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狄克遜.韋克特
譯者~秦傳安/編譯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01日
出版社~德威(吳氏代理)
無發預測是不是就代表著災難;其實未然。
這書講的是你我相關的經濟議題,你可以想見美國政府在當時不單是希望經濟繁榮,
更會把這樣的願景寄託於基督信仰;確實以美國來說,這是很理所當然的推論,
因為他們並非是無神論的國家──何故還是遭逢有史以來最慘重經濟大蕭條?!
在蕭條之前,發生了什麼?
前景看好,人人手頭變得寬裕,能夠上街購物,
而且預算比之前還要多上許多,比起只求溫飽的生活要更接近完美。
人人都想發財致富,所以無不窮究一生,拼了命改善生活條件。
在美國這樣的事更容易發生(天時地利人和)
物質生活需要刺激更大的消費,這些都和當時社會風氣有關,
而不可不提的是,可供社會大眾投資的管道多了起來,玩股票就是一種致富的遊戲。
不是人人都玩得起,但機會並不等於投機,許多人尚未明白這道理。
股票需要用錢來玩,沒有錢的人怎辦?當然是……想盡辦法借錢來買.相對風險也提高.
冒險犯難不就是美國人的精神嗎?
是啊,如果用錯地方,那可就得不償失嘍~~
經濟繁榮是被刻意製造出的假象還是貨真價實,社會大眾恐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結果,跟風炒股,
想當然爾是慘賠,甚至是賠上一條性命;因為負債太多,根本無力償還。
華爾街在當時就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因為許多金融業在此聚集,也帶來極大的利益糾葛,
在當年有些信託投資公司因信用過度膨脹,連帶也讓美國陷入另一個危機。
風險可否事先防範?如果你是個唯利是圖的人,就什麼也看不見了。
簡單說,有人沒錢就用貸款的方式借錢,根本不顧慮自身是否有能力償還?
總以為只要繼續投機下去,就能連本帶利賺回,
世上哪有白吃的午餐──風險的概念,在當時很少人會想到,所以信用不斷膨脹之下,危機四伏。
這跟現在有人卡債高築相同,還不出錢來,就被銀行依法扣押,加上利息愈積愈高,錢自然是湊不出來,苦不堪言。
充當有錢人代價可不小。
要讓一國經濟永續發展下去,除了刺激大眾消費,政府有必要將不何時宜的相關法律加以修正,
不然讓少數人遊走法律邊緣,讓少數人富有,卻讓大多數人為經濟所苦,這極為不公不義。
美國當時有些產業面臨窘境,失業問題嚴重,政府似乎沒有看到這樣的情況,
沒錢存銀行,銀行倒閉的件數也跟著增加;如果連銀行都會倒,老百姓人心惶惶。
工廠大量製造出商品和金融商品充斥,人民卻沒有對等的消費實力來制衡(借錢消費快速,但是個無底洞),當然會產生漏洞,這洞是愈補愈大洞?!
那麼供過於求,經濟發展看似蓬勃,其實不然。
工業文明的大躍進,人力逐漸被取代,加上生產和消費彼此不能平衡,產生的問題就一個接著一個;
美國生活真的是個夢?!沒有從夢裡醒來的人,比比皆是。
台灣很小,在世界地圖上還找不到呢?
大蕭條過去了,美國現在仍然趕印美票面對長年下來的負債,債留子孫,這話不假。
台灣人能如何面對未來,這書有極大的啟發。
別看房市熱,豪宅建案蓋不停,到底是炒作或者其他,請讀者要睜大眼睛,多看財經新聞與相關報導,
走一趟傳統市場,就知菜價米價肉價,民生物資和經濟之間相互牽連的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