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家國主義陰陽資料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單身不婚同居不育資料】(轉貼)
 瀏覽71,901|回應283推薦5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龍女CHANG, HSIU-FEN
小白兔(雞兔同籠)
likolalo
Vi
蒙成真

李幸育取精生子 掀起倫理大論戰

【張雅雯】

九月一件軍中意外,正值英年的戰車連長孫吉祥不幸辭世,其未婚妻李幸育悲痛之餘,向官員下跪、哭求「取精生子」,愛情故事令人動容,然而,意圖為往生者製造生命之舉,也震撼社會,由於人工生殖處於法律空窗期,無「法」限制的情形下,「生子」的期望演變成一場「倫理」的論戰。

根據衛生署草擬的「人工生殖法草案」,對象是針對雙方健在的不孕夫妻,因此,就資格而言,李幸育完全不適用,衛生署原本不斷引用這項法條精神,拒絕李幸育的要求,然由於立法委員等政治力介入,衛生署在72小時內,從反對到坦言現階段無法可管,繼而宣布先「留精」、再討論「生子」的二階段措施。

科技不是李幸育達成心願的阻力,縱然為愛奮不顧身,李幸育其實處於絕對的「倫理」逆境,因為她與孫吉祥沒有婚姻關係,加上孫吉祥因為意外身亡,沒有機會得知其生子意願,因此衛生署的專家委員會或是各界輿論,從民法、從孩子權益等立場,紛紛勸她三思。

縱然無法立即施行人工生殖,但是現行法令的空窗,讓精子可以無限保存下去,對李幸育而言,「精在、希望在」,甚至也有輿論聲援,應尊重她的人權,直到十二月中旬,孫家與李家出現歧見,孫家堅持放棄保存精子,才讓這場懸宕三個月的紛爭落幕。

儘管因為李幸育的爭取,大大打響「人工生殖法」的名氣,不過這項草案至今遲遲未能排入立法院議程,空窗期繼續延長,恐怕再爆類似爭議。

【2005/12/31 民生報】

人工生殖 女性逾五十歲不能做

【記者吳靜美歲台北報導】

五十三歲的李女士想再做一次人工受孕,衛生署國健局表示,超過五十歲的女性,目前所擬相關法律草案是不能做人工生殖的,但若是打排卵針並在體內受精,則不受年齡限制。

國健局副局長吳秀英指出,根據人工生殖法草案規定,要做人工生殖,夫不可超過六十歲、妻不可超過五十歲。如此立法精神是,女性超過五十歲才生育,等孩子廿歲時,母親已七十歲,照顧起來會很吃力,對孩子而言也不公平。除了教養問題外,生殖細胞的品質也會受影響。

不過,這指的是以太太的卵子與先生的精子在體外受精,再植入太太子宮裡的人工生殖,才有年齡限制。吳秀英說,如果是太太打排卵針排卵,然後與先生從事性行為受孕;或打排卵針後,以人工方式把精子送進女性體內,後者雖也屬人工受孕,但這兩種在體內受孕的方式,都不受年齡限制,所以不違法。

【2006/01/22 聯合報】



(向推薦的前三位朋友致歉,原主題文搬家至討論區)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修改第 1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065836
 回應文章 頁/共2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等著吧!邱有口難開(轉貼)邱議瑩 何時請喜酒?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邱議瑩 何時請喜酒?
客委會副主委邱議瑩的弟弟前晚結婚,邱議瑩打扮亮眼現身,讓地方鄉親驚豔,她的婚姻大事更成大家關心的話題。
記者翁禎霞/攝影

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副主委邱議瑩的弟弟前晚結婚宴客,席間邱議瑩刻意打扮,相當亮麗搶眼,讓地方鄉親眼睛為之一亮,熟悉的選民都問「什麼時候輪到妳?」連來喝喜酒的行政院長蘇貞昌、農委會主委蘇嘉全都點名要等著喝她的喜酒,不過邱議瑩就是不願多提感情事,嬌嗲地直說「不要問我」。

邱議瑩的弟弟邱名璋是屏東縣議員,前晚與相戀多年的女友完成終身大事,邱家在屏東席開250桌,現場冠蓋雲集,包括行政院長蘇貞昌、農委會主委蘇嘉全都特別趕回屏東喝喜酒,不過全場話題始終繞著邱議瑩打轉,院長蘇貞昌一上台致詞就點名,「接下來就要喝邱議瑩的喜酒了」。

邱議瑩在這場婚宴刻意打扮,一襲露肩的亮片小禮服外加披肩,讓地方鄉親眼睛一亮,還有人以為「電影明星來了」,也有人直接問「什麼時候輪妳」?邱議瑩總是帶著燦爛的笑,對於結婚時間表,「不說就是不說」。

邱議瑩是前國策顧問邱茂男的大女兒,當年邱茂男涉及美麗島事件,蘇貞昌即是邱茂男的辯護律師,蘇貞昌說,那時候邱議瑩還是8歲的黃毛Y頭,邱、蘇兩家就隔一條大馬路,他是一路看著邱茂男的兒女長大成人。難怪在喜宴上,蘇貞昌像鄰家阿伯一樣說:「邱議瑩如果再不嫁,就要用推車推到菜市仔喊」(台語,意指拍賣)。

邱議瑩素有「政壇漂亮寶貝」稱譽,美麗加未婚,在行政院官員中一直十分搶眼,而她的感情世界也引人好奇。

【2007/01/22 聯合晚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50691
(轉貼) 「我怎可能談戀愛」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迷網也迷惘 「我怎可能談戀愛」
小型PUB是部分竹科單身漢喜歡談心的地方,花點小錢就有「催酒女郎」陪你聊天、喝酒。她們說,只要多撒嬌,多點肢體接觸,工程師們多不吝於開酒。
記者鄭毅/攝影

新竹科學園區廠家中一名女財務管理師,在參加單身俱樂部的聯誼派對時,感慨的說:「我每天固定遇到六個男人,其中四個同事,三人已婚,一人很討厭,另兩人分別是大樓的警衛伯伯和他爸爸,這樣我怎麼可能談戀愛?」

她的遭遇,說明許多單身竹科人的行為模式,一般認為,這與竹科人大都工作忙碌、少有交友機會、沈溺於網路及習於以標準模式思考的習慣有關。

婚友團體總監盧瑞琪指出,對多數竹科單身貴族而言,他們清早七點多出門,以免八點鐘過後園區不易找到停車位;上班到晚上六、七點鐘回家吃晚飯,晚上八點再回辦公室加班,導致常不知自己未來的真命天子、真命天女在哪裡?有些外人也怕怕,不敢嫁娶這種生活型態的竹科人。

而且,科技人習於與網路為伍,大小事都上網找資料,包括吃飯上網選餐廳、購物上網問評價、出遊上網訂車票,連發現值得追求的對象,也先上網查閱對方的部落格,再決定怎麼進行。

她說,這樣的生活和思想型態,導致適婚年齡仍未嫁娶比率偏高,有些竹科人的新年新願望,就是要開創機會,踏出勇敢的第一步。

【2007/01/21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48178
(轉貼)竹科人 解寂寞 美眉陪聊天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今日晚報 2007.01.23 
竹科人被騙案例多 專家:多參加兩性活動
中廣新聞/彭清仁

科技新貴由於多金,且平日忙於工作,一直是詐騙集團覬覦的對象,在警方受理的案件中,光是網路援交就有不少離譜的案例,有人連援交女的廬山真面目都沒看到,就被騙數百萬元,警方除了加強宣導之外,婚友聯誼中心也建議竹科人走出無塵室,多參加兩性交友活動

由於竹科從業人員有十二萬人左右,其中超過七成以上是男性,又以未婚的工程師佔了大多數,過去警方受理竹科工程師遭詐騙集團或是以仙人跳方式詐財案例層出不窮,警方統計數字中,各類的詐騙案件當中,又以網路援交被騙的案件佔了最大宗,甚至被害人連對方的臉都沒看過,就遭歹徒以不同的方式騙走上百萬元,還有一家股票上市公司的中階主管,遭黑幫仙人跳,最後嚇得向公司請調到美國公司,警方分析指出,竹科內因為女性員工少,加上科技人生活單純,結交異性的機會也相對減少,儘管專業領域強,但社會經驗普遍不足又多金,才容易成為歹徒覬覦的對象,竹科單身俱樂部總監盧瑞琪也建議未婚的竹科人應走出無塵室,多參加兩性活動

