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筆電輕得很,所以這書出版至今十二年,
真要說旅行需要負重的總重,那時跟現今比起來,應該有所落差。
妙的是歐洲人很喜歡到亞熱帶甚至是熱帶雨林去探險,最好遠離文明更好,
反過來,亞洲人就特別嚮往歐洲那些會下雪的國家,
如此反差,可以想見當時作者帶著怎樣的心情前往……
人是閒不下的,因為只要眼睛一睜開就在找尋意義,
意義又經常需要經過長時間摸索與沉澱,
才能完全轉化為自己內在生命的質地,
愈來愈厚實,最終成為生命不可或缺的養份,
旅行於是上了癮,不得不的,也是賦予價值的另一種目標。
動機是你要敢丟下工作,暫時不去想麵包的事。
這種離家時的不安全感,全藉由現代科技的產物電腦讓你重新與世界接軌,
多少免除人對於未知與不確定感的疑慮,
知識,是汲取不盡的──人就是最大的資產,
在遊歷各處時的刺激與感觸,也是最直接的。
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不像從你家到我家那般,距離拉長了,陌生感徒增,
還有人意想不到的觀點不時受到空前未有的挑戰。
文字裡的旅行是意識出軌,來到另一個非常國度,
這裡有前人踏過的足跡,還有新的嘗試!
時間在旅行途中容易被忽略;因為馬不停蹄!
人力所及之事,往往在行程安排上常會超出預期,
旅行上的疲乏,比起即將到來的驚喜,不足道哉。
但旅行的起點都像是不像意外中的意外,所以沒有定性規定,
只是想出門走走看看,有了網路的幫忙,
旅行可以更加有恃無恐,直抵目的地!
作者坦言「知道的愈多,需要就愈少」──
知道自己在幹嘛,能夠隨身攜帶的物品就會變少,
需要與不需要之間,自有判斷。
生活照常,只是地點不一樣,需要的不過是食衣住行上的精簡,
另外再加上一點雜物。
知道的事,是指旅行這件事;
不知道的事,是旅行以後路上的事,
兩者間比重如何,需要事前粗估一下,
有時「萬事俱備」這話在旅行中不適用,
唯一能求得印證的就是那些在旅行途中發生的點點滴滴,
因為派上用場的往往是自己跟旅行之間建立起來的默契,
不需要被過度洗腦,有了外出的興致,其實很多問題都不會問題,
反而帶給自己更多的樂趣!
這是一位旅行家的故事,從他的行前規劃到旅後的心得感想,
這本書給了讀者一個圓夢的藍圖,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