成功的基石。芬蘭學制並沒有小學、國中、高中之分,學童從七歲到十六歲都是在同一所學校接受九年一貫教育,學童十六歲畢業後,再根據學習性向決定接受學術教育或職業教育。

哈泰妮恩說,太早分學習性向對學童並非好事,應該讓學童接受相同的基礎教育,到了十六歲再來選擇是唸高職、上技術學院,或唸高中、上大學。在此學制下,芬蘭學童很少在十六歲以前輟學,也不致太早決定未來學習之路。

在一貫教育期間,學校提供學童免費餐食,唸高中職的兩年期間,可延長修業期間兩年,總計四年,上大學的學費全免。

哈泰妮恩說,這項學制好比玩冰上曲棍球,不分男女,所有人都可以玩,不一定只有好手才能玩,讓所有學童都有機會學習技藝,也讓老師能從中發掘學童的長才。

和英國學制相較,英國學童五歲入學,而芬蘭學童七歲入學,而且一年級新生只上半天課,假期也比英國長,例如,暑假就長達十周。

哈泰妮恩說,學童較晚入學可敦促家長負起更大的教育責任,塑造芬蘭家長在家陪伴小孩讀書寫字,或上公立圖書館找資料作研究的文化。

增進成人教育也是芬蘭教育政策的重點,當局規劃許多學程,包括資訊、電訊和外語,提供上班族多元進修管道。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去年十二月發表的「國際學生評量」報告,稱芬蘭以其「創新的文化」,成為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無疑是對芬蘭這項教育政策的肯定。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二○○三年所作的三年一次的國際學生評量,評量四十一國十五歲中學生的數學、自然科學、閱讀和邏輯解題四大能力,芬蘭在綜合評量稱冠。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148977
(轉貼)瑞典遊學點點滴滴 / 吳玉虹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是玉虹,在學校大家都叫我 Iris,新竹人,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大三最美的一年在瑞典林雪平大學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Linkop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度過,從此喜歡上自助旅行。



回想一年前的這個時候,當我從好朋友的口中得知有這樣一個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獎學金,提供學生們到國外研習一年的計劃,這樣一個難得好機會,當然不能輕易的放棄。於是在和朋友跟家人的討論之下,才升上大二懵懵懂懂的我,很勇敢的將申請資料給呈上去了!

很幸運,我真的錄取了,接下來的申請學校過程,才真是一項重大考驗,不少人在此已經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了。的確,當時要準備的資料很多(需要托福的成績,需要推薦信函等等),想要去的學校也很多,加上大二的課業其實相當的重,自己也常常舉棋不定,在多方請教系上老師的看法之後,堅定了自己要出去闖一闖的毅力。

常常有人提起,為什麼選擇去北歐?其因有二,一是經由材料系的老師推薦,Linkoping university 的物理暨量測學系是非常有名的,且兩校目前有往來,在這一年裡林雪平校長也到清華簽訂了合約。其二,因為想想自己將來去美國、英國等地的機會較大,也希望這一趟能到華人較少的地區,融入當地的文化生活,體會不同的民情風俗,總的來說,能到北歐去應該也算是一種巧合、一種緣分吧!

回到台灣,感覺好親切,希望藉此機會把北歐的好,分享給大家都知道,重新建立對北歐的看法,它不僅於北海小英雄的神話,還有更值得深入了解的生活文化藝術。

生活總總

回憶總是特別的甜美,現在我將它們分成食、衣、住、行、育、樂六篇來一一介紹。

飲食篇

由於地處高緯,北歐盛產馬鈴薯,蔬果類多為外地進口,主食為 pasta (各式各類的通心麵食),淋上千奇百種的蕃茄醬、起司醬…,有時會加上幾顆特製的肉丸子,或是幾顆水煮的小馬鈴薯,在配上一杯果汁飲料,就是一般在宿舍裡常見的學生餐,好像一年四季都是這樣的組合。

Pasta 總是吃不慣的,剛到瑞典的初期,應該算是興奮期吧!嘗試了各式各樣的不同口味的 Pasta,總覺得很特別。兩週過去了,我們到超市扛了一袋米回來,還慶幸自己有帶中國食譜和香菇。很多東西是在瑞典所罕見的,像是豆腐,在 Linkoping 城裡有一家 Asia shop,只有那裡買的到味王醬油、味味 A 香辣牛肉麵和太白粉…等等中國菜的料理材料。由於三餐都得自己料理,一年下來也覺得自己廚藝大有進步,吃過家常豆腐、炒北極蝦(他們只吃冰的蝦)、水餃和鍋貼的 corridormates 都深深喜歡上中國料理呢!

