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龍應台、安德烈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23日
出版社~天下雜誌
知道是龍應台寫的書,理所當然要找來讀!
第一次當母親的喜悅,之後轉變成各種錯綜複雜的感受,
當身為女性的她要開始瞭解自己的親身兒子那樣的渴望,這書有她意想不到的收獲,對我來說更是。
因為我也是一位母親眼中的獨子,該如何溝通,這對我來說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
當兒子要做的事,無非是不讓母親難過失望,往往成就自己的同時,就會有溝通上的障礙;
若要全部排除,那麼你就得不當兒子──問題是,出生不是我能決定,
傾聽很需要,在兩代間成了唯一的救贖。
當媽媽的話,也聽聽自己的心聲,
時代下的衝擊讓親子關係時而焦慮,時而和睦,究竟親情勝過一切,
因為家是不講道理的地方,唯有愛才能建立,乃至健全。
愛是一種語言(沒有對錯)在彼此間化身為各種理解、尊重、挑戰、對抗……
要靠言語說服人,那是另一種極端,也不人性。
距離間,有成長與衰老並進,此消彼長的莫可奈何也營造出非理性也非感性的世界。
關係之中有個悄然入座的母親,她身份特殊;因為母性,因為割捨不下對兒女的牽絆,
她以旁人之姿也以母親的權利走進了那個不曾被瞭解的心靈,有她一半血脈的下一代,
她要如何理解這步入成年男子,曾經是她襁褓中的嬰孩。
改變是人身上沒有一刻是靜止的。
而思念停靠的岸邊,今非昔比,所以難以招架,無話可說,也無愛可理──而,
這就是蛻變中的母親必要經歷之事。
舉凡不夠透明的言語帶著個人的習慣與後天環境的養成,陌生與熟悉參半,但也難說個明白,
有條模糊的線劃在中間,任誰先跨越一步都是涉險。
合力聯手寫下對親子的感受,諸多的疑問也都能從中獲釋,日後見真章。
愛,好像很難……難在父母的不願承認子女的長成後的蛻變,
讓他們無法更新內心那個曾經是嗷嗷待哺的印象,
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無生也無老之憂?無病也就無死之患?未然;
老與病,可防,但生與死,無一倖免。
愛在哪裡?
壞在哪裡?壞在我們未能即時將愛翻譯成溝通裡的順位:是一、是二,接下來還有三跟四……
溝通多與少都是一種需求。
多的時候,如災,會傾覆,將本可無恙的關係,被說成是命令和苛求;
少的時候,如夢,只能在理想中追尋,現實卻滯礙難行。
一句謝字,道不盡一位母親深責對親子的無法釋懷,縱有淡然,還是掛念──
母親與兒子的對話,互許下不變的約定:一是今生有幸;二是來生再續,這母子緣……愛還是這般深摯由衷。
我的母親不是龍應台。
我有著身為兒子的寵幸與獨特,生下我的母親有過與龍應台類似的遭遇:
她們都有了兒子,喚不回過往,卻更加倍地擁有了現在,因為言語中非包容不能貫徹,
始終是一位母親的期待,也同樣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