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家國主義陰陽資料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單身不婚同居不育資料】(轉貼)
 瀏覽72,004|回應283推薦5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龍女CHANG, HSIU-FEN
小白兔(雞兔同籠)
likolalo
Vi
蒙成真

李幸育取精生子 掀起倫理大論戰

【張雅雯】

九月一件軍中意外,正值英年的戰車連長孫吉祥不幸辭世,其未婚妻李幸育悲痛之餘,向官員下跪、哭求「取精生子」,愛情故事令人動容,然而,意圖為往生者製造生命之舉,也震撼社會,由於人工生殖處於法律空窗期,無「法」限制的情形下,「生子」的期望演變成一場「倫理」的論戰。

根據衛生署草擬的「人工生殖法草案」,對象是針對雙方健在的不孕夫妻,因此,就資格而言,李幸育完全不適用,衛生署原本不斷引用這項法條精神,拒絕李幸育的要求,然由於立法委員等政治力介入,衛生署在72小時內,從反對到坦言現階段無法可管,繼而宣布先「留精」、再討論「生子」的二階段措施。

科技不是李幸育達成心願的阻力,縱然為愛奮不顧身,李幸育其實處於絕對的「倫理」逆境,因為她與孫吉祥沒有婚姻關係,加上孫吉祥因為意外身亡,沒有機會得知其生子意願,因此衛生署的專家委員會或是各界輿論,從民法、從孩子權益等立場,紛紛勸她三思。

縱然無法立即施行人工生殖,但是現行法令的空窗,讓精子可以無限保存下去,對李幸育而言,「精在、希望在」,甚至也有輿論聲援,應尊重她的人權,直到十二月中旬,孫家與李家出現歧見,孫家堅持放棄保存精子,才讓這場懸宕三個月的紛爭落幕。

儘管因為李幸育的爭取,大大打響「人工生殖法」的名氣,不過這項草案至今遲遲未能排入立法院議程,空窗期繼續延長,恐怕再爆類似爭議。

【2005/12/31 民生報】

人工生殖 女性逾五十歲不能做

【記者吳靜美歲台北報導】

五十三歲的李女士想再做一次人工受孕,衛生署國健局表示,超過五十歲的女性,目前所擬相關法律草案是不能做人工生殖的,但若是打排卵針並在體內受精,則不受年齡限制。

國健局副局長吳秀英指出,根據人工生殖法草案規定,要做人工生殖,夫不可超過六十歲、妻不可超過五十歲。如此立法精神是,女性超過五十歲才生育,等孩子廿歲時,母親已七十歲,照顧起來會很吃力,對孩子而言也不公平。除了教養問題外,生殖細胞的品質也會受影響。

不過,這指的是以太太的卵子與先生的精子在體外受精,再植入太太子宮裡的人工生殖,才有年齡限制。吳秀英說,如果是太太打排卵針排卵,然後與先生從事性行為受孕;或打排卵針後,以人工方式把精子送進女性體內,後者雖也屬人工受孕,但這兩種在體內受孕的方式,都不受年齡限制,所以不違法。

【2006/01/22 聯合報】



(向推薦的前三位朋友致歉,原主題文搬家至討論區)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修改第 1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065836
 回應文章 頁/共2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教部常次:外籍新娘別生那麼多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教部常次:外籍新娘別生那麼多
韓國棟/台北報導

教育部常務次長周燦德昨天在全國教育局長會議中公開呼籲在場廿五縣市教育局長,勸導縣市境內的外籍和大陸新娘「不要生那麼多!」他說,他是以非常嚴肅、憂心的心情說出這些話。

周燦德說,國人多基於人權、怕被攻擊而不提這件事,他也自知說出這些話被媒體報導出來後,會遭人權團體攻擊。但「攻擊我沒關係」,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大聲疾呼。

周燦德解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的新移民要求素質頗高,和台灣的新移民不同,台灣新移民多為外籍和大陸新娘。外籍和大陸新娘、以及娶外籍和大陸新娘的台灣新郎是哪些人,大家應該清楚。

周燦德嚴肅而憂心地說,據主計處統計資料,九十二年平均每八個新生兒就有一名是外籍或大陸配偶所生。十、廿年後,這些新台灣人將成為生產主力。他籲請教育局長們勸導外籍和大陸新娘少生一些,並要求各縣市教育局盡力教育外籍新娘及他們的子女。