FIKA 是另一個不能不介紹的瑞典語,每到週日晚上,電視上總會播著電影長片,同住一起的朋友,都會藉此聚在客廳,一方面是值週生交接,一方面是吃著值週生所準備的茶點,一般都是自己烤的蛋糕,所以我們一般都稱為 SONDAG FIKA!(SONDAG=SUNDAY) 。

北歐的喝酒文化,我想是和歐洲大陸極為相像的,除了天氣冷時可以熱熱身,啤酒更是球賽時或 FRIDAY PARTY 時不可或缺的飲料,但在一般上班時段可是相當敬業,滴酒不沾的,取而代之的是熱咖啡。一天下來,三杯是少不了的,一是早餐上班前,一是午餐過後,另一則是下午三時左右的下午茶時段 (COFFEE BREAK),由此也可看出他們生活的悠閒步調。

總的來說,北歐的飲食相當簡單。

衣著篇

這應該從北歐的天氣談起,在短短的夏季裡,晝長夜短,有時候氣溫可以抵達廿五 ℃ 左右,這時便會看到草地上,滿滿均是比基尼的金髮美女,冬天看不到的人潮一湧而出啊!秋天是一個感傷的季節,所有的樹葉似乎也感到秋的氣息,呈現了黃色的思鄉色彩,特別在九二一之後的震撼,常常一個人坐在宿舍裡,望著窗外染紅天際的夕陽,心繫著卻是在遙遠的台灣。

北歐寂靜的冬天,直覺就是冷冷濕濕黑暗的,早上八點多天才漸亮,下午四時左右卻已天黑,微微的月光照映著覆蓋大地的積雪,為街道帶來那麼一絲絲的明亮。曾看過一份報導指出,在這個季節的北歐是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地方,我想,這和死寂的黑暗有很大的關係。有時冷時,氣溫會降到負十五 ℃ 左右。不過一般室內都有電熱板,所以有不少人在室內也還是穿著短袖,外出才加件雪衣,對他們來說似乎也已經足夠。

在耶誕節長假之後,氣候也似乎不穩定,有時候飄著綿綿的細雪,有時候飄著小雨,溫度計的指針總是在零 ℃ 上下不定,而我的外出的裝扮卻老是從頭包到腳,一樣可都不會少呢。一直期待到復活節左右,另一個長假的來臨,這才發現,其實春天的腳步已經一步步的靠近我們了。枝頭的樹枝已發出嫩芽,小草也漸漸展露出來,蝸牛在我上學的途中出來活動,松鼠和長尾巴的藍鳥也都一一出現了,還有草坪上的大野兔,森林的麋鹿也都出來覓食了,蔚藍的晴空更是令人心曠神怡,於是,我帶著我的相機,拍攝了一卷名為「春天集錦」。

我想,北歐的美都集中在春天了吧!遍地的小白花在草坪上恣意的伸展著,公園裡整齊的鬱金香正怒放著春天的消息,還有我最喜歡的白色水仙花也對我微微的笑著,好似在告訴我什麼好消息。陶淵明採菊東籬,以悠閒自況;林和靖孤山種梅,以清高自許;周敦頤的愛蓮,以自喻不染。他們都是從種花、愛花、賞花之中,領略到花的真諦,而我卻藉由這樣醉人的美景,將思鄉的情緒打從心底給釋放了出來。

住宿篇

在瑞典的這一年裡,學校將一部份的宿舍保留給外國來的交換學生,交換學生其實為數不少,有來自德國、西班牙、芬蘭、義大利、法國、日本、泰國、菲律賓…等地,可說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地方啊,現在這些好朋友們也都分散在各地,讓我覺得這世界好像縮小了!

