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引用自YouTube
@照片引用自Flickr
@原始新聞出處~
http://www.udn.com/2008/3/27/NEWS/WORLD/WOR3/4275455.shtml
@原始新聞出處~
http://www.udn.com/2008/3/27/NEWS/WORLD/WOR3/4275454.shtml
面對物價飛漲直接影響民生,對市井小民而言,生活品質受到空前的挑戰, 加上M型社會化,生活最是沉重,該如何是好?在南韓也有同樣的問題,而南韓政府祭出鐵腕,將五十二項家庭必需品的價格控制在合理範圍內不受市場影響,這樣的作法對老百姓是一大福音,也考驗著南韓政府的智慧。
根據報載,這是一項出自南韓企劃財政部宣布「穩定市民生活的生活用品檢查與應對計畫」簡言之,就是分析每月收入247萬韓元(約台幣7.4萬元)以下家庭購物和消費習慣,並聽取消費者團體的建議,以安定這些中低收入戶(收入最少的40%)在全球通膨壓力下的生計。為民著想不就是政府該做的事,比起那些意識形態之爭,亂吐口水要來得有用。對於物價波動原由「國際市場供需決定」,如今由南韓政府一肩扛下,利害關係孰重孰輕,茲事體大。因為違反自由市場原則會讓這些受控管的場商大感吃不消。如何刺激一國經濟成長,必須尊重自由經濟市場前提之下,南韓政府可以說是在鋼索上行走,險象環生;如何兼顧市場與民生,實為兩難。由於物價漲幅驚人,民生不堪負荷的比例加重──活化經濟,就得刺激消費,如此一來物價隨市場波動在所難免。之前,台灣油價也一路看漲,在總統大選前執政黨一律凍漲,這真能徹底解決問題?
再看看美國的例子。也曾在1970年美國總統尼克森為解決能源危機而施予物價管制政冊,短期有效,但長期卻是對美國經濟投下更大的變數,最後仍以失敗收場。反觀目前全球必須進口的民生物資都非漲不可,也因為這樣,中國、泰國、俄羅斯、墨西哥、委內瑞拉、馬來西亞都深受其害。面對來勢洶洶的全球漲勢,都對開發中國家帶來極大的壓力。
有經濟學者專家提出警告,管制物價會導致:鼓勵囤積,造成短期供應短缺,甚或引發類似日前在海地的暴動事件。阻礙製造商和消費者為消除通膨原因而做的一些生產與消費行為調整;物價管制時間過長,只會讓物價更不穩定。
回歸市場,才有可能讓物價平穩。
穩定民心,是台灣即將上任的新總統首要的課題,在解燃眉之急時,務必審慎評估,才不致逆行倒施,帶來更多民怨。
人民的聲音似乎都為生活所苦,而經濟議題才是正事;新聞媒體也該有所著墨,切莫為了收視率報導一些無關痛養的花邊新聞,實在沒啥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