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個小時》
一部有關 醒世、拯救地球的電影, 預計 2008 2.15上映
可上網站觀看片段
http://wwws.warnerbros.co.uk/11thhour/
「乾旱」、「洪水泛濫」、「龍捲風」、「酸雨」、「史上最高平均溫度」……等,這些晚間新聞播報的災難都被視為獨立事件,然而,這些災難真的毫不相干?還是集結成為一個更大的全球謎團以警告我們人類未來的危機?
^^^^^^^^^^^^^^^^^^^^^^^^^^^^^^^
從這個星球的歷史看來,人類存在地球上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影響很大。人類試圖確保自身的生存,並隨著工業、科學、飲食和醫療方面的革新,生活品質與日俱增。不過,這一切也造成地球生態平衡產生前所未有的改變,而這個平衡正是讓地球生物得以存活的關鍵。
地球上的海洋和雨林會產生氧氣,吸收二氧化碳,以及控制氣候、天氣與溫度,但長期以來卻一直遭受破壞。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因排氣管和煙囪排出的化學物質而增加。每製造一箱產品,就會產生更多的廢棄物。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汞、重金屬及有毒化學物質;雨林正在消失;沙漠正在擴大;北極的冰山正在融化;永久凍土開始斷裂;地球愈來愈熱……。自從5千5百萬年前一顆隕星撞上地球造成許多生物絕種之後,地球生態未曾如此惡化。
然而,地球上的這些改變是永久的嗎?或者這些改變是想藉由各種災難警告我們,讓我們瞭解人類的故事,關於我們是誰及我們跟地球(人類唯一的家)的關係?不論個人喜惡,我們都身處在一個環境至關重要的時代。
【第十一個小時】由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擔任旁白,他也是製作人。其他三位製作人是蕾拉康納斯彼得森、恰克卡索貝利及布萊恩嘉柏。編導為蕾拉康納斯彼得森及納蒂亞康納斯。
【第十一個小時】呼籲世人:在最後一刻做出改變!這部電影探索人類為何走到毀滅的一步?我們是如何生活?是如何破壞生態系統?以及我們該如何改變人類的命運?片中訪問了世界各地的專家,包括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前中情局局長詹姆士伍爾西、永續設計專家威廉麥唐諾與布魯斯莫,以及超過 50位的頂尖科學家、思想家和領導者,他們都道出真相,並提出我們星球面對的生死攸關議題。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跟導演蕾拉康納斯彼得森和納蒂亞康納斯之前合作過兩部短片【Global Warning】及【Water Planet】。現在,他們決定探索一個更大的故事,述說人類在地球上的經歷。他們想藉由影片告訴觀眾關於人類的歷史,海洋、陸地和空氣的情況,以及改變現況面對的社會、政治和設計方面挑戰。
為了證明影片內容的可信度,他們訪問了70位以上的科學家、思想家、設計者及歷史學家,總訪問時間長達150小時。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表示:「我們拜訪了許多獨立研究的專家, 探討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地球生態系統的毀壞,以及我們的解決之道,目的就是創造一個永續的未來。」
導演蕾拉康納斯彼得森表示:「我們自己也想瞭解人類為何會面臨大自然快速變化的情形,以及我們該如何改變這種快速變化。」她妹妹同時也是本片另一位導演的納蒂亞康納斯表示:「完成這部電影最棒的事之一就是有機會遇到許多名人,我深受他們或他們的文章作品啟發。 我感到很榮幸,也學到很多。」
【第十一個小時】檢視人類與地球的關係,從過去最早的革新時代,到現在人類面對的挑戰,接著走向未來的可能性。得 ?科學家、環保學者暨廣播主持人大衛鈴木表示:「人類的心智是我們生存的關鍵。現在,你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活在15萬年前的非洲,跟當時的動物比起來,我們人類其實並不特別。我們數量不多,體型不大,也沒有特殊的本能;然而,我們卻能生存下來並且統治地球,關鍵就在─我們的人腦。因為人類發明未來的概念,所以我們是地球上唯一能夠察覺到問題-「今日我們的所作所為將會影響到未來」-的生物。」
這部電影提出各種假設,比如人類與大自然隔離,或者人類早已習慣消耗資源卻從不思考如何管理節制。作家、編輯暨世界經濟論壇成員的納森嘉戴爾斯表示:「19世紀是個關鍵,從發明蒸汽機開始,進入化石燃料的時代,工業急速發展,使得人類的生活型式和節奏產生極大的轉變。工業革命之後,大自然成為人類利用的資源,而這些資源本來是很豐富的。於是,人類產生追求進步的想法,而這個想法背後的概念即是─無限制的發展,不加限制的擴張。」