學校的宿舍並不在校區內,大約有十五分鐘的騎單車時間。宿舍相當的寬敞舒適,採單人套房制,隔音效果非常好,一個月折合台幣大約八千台幣(含水電),所以獎學金的一半都拿來付房租了。以下是宿舍的例示:

A B C D E
Corridor A
廚房+客廳 H G F
Iris's room
Corridor C

宿舍樓層圖例

每一棟宿舍大約有二到四層不定,又分為 A、B、C 三個 CORRIDOR,每一個 CORRIDOR 有八名學生,還有一個公共的廚房及客廳,客廳通常是用來 FIKA 和開 PARTY 用的,總是被學生佈置的很有家的味道。廚房有兩份電爐、大烤箱和一台微波爐,應有盡有,唯一沒有的就是大同電鍋,所以起先學煮米飯都難以下嚥。

有些宿舍的地下室還備有洗衣房和烘乾房,相當方便,有些還有三溫暖呢。在北歐的房子,除了公寓之外,一般在地下室都設有三溫暖的設備,他們的地下室相當的寬敞,除了有三溫暖外還會有洗衣房跟工作房,工作房幾乎是家家都不個或缺的,從戶外的園藝、籬笆到油漆、修補傢俱,樣樣都得自己動手做。一方面也因為北歐的高稅收百分之三十,所以物價較高昂。除了特殊的地下室設計,一般獨門獨院的房子大概都不會超過兩層樓高,還會有一個前院和較大的後院。為了保暖的設計,牆壁都是經過特殊設計的,厚厚的兩層,中間夾有不同材質的禦寒料。最令人難忘的是北歐的房子窗戶都很大,窗簾的藝術可就大有講究了。常常在放學之後,就喜歡騎著單車到宿舍後的住宅區去繞繞,除了欣賞各家前院的花草、果樹,最喜歡看的就是他們的窗戶內的擺設,總是幻想著將來自己也要擁有一棟這樣子的房子!

交通篇

瑞典的領土約為台灣的二十倍大,人口卻近九百萬人,若以地廣人稀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因此,交通情形非常良好,一般家庭都是以汽車代步,或是以市區的接駁公車,公車相當寬敞而舒適,採個人刷卡制,乘坐一趟大約十一至十七克朗不等(四十至六十五台幣),不限公里數,但在顛峰時段會貴些。在我們居住的林雪平市,是一個純樸的單車城市,大多數的學生都是以腳踏車代步的,罕有機車的蹤影。

在北歐騎單車是相當愉快的一件事,幾乎每一條公路都另闢有腳踏車專用道,安全性相當高,有些甚至是穿越過森林的小徑,置身其中感覺就特別的不一樣,不時還會有一些小動物出來打招呼呢!北歐騎單車旅遊也是相當盛行的,在許許多多的旅遊手冊中,都有詳細的單車旅遊路線,唯有藉此才可走遍大大小小的城市及海岸線,悠閒的欣賞沿路風光。除此之外,長途公車、火車也是很舒適的交通工具,任一城市都有接駁的公車往來,價格較火車便宜些。

猶記得今年的仲夏節,為了踏入北極圈內欣賞午夜的太陽,我們決定坐夜車北征,體會日不落國的感覺。預先訂了六人一間的臥舖火車票,坐了約十七小時的火車才抵達,已是隔日的午餐時刻了,下了火車卻仍感覺好像還置身火車上一般的搖晃。由於火車並未抵達北極圈內,我們改搭長程公車再往北跨兩個城市,正式進入北極圈內,好心的公車司機把我們帶到當地 Information Center,並詳細的告訴我們青年旅館怎麼走。在 Information Center,第一件事就是領取證書,證明在千禧年仲夏節的這一天,我們踏進了這一塊領土,雖然只是薄薄的一張 A4 size 的紙張,拿在手裡卻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流向心坎,能有這樣幸運的一天,要感謝的人真的很多,很多。

教育篇

林雪平大學座落於這城市之中,周邊的空氣中都散播著濃濃的書香氣息,彷彿置身於英國牛津一般。大學的教學方式和清華相像,一般也都是以投影片和板書教學,唯一較不一樣的是,上課學生人數並不多,學生需要口頭報告機會很多,有時也是一種教學評量方式,有些時候也採取口試的方式評量,評分也很簡單,一般只分過與沒過,並不會在分數之間傷腦筋。在筆試方面也很特別,老師注重的是學生是否真正學會,所以一次考試沒過,可以再考第二次,一直考到過為止,學生也可選擇要參加哪一次的考試,自由度相當高。聽說,學校將會為第十次參加考試的學生頒獎,不過目前還沒有人有這樣的資格。

北歐的英語教學相當普及,大約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學簡單的會話,有時在街上迷了路,問些年紀稍大的爺爺奶奶,也不難發現有些相當健談呢!總的來說,瑞典人是相當內斂、誠實、有禮貌的民族,和印象中強悍的海盜族群大大的不同,他們喜歡享有自己的個人空間,表面看起來有時感覺相當冷酷,但當遇到問題或困難時,他們總是巨細靡遺的幫到底,一點也不馬虎。在學校裡,師生的感情就像朋友一般,讓我很欣賞他們從小教導小朋友們如何待人接物,總是客氣而面帶微笑,就連上超市買東西結帳也不能忘記問候一聲:Hej!

