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突破是對已知事物不再眷戀,改以投入另一項艱難任務的過程,
人能改變的事物還真不多見;驚天動地的一番滿腔熱血對於志在濟世的人來說,
錢財和名譽不過爾爾,到需要自己的地方,那才真要安身立命,而且不負己身的偉大使命。
這書早在我身邊十多年了,
因為學生時期對於人生太過茫然,四處找尋真相,
還好離校附近的書店是我最常光顧的所在,加上零用錢足以花用,
就會在扣除吃飯錢的餘款全數投入藏書的行動;
那時的我真到了嗜讀如命的地步,
可以想見這書如何被我保存,封面完整如新,雖有些泛黃,
大致上才算完整,並無缺頁──
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本傳記。
一位三十出頭的醫生,如何排除萬難前往非洲實踐他畢生夢想的藍圖,
如果你認為行善非得是有錢人合法節稅的方法之一,
那也未必是每位有錢人終極的目標,
真要實際以行動來證明行善這事的好處,不一定非金錢不可。
既是醫生,治癒病患是唯一的想法,
世上無疾而終的人少之又少,
也許現代人懂的養生,可以減緩生老病死的痛苦,
不過終究得一死!
死後的世界一片荒蕪,無須精湛的醫術將性命救活;死就是死了,
但在臨死前,若能受到人道的醫療照護相信是每一位病人都很享受的事。
史懷哲,這位大慈善家,他的經歷為人所津津樂道,
他想在把自身行善的理念徹底執行,就必須在需要他的舞台上,
而代價便是他必須離開自己的國家到非洲這個需要外界支援的國度,
在那裡他能發揮所長;
有錢人眼中看醫生就要找最好的醫生,吃最貴的藥,
相對於窮人,看醫生則是遙不可及的夢,
因為連三餐都成問題,哪有閒錢看醫生?
生死全憑運氣,加上環境十非艱困,更別說有健保制度的存在,
每每上醫院就是一筆可怕的開銷,窮人是看不起醫生的,
真要看也未必能得到應有的照護;
當時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物資極為短缺,常有之事。
「哪裡有破壞,重建就在哪裡」──這跟許多人當醫生賺大錢的心思頗不同,
格局也有著極大的落差,不用帶著鄙視的眼光去看待有錢人豪奢的生活行徑,
貧富懸殊,中外皆然;
真有人樂意貢獻所學,做對的事情,人皆有此義務。
這同樣也是史先生在非洲的行醫的記錄冊,
我在想,如果醫生不找病人,病人也許會主動找上門;
在非洲疾病是常態,對於醫病關係,似乎是更為迫切的課題,
難得會遇到一位真誠關切病人的好醫生。
在醫療資源極度短缺的非洲居然有這樣一位好醫生,
在台灣相信也有這等胸襟的醫生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