科技新貴 多金單純 詐騙集團大肥羊

新竹市警局去年受理詐欺案多達二千八百零七件,件數之多僅於竊盜,被騙的受害人竹科工程師占四成以上,警方分析認為,部分科技新貴自視甚高,且因工作關係,生活資訊封閉,較容易受騙。

新竹市刑警隊員警林裕浤說,許多詐欺被害人都是大學畢業,甚至是博士,很難想像這些高學歷的科技人,怎會相信「提款機密碼可辨識是否為警察身分」這種鬼話?操作提款機又怎會造成電腦系統故障?這些都是基本常識,卻見新貴一個接一個栽進去,隨便就被騙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

新竹市警一分局偵察隊長劉煥清說,搞不清楚這些工程師腦筋是怎麼想的;這些詐騙伎倆,報紙一登再登,警方也一再宣導,連手法都寫得清清楚楚,還是有人被騙。

新竹市警方指出,九十三年八月間,竹科一名碩士學歷的鄧姓工程師看色情小廣告打電話買春,對方以怕他是警察為由,騙他到自動櫃員機確認身分,他操作後匯出九萬元,歹徒又在電話中說因他操作錯誤,弄壞系統,連騙帶恐嚇,使他在兩周內轉帳十三次,被騙走五十二萬元,同時間,一名呂姓工程師被相同手法騙走十五萬元。

還有一名張姓工程師,被相同手法詐騙後,又被恐嚇將公布他召妓,令他共匯出十三筆共七百一十四萬餘元,他向警方報案時大罵歹徒沒人性。前年八月,一名陳姓工程師也被上述手法,把所有存款騙空,歹徒還逼他向親友借貸一百多萬元,使他共損失七百餘萬元。

最令警方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一名卅三歲的王姓女子,相貌平平,從九十三年起在網路上找人聊天,還架設部落格,網頁設計極具夢幻氣息,寫下浪漫唯美的文章,又自稱在廣告公司當行銷創意總監,喜愛鋼琴、文學,原是日本人,當過模特兒,名叫「石原口綾」,迷倒不少網友。

她與網友交往一段時日後,即向網友騙稱她患有子宮腫瘤、心臟病或血癌,須接受手術治療,或以母親病逝、她秘書的母親罹病等理由,向網友騙稱急需用錢,並承諾日後會分期償還,騙四名竹科工程師陸續匯款七萬至七十五萬元給她,總共詐騙約一百五十萬元,後因她得款後失蹤,被害人報警才查獲她,受害人見到她的真面目,紛紛夢碎。

【2007/01/21 聯合報】

竹科人 解寂寞 美眉陪聊天
竹科的單身工程師,常加班到深夜,生活十分單調乏味,為滿足竹科人的「TV聊天室」,在新竹市應運而生,街頭處處可見。
記者黃瑞典/攝影

新竹科學園區的單身工程師,擁有高學歷、高所得,但這種工作挑戰性高,常在封閉空間加班到深夜,生活單調乏味,一種為滿足部分竹科單身貴族的「TV聊天室」,在新竹應運而生。

提供部分竹科人消遣的「TV聊天室」,約莫一坪大小,內有一架電視,一張小桌及可坐可躺的大沙發,可以挑個小姐陪看電視、聊天,每五十分鐘至一小時為一節,收費一千二百元。

一項針對單身竹科人的調查顯示,竹科單身貴族最怕連續假期,尤其是每年十二月廿五日到農曆春節,因連續假期,甚至有所謂「單身抓狂期(Single Blue)」。婚友團體總監盧瑞琪分析,「單身抓狂現象」包括情緒不穩、多疑、失眠、借酒澆愁、暴飲暴食、刷卡血拚等等。

生意人看準單身竹科人弱點,從新竹市東大路高架橋下來的民族路、民權路邊,到處可以看到徵求「TV情人」的看板,以及櫛比鱗次的聊天室,讓竹科單身貴族少錢,就可以輕解寂寞。

另外,新竹市經國路的上小型PUB,也是部分工程師打發夜晚的好去處,幾乎每家PUB都有「催酒女郎」,陪你聊天、喝酒,她的工作就是想辦法讓客人花錢開酒;「催酒女郎」小芬說,只要多撒嬌,多點肢體接觸,工程師們多不吝於開酒。

在新竹市三角公園豔名四播的流鶯「長腳」,被警方抓了廿多次,她坦言,很多客戶是園區的科技新貴,找她是為了發洩,但也有些只是找她談心。在她眼裡,這些高學歷的科技新貴,單純得可愛,幾乎沒有什麼社會經驗。

「長腳」指出,竹科不少工程師凌晨四點才下班,所以那時她的生意特別好,並常有穿著制服,連工作證都沒拿下的竹科人,一看到她就拉她進旅社。

她說,還有一名工程師平均每過個把月就來找她,每次見面,她都問他:「又失戀了?」工程師也都苦笑說:「唉!又被騙了一次。」

「長腳」表示,這名工程師一直上網找女友,但認識沒多久,對方不是說弟妹沒錢繳學費、就是朋友出車禍、祖母生病,不然就是想買新手機、電腦,跟他「借」錢,一借到錢就失聯。所以這個工程師常寧可花三千元,買她一個小時來訴苦。

【2007/01/21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48172
(轉貼)名校男師變性 被逼離職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男變女…12歲最小

兩年前一名十二歲的德國男孩開始接受荷爾蒙注射以改變性徵,為最終的變性手術做準備,也創下接受變性處理的全球最年輕紀錄。

當事人現年十四歲,原名提姆,已改稱金姆。醫師是在確認想要成為女性的意念夠強之後,同意為他變性。金姆的性別已經正式登記為女性,外觀與同齡女孩無異。她喜歡時髦衣著,蓄有金色長髮,擁有一對藍眼,希望有朝一日成為巴黎的時尚設計師。她的父母最初以為她只是歷經暫時性的成長階段,最後坦然將她視為女孩。

法蘭克福大學與漢堡的兒童青少年身分認同障礙及內分泌專家、精神病學家兩年前會診後認為,金姆自稱「錯有男兒身」的說法令人感受強烈,必須接受治療。療程包括以荷爾蒙藥劑遏止男性的青春期發展,再佐以女性荷爾蒙,以促成女性特徵│如胸部│的發育。金姆的變性費用全由健保給付,因為她的情況算是治療。主治醫生決定儘早為她動手術。

金姆一家人的身分並未公布,不過她的父親表示,幼年的提姆喜歡把玩芭比娃娃,喜歡打扮,甚至兩歲那一年就自稱小女孩。

【2007/01/29 聯合報】

48歲老師要變性 「學校不能逼退」

嘉義縣私立協同中學數學老師黃明正,四十八歲的他正接受變性手術醫療評估,計畫兩年後手術變性,雖學生多表支持,但黃明正質疑學校要他留職停薪逼他辭職;協同校長林錫麟強調,校方考量仍會以學生感受為主。

嘉義縣教育局副局長許修龍說,法規並沒有規定老師不能變性,校方不能因老師變性而懲處或逼迫離職,今天會派督學到校了解,如果當事人因此受不公平待遇,可向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申訴。

交大資訊工程系畢業的黃明正,任教協同十七年,與同事相處融洽,也是數學名師,指導學生科展獲得肯定,家長、學生對他的教學成績多持正面評價。

去年七月,黃明正開始接受精神科療程,三個月前,黃明正向學校說明自己計畫變性的想法,有的老師不能接受,甚至覺得噁心;也有老師認為這是黃老師的選擇,應該尊重。

黃明正表示,由於協同是教會學校,他向校方說明自己想法後,校方主管及和長交情好的人,都曾私下要問他何時留職停薪,製造壓力逼他辭職,還曾透過教會施壓,找牧師要求他不要變性。

協同中學校長林錫麟昨天舉行記者反駁說,外面的傳聞很多,都不是事實。林錫麟坦承,當初黃明正告知此事後他感到震驚,學校只是請專業輔導老師為黃做情緒輔導,她曾建議黃教師留職停薪,但絕無打壓,但會考量國、高中學生的感受。

