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觀點獨白
市長:狂老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觀點獨白】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 一個自尊自豪中國人的公開告白!(請點選進入)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一篇正確透視中國當今角色的評論〕英式矜持後的坦言<轉貼BBC劉阿英博士時事評論 >
2006/04/29 21:09 瀏覽497|回應1推薦6

狂老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方正平
Molly Lee
慕亞
獨孤無劍
Rebec
狂老


英式矜持後的坦言


英國米德爾塞克斯大學 劉阿英博士

早在十多年前中英兩國政府就香港回歸中國的談判時,筆者就寫過題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文章,表達了對英式的矜持與迂腐的著急和蹙額。
中國人民雖有對兩次鴉片戰爭的屈辱感與創傷,但也不會忘記英國是西方國家中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國家,也有對英國工業革命的崇拜和對希思時代中英兩國間友誼的美好記憶。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香港畢竟還在港英政府手中,中國為了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和保持香港回歸後國際金融中心的繁榮地位,最不願做的是與英國政府交惡。
面對中國日益擴展的大市場和快速增長的經濟規模,無論從歷史淵源還是現實利益的角度,英國有比其他西方任何國家更有利的機遇和籌碼去分享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然而,英式的矜持與其對世界發展格局的短視,使她錯過了這個歷史的機遇。
“六四事件”後的十多年裡,英國更是在國際事務和外交政策上亦步亦趨尾隨美國,為意識形態的包袱付出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代價。在分享中國快速經濟發展的餐桌上錯失良機,“和羞走,倚門回望,卻把青梅嗅。”
然而,無論政治、外交還是軍事都是為了利益的﹔矜持畢竟會隨時間的流逝而讓位於對利益的追逐,紳士的英國也難能例外。英語諺語有云:Better late than never(遲到總比不到好)﹔往者尚可鑒,來者猶可追﹔從此抓緊時間修好,一切還來得及。




有趣的是,在過去兩周裡,英國前外相赫德和現任外相斯特勞相繼發表了對中國友好與肯定的講話:赫德說中國不會成為霸權國家﹔斯特勞說中國的發展為世界提供了機遇。
對近年來似乎越來越流行的“中國威脅論”,赫德認為這一理論毫無根據。 他在上周(4月20日)接受BBC採訪時明確表示:中國不會成為霸權國家,人們不應該畏懼中國的發展。
赫德一反美國的基調,直率且具體地指出,在一些被中國視為內部事務的問題上,如台灣問題、西藏問題乃至對朝鮮問題的態度,中國不會允許其他人指手劃腳﹔在伊朗核問題等國際問題上,中國會非常沉穩、冷靜地參與協調解決,按照對他們有利的方式來參與這個問題﹔在中國的內部(政治)改革上,他坦言中國人民會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和時間來進行。
赫德並指出,懼怕中國是個嚴重的錯誤,因為一味懼怕的結果會導致兩種可能因應對策:不是急著惡意與中國對抗,就是鴕鳥式的無視現實而避開中國﹔而兩者均非可取之道﹔世人應該把眼光放地更長遠一點。
在不到一個星期後的4月26日,英國現任外交大臣斯特勞緊步赫德的後塵,在倫敦“史密斯研究所”舉辦的“全球化和漸進政治”專題研討會上,以平時不多見的、坦率的外交口吻就中國的崛起為國際社會帶來的機遇發表了頗具新意的看法。
他把西方主流意識對中國近年來的崛起的驚愕,與阿拉伯人和非洲人600年前見到鄭和下西洋的艦隊時的驚嘆相提並論。
斯特勞高度承認和讚揚了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並警示國際社會特別是歐美國家,自由貿易面臨著50年來最嚴重的來自保護主義的威脅﹔這種威脅不單威脅著中國,而且威脅著整個國際社會。
這場政治辯論非常嚴峻,不管是在布魯塞爾、在歐盟各國的首都,還是在美國的國會山,如果我們不能說服公眾認識和接受‘中國是一個建設性的、非威脅性的國際伙伴'這一點,我們將更難有機會贏得這場爭論。
斯特勞清醒地認識到了中國的崛起對當今世界在政治、經濟諸方面競技場上的重量級別。
比如說中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對穩定國際市場的作用,在防治禽流感方面的貢獻,在朝鮮問題六方會談中所扮演的重要且獨特的角色,在中東和平和防止核擴散(特別是伊朗)問題中的立場,在協助尼泊爾政局穩定中的態度,等等,在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中,都是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積極力量。
促使英國政府公開坦誠對中國的正視還來自中國近期來在非洲大陸的發展。近年來,中國己在非洲的49個國家建立起了700多個公司,非洲已既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產品出口的目的地,也是能源和原材料進口的主要源地之一。
有毛澤東時代對非洲許多國家的政治支持和經濟援助所建立起來的基礎,有同為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受害者這一第三世界的情感共鳴,有貿易的互補性和經濟發展階段的相似性,而沒有宗教文化的牴觸衝突和歷史的怨恨,因此,中國與非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一旦建立,其發展將會是順利和快速的,其對國際政治的影響是巨大的。
這一點也使得西方世界不得不正視中國和平崛起的力量和國際影響。



