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號」可知祖先來自何處!
漢人的祖先為了逃避北方匈奴的侵略,而南遷到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所以「台灣人」大都是來自北方的中原漢人。
「五胡亂華」之後,華北經過長期戰亂,原先在河洛地區的(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上天授與的圖象、數列)。知識分子、士、農、工、商…等紛紛逃亡到江南地區避亂,也有族群避難遷徙,輾轉來到閩南泉州、漳州、潮州 、汀州或梅州、惠州…等地區定居。
河洛叫做「河圖與洛書」,河洛就地區來講,就是中國河南、洛陽一帶地區,廣義泛指「中原」。
為了讓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祖先的來處,使用「堂號」讓不同時間到達的移民,可以辨認自己的宗親,得到照顧。久而久之,「堂號」成了姓氏宗親聯誼的代號。「堂號」也可以使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祖先發源處,可以知道先人從哪來?世界只有中國有「堂號」,我們不能讓「堂號」消失。
現今中華民族的族群當中,「堂號」最完整的是客家族群。堂號即祠堂的名稱或稱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地名(姓氏宗族的發源地)。堂號除在祠堂使用外,還會在 族譜、宅院、牌位、墓碑 等處使用。以下我們從堂號來參考祖先從哪裡來?
「台灣人」的祖先大都是來自中國北方的中原地區,祖先為了逃避北方匈奴的侵略,而南遷到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所以「台灣人」大都是來自北方的中原漢人。
「五胡亂華」之後,華北經過長期戰亂,原先在河洛地區的知識分子、士、農、工、商…等紛紛逃亡到江南地區避亂,也有族群避難遷徙,輾轉來到閩南泉州、漳州、潮州 、汀州或梅州、惠州…等地區定居。
河洛叫做「河圖與洛書」,(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上天授與的圖象、數列)河洛就地區來講,就是中國河南、洛陽一帶地區,廣義泛指「中原」。為了讓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祖先的來處,使用「堂號」讓不同時間到達的移民,可以辨認自己的宗親,得到暫時的照顧。久而久之,「堂號」成了姓氏宗親聯誼的代號。「堂號」也可以使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祖先發源處,可以知道先人從哪來?世界只有中國有「堂號」,我們不能讓「堂號」消失。
現今中華民族的族群當中,「堂號」最完整的只剩下客家族群。堂號即祠堂的名稱或稱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地名(姓氏宗族的發源地)。
堂號除在祠堂使用外,還會在 族譜、宅院、牌位、墓碑 等處使用。以下我們從堂號來參考祖先從哪裡來?
濟陽堂:丁、卞、江、柯、卻、陶、庾、蔡。後漢設濟陰國,晉改濟陽郡,在
山東定陶縣地。
西河堂:卜、苟、林、卓、宰、靳。漢時的郡名,今內蒙古(綏遠)鄂爾多斯
地方,以及陝北、山西離石一帶。
河南堂:於、山、方、毛、元、平、向、利、苟、邱、俞、陸、褚、廉、種。
今河南陽縣。
東魯堂:孔。孔子生於魯,地因人而名,故叫東魯。
雁門堂:文、田、童、農。戰國時為趙地,漢為郡,地當山西舊代州,寧武以
北及朔平、大同一帶。
隴西堂:李、時、彭、董。秦郡名,地當甘肅舊蘭州、鞏昌、秦州諸府。
天水堂:尹、皮、艾、狄、桂、姜、秦、莊、趙、嚴、上官。
漢時郡名,在甘肅渭縣境,即今伏羌地。
平陽堂: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三國魏郡名,在山西臨
汾縣境。
吳興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國吳郡名,今浙江省吳興地。
太原堂:王、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太原、汾州二府
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高平堂:巴、范。漢時國名,今安徽省盱貽縣境。
南陽堂: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秦時郡名,泛指河
南省南陽及湖北襄陽一帶。
京兆堂:申、史、宋、別、冷、杜、車、宗、段、計、韋、晁、郜、浦、象、
康、舒、雍、壽、酆、黎、皇甫。 漢三輔之一,地轄長安以東至華縣
一帶。
渤海堂:甘、封、高、歐陽。漢郡名,地領河北省河間、滄縣、安次各地,南
至山東吳棣境。
汝南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漢郡名,地轄河南
舊汝寧、陳州二府及安徽穎州府。
武陵堂:冉、華、龍、龔、顧。漢時郡名,今湖南省常德縣地。
上黨堂:包、尚、連、鮑、樊。秦時郡名,在山西東南部,今長子縣境。
