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父同母生下的子女若有缺陷,你想誰最能到得父母的疼愛?
令人操心的永遠會是需要被照顧的那一位,
顯然父母對於生養和管教,並不能一視同仁,這是有技術上的考量。
關切子女成長的每一階段,印象深刻的當然不只有父母,還有切身之痛的子女們。
愛在這樣關係裡,經常受到考驗,
如果不能順從愛的理性,而是受情緒所為,衝突就會一觸即發。
責任或許對年幼的人來說,是一種難以承受的痛苦,
大了之後,會因為習慣而接受這樣的命運!?
有誰能夠背負著責任毫無怨言地直到生命的終了,
愛的課題,一題比一題還要艱深,
若不能以愛來解釋,我們恐怕都將以面對。
愛只能對也被愛的人產生效應,
你能說愛的同時,也就被責任所驅使,
明明很想自由,卻有不得已的苦衷,這樣的人生不能盡其在我,
責任便無比沉重──如何從中獲得解放,面對現實抑或逃避,沒有人可以說個所以然。
自我責備會狠甩自己一巴掌,然後繼續度日。
成長的代價,一樣也少不了,
換作是任何人,哪怕你身心正常都要面對同樣一件事:我是誰?
這問題,其實不是問題,而是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觀感為何,
有人可以勝任有餘,而有人卻還停滯不前,誤以為自己根本走不出來,
一直活在某個陰影裡,又驚又怕。
如何贏得同儕的敬重與歡迎,需要做些必要的調適,
到了青春期的我們都曾經有過的經歷,
不能被否定,也不能被忽略,如此重要的事,幾乎涵概了自己的所有。
家庭教育對於活在競爭中的子女是好是壞,
父母覺得理所當然子女應該順從,
而子女卻不這麼想,因為有太多事都像流轉即逝的光,稍縱即逝,
好的父母會說,子女應該專心一致於課業,
而非與課業無關的其他瑣事。
子女則相反的會因為課業與同儕的壓力,努力想活出自我的渴望,
家庭就變成戰場,挑戰父母的權威,就成了家常便飯。
情緒易暴易怒,彷彿自己內心裡住著一隻龐大巨怪,隨時都想掙脫脖頸上的鐵環。
父母的角色,通常在當事者身上是一種使命,
因為生養為大,親情是愛的表現,只是在緊繃的親子關係裡,並不能為此化解危機,
子女急欲長大的事實,父母看在眼裡,
卻不知所措,意圖控制,結果弄巧成拙。
作者以實例為輔,讓讀者重溫天倫之樂中那些隱藏不見的事物,
你以為的美滿,在許多既定的事實裡並不完全,也可以說出漏洞百出。
提及孩子心中的無助,教育能提供的協助十分有限,
在人格健全發展之初始,就不能只是單看孩子在課業的表現,
很多父母都以為優秀的定義在於智商的高低。
殊不知,人生最不牢靠的就是那些肉眼能夠辨識的數字,
用數字來評斷孩子將來的成敗,不覺可笑?
數字在某個領域中是一種符號,
透過演算可以導出一個極為精確的結果。
知識會讓一個人脫胎換骨,找到自信和即早立定志向,
不過知識的另一面是武裝,讓人摸不著頭緒。
學習未曾間斷,像時間鞭策著我們,
無論男女老幼都在這樣的輪轉當中起起落落,
我們可能不再是當年的那個言行稚嫩的孩童,
卻也帶著無數的缺憾與悔恨,繼續未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