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拌苦瓜※
退出職場後,看看閒書,日子匆匆流逝,一身賤骨頭老是不自在,勞碌慣了,閒不下來。在這種心情下,一時興起開了間小館子,如今一搞即將屆滿兩年。小館開張一年後寫了下面這篇文字聊誌所感,承某報編輯老爺不棄裁剪後刊出約二千字。原文有七千餘字,因為敝帚自珍,總覺棄之可惜。
我老娘擅做小菜,一味涼拌苦瓜做得酸甜苦辣恰如其分,開胃得很,如今小館馬上要滿兩歲,廚子百感交集,就像涼拌苦瓜。既有所感,豈能不紓,委屈讀者拿涼拌苦瓜當前菜,嚐嚐我的舊菜。舊菜重溫,熱了才能上桌;本文邊看邊發,想找出那處還有不宜,所以分段發表。在此先向讀者告饒,見諒則個。
*廚子說餐廳-傳承味覺記憶(五)*
非專業主廚的飲食觀點
四月份天下雜誌也有一系列與餐飲產業有關的報導,和南方朔先生的觀點相仿佛,認為創意可以「點石成金,吃出台灣的競爭力」,「飲食,不再是吃飽,而是ㄧ種文化」,「只要符合新鮮食材、好吃、養身的原則,怎樣變化都可以」。
飲食和人生其他事情一樣,求新求變也須符合基本常規,定型定式常有古典規律之美。飲食文化是人文、風土,地理,氣候累積千百年孕育出來的,有脈絡可循,軌跡可追。想把美食美器、文化創意融合一體,可要有點銀子,更要有內涵有真本事。恣意賣弄或文勝其質可以創一時風潮,未必真能超越先人成就,更不能真正長久進入大眾的生活,形成全面的、整體的、儉約的、進步的餐飲文化。說得嚴肅ㄧ點,有些流行的時尚飲食在行銷策士操弄下非但極端商業,根本近乎野狐禪。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中從洗刷、潔淨、器具、時節以至多寡、先天、變換、搭配、火候等等二十種廚藝標準,拿到今天來看仍可說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依舊是飲食文化的標準。變其形,化其神,神形皆有所本,那能「怎樣變化都可以」!
「符合基本常規」,食客自有香臭標準,「古典規律」讓傳統廚藝不容易亂套。如果讓「上一代的味覺記憶」在各類異國餐飲全面進擊下節節敗退,不圖振興與恢復,取巧地名為創新,其實有「廚者偷安,喫者隨便」(袁枚.『隨園食單』.「戒單」.「戒茍且」)的味道。臺灣的中餐若是「烹飪老師如果來吃,一定會笑說,這是甚麼料理」,恐怕沒甚麼競爭力?!德國啤酒節創造出來的商業、旅館、觀光甚至國際聲譽可真是「點石成金,釀出德國的競爭力」,走的是守舊而非創新的路子,強調的是正宗巴伐利亞配方。日本的茶道歷數百年不衰,講究的是遵古法,也給日本煎茶創造了不少產值。法國菜難道不也是如此?看歐洲許多國家對風俗習慣到專業技術的傳統那種近乎宗教的虔誠,我們呢?重要場合吃西餐才夠氣派?在中餐廳喫飯多土啊?搞得自己像塊臘肉,ㄧ身油煙味!是選餐廳時常有的說法。漢堡、薯條、葡式蛋塔、日本甜甜圈、加州餐廳,無論久暫,那一家沒來台撈過一票,至於各式西餐廳、日本料理店更是長期穩定地在掏台灣食客的荷包。年輕人不喜中菜,有點歲數的不常找到該有的「味覺記憶」,咱們的中菜前途何在?別先想怎麼點石成金,回頭找出各地方的中菜食譜,尋訪「上一代的味覺記憶」,讓大餐廳小館子的「廚者」好好研究,質其原味,形其正宗,並從營養、衛生、器皿等各項元素普遍提昇中式餐館的綜合水準,也同時提昇「喫者」的水準,贏得自己人的味覺與認同,不僅能喫出競爭力,更能贏得國際敬重。這是「廚者」和「喫者」的共同責任,或是如「天下」所言「政府加把勁」更好。
若干創新奢華的餐廳,基本上可以創利,卻無助提昇國人「全面的、整體的、儉約的、進步的餐飲文化。」,看那些餐廳和消費,想今日貧富差距,嘆天下蒼生幾人能夠,高級餐廳的ㄧ雙筷子,拏在手裏,沉得叫人胸口發悶,金字塔尖端ㄧ群人用銀子買歡愉,「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ㄧ品老百姓可玩不起,還是吃碗蚵仔麵線療饑解饞吧!上哪喫去?披著假文化外衣的豪華餐廳嗎?路邊攤來得實在點兒!
要不要鼓勵別個一起入行?非專業主廚要拿看了「開間餐廳吧」那篇文章的讀後感做為回答「別鬧了!南方先生!這可是要上刀山,下油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