周燦德說完後,在座教育局長們一片靜肅,沒人發言呼應。有局長私下表示,教育局主管的是學生教育輔導,外籍新娘生多生少,非教育局權責。

還有局長說,他姊姊和堂哥就是娶外籍新娘,外籍新娘的生育率確實高於平均生育率,但難以勸導,而且素質未必都低。

教育部昨天召開全國教育局長會議,兩大中心議題之一是「協助弱勢兒童,縮短城鄉差距」,第一項子題就是推動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

議題書面說明指出,跨國及兩岸婚姻多以社經地位較差、年紀較大或身心障礙等弱勢者為對象,在雙方教育程度較低、經濟較不富裕,加上有語言、習俗及文化認同差異限制,其第二代學習發展過程易有適應困難或受排擠情形,恐形成下一代弱勢循環。部分子女因退縮對社會產生排斥,易造成少年犯罪率增加等潛在問題,各縣市應因地制宜,及早研議相關教育輔導措施。

教育部表示,九十三年度教育部將投入一千萬元,九十四年度將投入五千萬元經費推動這項計畫,提升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在學習及生活上的適應能力,儘早融入我國社會。
晚輩批判:教育部次長好像希姆萊要讓低等人消失的集中營!
希姆萊→SS黑杉隊長→負責管理集中營→讓低等人消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067783
(轉貼)增產報國靠「外籍」配偶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轉載:【台灣立報/與生命對話/2004.07.08】
作者:王文心(高雄醫學大學博士)

全國 25 縣市教育局長會議日前在北縣十三行博物館舉行,會中引用主計處統計資料,92年平均每8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是由「外籍」配偶所生,為針對「新移民子女」的學習問題,各縣市紛紛規劃輔導方案。北縣教育局局長潘文忠建議,制定外籍人口政策方是長久之計,才不會「補破網」;教育部次長周燦德更大膽預測,民國104年新移民子女將成為台灣生產主力,加上人口老化,屆時台灣的競爭力將備受考驗。他並呼籲外籍配偶少生一點,並舉澳洲的政策為例,凡是未達特定檢驗標準的移民將不發給身分證。

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來,台灣就一直是個移民社會,台灣史就是一部移民生存競爭史,新政府更是認為,我們與大陸為不同種族的理由,就是我們身上流著漢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平埔族人、南島語族等移民的混血;現在不曉得又為了什麼理由,要特別區分出「外籍配偶」與「本國人」,「新移民子女」與「舊移民子女」之分?

潘文忠局長認為,需制定外籍人口政策,所謂「外籍」,恐怕是指大陸、東南亞地區而非歐美國家的女子吧!這些婦女嫁入我國,為我國生養「新台灣之子」,並成為未來(10年後)補給新勞動力的主流,她們不過是數百年來移民的一小部分,卻總被稱為「外籍新娘」,這個「外」字顯得多麼刺眼、刺耳,暴露出我們官員毫無忌憚的種族主義法西斯心態。

為何台灣會有移民配偶的需求呢?根本原因出於在台灣經濟榮景的櫥窗背後,一幅幅農村經濟破產的「流民圖」。這些鄉下的年輕男子,在「婚姻市場」(這個名詞多具象地指出婚姻是樁買賣)裡根本毫無「競爭力」(或購買力),為滿足人性最基本的需求,以及補給農村日漸凋零的勞動力,只好向比台灣經濟更弱勢的國家「購買」移民配偶。這些移民新娘與台灣配偶一起打拼,讓農村的單身漢看見未來的希望(寄望下一代出頭天),是穩定農村經濟與社會安定的最大支柱。殊不知過去台灣史上常見的「3年一小反,5年一大亂」,就是「無某無猴」的羅漢腳暴動,肇因於清王朝限制大陸女子移民來台,導致人為性別比例失衡。這些移民配偶雖不似企業對台灣的貢獻可用金錢衡量,但要不是他們默默犧牲奉獻,怎會有台灣底層社會的長足安定呢?

不知道教育部次長何時變成內政部長,甚至衛生署長還兼納粹黨主席,連人民成家立業、傳宗接代的慾望都要強制干涉,這還算是以「人權立國」國家的官員嗎?若限定娶移民配偶的家庭不能生養小孩,難道要這些配偶做為台灣底層男性「蓋棉被、純聊天」不事「生產」的伴侶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067779
(轉貼)取之於社會,還之於社會:「單身」稅的構想來源 / 陳寬政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長庚大學教授 陳寬政

這幾天除媒體熱烈討論「單身」稅的話題,個人也收到不少年輕朋友的來函,指責與鼓勵都有,所有的指責我會虛心檢討,所有的鼓勵也在此表達謝意。大多數來函與媒體都有個疑問,這主意是怎麼來的;如我昨天(十九日) 已發給各大報的說明,我所主張的「單身」稅與內政部提出來討論的單身稅定義不同,而我能負責說明的當然僅限於我自己提出來的構想。