應該說,斯特勞的講話作為自撒切爾內閣以來英國官方對中國政策的表態,是最為慷慨且持正面肯定的﹔他提出了如果中國政府的運作更加透明,腐敗將得以減少﹔如果中國政府能加強法制,增強信賴度,就會有更多外資湧入中國﹔如果中國的收入分配更公平一些,中國的社會發展將會更和諧一些﹔英國既需要、也希望中國維持政治穩定,並保持穩定和可持續增長。就這幾點而言,應該說斯特勞還是指出了中國現實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然而,作為英國左翼政黨工黨主要領袖人物的斯特勞,其思維卻落入了英國社會右翼的巢臼,甚至比右翼保守黨背景的赫德還保守,其政治智慧和歷史視野還很難達到一個政治家應有的水準。
斯特勞期望中國成為一個“按國際貿易規則行事、為國際安全和穩定做出貢獻”的國際伙伴。基於他對歐洲歷史的解讀,斯特勞用一種委婉的口吻對中國建議到,在社會發展的坐標圖上,政治改革的曲線總應該高於至少略高於經濟發展曲線的位置。
斯特勞除了表達對中國與諸如伊朗、津巴布韋、蘇丹和緬甸等國家做生意的不滿外,還以間接的語氣質疑到:在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國“還能夠繼續限制人們接觸互聯網、嚴重限制人們的言論自由,並不允許異見人士存在嗎?”
斯特勞思維的局限在於:
• 1、 他至今還不能認識當今國際安全的新形勢。在阿富汗戰爭、巴爾幹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和烏拉圭世貿談判之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開始質疑以美英操控的國際規則和國際秩序的正當性和合理性。
• 2、 他所指的政治就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其實質就是期望中國英美化。
• 3、 他認識不到自二戰,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在朝著 "趨同"(或曰 "第三條道路")的方向發展。自由資本主義思想已不再,今日的資本主義社會已引入了"福利社會"的概念和實踐﹔而被傳統社會主義所不齒的市場機制已被許多原社會主義國家所接受和採納以提高經濟效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並不是永遠平行的兩股鐵軌,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學習,呈逐漸趨同的態勢。
• 4、 他缺乏對多元世界理念的認識,並低估了中國文化傳統的影響和中國人民的志氣。市場機制從來就是多元的,即使在市場經濟國家中,由於文化背景和傳承的不同,其國家體制也有異。現有市場經濟體制遠沒有窮盡人類對更好制度探索的慾望。
不過,赫德與斯特勞的言詞至少展現了英國開始擺脫唯美國對外政策馬首是瞻的端倪,開始了面對現實世界的思考和政策調整,也顯示了斯特勞近兩年來身為外相在大國外交中的進步。故此,我們應予鼓呼,並以樂觀之態度靜觀未來其實質性改進的可能發生。


本文不代表BBC的觀點



老子曰:道遠而險. 高子註:登高臨遠低浮雲 尋幽探險明道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098&aid=1661903
 回應文章
無可諱言,中國在今世紀的國際舞台上,已然是一個積極且獨具特色的國家。
2006/04/30 22:30 推薦4


Molly Le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慕亞
狂老
Rebec
方正平

無可諱言,中國在世紀的國際舞台上,已然是一個積極且獨具特色的國家。誠如作者所言,在阿富汗戰爭、巴爾幹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和烏拉圭世貿談判之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開始質疑以美英操控的國際規則和國際秩序的正當性和合理性。

端看2003年美伊戰爭,當西方仍舊以八國聯軍式蜂擁而上時,中國的確是有了自己的做法。對伊朗的核問題,中國審慎的態度,越顯朝向成熟的政治外交方式解決問題。但看美國如何與伊朗纏鬥了30 年,應當非常需要仔細研究胡錦濤親手送到布希手上的”孫子兵法”。

中國又以開放內需市場,用旺盛的貿易能力,與第三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開啟雙邊貿易,直接增進了落後國家的經濟效益,間接改變了世界對中國封閉社會主義的印象。

回首觀看美國的策略;在二戰後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在對歐洲援助時,美國的這種政策最終結果是:在很多國家中,進口的廉價小麥逐漸的替代了本國生產的糧食作物,即使在世界許多地方小麥並不是傳統飲食的一部份。於是,「……整個第三世界變成了世界小麥市場中主要的進口需求來源。進口政策使得在二戰結束時本來還是糧食自給自足的國家,在二十年之內變成了糧食依賴型國家」。

2002年美國在所主導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簽訂後的九年,一項報告中顯示,墨國極其週邊國家,不僅環境惡化指數趨高,平均薪資降低,貧富差距擴大,這些都是美國以自我主體利益為出發的結果。而烏拉圭世貿談判,顯然美方私箱畢露,的確叫人失望。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並不是永遠平行的兩股鐵軌,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學習,呈逐漸趨同的態勢。」
這是一個很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觀點,它將促使人類展開對更好制度探索的慾望。

本文於 2006/05/01 00:49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098&aid=166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