陳留堂:伊、阮、虞、謝。漢時郡名,晉為國,今河南陳留縣,後移至開封。
上谷堂:成、侯、冠、榮。秦郡名,地轄保定、易州、宣化、順天諸府,均在
河北省。
沛國堂:朱。漢時設郡,後漢改國,在安徽宿縣境。
晉陽堂:匡、唐、景。秦漢時縣名,今山西太原地。
新安堂:古。三國吳郡名,在浙江省淳安縣。
武威堂:石、安、賈。漢武帝時郡名,即甘肅省武威縣地。
樂安堂:任。南朝宋郡名,隋癈,在山東廣饒縣。
馮翊堂:吉、雷。漢時郡名,為左馮翊轄地,即陝西大荔縣地。
中山堂:仲、湯、藺。春秋時國名,屬北狄鮮虞國地,今河北省正定縣境。
西平堂:池。東漢郡,今甘肅西寧縣。
安定堂:伍、胡、席、梁、程。漢時郡名,在甘肅舊平涼、固原、涇州境。
東海堂:有、茅、徐。漢時置郡,地當山東兗州東南,江蘇邳縣以東。
河東堂:旅、薛、裴、儲、聶。秦時郡名,即山西西夏縣地。
下邳堂:闕。後漢時國名,即江蘇邳縣地。
延陵堂:吳。春秋時吳邑,季札受封延陵,今江蘇武進縣地。
廬江堂:何。漢時郡名,在安徽廬江縣境。
北海堂:邢、郎。漢郡名,東漢改國,地領山東益都以東至掖縣一帶。
平陵堂:孟。春秋時齊邑,今山東歷城縣境。
彭城堂:金、劉、錢。漢郡名,今江蘇銅山縣地。
清河堂:房、傅、張。漢時郡名,地當河北清河、故城、棗強、南宮諸縣,及
山東清平、恩縣、冠縣、高唐、臨清、武城一帶。
東平堂:花。漢國名,即山東省東平縣。
博陵堂:邵。晉國名,後改郡,今河北省安平縣境。
山陽堂:岳。漢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縣,曹丕篡漢,廢獻帝為山陽公。
滎陽堂:昌、潘、鄭,戰國時韓地,今河南省滎陽、成皋一帶。
臨海堂:屈。三國吳,分會稽東部置臨海,在浙江省,舊稱台州。
范陽堂:鄒、簡、燕。范陽是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縣地。
齊郡堂:查、晏、覃、富、譚。漢時郡名,後改為國,今山東臨淄地。
高陽堂:紀、耿。漢時縣名,今河北省高陽縣地。
敦煌堂:洪。漢時郡名,今甘肅西部敦煌縣。
魏郡堂:柏。春秋時國名,在山西芮城縣境。
扶風堂:馬、班、祿、萬、魯。隋時置郡名,今陝西省扶風、鳳翔一帶。
千乘堂:倪。漢時郡名,在山東地城、益都一帶。
會稽堂:夏。秦郡名,地當江蘇東部、浙江西部,即今紹興。
河內堂:苟、荀、司馬。漢郡名,地當河南省黃河與太行山之間,今武陵、沁
陽一帶。
廣陵堂:貢、盛。漢國名,後改郡,今江蘇都縣地。
薛郡堂:海。秦時郡名,地轄山東西南部、江蘇東北部。
河間堂:凌、章、詹。漢國名,後魏改郡,在河北獻縣及河間一帶。
南昌堂:塗。漢縣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塗氏為豫章望族。
豫章堂:羅。漢郡名,在江西南昌縣地。
潁川堂:陳、鄔、賴、鍾。秦郡名,地轄河南舊許州、陳州、汝寶、汝州諸
府,蓋指潁水流域。
護國堂:逢、邊、戴、稽。春秋時陳焦邑,今安徽省亳縣地。
餘杭堂:隗。隋郡名,唐復為杭州,今浙江杭縣。
汾陽堂:郭。漢地名,唐併入陽曲,在山西省,唐將郭子儀受封於此,因而名傳。
瑯琊堂:符、雲、諸葛。秦郡名,地轄舊山東兗、音、沂、萊四府,後漢為國,在
臨沂縣境。
廣平堂:游、賀、談。漢郡名,後改為國,今河北雞澤縣地。
江夏堂:費、黃。漢郡名,在湖北雲夢境。
遼西堂:項。秦郡名,地轄永平、承德、朝陽、錦州、新民一帶,在遼寧與河
北間。
平原堂:東方。漢郡名,在山東舊武定、濟南二府之西,及樂陵、長清一帶,
即平原縣地。
頓丘堂:葛、司空。春秋衛邑,在河南省濬縣。
弘農堂:楊。漢時郡名,在河南省靈寶縣境。
百濟堂:福。春秋時國名,在今朝鮮半島。
內黃堂:駱。漢時縣名,今河南省內黃縣地。
江陵堂:熊。春秋時楚郢都,漢置縣,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鉅鹿堂:魏。秦郡名,晉為國,今河北鉅鹿、寧晉一帶。
蘭陵堂:蕭。晉時郡名,在山東嶧縣,南朝宋移昌盧,在滕縣境。
解梁堂:關。春秋時晉邑,地領山西解縣、臨晉、虞鄉諸地,後漢關羽,即解人也。
燕山堂:竇。遼時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領河北省北部及東北部。
武功堂:蘇。漢郡名,在陝西郿縣境,今設武功縣。
始平堂:翁、馮、龐。晉郡名,三國魏改始平,在咸陽附近。
梁國堂:墨、橋。漢時梁國,後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縣境。
濟南堂:伏、寧。漢初置郡名,即今山東歷城縣境。
平昌堂:紅、孟、管、離。三國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東安丘縣地。
濮陽堂:爰。漢縣名,後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陽縣及山東濮縣一帶。
著存堂:呂。福建省詔安縣秀篆鎮。
殷禮堂:宋。陝西西安市,陝西西河郡。
我們現在講的「台語」正確名稱叫做~「河洛話」!河洛話:源自河南洛陽,俗稱中原話,在唐朝時期就是講河洛話,唐朝武則天就是講河洛話;日本現在廟宇和尚念經朗誦的語言就是用河洛話! 山東定陶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