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Makiyo事件談酒癮與戒酒(上) 陳炯旭
從Makiyo事件談酒癮與戒酒
作者:陳炯旭 醫師
最近的新聞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希望可以促成國人正視酒癮的問題;筆者希望以一個精神科專科醫師的角度,來讓社會大眾有進一步的了解。
什麼是酒癮?
有些人說:「我想不喝酒就可以不喝酒,不算酒癮。」有些人說:「我只是偶而喝多了一些,不算酒癮。」在精神科中有所謂的診斷準則,但是那些大家看起來會覺得難以理解,在此引用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所翻譯的「自填式華人酒癮問題篩檢問卷(C-CAGE),裡面的題目是這樣:
1. 你曾經不想喝太多,後來卻無法控制而喝過量嗎?
2. 有家人或朋友為了你好而勸你少喝嗎?
3. 對於你喝酒這件事,你會覺得不好或是感到愧疚(不應該)嗎?
4. 你曾經早上一起床尚未進食之前,就要喝一杯才覺得比較舒服穩定?
如果上述題目中,有2題(或以上)答案為『是』,那就有很大的可能是屬於酒癮,需要由精神科/身心科醫師進一步介入、評估及治療。
酒癮怎麼戒?
有些人發覺自己不能再喝下去了,或是在家人的要求下停止喝酒,結果就出現了焦慮、手抖、心悸、冒冷汗、、、、等症狀,這叫做「酒精戒斷症候群」。這最常發生在停止喝酒(或是減少喝酒)的前3天,有些人會持續到1週左右。不過,有些人會出現更為嚴重的酒精戒斷症狀,例如:觸幻覺、視幻覺、聽幻覺,甚至是癲癇發作、瞻妄(人、時、地搞不清楚),這甚至會有生命的危險。
所以,如果想要戒酒,建議尋找精神科/身心科醫師協助與處理,藉由不同的步驟,來達成戒酒的目的;但是如果已經出現剛剛所述幻覺、癲癇發作、瞻妄(人、時、地搞不清楚)的情形,就要立刻送到急診室處理。(是內外科急診,而非精神科急診!)
戒酒第一步驟:解生理的癮
因為酒精有抑制作用,所以當停止喝酒,就會出現上述的戒斷症狀。這時候,必須用鎮靜類的藥物來解生理的癮,緩解上述的戒斷症狀。
或許有人會認為,那只是用藥替代酒而已;事實上,一開始必須如此。當戒斷症狀獲得控制後,逐步減少鎮靜類藥物的量,最後停止。
一般而言,這段時間大約需要1-2週的時間。臨床上有些個案因為喝酒造成身體的疾病,例如:肝炎、胰臟炎、胃出血、、、、等,在內外科已經住院1-2週,都沒有碰到酒,這樣事實上生理的癮絕大部分已經過了,後續就在於如何維持不再喝酒。
這段時間,除了處理生理的癮之外,還要補充維他命,主要是維他命B1;因為長期喝酒會造成維他命B1的缺乏,而影響記憶力,所以必須在戒酒之後,持續補充維他命B1達1個月左右。
問:「那麼可不可以直接吃綜合維他命?」綜合維他命中,除了水溶性的維他命B群、C外,還有脂溶性的A、D、E、K、、、、等,過度補充反而有害。所以,最好就是單純補充維他命B1或是B群即可。(國產的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進口的!)
戒酒第二步驟:維持不喝酒
這是最難的部份。很多人都會說:「我只要不喝就可以了!」問題就在於,如何讓自己維持不喝。
這還是有技巧的,最有效的方式,是以認知行為模式的「再犯預防」(Relapse Prevention)。分幾個部分來說明:
如果你是抱持著:「我絕對不會再喝酒了!」那麼,通常『不小心』再喝酒的機會很大。所以,反而要抱持著:「我很有可能再喝酒,所以我要更為小心的提醒自己!」
有了這樣的心態,接下來就是要找出自己的喝酒模式。有沒有哪些情境,是會讓自己喝酒的。例如:小張常常在白天工作不如意的時候,就跟太太說不回家吃晚飯了,就跟小李在外面的小吃攤吃晚飯,『順便』就喝酒。上述這個情境,就是小張的『高危險情境』,裡面的因素進一步分析,有『工作不如意』、『跟小李出去』、『不回家吃晚飯』、『去有酒的小吃攤』等。要避免再度喝酒,那就要針對每個危險因素,去想好對策,並且去執行。如同上面的例子,如果小張工作不如意,但是還是回家吃晚飯,就不會有後續的情形了;如果小張跟小李在外面吃飯,但是選擇沒有酒的餐廳,而非有酒的小吃攤,那麼也不會再喝酒了。
看到這邊,我想大家都會覺得好累窩,很麻煩!所以,戒酒需要極高的動機,配合實際的作為,才能夠達成。我常常用測速照相來做比喻:如果你知道哪邊有測速照相,就不會被照、被罰了。相同的,如果你知道怎麼樣會『不小心』再喝酒,那麼就知道怎麼去避免了。(如果你要避免的話!)
