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到過美術館去欣賞一幅美術作品嗎?
審美,是種很獨特又無法取代的主觀意識,當你覺得美時,肯定會多看幾眼!
美對人們來說,是生活的必須;因為不美的事物太多──因此創造,就變得迫切了。
美的型態,多到無法細數,
往往能吸引人們目光的事物,就必然有美的成份,
有人極為敏銳,透過感官能察覺出美的一絲氣息,那麼非經刻意琢磨的美,非常稀有。
拜人類文明之賜,美被拿來成為販售的商品,
不過請不要誤解美,
美從不是一種武器;
如果你真因為美的存在而受到傷害,那麼這美的背後,
肯定有你無法直視的距離。
可否帶著單純與天真,暫放你對美的恐懼與陌生,
有畫家以手中的畫筆引領讀者進入美的空間,就像在黑暗中點上明亮,
於是我們不再眼瞎,而是在圖像與虛擬間搭上一座橋。
拾階而上,美也就一目了然,再無任何令人費解之處,
因為美本身就是空氣,鼻息間,自然感應到美的能量,無處不在了。
畫家以畫自居。
從事這類工作的藝術工作者,是在精神層面求取更大的成就,
投入全副精神,外界是難以理解這樣以美為業的人,
是否在現實裡因過度的悲觀,竟而轉入美的領域,以求完整。
孤獨的創作,是為了讓世界的孤獨不再有更大的威脅,
享受孤獨,也是與孤獨為友,從此心如明鏡,映出美的原貌,
那些原本被解讀成不美的──現在,被付予了新生命。
因為畫家總要勾勒出對美的期許,所以捨下孤獨以牽絆著,
美在其中也以微妙變化,洋溢在奇特的氛圍裡,或景或物或人或情緒……
藝術家,並非性格──生之重擔,如何與世界對話?畫家總有辦法。
不幸的是,畫家易感的體質確實有先天或後天的缺陷,
這美的不足,是否也會走上極端?
以死回贈這世界的殘酷,就不得而知了。
年僅四十一歲的畫家,選擇以死,揮別這空洞的世界,
他對美的?獻已是全部,但也失控,情不自禁(墜入了)
書中第一件作品,是靜物。
在畫家眼裡,靜中取其和諧,是美的律動,
一上一下,交織成心中絕美的構圖,
涵蓋了對美的敬意,人是生活中最美的祭物,所以川流不息,
明暗對比的寫照中,生活也有了美的嚮往;
即便靜止不動,感應依然強烈,留有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