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熱烈的三民主義
市長:泥土‧‧‧郭譽孚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熱烈的三民主義】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與X老師論學書──談曾老師的那篇——[自我是什麼東西]
 瀏覽746|回應0推薦0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關於中國文化的前途──

與X老師論學書──談曾老師的那篇——[自我是什麼東西]

2012/02/19 10:26:24 瀏覽9|回應0|推薦1

x老師

好幾天、好幾天前,在您的格子裡讀到那篇曾老師討論「自我」的文章,哈,不知為何,沒幾天就撤掉了‧‧‧

您實在很優秀,詩人能夠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的人,恐怕不多,很佩服您的週全與深入。

不過,由於您是位可敬的老師,您所面對的應該不只是藝文讀者,更何況,由您的資質與才具上看,您的前途應該不可限量‧‧‧

所以,也曾為教師的老泥土我,想冒昧地也談一下自身的看法──儘管相關學術的印象是大約四十年前的閱讀殘跡,恐怕不可能太完整,但應該還有給您參考的價值:

曾先生的此說法

「如果說一個完整的自我應包涵主體性(以自由為本質)與道德性(以合理為本質)兩要素。」

如果記憶不錯的話,應該是屬於當代新儒家的觀點;強調東西文化之差別,強調地迴護著東方古老中國的道德掛帥的某種合理性之類‧‧‧

個人要指出的是,這種分別,在研究上是否有加以強調的必要?個人感覺,其觀點有著五四時代傳承的背景,中國文化受到西方的衝擊,嘗試著進行西方哲學系統式的整理和與西方哲學進行比較,並繼續儒家修身養性的「大學」之門;我提出的問題是,中國文化中沒有別的、更好的角度可以審視自我和他人了麼?

我提出這問題的原因,是由於感到其論述,例如,其所謂「要素」,所謂「本質」,「完整的自我」、「真我」、「假我」、「圓融」之類,是否可能落入過於抽象和玄學的地步?對於生命力旺盛的每個年輕人,這樣的冥想式的出發,都能夠合適麼?如果不是那麼合適,那麼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否有更合適的出發點?

個人探索的結果,認為有更理想的出發點,那是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接近西方哲學大家康德的「批判理性」的一個出發點,也就是泥人過去與您提過的,要言不繁、言簡意賅的「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個人以為,它既可以高度批判性地面對了所有的問題,也能自然地傾向於把自身安置在所有問題之間,正是我們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安身立命」之「自我定位」之道,若比擬西方哲學,似乎可以稱為一種方法論上的掌握‧‧‧

試問在這樣的方法論之下,何必把真實的人生,用那些虛擬、玄學傾向的字眼來處理──「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語出「大學」之「修身齊家」章;個人將之解為「好」是感情上的「愛好」,前一「惡」是理性上的批判,讀作ㄜˋ;後一「惡」,音為ㄨˋ,厭惡義;「美」則是指經過理性批判後的「善」。這是理性與情感的對演;相輔相成並不二分;對於從事教育的人們,對於此一在「修身」上似乎不難進行的工作,我們為何要捨近而求遠;而把真實人生問題,硬如西方哲學之二分世界為理性與情感兩橛,然後留下「二分法」的衝突人生之後患無窮呢?──個人以為「二分法」,在思考的初期與方便上,往往有其必要,但是在實際萬紫千紅或灰色綿延的真實人生上,則是絕對不夠用

其次,關於曾先生所謂──

「佛洛依德的自我理論正是在表示如此的矛盾體,體內有著超我(道德性)與本我(主體性)的永恆拉鋸。

那麼,要怎樣療癒這受傷破裂的自我,使它由假變真呢?

關鍵的修為便在於主體性須秉其充分的自覺與自由意志,去選擇有助於自我實現的合理之路。」

「因為那樣便正掉進超我與本我的永恆拉鋸之中,而是指將人性內在自由與愛的本質予以充量實踐出來的意思,」

「這樣人才能真實感受到生命存在的自由、統整、開放、悅樂、充實飽滿。」

個人要指出,在這描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其善意,但是其中除了可能玄虛的部分是「充分的自覺」與「自由意志」,如何才可稱之為「充分」「充量」?以及真有「自由意志」麼?對於深思的個人間,是很難有共同的答案的‧‧‧

而可能重要的是,真正佛洛伊德的人格論述中,超我、本我、自我,三者之間,確實有著「永恆的拉鋸」,但是對於佛洛伊德而言,他是呼籲著大家正視該「現實」,他的理性並不視之為不正常,這應該是其重點──只有三者間發生嚴重衝突時才有需要處理的問題,因而並沒有「掉進」的問題‧‧‧也因而,曾先生所斷言的「這樣人才能真實感受到生命存在的自由、統整、開放、悅樂、充實飽滿。」,應該與佛洛伊德所論述而追求的生命情境,是相當不同的情境。

這不同的情境,我們完全客觀的看來,個人認為不能直接說其對錯;因為曾先生所用的「充分」、「充量」、「圓融」之類字眼,外人很難判斷其成立的條件,所以只能是類似個人宗教修養的、內省式的論述;它不同於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是作為一種普遍現象的科學研究而呈現的論述。兩者處於不同的範疇,應該不能相提並論。

而此中最重要的,是對於大眾的民主時代而言,他就與他的前輩們一樣,遇到了「如何面對當代社會實境的問題」,也就是在複雜流變著的社會現實中,如何人人能那樣拿捏「充分」、「充量」「圓融」呢?──那就是新儒家大哲們所謂「如何開出民主」的問題‧‧‧泥人沒有盡究其學,本來不能妄議,不過,對於重傳統心性修養之學的學派而言,泥人由那樣的論述基礎上看,它們要跨上這一步應該很困難‧‧‧

因而,儘管他斷言著‧‧‧

「這樣人真實感受到生命存在的自由、統整、開放、悅樂、充實飽滿。」

他所能提供的,實在與我們的時代青年間,就像對於當年五四年代的青年一樣,可能仍有難以跨越的鴻溝。

以上,是泥人對於曾先生大文的淺見。請參考。

關於該文後段,曾先生提出所謂「愛」,並做了一些斷言──先生擁有「愛情專家」之盛名,應該自有其獨到的見解;不過,由於每個人對於「愛」的深刻體驗,可能差別很大,並且真愛應該會很複雜與細膩,加上泥人的愛情經歷,極為有限而特殊;怕很難提供什麼寶貴經驗;因此,不另;就此擱筆。

祝師生都快樂

大家平順安好

泥土敬白

‧.‧‧.

由於甲老師的文章已撤去,但我文已寫好,想想終究是泥人難得的一篇涉及青春年代思辨的作品;就放在自己的格子裡,既是對往事的紀念,也增加自己的貼文數吧。

泥土又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127&aid=478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