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需要找到滿足,所以會有各種不同形式的渴望,存在我們的感官裡──在過去最先被身體知道的渴望,無怪乎是跟吃喝有關。不過心靈也同樣需要被餵養。在唸書的那段時間裡,我們大部份的人都是被學習所壓迫,很少能享受因知識所帶來的美好──準備好好衝刺人生,替補別人成功的位置,才是主要目的。
等脫離了困惑年齡束縛之後,成年的世界裡也同樣少不了追尋與方向感,兩者互為表裡。 一個是在生活裡慢慢甦醒過來,意識到什麼才是生命的重心?──除了基本的需求之外,還有另一層面等著被挖掘。它就像是創意的再提昇或者重新塑造,沒有人可以在沒有創意的自覺中找到那個原本就存在的自我。像有人會說:啊~我應該早點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完成什麼樣的事之類的話……聽起來好像遺憾居多。其實在現實中可以實現的,不只在於有個人生的缺口被補起來,變得圓滿,就算不能滿分,也能到七八十分不等的分數;至少它不會在你察覺之時,成為一個巨大的問號──讓你感到苦惱。
當我餓的時候,只要有某樣東西放進嘴裡都成了世上最無可匹敵的美味。因為它能讓我暫時忘記缺乏的空虛與餓的感受,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時間之內的滿足感──特別是它的味道,會讓人印象深刻,等到下次再餓的時候,這樣食物就成為了首選──非吃到不可──不吃的話就等同人生因此不能再繼續似的。雖然有些誇張,但確實發生在生活中的片段,機會當然不多見。可也因為這樣,人變得很依賴需要,忘了在滿足之餘,試著開發其它早已退化的部份,像「閱讀」就是。
問你:最近讀過的一本書是哪一本?還記得作者是誰?書中的內容又是如何?如果再接著問下去,恐怕你會覺得書這東西,真無趣,無趣到必須用剩下不多的記憶去回答某些問題。即便你熟讀,也缺少「品嚐」這道手續──問題你會想一讀再讀嗎?這才是閱讀為什麼不能持續的癥結所在。
選擇一本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真的比讀多少都來得重要許多。因為它能維繫翻書的習慣; 一旦失去了,想再找回來,就要多花時間!其間你還有可能因為雜務纏身的關係而中斷。像我長期以來唯一有再三閱讀的書籍,就是《聖經》了。因著愈讀愈能激發自己的想法,再把過去曾經有過的心得再一次的解釋、記憶以及體會。閱讀的過程就跟進食是同樣的道理;但是愈讀愈渴望更多的滿足──儼然已經超脫出要不要讀──而是能不能讀透。
思考範圍的擴充成了我閱讀時一再追問自己的課題。
人的胃的空間有限,不能在同一時間裡裝下所有想吃的東西──只有等待──到了它需要的時機,那閱讀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其實閱讀不分晝夜、時間、空間,只要腦子不離身,它就有本事運轉,且是轉得愈多次就愈靈光,應付你千奇百怪的問題。
身體的運作,肉眼看不見;但心裡知道。閱讀是用心讀,但眼也能在心的操控之下,讓思緒不再只是填充,有趣的讓問題成為另一個答案的延伸,類似拼圖的原理:一個接著一個。沒有難易之分,只有多寡而已。
美味之中,我知道不只是吃,那麼制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