歡樂篇

當一個交換學生,其實是相當快樂的一件事,可以體會該地的民情風俗,最開心的是可以結交到很多各地的朋友。我有一個伊朗籍的接待家庭,他們已經定居瑞典有十多年了,是一個相當可愛的家庭,接待媽媽有一手拿手的伊朗廚藝,讓我常常放學後貪嘴的跑去他們家逗留,順道飽餐一頓。大女兒和我一樣年紀,有時我們會聊天聊到睡著,隔天才回家上課。他們給我很多生活上的溫暖和鼓勵,也教導我很多瑞典的習俗,像是耶誕節的前四個週末,要開始點蠟燭,前兩個週末要喝特殊調製的飲料,他們讓我在節慶放假時有個溫暖的去處。

在學校裡,我也幸運的被一個學姊認領,而且她很愛吃中國菜。記得去年的耶誕節長假,她邀請我和她一起回家過節,她的家不在城裡,在南部的另一個小城,和丹麥很相近,她的家佈置的非常漂亮,外觀也很別緻。有一天早上,我起的早,照了很多照片留念,也在外頭繞了一大圈,在白雪皚皚的寧靜清晨裡,吐著一口又一口熱氣,卻又停不住自己無限的遐想,直到 King (學姊家的老狗)汪汪的來尋我回家,才驚覺自己逗留太久。那天晚上,我們吃了一頓很豐盛的火雞大餐,還有耶誕節特殊的甜甜米(用牛奶煮一種很黏的米,加上草莓醬,很好吃,不知該如何稱呼它,我都儘管稱為甜甜米)。那幾天,天氣並不是很好,但是學姊的爸爸仍就開車帶我們上山下海,第一次坐著車沿著沙灘馳騁,好像電影裡的情節,男女主角總是騎著白馬做這樣的動作,永生難忘啊!

林雪平大學是一個交換學生相當多的學校,所以組織相當嚴謹,關心交換學子的生活,常舉辦活動讓學生參加,包括音樂會、橄欖球賽、大型舞會和戶外的野吹露營…等,安排免費的瑞典語教學及不定期的戶外旅遊,像是芬蘭遊。在這一年裡,不僅增加許多見聞,生活經驗的累積是最大的收穫!今年的七月,我帶著遠洋來看我的老媽一起向丹麥跟挪威邁進,能夠讓媽媽玩的如此盡興,我想,這是最富有意義的一件事!

結語

今年的八月,我帶著滿滿的回憶回來了。有朋友問我曾後悔過嗎?不曾後悔。如果時間能倒回,我一定會再次選擇出國當個交換學生,瑞典仍會是我第一個目標。

這一趟豐富的人生之旅,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謝台積電提供生活的獎助學金,不僅減少家裡的負擔,讓我有足夠的資金應付高稅收的生活物資,讓我能夠成行。也要感謝學校老師們的指點,幫助我寫推薦信函,協助我選課,讓我踏上瑞典這塊新大陸,發現她的美好。

還要感謝所有支持我的同學們,讓我的信箱裡不僅有電話費等帳單,還有你們溫暖的祝福與問候,一年其實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當我收到每一封你們來信時的雀躍,是你們所無法體會的;當我拆開那一箱滿是泡麵的包裹,潸然留下的兩行淚水,是你們所看不到的,真的很感激大家的關心。

最後,要謝謝爸爸媽媽對我的信任,支持我自己的選擇,在我出國前為我準備行李,嘮叨我這要帶、那樣也要帶,一直到上飛機前還問我護照、機票帶了沒?深深感受到離別的不捨。當我在學校為實驗失敗而懊惱時,當我在為考試奮鬥緊張時,麥克風的那頭不時傳來你們的加油打氣聲,分擔我對你們的思念。我總是對自己安慰,這一趟只是探路,將來等你們都退休了,一定親自帶你們來一趟!

回到家,一股莫名的幸福油然而生。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148279
頁/共1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