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看見成長好在日益競爭的社會中,保有實力,繼續提升,確實不能只會喊口號?!
學習很抽象,但把學習以行動帶出,就很不一樣了,
並非只是學,還需要領會各種環節的關連性與必要然,
人之有限,所以求知若渴;
若連求知就只是為了不被淘汰而被迫習於某種特定的能力或技能,
肯定也難有所發揮,徒有形式,卻無所效用。
學習本無止盡的道理,就能一再超越,而非自滿,
納以有系統的學習章程,或許進步的幅度未如預期;
學者有言,「靜觀其變」──沒有變化,何來觀察。
觀察的目的有三:觀物、觀心、觀己。
複雜的問題,不一定要用複雜的方式得解,
反觀,簡單就不成問題;因為沒有時效與急迫性,自然不構成威脅。
問題像一團散在地面的毛線球,如何收拾?
如果腦中沒有清楚的意識到「問題就是答案的提示」,那麼一定急忙收拾,而且愈收愈亂。
物有所趨,意思再簡單不過,
問題就是要引領人去改變作法,不再以找答案的方式解決,
而是以問題來回應問題。
問題不是製造紛亂或者無解,而是讓人有所節制,不把問題當問題看,
一看問題,就想快快知道答案,
如果看問題不是問題,就能更直接有力地點出問題的關鍵。
問題就是老師!
一般人對於老師,總是專找學生痲煩,出一堆做不完的作業,還有無時無刻的隨堂考……
老師的職責,善於教導──不提供標準答案,由問題點出發,
它所連結出的結果會是比答案更為重要的事。
本能的反應,我們會依照個人行為模式的慣性來因應,
同樣的當你把問題當成滾雪球般,就會失去客觀性,也容易誤判,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學習的流程沒有一定,充滿彈性,
學習本有組織性,這與我們從小受教所產生的學習模式有所衝突,
不利於我們學習的環境中,問題只是替我們找到自身扮演何種角色的關鍵;
在不同的位置上,要處理的問題也不一樣,我是否在正確的位置上?
恰巧 我們除了在職場是一角色 在其他領域中 也照樣另一個自己的呈現
從一個整體來看自己 就不再是你所看見的那樣
促成現在的自己是許多的能力養成,既是自己,又是眾多的不同我所組成(以管窺天,同理)
眼前所見,就是一整體;如果問題也能從此角度出發,
學習就必須全面,而非單一學習。
能力就是學習的展現,程度落差帶出不同結果,
而問題之中,靠學習來摸索;除了探知,也有自我重新定位的意涵。
變動是無時無刻,而身處在這樣的情境裡,領導特質不足以成事,
還需要在問題裡經歷一再的衝擊,擴張企業版圖,轉為全球化,
帶來可觀的效益,也同樣具極大的威脅。
成長,亦無可免,
學習有趨勢可圖,與其互動頻繁的今日,
何事需要我們從已然蛻變的企業體制中找尋新的創新價值與模式,
思考可依循前例;然而──
問題只會隨時間變化,思考若無新意,照樣只能被問題所淹沒。
看問題解決,不如超越問題本身;強化能力不如讓能力轉趨活化
既是學習,更是深度學習;目的不在只是解決,更是在創新。
新事物不受控,舊事物充滿迂腐與潛在危機,
既無法受制於我們理解的範圍內,就無須強解這類的事,
而把問題不再表面化,深化後的眼光,大大扭轉,由淺顯轉為深厚。
改變有前後之分,今明對照。
如此說來,企業不再只是要求領導的卓越,而是改變整個領導的方式,
這需要革命,更簡單說來,就是不再只就商業考量來創新價值,
因為價值不只是價值,而是把不可能轉為可能,與現實狀態平行,
造就出不再浪費而深具價值的目標,
一旦確立,便有可行之機。
新價值也會是心價值,以心唯心,就必須不以眼觀物,而是以心了。
以心為己,其己也就同步,注意力也會放在最重要的事上頭,
不再預設立場,開創出一條截然不同以往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