黃明正在家排行老四,半年前,大姊、兩個哥哥及弟弟都曾與他溝通,但他堅持自己認同的性向,哥哥也從國外回來勸他,最後也認同他的想法。

黃明正的妻子是音樂老師,兩人育有三女一子,老大就讀大一、老二高二,最小兩個都還在國小階段,子女也都支持。

對於黃明正想變性,學生多持正面態度,有學生說「以前就發現老師胸部出現變化,覺得沒什麼。這是老師自己的事,會教書比較重要」。

【2007/01/18 聯合報】

48歲老師要變性 「學校不能逼退」

嘉義縣私立協同中學數學老師黃明正,四十八歲的他正接受變性手術醫療評估,計畫兩年後手術變性,雖學生多表支持,但黃明正質疑學校要他留職停薪逼他辭職;協同校長林錫麟強調,校方考量仍會以學生感受為主。

嘉義縣教育局副局長許修龍說,法規並沒有規定老師不能變性,校方不能因老師變性而懲處或逼迫離職,今天會派督學到校了解,如果當事人因此受不公平待遇,可向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申訴。

交大資訊工程系畢業的黃明正,任教協同十七年,與同事相處融洽,也是數學名師,指導學生科展獲得肯定,家長、學生對他的教學成績多持正面評價。

去年七月,黃明正開始接受精神科療程,三個月前,黃明正向學校說明自己計畫變性的想法,有的老師不能接受,甚至覺得噁心;也有老師認為這是黃老師的選擇,應該尊重。

黃明正表示,由於協同是教會學校,他向校方說明自己想法後,校方主管及和長交情好的人,都曾私下要問他何時留職停薪,製造壓力逼他辭職,還曾透過教會施壓,找牧師要求他不要變性。

協同中學校長林錫麟昨天舉行記者反駁說,外面的傳聞很多,都不是事實。林錫麟坦承,當初黃明正告知此事後他感到震驚,學校只是請專業輔導老師為黃做情緒輔導,她曾建議黃教師留職停薪,但絕無打壓,但會考量國、高中學生的感受。

黃明正在家排行老四,半年前,大姊、兩個哥哥及弟弟都曾與他溝通,但他堅持自己認同的性向,哥哥也從國外回來勸他,最後也認同他的想法。

黃明正的妻子是音樂老師,兩人育有三女一子,老大就讀大一、老二高二,最小兩個都還在國小階段,子女也都支持。

對於黃明正想變性,學生多持正面態度,有學生說「以前就發現老師胸部出現變化,覺得沒什麼。這是老師自己的事,會教書比較重要」。

【2007/01/18 聯合報】

身體是我的
廣告

某基督教學校的男老師決定變性,引來校方不快,除了不准他在學校有女性打扮外,還派人監視他在學校的舉動,並要求他主動辭職。現在,老師的妻小和學生都出面支持該老師,認為變性不會影響教學,也不至於「帶壞」學生。
國家教會無權剝奪
性別選擇權是人權的一部分,國家、教會和組織都沒有權力剝奪,何況學生認為他是好老師;妻子看了他的部落格後體諒他的心願,接受他的決定。學校還要以剝奪他的工作權來懲罰屬於他的選擇權,真不知今夕何夕?
那位老師是原發性的性別錯置者,身體背叛心靈生成錯誤的性別,已經很痛苦,現代醫療科技可以矯正染色體的錯誤,為什麼給予異樣眼光和歧視?還要用逼他辭職來規訓與懲罰,不知道在現代文明中的性別問題已經大致解決了嗎?
關鍵的概念是「身體是自己的,自己有權決定自己的身體」。身體不再是國家的、種族的、家族的、教會(上帝)的、組織的,而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擁有身體主權,任何人無緣置喙,這也是婦女墮胎權的理論基礎。變性無關殺害生命(墮胎),純粹想把自己從錯誤身體的「非我」裡變回「我」,關別人什麼事呢?校方可不可以開放些,從人的角度看這件事呢?



名校男師變性 被逼離職
學生不滿打壓 力挺老師「勇敢做自己」
【專案組╱台北報導】在嘉義縣著名私校基督教協同中學任教的一名男老師,即將接受變性手術變成「女老師」,他的決定不僅獲得妻子兒女認同、連他教導的學生也全力支持。但校方知悉後竟以「污染學生心靈」為由,要求他離職被他拒絕後,又逼他接受「矯正」須以男性身分、穿著在校活動。他為了恢復「真我」默默忍受,學生也不滿校方打壓力挺老師:「老師要勇敢做自己!」

廣告
大貼圖01150121
活出自我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王蘋昨痛批:「學校應該要求教學品質,而非老師符合校方的觀念,學校已間接侵害老師工作權,若校方執意開除,將派義務律師主動介入。」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召集人何春蕤則說,學校不能因老師的性別改變,就認定「她」不適任,「這對她是不公平的。」
教育部人事處長朱楠賢表示,學校解聘教師須依《教師法》規定,需經教評會決議,並非校長單方面就可執行。至於私下壓迫老師離職,朱坦言:「有待商榷。」
學生起鬨脫衣慚愧道歉
基督教協同中學以英語教學及升學率高聞名。《蘋果》記者昨以電話採訪校長林錫麟,他知道是查詢老師的變性問題便答:「對不起,這件事不方便在電話上談,也不方便接受採訪!」一直以沉默及「對不起」來迴避。
決定從男變女的老師Janet現年四十八歲,已婚育有三女一子,次女也是同校學生。他在協同任教十七年,學生譽為「天才老師」,親切開明教學認真。
《蘋果》記者找到Janet,他坦承決定進行變性手術,並於去年七月接受精神科醫師評估。他表示,在社會觀念中,他屬標準的「五子登科」一族,但他說:「我用四十多年反抗自己,最終無法活在世俗的期待中,如果我能呈現自我,才是真正活出生命。」
Janet透露,十九年前便開始偷偷服用女性荷爾蒙,為遮掩日漸隆起的胸部,連大熱天都穿外套上課,學生為此猜疑,常起鬨要他脫外套。去年教師節學生還故意辦同樂會玩遊戲,輸的人要抽籤懲罰,結果二十支籤上都是「老師脫外套」,他以「我有不能說的苦衷」躲避,但隔兩天後終於向學生公開自白。學生了解他是生而如此並非變態後,立刻慚愧地道歉。
對男老師即將變為女老師,他的學生多數支持,就連同校的次女也力挺。對校方要求老師離職,學生直指:「以歧視老師性別來要求離職,太扯了吧!」

眼線每天回報言行打扮
Janet說,學生與家人的鼓勵令他感到溫暖,但學校的打壓卻令他灰心,除要他離職外;又要他簽協議書,承諾接受「矯正」,必須以男性身分及穿著在校園活動,更派其他老師每天回報他的言行、穿著打扮。
Janet堅強地說:「我只想當個鄰家小女孩,能保住工作就好,但身為老師,我更希望自己的故事能讓有同樣困擾的學生,有依循的方向。」

昔日男兒身
Janet(左)與妻子是青梅竹馬。圖為23年前結婚照。翻攝畫面

今日女人情
Janet為遮掩日漸隆起的胸部,上課時都穿起外套。自從向學生表白後,學生一致力挺他變性的決定。

對於老師性別改變,學生以文字、漫畫表達支持。陳郁凱攝
學生大力支持
◎老師就是老師,並不會影響到對他的觀感!選擇權在老師自己身上,想跟老師說:「做自己就好!」
◎老師改變性別對我沒有困擾!
◎老師很棒,很細心、很親切,更有耐心,比起其他老師,更像朋友
◎我不希望你離職,我要去抗議!
◎不要打壓老師!大家都有生存權!
◎Janet是個天才!上課很好笑,與學生互動很好呢!
◎知識和性別是沒有關連,但我對他的決定感到不適當,我堅決反對他這樣做。他的價值觀已經不正確了,他要如何教導他的學生?
資料來源:協同中學學生

