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真正的台灣史研究
市長:泥土‧‧‧郭譽孚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真正的台灣史研究】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非專書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第三章 感化與同化的再奠基〈1919~1932〉 第二節、「再奠基」, 當時我台灣社會生活的實際 之 八
 瀏覽501|回應0推薦0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第三章 感化與同化的再奠基〈1919~1932〉

第二節、「再奠基」, 當時我台灣社會生活的實際

其二、社會覺醒的運動

二、聲應會、啟發會、新民會、台灣青年會

身遭殖民當局惡質的宰制,個人與其家庭深受日警打壓者比比皆是,其覺醒者自然不斷;然而,個人的力量有限;我們在此更看重集體的覺醒;不過,出現集體的結合而能留名在歷史中的,當然不多。

當年,我台人首先出現的知名團體是在東京的「聲應會」;由此岸台人與對岸中國人學生,根據所謂「不恥於群鳳之雞,同聲自然相應[1]而於1919年秋,在東京組成;另,「啟發會」則起於1919年末,是長者林獻堂與蔡惠如與東京青年會留學生中較有政治意識的年長者組成,其人數近百人;但兩者的維繫,都不久。

1920年1月,素來熱心積極的蔡惠如對於「啟發會」的消失感到遺憾,為圖群體振作,另取我古代經典「大學」中,「作新民」之意而發起「新民會[2]

蔡本應出任會長,但他認為林獻堂更為適合,推舉林為會長而後該會成立;其揭櫫的三項目標:第一是增進台灣同胞之幸福,開始政治改革運動,據稱其會員有百餘人;第二為擴大宣傳主張,聯絡台灣同胞之聲氣,發刊機關刊物;第三是圖謀與中國同志多多接觸之途徑。

我日殖台灣史上,「台灣議會設置運動」就是實現其第一目標的作為;當時出版的「台灣青年」雜誌就是其第二目標;由蔡惠如個人先拿出一千五百元為資金開辦。

「台灣青年會」,參加者都是留學生;是由原來官方設立的高砂寮下的「高砂青年會」[3]轉來;據稱「新民會」當年只公開辦過一場關於「反對六三法」的政談會;其他的活動都是以「台灣青年會」的名義進行。不過,可能正因此,「新民會」才能延續到1930年,經歷過不少歷史性的運動。

相對的,「台灣青年會」的運作[4]雖確頗有成績,以島內言,每年寒暑假期返鄉時,往往各自返回所出身的母校講演,或舉行校友會,傳播各種時新的觀點,對於社會影響頗有[5]。但在1927年,「台灣文化協會」左右分裂的風暴中,它也發生了分裂;然它們確實在本期中已承擔起了促進社會覺醒的時代使命[6]



[1] 陳逸松回憶錄〈戰後篇〉」,曾健民撰述,聯經,頁39

[2] 當時似乎也有部分激進者,批判該會,因而造成在台灣省文獻會編纂的「台灣省通志稿」中,曾描述該會中曾有「同化會」傾向者;在葉榮鐘著之「台灣民族運動史」第二章中,曾引蔡培火觀點論述當時情況,有意者可參看。

[3] 前及1910年大石事件,我台國語學校畢業生洪禮修官費留學,畢業於帝國大學返校任教,在教學中以討論教學法啟發學生,被大石教頭逼辭;官方研究其何以悖逆如此,認定是其留學時受到汙染,乃有設立留學生宿舍之議;1912年,學寮落成於與台灣總督府素有關係的東洋協會專門學校內,由該校負責管理。該學寮留學生所成團體名為「高砂青年會」,早期該會幹事有幫助當局管理我留學生之作用,要到大正民本時代始有政治覺悟;其前三任幹事分別為林茂生、蔡式穀、陳炘三人,皆後來我台名人。

[4]當時留學生一面與祖國青年馬伯援、吳有容、劉木琳連絡;一面與同為殖民地的朝鮮人合作;另一面則與日人坂谷芳郎、吉野作造、植村正久等名人交往;他們在東京的活動因而頗能獲得這些日人的同情與支持,卻也造成了他們活動的限制;尤其他們與朝鮮人的互動,難免有欲效法韓人激進者,因此在後來難免造成該會之分裂。

[5] 我台名宿張深切就曾憶及,當年曾返母校講演,先後兩次;一次是由日本返台,一次是幾年後,由上海返台;第一次由於放言高論,以致於校方從此不敢請其講演;後一次,他與友人探知要開同學會,不請自去;沒有講演,卻自請唱歌娛樂,先唱「大中華」,高唱「中華!都振作起精神來振興振作中華,啊……」,接著又唱「卿雲」國歌;唱完自行離席;導致校方不只立刻宣布散會,且從此取消同學會。應可想見其影響。事見張氏回憶錄「里程碑」。

[6] 本小節主要參考「台灣文化協會滄桑」,林柏維著,台原出版社,頁44~62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077&aid=7145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