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張愛玲的小說,無疑是在一座島上,
當一位名作家形容自己像一座島,這島恐怕令人迷失;
到底就又是另一處秘境,涉入其中,才知當中貼近真實裡的驚心動魄。
我只是個喜歡讀張愛玲作品的讀者,她輝煌的年代,我來不及參與,
只能在她留給後世之作中找尋她令人折服的寫作之功。
張愛玲久居的城市:上海。
是什麼樣的人文,促使她一筆一劃寫下當時的蒼茫與急促,
戰爭裡的殘破,夾帶可怕的景象,撲天蓋地而來,
她怎能置身其中,又能安然寫作,不受其窘,
倒是在生活瑣事裡找到一處天地,自綻自放?
離她最近的是文明裡血肉模糊的一頁歷史,
相對於她精準於中國文化深厚的底蘊,寫出一字一世界,無不生動。
1943年是她創作歷程的起點,然而她的「創作養分」從何而來?
生活裡無處不文章,對於人世間幽微深刻的描繪,很有一套,
大概也是出自於對現實不滿,竟絕處逢生,以奇異的文采,打響知名度;
文字如刃,劃下的,不是傷口,而是大時代不得不的轉變,身在其中,只能承受。
生存很殘酷,也極奔放,只有熟悉的味道,在四處飄散開來,
這一寫就又是生命的再度開展,字字句句都是踴躍,更是看不見的聲音在說話。
張愛玲的文字絕妙,在傳統與現代間亦如出入,沒有障礙,更無躊躇。
賣文維生的張愛玲,大概也沒想過至今仍有廣大的死忠讀者為她的為字所著迷,深深不能自拔了。
「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在她的形容之下,
似乎她的小說,也有長短,人生與杜撰,已不分軒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