Janet小檔案
年齡:48歲
目前性別:男性
婚姻:已婚,育有3女1子
學歷: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畢業
現職:嘉義縣私立協同中學數學科老師
就醫過程:去年7月接受精神科醫師評估,服用女性荷爾蒙,預計1年半後進行變性手術
資料來源:Janet、協同中學網站

基督教協同中學在嘉義地區以英語教學及高升學率聞名。
私立協同中學小檔案
◎創辦起源:1965年創立、1967年招生,位於嘉義縣民雄鄉,由基督教路德會米蘇里總會捐資興建
◎學生人數:國中部29班、高中17班、高職5班,共51班,學生2200多人
◎學校特色:雲嘉地區著名私校、基督教教會學校,以英語文教學聞名,近3年大學指考錄取率皆100%,錄取國立大學皆在70%以上,前兩年錄取台大醫學系的雲嘉地區榜首王又德、吳伯叡皆協同學生
◎現任校長:林錫麟
資料來源:協同中學網站
http://www.cmsh.cyc.edu.tw



變性人 女變男高三倍
家人作後盾 適應力更好
廣告
大貼圖01150121

【綜合報導】徐永康整形外科診所院長徐永康表示,二十年來,台灣約有五百至一千人做過變性手術,因重男輕女觀念,女變男約為男變女的三倍,與西方恰巧相反。針對男老師Janet決定變性作回真實自我,卻遭校方打壓,精神科醫師認為這是錯誤的偏見,並指「原發性變性慾」並非患者的錯,若有家人的支持會讓變性人比較容易適應。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薛克利,及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皆表示,在台灣進行變性手術,必須經兩名精神科專科醫師診斷為原發性變性慾,經過平均約兩年的精神評估,衡量其在家庭、職場及社交場合是否適應良好,並取得父母之一的手術同意書,才能進行變性手術。男變女手術費約三十萬元。
醫師:絕非患者的錯
兩名醫師異口同聲地表示:「家庭的反對通常是變性人要進行手術最大的阻礙。」薛克利表示,最棘手的個案是家人不同意,患者卻執意變性,否則就不肯工作、自我放棄。臨床上家人的支持,會讓變性人的適應成功率變高。
薛克利並表示,造成原發性變性慾的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該不該視為精神科疾病也有爭議,共識上「絕非患者的錯」。他痛批:「將性別認同障礙貼上精神科疾病的標籤已是偏見,不幸被編在精神科更是雙重標籤。」
隨著社會風氣開放,國內外都有變性人成功案例。國內電視主持人利菁(男變女)、作曲家及音樂劇導演吳心午(女變男)等人都坦承變性,且在工作上有亮眼成績。與Janet同在學校任教的則有國立聯合大學男講師周德榮,他取得「原發性變性慾」鑑定證明,著女裝上課,亦獲得校方尊重。

河莉秀等國外案例多
國外案例以韓國變性藝人河莉秀最為知名、美國小學男教師莉莉馬可白變性後爭取工作權益,喻為變性圈的「羅莎帕克斯」(美國民權運動之母)。

國內外知名變性人案例
◎台灣:
˙電視節目主持人利菁
˙名作曲家、音樂劇導演吳心午
˙國立聯合大學講師周德榮
˙前變性藝人鍾玲
˙電台主持人、夜市歌后唐飛
◎國外:
˙韓國變性藝人河莉秀
˙日本首位變性市議員上川綾
˙美國小學教師馬可白繼續執教
˙紐西蘭變性市長、全球首位變性國會議員貝雅
˙泰國輕量級拳王龍唐(故事拍成電影《美麗拳王》)
註:除吳心午為女變男外,其餘皆為男變女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男變女手術
◎去掉男性陰莖及睪丸
◎用陰莖、睪丸的皮在會陰部分做出人工陰道,將陰莖、睪丸的皮翻轉塞入陰道,接著用睪丸皮做成外陰,龜頭部分做成陰蒂
◎手術完成後,要用假陰莖或棒狀物塞入陰道內,防止陰道萎縮
◎傷口癒合後,持續用棒狀物作保養,做愛是最好的方式
◎其他部分可施打女性荷爾蒙、整形、隆乳、切除喉結、調整聲帶等方式,讓變性者更像女人
資料來源:徐永康整形外科診所


妻選擇堅強力挺 願與夫成手帕交
廣告
愛人同志
「如果丈夫是外遇、喝酒,我就馬上跟他一刀兩斷,但這是天生的,叫我怎麼責備他!」Janet與妻子Jane從高中就在教會認識,兩人相互吸引,經過七年愛情長跑結婚。面對丈夫要變性,她雖怨嘆,但看到丈夫如此痛苦,她選擇堅強力挺,把跟丈夫的關係轉變成「精神上的相互依靠」,成為貼心的手帕交。
女兒:讓爸爸做自己
Jane是個音樂老師,她形容丈夫體貼、聰明、風趣,就連女性化的特質,她也能接受,當時還認為「這樣不會有外遇,很有安全感」。她坦言:「剛結婚那陣子,真得很幸福!」沒想到生完大女兒後,發現丈夫會在半夜穿女性內衣褲。
Jane表示,丈夫坦承想當女生,性傾向亦是女同性戀中的「婆」,她一開始無法接受,希望他不要變性,可以偶爾做愛一次,但看到丈夫在部落格(
teenmay.blogspot.com)上陳述痛苦、掙扎,她反而同情他、支持他。Jane並與丈夫約定,「即使依照法律規定必須離婚,也不會影響我們的關係,雖然已經不是夫妻的感情,但仍是親密的知己、親人的感情。」
Janet讀大一的大女兒「小不點」說,她與弟妹從小就知道爸爸喜歡當女生,在家隨時看到爸爸穿女裝,亦稱呼過他為「媽咪」,當時比較沒有想法,當成家裡的秘密,對於爸爸要變性,她不僅不反對還貼心地說:「與其再讓他這樣痛苦下去,就讓他當自己吧,愛這個人又不一定要他是男生才可以愛。」
專案組


丈夫Janet(左)決定變性,妻子Jane經歷掙扎到支持,兩人現在宛若姊妹淘般相處。陳郁凱攝
變性老師在校園 該男該女?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41750
(轉貼)墮胎爭議的表態政治學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戴瑜慧觀點》墮胎爭議的表態政治學
只能做不能說的墮胎,其實與悠遠的中國文化一般,有著5千年的傳統。是一種事實,是具體的存在,但國家法律如何對其規範,則是變遷不斷的歷史,更牽涉著動態的角力鬥爭。台灣的墮胎議題,在優生保健法22年未有變動的情況下,靜靜的存在。然而那昔日只從美國新聞中見得的,宗教人士與婦女團體的激烈對抗,坳口的「胚胎生命權」與「婦女身體選擇權」的兩極對立,卻倏地突然降臨,自此台灣成為墮胎爭議的世界戰場之一。

這場戰役,自2002年,以國民黨江綺雯委員送出以限制墮胎為目的的宗教版生育保健法,作為戰役的開端,至今,經過數次的激烈法案攻防。然而,數年的隆隆炮火,人們在煙硝中大概知道了「生命權」主張者,認為胚胎即生命,而墮胎即是謀殺,墮胎者為謀殺犯。「婦女選擇權」主張者,則認為婦女擁有身體的自主權,不應該強迫婦女繼續妊娠。然而,在這場劍拔弩張中,在要求表態的壓力下,我們是否真能明確俐落的說,「是的,我不支持生命,我支持墮胎」。或是「是的,女性應該繼續妊娠,僅管她養不起孩子,失去求學就業的機會,或是在暴力環境下生養孩子」。

事實上,這種學自美國的「生命權」(Pro-Life)與「選擇權」(Pro-Choice)的簡單二分,遮掩了墮胎牽涉的複雜權力、階級、種族與文化面向。不僅不能回應現實,甚至透過刻意的簡單化,對立化,營造出一種非黑即白,敵我對立,正義與邪惡,拯救與謀殺的道德戰爭。所以1994年槍殺兩名墮胎診所員工的Hill長老,就認為自身無罪,因為他拯救了成千上萬未出生的小生命。