暢銷作家暨廣播脫口秀主持人湯瑪哈特曼表示:「這裡發現媒油,那裡發現石油,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世界人口漸漸達到10億。經過130年,到了1930年,人類人口就從10億升到20億。不過第三個10億更快,才經過30年,到了1960年,人類人口就變成30億。想到就覺得很驚人。約翰甘迺迪就任時,地球人口約現今的一半而已。」
納森嘉戴爾斯解釋說:「隨著科技進步,我們人類在生物圈的影響力更大,因此,我們對大自然的破壞力也比以前更大。我們應該更注意才是。」
經過200年的工業革命,大氣層已明顯改變。
環境科學政策中心國際研究專家 史蒂芬史奈德說明:「地球具有自然的溫室效應。事實上,我們地球現在的溫度比以前高了華氏60度,主要是由於水蒸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包圍熱氣─所謂的「溫室氣體」─所造成。這個問題可大了。當我們不經意地把排氣管和煙囪的廢氣排到大氣層中,我們把二氧化碳、甲烷、CFC、化學物質等不自然的物質,注入自然界中,這樣會破壞大氣層,而這些物質也會包覆住更多的熱氣。人類這樣的行為簡直是在跟大自然對抗。」
地球溫度的改變等於是大自然對於人類生存提出嚴重的警告。作家、記者暨環保學家比爾麥基班指出:「這足以融化20%的北極冰山;這足以使暴風圈加快一半轉速並加長一半時間;這足以消融北半球凍土區地下的永久凍土。」
地位崇高的劍橋數學教授、理論物理學家暨作家史蒂芬霍金斯解釋地說:「最嚴重的結果之一便是全球暖化,原因來自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危險就在溫度會不斷升高。乾旱和砍伐森林會降低二氧化碳的再生作用,而海水的暖化會造成釋出的大量二氧化碳留在海底。此外,南極和北極的冰層融化會減低反射到空氣中的太陽能量,造成地面溫度上升。我們不確定全球暖化作用何時會停止,但最恐怖的情況是地球會變成像金星一樣,攝氏 250度,天空下著硫酸雨。人類是無法在這種條件下生活的。」
歐柏林大學環境學教授大衛奧爾對於溫室氣體的濃度也補充說明:「在過去的65萬年之間,溫室氣體的濃度並沒有高於280ppm,現在則是400ppm,接近許多科學家稱之為臨界點;也就是說,氣候即將失去控制,到那個時候,卡崔娜颶風等級的災難將成為常態。」
美麗的地球曾經綠草如茵,如今雨林地區逐漸消失,這也是工業發展的直接結果。森林道德組織領導人西伯拉柏曼表示:「世界上70%的國家已經沒有完整或天然的森林。在美國,95%的森林都不見了。森林消失也造成氣候的改變,因為樹木能夠幫助再生二氧化碳。所以,在加拿大採伐林木增加的二氧化碳量將近加州每年的汽車排氣量。」
因在肯亞推動綠帶運動(Green Belt Movement)而獲得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旺加里瑪塔伊指出:「我不斷呼籲世人:千萬別不負責任地亂砍樹,別破壞林木叢生的山地。因為只要我們破壞這些山地的林木,河水會乾涸,雨水會不穩定,農作物會無法生成,我們就會死於饑荒。現在的問題是,人類根本不會這樣聯想。」
不過,由於人類的聰明才智和樂觀態度,或許我們有機會找出方法以維持地球的生態運作。國家地理協會探險家維德戴維斯表示:「這些破壞地球的力量都是人為的,所以 如果我們人類是造成問題的根源,我們也能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社會企業家、作家、記者暨電影工作者肯尼奧蘇貝爾也指出:「由於現代科技的進步,基本上我們能夠在短期之內改善這些問題。 我們有辦法降低90%人類對於地球的破壞,但是我們不做。改善之後跟現在的差別會很大。」
怎樣才能做出改變?還有,大自然能夠幫助人類恢復地球的資源嗎?能夠保護大氣層嗎?也就是說,能夠幫助所有地球生物繼續生存嗎?納蒂亞康納斯表示:「我相信這就像 40年前的民權運動。我們必須團結,讓我們的領導人瞭解我們一定要改變,並讓世人知道我們一定要合力拯救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生命系統。」
人類身為生物圈最高生物,所以更不能忽視我們下一代會面臨的危機。蕾拉康納斯彼得森表示:「我們開始製作這部電影時,我們就決定要以「遠見」的眼光,去探討人類與地球的關係及未來。我當時很驚訝,因為我得知人類跟其他生物一樣會面臨絕種的危機,我們也是逃不了災難的。事實上,即使我們人類擁有科技,我們卻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生物。真相是─地球可能不會有事,但我們人類卻可能會滅亡。」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作出結論:「無論我們身為公民、選民、消費者或領導者,我們都有機會推動政府政策或號召人民注重生態議題。在這個人類史上的危機時刻,拯救工業文明造成的傷害是我們這一代的工作。我們對於大自然的回應有賴我們道德意識的提昇,而這個回應能替我們後代的人類挽救這個獨一無二的藍色星球。 」
期待每天與您一同為世界的運轉投入正向積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