我們面臨一個嚴峻的人口狀況。自一九八三年以來台灣人口生育率維持低於替換水準,平均每位婦女 (或男性) 一生僅生育○.七個女兒(或兒子),整整廿年的光陰,已產生一代人口出生時的數量遠少於父母人口的數量,到公元二○四○年時目前的父母人口已全數退休邁入老年,而目前的青少年人口進入家庭生計主要來源的階段,屆時老年與青壯年人口的對比將由目前的百分之十二發展為百分之四十。換句話說,老年生活的各種費用與人力需求將發展為社會的沉重負擔;更糟的是,未來的老年人與青壯人口都已生出來而為目前人口的主要成份,除非我們願意接受數以百萬計的移入青少年,或者有那個國家願意接受我們移出數以百萬計的老年人,否則無法改變此一發展趨勢;更要糟的是新一代的人口已開始踏入生育階段,而我們的人口生育率已展現另一波下降的趨向,打破了我們希望利用三代人口同時並存而截長補短的希望。

看來問題的性質大家都明瞭了,我們不必再多囉唆,直接跳入可能的解決方案。有人認為實施國民年金制度就解決問題了,殊不知羊毛出在小羊身上,國民年金的收入當然來自青壯人口,給付給老年人口,此一負擔不會因實施國民年金而消失;國民年金充其量只是把家庭內移轉的財務制度轉變為社會移轉而已,有其風險分攤劫有濟無的功能,卻沒有變魔術的功能。有人以為強調人口品質可以提高生產力,不必畏懼人口老化,這主張有部份道理,卻不完全,因為水漲船高,生產力代換為生活水準,不知有那位天資聰潁的學者相信老年人的生活水準應該原地踏步的。有人以為到時再來生孩子就好了,這是最無知可怕的想法,到時再生一批嬰兒(第四代)來照顧老年人?

我個人不主張鼓勵生育,因為各國先例顯示鼓勵生育的成本很高,成效堪慮,如最近媒體炒作所說的般。但我擔心的不是無效,反而是怕鼓勵有效。如前所述我們已產生一代新生人口數量僅及父母人口四分之三弱,人口結構已在青少年端向內收縮,這時如果鼓勵生育有效,愈有效則出生數量愈大,如果成效好到促使生育率回到替換水準以上,新生嬰兒的數量多於父母數量,人口結構變成葫蘆狀,反而加重人口的撫養負擔,偷雞不著蝕把米。那政府為什麼要三萬五萬的鼓勵生育呢? 說穿了,撇開財政困難不談,就是因為怕有太好的成效。

除特殊狀況外,我們社會大部份人都生育子女的,少部份人堅持個人自由與抉擇而不生育也不肯領養子女,這少部份人的生育與領養行為是典型搭便車的行為;要打戰囉,別人的孩子去打;要繳稅囉,別人的孩子去繳。全民健保免七十歲以上老年人口健保費,老年津貼給付每月幾千元給六十五歲以上排富以後的人口,國民年金的規劃理念是我國公民年滿六十五(或七十,隨天資聰穎的大官喜歡)取得年金給付,各位都知道是政府買單,當然也都知道是誰掏的腰包。

簡單的說,養育有子女的人除了負擔自己與孩子的生活教育等費用外,與不養育子女的人一樣也完稅納糧負擔政府的費用,但這時不肯養育子女的人就開始逃稅逃役了,他們的稅率比夫婦子女家庭的稅率還低,兵役由別人的孩子來承擔。到了老年,不肯養育子女的人與養育子女的人享有相同的健保與年金待遇,只是這些費用都是後者子女支付的。這筆帳還沒算完,不肯養育子女的人沒有子女參與勞動力品質的改造,嚴格來說並沒有貢獻於生產力之提升,所以當社會整體生活水準上升時,他們跟著水漲船高也是別人子女所提出的貢獻。由於這些不肯養育的人從社會取得這麼多好處,趁他們尚未退休,年滿四十而未有親生或領養子女,我們應該向他們課徵「單身」稅,取之於社會還之於社會,以維公平與正義。

但是這與人口政策有什麼關係?因為這群人數量不大,我們的重點也不在於鼓勵生育,不擔心會有太好的成效,以致於生育率跑到替換水準以上,同時具有促使他們領養子女減少人工流產的作用,間接遏阻生育率繼續下跌。

傳真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與台灣日報總編輯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067299
頁/共2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