然而,墮胎真是如此簡單的正義與邪惡的對立,僅僅是一個道德立場的選擇問題嗎?根據美國的調查,美國墮胎婦女中黑人婦女墮胎的可能性是白人婦女的3倍,墨西哥裔婦女墮胎的可能性是白人婦女的2.5倍。而接近80%做過墮胎手術的婦女是信教的,同時每年大約有1萬3千被強暴的婦女受害者做墮胎手術。也就是說,墮胎議題牽涉到種族、性暴力、婚姻、年紀等等議題,而其複雜性跨越宗教藩籬。

其次,做出墮胎的決策過程是複雜的,平均婦女是在三到四個理由下,做出這個決定。以美國為例,21%的婦女是因為「沒錢養孩子」、21%「沒有準備好承擔撫養小孩的責任」、16%「伴侶關係不穩定或是未婚」、11%「婦女自身太年輕」、8%「已經有好幾個孩子,累到不行了」、3%「孩子有病」、1%「被強暴」等等。

墮胎決策過程的複雜,真是行政院版的三天思考期或是宗教版的七天思考期就能達成效果嗎?女性需要的不是以要求婦女繼續妊娠為目的的諮商,需要的是資訊,資源與權力。婦女需要安全性行為的資訊,需要親善撫養孩子的社會資源,需要平等的,終止性暴力的性別空間,更需要平等,養得起孩子的就業勞動權。

墮胎議題是複雜的,更是性別的,主要是弱勢婦女相關的。然而,在現今的遊戲規則,卻是有資源進行政治動員者,方能取得代議政治的入場券,掌握法案的修訂權。透過簡單化,對立化,道德化的策略,牽涉性別平等,醫療資源,社會教育,經濟階級的複雜的墮胎議題,卻被簡單化為黑白對立的殺嬰。印第安那大學教授理查米勒(Richard Miller)即指出,透過將自己打扮為「關注道德的黨」(the Values Party),使共和黨佔據道德高位,從而將民主黨扣上道德放任的帽子。在「道德」「生命」的至高神聖下,群眾多是沉默,甚至在缺乏資訊的情況下,被迫選邊站。相對浩浩蕩蕩的,自封為道德戰士的反墮胎大隊,承受社會污名的,甚至在暗夜中為嬰靈信仰折磨的弱勢婦女,豈有相對的游說能力,穿梭立院左右法案的權力?

生命的捍衛豈有底線,保險套也成為阻礙生命結合的障礙,婚前性行為亦為敗德之舉。所以1996年開始,美國政府開始在公立學校推行婚前無性的教育。然而,事與願違,美國青少年懷孕的機率卻是其他西方工業國家的二倍多,每年一百多萬的青少女,必須以不安全的非法途徑墮胎。道德政治的大旗的確是高舉了,然而是弘揚了道德?還是弘揚了這些道德宣稱者?

【2006-11-30 聯合新聞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41650
(轉貼)美國小姐懷孕退后冠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州美國小姐懷孕退后冠
費城每日新聞15日報導,又一位美國小姐的后冠易手,20歲的現任新澤西州美國小姐(Miss New Jersey USA)艾希莉‧哈德,因懷孕主動辭去該頭銜。
美聯社

費城每日新聞15日報導,又一位美國小姐的后冠易手,20歲的現任新澤西州美國小姐(Miss New Jersey USA)艾希莉‧哈德,因懷孕主動辭去該頭銜。

哈德告訴媒體,因為懷孕違反美國小姐選美會規則,她自願放棄新澤西州美國小姐頭銜。

美國小姐選美大會和2007年新澤西州美國小姐第二名艾玲‧亞伯拉罕森(Erin Abra-hamson)證實,新澤西州美國小姐頭銜已經換人。23歲的亞伯拉罕森表示,選美大會人員12日以電話通知她接任。

亞伯拉罕森說:「無論她(哈德)放棄頭銜的理由為何,我祝她好運,希望她一切順利。」她表示,選美會人員沒有告訴她,由她接任新州美國小姐頭銜的理由。

哈德放棄新澤西州美國小姐頭銜,是美國小姐選美會最新的一次風波。

內華達州美國小姐凱蒂‧瑞斯(Katie Rees)因為大膽作風照片在網頁上出現,遭取消資格。「美國小姐」(Miss US-A)塔拉‧康納(Tara Conner)因為在紐約酒吧飲酒險失后冠,選美會要求她戒酒及接受藥物檢驗,作為保留美國小姐頭銜的條件。

哈德去年10月獲得新州美國小姐后冠。她告訴媒體,她計劃和同居的男友結婚,預計夏末生產。

選美大會發言人拉克-瑪莉‧安東(Lark-Marie Anton)證實,哈德「因個人因素」放棄新澤西小姐頭銜。

2007年美國小姐選美大賽,定3月23日在洛杉磯舉行,奪得美國小姐榮銜的佳麗,將代表美國參加環球小姐選美。

房地產大亨川普及NBC公司擁有這兩項選美大賽的主辦權。

【2007/01/16 世界日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41295
(轉貼)過半美女性 沒有另一半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根據2005年的社區普及調查結果,美國國家統計局今年8月發布了一條破天荒的消息︰在美國,非婚家庭的數量有史以來第一次超過了已婚家庭,將近五千五百八十萬戶,佔美國家庭總數的50.2%。其中,一千四百多萬戶為單身母親家庭,五百多萬戶為單身父親家庭,另外三千六百七十萬戶主要指長期同居的同性戀夫婦。除此之外,美國還有三千多萬選擇單身的適婚男女,因為不能歸類為家庭,所以不在調查統計的範圍內。僅僅六年前,傳統的夫妻形式還在一億零五百五十萬戶美國家庭中佔有52%的比例,現在卻退居二線,非婚家庭成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和主流。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被視為現代文明發展的風向標。從三權分立到黑奴解放運動,從女權主義到同性戀婚姻,從石油工業到轉基因食品,從連鎖經營到IT狂潮。很多國家都對美國取得的政治,軍事,科技,文化,經濟等方方面面的成就嘖嘖稱奇,爭相效仿。即使相隔遼闊的太平洋,後來覺醒的古老巨人——中國也一改數十年前漠然拒之的態度,大有頂禮膜拜,全盤西化的苗頭。美國在日漸一日的強大中總是沾沾自喜,打著所謂對地球人類關懷負責的旗號,不遺余力地到處推廣它的發展模式和倫理道德。其實,美國精神建立的新社會和新經濟只不過是漫長的世界文明史中的一個實驗。是繁榮,還是沒落;是進步,還是災難;是生存,還是毀滅,都由不得現在進行時中的我們來評說。且不論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的血光戰火,或許那里的死亡和災難離我們太遙遠;也不提溫室效應全球氣溫逐年變暖,或許空調冰箱新發明可以忽略科學家的預言。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組翔實的數據,它無關環境和戰爭,它說的是婚姻和家庭。

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最初印象是從家開始的,從母親疲倦幸福的笑容和父親焦灼欣喜的眼神。我們急切表達的第一個聲音是“媽媽”,然後是“爸爸”。我們努力邁出的第一步是因為一手牽著母親柔滑的指,一手扶著父親溫暖的掌。放學回家後我們最想吃母親做的菜,最想听父親講英雄的傳奇。離家遠行時我們忘不了母親眼角的淚水,父親躑蹴的背影。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們的心中永遠涌動著兩個詞,一如我們嬰兒般的樸素和純潔︰媽媽,爸爸。再長大,我們又有了一個家。我們牽著彼此的手,許下一個又一個的諾言。我們一起迎接他們的出生,听見他們叫“媽媽”,“爸爸”。我們一起擔憂他們闖禍的頑皮,一起快樂他們取得的成績。我們一起傷心他們的離去,一起祝福他們的成長。這是我們的家,我們緊緊相依,我們發誓要在這里一起老去。所以我們從不會孤獨,因為有家,有父親母親,有我們,還有他們。

但是,有另一半人和我們想得不一樣。雖然這僅僅只是在美國,但今天的美國就是明天的全世界,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自信抵制這個國家傳播良方和瘟疫的熱情。也許 “永久不變的人性”也在進化,文學家們早就應該拋棄那些陳舊的題材,開始推崇新新人類的價值觀。也許中文里的很多詞匯都應該重新定義︰孤獨不再是讓人輾轉反側難以成眠的傷感情緒,不是形只影獨,不是落落寡歡。孤獨不僅僅是時尚,是主流,也許還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終極追求和理想。