後半段,將揭露家屬的立場,以及一般社會大眾對於戒酒的迷思。
【陳炯旭醫師】臉書專頁及「Q&A」在:Facebook 陳炯旭診所
【陳炯旭醫師】Yahoo奇摩部落格在:http://tw.myblog.yahoo.com/psy-chen/
現在Makiyo新聞已經退燒,但是,有戒酒需求的人或是家屬還是在。看到下集的人,想必是有蠻高的動機。
[戒酒第三步驟:處理與酒癮合併的身心問題] 其實這也不算是第三步驟,如果可以的話,越早處理是越好,能夠在處理身體的癮的同時就開始處理,那是最好的。 酒癮時常合併很多身心問題(或者說是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焦慮、或是失眠、、、等。有些人一開始是因為睡不著而喝酒,有些人是藉由喝酒來消除緊張而成習慣,有些人則是借酒澆愁、、、;不管是哪一種狀況,最好可以藉由精神科/身心科醫師的會談與診斷來做確定與處置。 更常有的情形是,個案在有飲酒習慣前,並不認為自己有憂鬱、焦慮,認為只是一時的心情不好;而在停止喝酒之後,除了上次所提的身體戒斷症狀外,心理上也會有比較焦躁不安、焦慮,部分個案則有情緒低落的反應。在這樣的情形下,開始適當的抗焦慮、抗憂鬱藥物,以及安眠藥,就是必要的處置了。
[家屬的態度] 家屬在面對酒癮的家人時,情緒是很複雜的,通常可以用『愛恨交加』來說明:很關心這個人,又很恨他/她喝酒對家庭所帶來的影響。這樣的態度,常常在不知不覺日常生活的對話中,對於戒酒的個案產生微妙的影響。
常見的情境與對話: 個案已經維持了3週沒有喝酒,今天因為工作不順利,心情低落,晚餐時間還跟家人起了口角,就拿起鑰匙、錢包要出門。 家人:『你又要去喝酒了厚?!我就知道狗改不了吃屎,你要喝就去喝個夠好了,最好都不要回來。』 個案心中的OS:『我本來只想出去走走,既然你們都認為我要去喝酒,那我就喝給你們看!』 個案與家屬的互動,對於維持不喝酒有蠻大的影響;並不是因為這樣就怪罪家屬,而是希望可以有不同的互動模式。 改變後的情境與對話: 個案已經維持了3週沒有喝酒,今天因為工作不順利,心情低落,晚餐時間還跟家人起了口角,就拿起鑰匙、錢包要出門。 家人:『怎麼了?心情不好?那我陪你出去走走好了。』 個案心中的OS:『幸好你陪我出來了,否則我很有可能忍受不了,再去買酒來喝!』
簡單來說,建議家屬的態度為:支持、監督、不過度期待、不過度指責 支持:讓個案了解你無論如何都是支持他的,沒有前提,就算『不小心』又喝酒了,也仍然是支持他(繼續保持戒酒)的。這是很難的部份,常常當個案又喝酒了,我們就會生氣、指責,可是這反而會將個案往外推,可能直接放棄。所以要維持著『不論如何,我們都是支持你』的態度。 監督:先前提到認知行為模式的再犯預防,這些屬於『內控』的部份;除了內控,我們還需要『外控』,最好的協助外控的人,就是家人。如果個案可以將自己可能的危險情境,讓家人都知道,由家人協助監督與提醒,但不是用指責、諷刺、挖苦的語調,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過度期待:很多家屬都會有蠻高的期待,不論是對個案或是對醫療人員,認為只要開始戒酒,就一切都沒問題。事實不然,還是會有跌跤、『不小心』再犯的時候。如果抱著過度期待的心情,當知道個案『不小心』再犯,就難免會有失望的情緒及語言;所以,抱持著不過度期待的心情,才可以持續維持『支持』的態度。 不過度指責:如同先前的例子,當過度指責的時候,通常是反效果。雖然俗話說「愛之深、責之切」,但當個案在面對指責的時候,往往不會想那麼多,而常常採取更為衝動的行為。不過度指責,才可能維持對個案的支持態度。
[社會大眾的迷思] 很多人會說,真正有酒癮的人是沒辦法戒的,他們到最後還是會喝酒;所以酒癮是無法治癒的。既然無法治癒,就不要浪費時間、心力去處理戒酒。 這是一個錯誤、迷思的想法。應該說,這樣的說法只說對了一半。治療酒癮所抱持的態度並非是治癒,而是終身控制! 唯有一直抱持的一個信念,認為自己可能會再喝酒,才能持續得提醒自己不要喝酒。而在個案、家屬、治療者的立場上,萬一個案又再喝酒,絕對不要放棄;如果我們可以這樣想:至少我們的努力,讓他/她已經3個月、或是3年不喝酒,那就已經有幫助了;而且先前既然可以努力不喝酒3個月或是3年,這次可以再繼續努力,希望能夠再度延長時間,永遠保持著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