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新聞出處引用自~http://www.udn.com/2008/7/10/NEWS/WORLD/WOR6/4421006.shtml
@照片引用自Flickr
@影音欣賞引用自YouTube
都要怪國際油價一直漲不停,讓人生活大感吃不消,荷包縮水了自然懂得開源節流──在美國更多的人們希望住在像紐約、芝加哥這類具有二十四小時生活機能的城市。因為可以省下更多不必要的開支;可是目前人口將近五十萬的亞特蘭大市,是全美人口數量排名第三十三的城市。麥考米克指出,現在人們要拋開汽車,選擇發揮步行的能力。
人力也是資源的一種,能用則用,只要具備行動能力的人都希望用最廉價甚至免費的能源。美金愈來愈不值錢,不過美國人也知道該如何善用每一分力,用在對的地方。由於美國土地大,平日靠車代步的民眾就必須在這個時期學會其他方式:從郊區搬回市區,不失為良策。隨著油價上揚,郊區人口回流市區或選擇與工作較近的地方居住,愈來愈成為一股趨勢,同時將成為全美變遷的基調。
愈是進步的城市就愈需要便利性,相對也使能源消耗更快,長年依賴石油的美國人需要更經濟實惠的發明讓生活不再因油價飛漲之故,陷入困境。開發新能源已是當務之急,沒有人希望在石油用盡後再來設法;環境與氣候的快速變遷也讓農作物欠收,加上以往過度開採石油也讓許多人嘗到經濟高速發展的苦果。
全球性的經濟風暴也從美國吹向整個世界。每天股價慘跌不說,股民叫苦連天,反觀台灣政府若不趕緊全面開放,修正相關法規,光靠陸客來台觀光依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油價漲,其他物價也等著蠢蠢欲動,台灣需要鼓勵外資進來就必須使出非常手段──開放要更開放,不能再綁手綁腳──拼經濟是台灣目前的首要目標,沒有經濟實力的國家還談什麼發展,更無未來可想。
市井小民最能感受經濟好壞,雖說大環境仍充滿變數,政府能做的有限;但不做就什麼都別談了。生活型態需要做些調整,讓生活的品質不因物價波動而受到過多的影響;其實我們看愈是貧困的國家,人民「快樂的指數」就愈高,反倒是那些生活機能便利的國家:一堆想自殺的人,很多的不快樂都是態度與觀念上的不願時時更新之故。
快樂是錢買不到的;快樂過生活有很多替代方案可想,政府想辦法為人民謀求最大的幸福,人民自己也能參與,就怕為了一時的民怨,搞得天下大亂。
走路是運動的一種,又能減肥,這樣一來美國的胖子應該會少很多,不必花錢上健身房,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