更多的人選擇了孤獨。因為人們不理解既然允許離婚,為什麼還要存在結婚。對很多孩子而言,他們情願一出生就只有一個親人或根本沒有親人,也不願在心中根植了對父母的愛之後又殘酷地失去他們。家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撕心裂肺,血肉模糊的戰場。當親人離去時,他們感到了被拋棄的痛楚和絕望。盡管政府動用了減稅,制定法規,宗教引導等種種辦法企圖說服民眾重塑家庭價值觀,現實情況是︰性行為就象吃家常便飯一樣普通簡單,婚姻絲毫不能保證夫妻間的信任和忠貞。美國的離婚率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已經上漲到50%,而未婚媽媽的現象也越來越流行。相對男人來說,選擇孤獨更多代表了女性的覺悟。反正生育的權利在女性身上,只要能夠有做愛的機會,或者願意花錢人工受精,成為母親的願望已經不需要婚姻的前提。最關鍵的是現代女性和男人一樣,有平等接受教育和參加工作的機會。富裕的經濟條件讓她們可以獨立照顧自己和後代,不用再受婚姻的束縛,忍受男人懶惰骯髒,自以為是,沾花惹草的惡習。本來應該父母雙全,兄妹和睦的家變得冷冷清清,孤獨對于我們來說已經不是偶爾一刻的寂寞,而是日復一日的生活。

得益于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我們從小就被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產品全副武裝。前不久,有一條消息稱︰由IT產業的巨無霸微軟公司設計改建的高科技“未來學校”不負眾望,興高采烈地迎來了第一批返校的學生。微軟公司表示建設這個項目的初衷是想知道如果象微軟這樣的商業巨頭參與改造未來的教育模式,結果會怎樣。看來微軟的好奇心不僅僅在兼並所有的競爭對手,而且要壟斷大眾的思維取向。從娃娃開始,從教育做起,結果會怎樣?據報道︰學生們形容說學校“就象比爾。蓋茲的家”。教室是裝備齊全的會議中心,黑板是巨大的電子投影儀。學生面前擺著清一色的液晶顯示屏,作業寫在博客上,老師用即時通訊和學生們交流。在學生們眼里最酷的是“沒有筆,沒有紙,沒有書,什麼都沒有!”當然,有的是安裝了微軟操作平台軟件可以隨時無線上網的電腦。
我很想知道比爾。蓋茲佔地
5英畝,價值五千多萬美金的豪宅究竟是怎麼樣的,尤其對家來說最重要,使用時間最長的那部分——主臥室里的床。如果睡在一張安裝了WINDOW NT 操作系統的床上,嵌入牆壁里的液晶屏也許會顯示︰“體溫︰375;懷孕機率︰75%︰建議︰如果不想懷孕的話請使用避孕套或其它避孕工具。”緊接著床頭櫃里傳來“滴,滴,滴”的聲音,包裝盒上安裝了紅外遙感晶片的避孕套會給熱火朝天的情侶一點善意的提醒。甚至在不久的將來,善于捕捉商機的美國人還會推廣可以模擬做愛的電子床。單身男女完全可以省略約會,買單,互贈禮物的麻煩,只要在電腦里選擇中意的異性或同性,戴上具有立體視听模擬效果的隱形眼鏡和耳塞,打開床上的某個按鈕,立即可以享受翻雲覆雨淋灕盡致的性生活。到那時國家統計局關心的數據不再是非婚家庭和傳統家庭的比例問題,而是選擇和機器性交的人數是否在逐年增長。

其實,哪怕不設計所謂的“未來學校”,我們的生活已經不需要筆,不需要紙,不需要書,不需要取錢,不需要逛街,不需要聚會,甚至不需要說話。我們有Yahoo,Google,Myspace,Youtube,Easyjet,Wikipedia,Napster,Blogger,Friendsreunited,Salon,Craigslist。我們可以一個人,在一間屋子里,面對一台電腦,處理一個世界。

不知是孤獨佔據了我們還是我們選擇了孤獨。二十一世紀已經過去了六年。這是一個無比吵鬧的世紀,爆炸事件,核實驗,機器隆隆的工地,越來越多的汽車在馬路上飛奔;這也是一個無比寂靜的世紀,只有“嗒,嗒,嗒”敲擊鍵盤的聲音在千家萬戶的窗前回響。

華爾街日報:大齡女性:理想伴侶難尋覓?
克羅斯現在59歲,仍單身一人。最近她在一家网上約會服務机构做了一次适配測試,結果她被告知沒有适合她的對象。

  二十年前,受過大學教育、年齡在30歲以上的美國未婚女性听到了一條坏消息,這消息讓全國上下都對她們報以极大同情。

  讓她們大受刺激的是《新聞周刊》(Newsweek) 1986年6月號的封面報導,題目是《大齡女性:理想伴侶難尋覓?》(Too Late for Prince Charming?)。報導稱,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30歲以上、有大學背景的白人單身女性找到如意郎君的概率只有20%,40歲以上的概率更是只有2.6%。報導用后來變得很不受歡迎的夸張和揶揄的口吻、今天听來更是讓人恐懼的腔調說,那些40多歲的女性被恐怖份子殺害的概率也比她們找到伴侶的可能性大。

  我們中有許多人還記得這一研究結果是如何讓她們唏噓和無奈,還有圍繞這則報導的數不清的文章和電視討論,以及單身女性和她們的母親之間催人淚下的交談。不過,美國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學家珍妮摩爾曼(Jeanne Moorman)后來對這個結果提出了异議,并公布了她的統計結果:女性30歲以后組建家庭的概率是58%-66%,40歲以后的是17%-23%。儘管這個數字听上去令人欣慰不少,但哈佛-耶魯研究項目的主要結論──受過良好教育、關注個人職業發展的女性不得不獨自生活的可能性很大──今天听來仍能引起強烈共鳴。

  不過,据調查顯示,今天的狀況是現在年齡在50-60歲之間的高學歷女性中從未有過婚姻的比例還不到10%。我還做了一個也許不那么科學的研究:我調查了1986年曾在《新聞周刊》的報導或其他媒体有關這個話題的相關報導中出現過的10位女性,她們當中有8個人后來成了家,另外兩人出于個人選擇一直單身。

  与此同時,新的研究結果顯示,今天,越是學歷高的女性找到配偶的比例越高。華盛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埃萊娜羅斯(Elaina Rose)對過去三十多年來的數据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她發現,1980年時,年齡在40-44歲之間的有專業學位甚至博士學位的女性找到伴侶的概率比同一年齡段但只有高中學歷的女性低25%。而到2000年,前一個調查樣本組的概率已略高于后一組。

  羅斯教授說,考慮到現在57%的大學生是女性,這個研究結論就更讓人欣慰了。它表明,教育背景已不再是婚姻的障礙。

  克莉斯汀斯多波爾-西梅卡(Christine Stroebel-Scimeca)是威斯康星州梅奎恩的一名理財師。1986年,30歲的她曾在《新聞周刊》的報導里講述過她与一名男子約會的事。這名男子曾對她作為一個女人既想維持職業發展、又想充分享受婚姻生活的想法很不以為然,認為這不符合自然規律。

  在隨后的那些年,有時她會對自己的婚姻狀況感到非常恐懼。38歲那年,她對跟那些“膚淺的專業人士”約會感到厭倦,于是鼓起勇气見了一位英俊而和善的肉鋪老板。她請他到家里參加一個小型晚餐聚會。雖然他沒有大學學位,但他來的時候帶著鮮花,在聚會上表現得也很坦誠。兩年后他們結婚了。斯多波爾-西梅卡自己一直沒要孩子,他們一直撫養著她丈夫和前妻生的兩個儿子。

  海澤爾威瑟(Hazel Weiser)還記得哈佛-耶魯的研究結果發表時她和朋友是怎樣一笑了之的。1986年時她37歲,還是單身。報導公布那個結果時她正在探望父母。父親和母親分別將登著消息的報紙塞到她房間的門縫里。但她自己對此并不感到沮喪,反而覺得很好玩。她建議她的單身朋友們要多看看事情光明的一面:(既然婚姻無望,)我們大可以忘掉什么有氧健身課,而且也不用怕巧克力了,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不過威瑟第二年就結婚了。現在她在Long Island Community Foundation任職。她說,對今天的許多受過教育的女性(包括她那即將跨進著名的威斯利大學的女儿)表現出的自信她非常欽佩。她說,她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受到我們那個時代的人要克服的負面的教化。她建議說,不要在意美國文化里那些會讓女性感到自己不安全的東西。

  但在1986年的時候,不安全感還非常盛行,許多女性認為哈佛-耶魯的研究結果极有說服力,芝加哥婚介顧問蓋爾普林斯(Gail Prince)說,這是因為研究表明,她們難以找到伴侶的原因不是她們自己存在不足,而是社會問題使然。普林斯在《新聞周刊》那篇文章中建議女士們帶些有助于打開話題的東西,比如一條毛皮領子或一本《体育畫報》什么的。她承認這些小伎倆今天看來可能顯得很做作,但從它也能看出那個時候人們是如何急于在大齡人士婚姻問題上找到出路。

  哈佛-耶魯研究報告的聯合撰稿人之一內爾貝內特(Neil Bennett)最近表示,當年媒体的報導過于簡單化了,而且沒有考慮到有些女性是主動選擇不結婚的。他說,他們的研究中有一些很少公開的結論后來看來還是很有預見性的,比如,黑人女性總体上更難找到伴侶等等。

  謝麗爾萊文(Cheryl Lavin) 1986年時是一位40歲的單身人士,她的工作是為報紙上的單身話題專欄《一線故事》(Tales from the Front)撰稿。她說,哈佛-耶魯的研究結論很讓人沮喪,但我的想法是,我又不是統計學家,我只是一個個体,我要找一個伴侶。就在她的名字出現在《新聞周刊》的那個月,她就遇到了她后來的丈夫。萊文現在六十歲了,仍保持著婚姻關系,并且還在寫專欄。她說,因為有互聯网,現在的女性遇到理想男子的机會更多了。

  不過,黛安克羅斯(Diane Croce)從她的親身經歷感受到,技術在幫助人們結識配偶時還是有它的局限性。研究報告在《新聞周刊》發表時她39歲。她還記得在視頻約會時她是如何被對方拒絕的。克羅斯現在59歲,仍單身一人。最近她在一家网上約會服務机构做了一次适配測試,結果她被告知沒有适合她的對象。

  她說,現在跟二十年前一樣。在這二十年間,她曾跟一個男人一起生活了9年、患過乳腺癌,后來她意識到自己并不想結婚或者生孩子。她說,她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挺滿意的,不過,如果仍能有合适的男子一起生活,她也不反對。她對我說,親愛的,希望總是有的。

  Jeffrey Zaslow

過半美女性 沒有另一半

美國戶政單位的調查資料顯示,二零零五年,百分之五十一的美國成年女性身邊沒有另一半,也許是獨居,也許是單親。一九五零年的比率是百分之三十五,二零零零年是百分之四十九。

布魯金斯研究所專案研究小組專家指出,獨立生活的女性比率愈來愈高,反映了一九六零年代以來女性追求獨立及較有變通的生活形態的趨勢。女性比較不依賴男性或是婚姻制度。

資料顯示,美國不同的族裔當中,亞洲婦女已婚的比率最高,大約佔百分之六十;非拉丁美洲裔的白人婦女當中,已婚的佔百分之五十五;拉丁美洲裔,百分之四十九;非洲裔,百分之三十。

美國年滿十五歲的一億一千七百萬女性人口當中,有六千三百萬已婚,然而,這些已婚婦女有三百一十萬是合法分居,兩百四十萬夫妻並不住在同一屋簷下。

密西根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指出,男女交往情況的改變、對婚姻的期待不同,而且女性平均壽命高於男性,對於統計數字都有影響。只有百分之四十九的女性身邊有男伴,而男性有伴侶的比率卻有百分之五十三。

研究報告也顯示,男性在離婚之後再婚的情況比離婚女性早而且比率較高。

二零零五年美國十五歲到二十四歲的女性,已婚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十六,較一九五零年的百分之四十二大幅下滑;二十五歲到三十四歲的女性,二零零零年只有百分之五十八已婚,也遠低於一九五零年的百分之八十二。

【2007/01/16 中央社】




51%美國婦 沒有另一半

紐約時報根據人口統計分析,發現二○○五年美國婦女有百分之五十一獨自生活,沒有配偶。這可能是美國有史以來獨自生活婦女人數首次超過有配偶婦女。一九五○年獨自生活婦女為百分之卅五,二○○○年為百分之四十九。

這個發現加上二○○五年有配偶的家庭在美國所有家庭中首次占少數,此現象最後可能導致社會和職場政策變革,包括政府和雇主的福利政策。

若干因素造成獨自生活婦女增加,包括婦女結婚較晚或更多婦女與人同居較長時間、寡居婦女活得更長、以及離婚的婦女因希望享有更多自由而不急著再婚。

此外,黑人婦女結婚率仍然偏低,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黑人婦女只有三成與配偶住在一起,而西班牙語裔婦女有四成九與配偶住在一起,非西語裔白人婦女與配偶同住的比率為五成五,亞裔婦女則超過六成。

非營利研究團體「現代家庭理事會」公共教育主任史蒂凡妮‧孔茲教授說 :「這是另一個無法改變的徵候,顯示我們無法回到過去的世界,我們不再能假設婚姻是組織人類生活的主要制度。大部分婦女將會結婚,或已經結婚。但平均來說,現在美國成年人有一半時間是處於無婚姻狀態。」她表示,除了戰爭或奴隸制度迫使黑人夫妻無法共同生活,美國從未經歷此現象。

華盛頓布魯金斯研究所人口學家佛瑞說,此一轉變是個清楚的轉折點,反映後一九六○ 年代女性更獨立、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佛瑞表示:「女性已較不依賴男性或婚姻制度。年輕的女性更了解此一轉變,她們準備獨自生活較長時間,或者沒有婚姻的束縛。對許多嬰兒潮世代或較年長的婦女,婚姻沒有提供她們希望獲得的生活。」

住在曼哈坦東村的卅二歲音樂家兼模特兒艾蜜麗‧祖茲克表示,她對許多婦女獨自生活的現象一點也不意外。

她說:「我的許多朋友不是離婚,就是獨身,再不就是獨居。」

【2007/01/17 聯合報】

女人獨居 首逾5成
廣告
rectangle1225-1231
美國
【劉怡女╱綜合外電報導】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美國女性與配偶同住比例在2005年首度低於50%,「家庭」竟成社會少數。
  
  
  
婚姻非生活重心
全美在2005年達51%女性未與配偶同住。原因有女性更晚婚、以及同居普遍,且同居時間延長。此外女性離婚後比男性晚再婚、也更享受離婚後的獨立及彈性生活方式。
此外婚姻狀況有種族上的差異,非裔女性與配偶同住比例僅30%,相較於拉美裔49%、非拉美裔白人55%、以及亞裔女性60%。
「當代家庭研究中心」昆慈教授(Stephanie Coontz)指出:「婚姻不再是民眾生活的構成重心。」
現年59歲的泰瑞絲前年結束34年婚姻,認為恢復單身帶來自由:「現在我可以隨心所欲。有晚我睡到床的另一邊,心裡想,我比較喜歡這一邊。」
文化觀察/美過半女性 上演單身日記

〔編譯胡立宗/紐約時報十六日報導〕美國女性生活形態出現明顯改變。最新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二○○五年,首度有過半數的美國成年女性選擇單身過活。相對於此,一九五○年的成年女性單身比例僅三成五,二○○○年時為四成九。

婚姻制度喪鐘響?

女性選擇不走入婚姻的比例越來越高,似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且終將影響政府的社會政策與公司企業的雇用政策,政府與雇主都得重新思考如何分配福利。

不管是不婚、同居、不願再婚,女性都寧可給自己更多的自由。布魯金斯研究所的人口專家佛依指出,女性獨立生活的比例愈來愈高,反映一九六○年代以降的趨勢:女性應該有更獨立及更有彈性的生活方式,不依賴男性或婚姻制度。

二○○五年 首度超過五成

普查當中,年滿十五歲的美國女性超過一億一千七百萬人,有六千三百萬人已婚,但扣除合法分居及丈夫離家的人數後,只有五千七百五十萬名女性實際與配偶同住。相對於此,單身或獨居的女性達五千九百九十萬人,佔五成一,首度超越與配偶共同居住的人數。

不同的族裔當中,亞裔婦女有六成已婚,整體比率最高;其次依序為:非拉丁美洲裔的白人婦女(五成五)、拉美裔(四成九)與非洲裔(三成)。

另外,依年齡區分,在二○○○年時,十五歲到二十四歲的美國女性,已婚比率只有十六%,較一九五○年的四十二%大幅下滑;二十五歲到三十四歲的女性,二○○○年只有五十八%已婚,遠低於一九五○年的八十二%。

男性仍較傾向選擇婚姻

相對於女性單身過活的比例迭創新高,男性還是較傾向選擇婚姻。調查結果顯示,有五成三的男性擁有伴侶;而男性離婚後,再婚的比例不但比女性高,時間也比較短。原因或許來自於女性不願意再回到婚姻的束縛當中。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40503
(轉貼)全球首位試管兒 自然受孕生子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全球首位試管兒 自然受孕生子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不孕症專家曾啟瑞(右),多年前與英國不孕症專家羅勃愛德華茲(左)合影留念,羅勃愛德華茲是製造人類第一個試管嬰兒露易絲布朗的醫師。
圖/曾啟瑞提供

全球第一位試管嬰兒露易絲布朗已廿八歲,她以自然方式受孕,在上月廿日順利產下一名二點四四公斤重的小壯丁。她與卅七歲的丈夫馬林德為此「欣喜若狂」,將兒子命名為卡麥隆。

在英國「郵報」十四日登出的專訪中,露易絲以「小不點兒卻完美」來形容兒子。她說:「我和先生能以自然方式懷孕,真是太幸運了。」

婚前她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表示,如果她無法自然受孕,會毫不遲疑的接受試管嬰兒手術。幸好,她說,夫婦倆決定生小孩後,只努力了半年就自然懷孕了,不像她的父母當年必須接受辛苦的試管嬰兒手術。

露易絲廿三歲的妹妹娜塔莉一九九九年成為試管嬰兒生子的全球首例。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製造人類第一個試管嬰兒露意絲布朗,是英國的科學家羅勃愛德華茲,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不孕症專家曾啟瑞和他互動密切,曾啟瑞也透露了一段露意絲布朗的誕生秘辛。

曾啟瑞說,美國比英國還早研發出試管嬰兒的技術,但礙於倫理道德的爭議,衛道人士擔心「人類搶走上帝的工作」,使得醫師一直不敢付諸行動。

曾啟瑞指出,當年任職於劍橋大學生理學系的愛德華茲,常接待沒有小孩的夫妻到家裡玩,愛德華茲看到這些不孕夫妻偷瞄家裡放在嬰兒車裡的小孩,因而萌生「無論如何也要做試管嬰兒,讓不孕夫妻一嘗有子心願」的念頭。

不過,愛德華茲在英國一樣遭受衛道人士壓力,愛德華茲只好在劍橋大學北方的私人實驗室,和婦產科醫師派崔克.斯特普托合作,完成了這項創舉。

曾啟瑞幾乎每年都會和愛德華茲碰面,二○○五年還在加拿大的醫學研討會見到他。他說,愛德華茲已八十多歲,但依然精神奕奕,為不孕生殖獻策。

【2007/01/15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38428
(轉貼)懷孕3次生6個 混血貝比超Q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懷孕三次生六個 混血貝比超Q
這張媽媽(右)和六個寶寶的合影得來不易,寶寶們不但就定位,還能按出生先後順序排排坐,這可是她大呼小叫糖果利誘才有的畫面。
記者林承樺/攝影

原本不孕的台灣媽媽「Bigmom」透過人工受孕趕進度,和美國老公不到四年連續懷孕三次,一女、三男、二女接連來報到,超可愛的混血貝比,常引來「甘攏妳生ㄟ」稱奇聲。

「我們家有姊姊+三胞胎男生+雙胞胎女生,共六個寶寶喔~謝謝參觀~」這是Bigmom在雅虎奇摩部落格「六個寶寶」的自我介紹,大女兒Margie Ann四歲、三胞胎兒子Paul Damon、Scotty和Tommy三歲,雙胞胎女兒Hazel和Anna七個月大。

網友頻頻問:「哇!六個小孩的媽耶!你不會再生了吧?」Bigmom說,其實,她還真不介意再生!但她若回答真心話,擔心很多人心臟會受不了。

Bigmom廿八歲結婚,婚後六年一直沒懷孕,看過不孕症醫師不下二、三十次,直到找上了台北榮總生殖內分泌科主任張昇平,「沒想到四十五個月內,連生了六個寶寶。」

Bigmom家雖然不如好萊塢電影「十二生笑」,一家有十二個小朋友,但也差不多了,「每天回家就像帶部隊。」Bigmom雖然有兩位保母在家幫忙,但總是扮黑臉的她,遇到孩子不乖,發號施令像在帶兵。

Bigmom那位像比爾蓋茲的美國老公,偶爾帶孩子看病,「就像拎著一串肉粽般」,愛孩子的老公,買來美式高腳椅,三胞胎吃飯一定坐進去,老公放兒童英語節目給他們看,還邊唱邊跳給孩子看。

對於不孕的夫妻,「不要放棄!」Bigmom說,她以前也會迷信偏方,但連生了六個試管嬰兒後,發現只要相信醫療、堅持下去就會成功。

【2007/01/15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38427
(轉貼)上帝的恩典 「一個也不能少」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上帝的恩典 「一個也不能少」
十年前出生的林昕琪(左起)、林昕玗、林峻豪、林峻鴻四胞胎姊弟,是父母做了第七次試管嬰兒的結晶,林媽媽說:「這是上帝的恩典。」四胞胎現就讀台南市新興國小四年級,成績優異,校長李俊興摟著四人誇他們是「校寶」。
記者/蔡宗明攝影

「聽到自己一下子懷了四胞胎,心裡好怕,雖然醫生建議減胎,但我堅信這是上帝的恩典,決定一個也不能少。」住在台南市的林媽媽,十年前滿心喜悅迎接四個小生命。

兩男兩女四娃兒洪亮的哭聲,圓了林媽媽辛苦求子的夢,虔誠基督徒的她說:「感謝主,感謝醫師。」林昕琪、林昕旴、林峻豪、林峻鴻四姊弟現就讀台南市新興國小四年級。

林媽媽結婚七年仍未懷孕,期間曾到成大醫院做過六次試管胚胎,都未成功,經朋友介紹到高雄市健新醫院找林政君醫師,結果一次成功懷孕。

「當醫生說可能是四個的時候,我愣住了,怎麼會來這麼多,出乎意料啊!」醫生建議她減產,「我想像他們活潑可愛的模樣,告訴醫生一個都不能少。」

從醫院抱回家後,夫妻為了照顧大傷腦筋,半夜輪流排班餵奶、換尿片。林媽媽說:「幸好小孩子都很合作,有時候一個哭了,其他三個照睡。」

「困擾的是生病會相互傳染,一人感冒,兩天內全都染上了,後來只要有一人身體不對勁,就隔離或戴口罩。」她表示,四姊弟剛入學時編在同一班。當年導師葉敏玲說,新生訓練一見到四胞胎「如臨大敵」,怕分不清誰是誰,連續做了好幾天家庭訪視「就為分清楚誰是誰」。

林昕琪說:「我們都住同一房間,從不吵架,會互相討論功課,但興趣不一樣,我和昕玗喜歡畫畫、看繪本書,峻豪、峻鴻喜歡打電腦遊戲,我和峻豪以後想當醫生,昕玗和峻鴻要當老師。」

「四姊弟從小個性乖巧,學前教育我自己包,省了不少錢。」林姓婦人說,學校給了四姊弟午餐費半價優待,但她認為未來讀書是一大負擔,政府鼓勵生產,應立法提供多胞胎就學、就醫及就業等補助,「否則,誰敢生這麼多?」

【2007/01/15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38426
頁/共2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