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封面引用與作者簡介~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31980
@作者照片引用自~www.achievement.org/.../achievers/irv0-003
@影音引用自YouTube
這書很厚!厚到你非得挪出時間好好讀讀才能瞭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故事與情感。到底有什麼事需要如此談論細節?作家自身的光環並不影響作者創作,熱情顯著的作家不會讓你讀一本膚淺的書,原因就在於故事本身能夠穿越歷史,讓讀者從過去走向未知,工程浩大。情感從家庭起首,經歷風霜,混亂的人生有種莫名的渴望,要找出每一塊失落各處的拼圖;每一塊都深具意義,前後呼應。什麼樣的人會衷情與把完整的生命歷程從無到有細說從頭,植於土中才有向上伸展的能力,這個關於成長的故事,佈滿各種縝密的心思,直到它能把天空糾結成枝條,長出錯綜的葉脈,每一片都是時間催化之下的成品。
不經強風豪雨就被扯下,一片翠綠遺落於土中或者隨風落向遠方,不再受庇佑,任其凋零。生命有了殘缺,似乎不再耀眼!?事實上,正是作者想要進一步加以說明的動機所在。在看似無望的情境裡又絕處逢生各種生命的型態,不盡然原始野蠻;但也夠嗆人了,在血淚交織中故事仍有其脈絡可尋,起源之說夾雜著人們對於地土的深厚情感與依附。季節更迭彷彿有種力量,可以改變深居其中的平凡百姓,每個人都像中了毒必須為解毒而慌亂,許多不幸的誕生也讓救贖變得異常迫切。
情緒遊走於筆下,每個人物都在為不同時節所帶來的景象而轉變,如春暖直至秋收。世界尚有溫情,一如人間有為失落的生命尋覓安頓之所。生命的另一頭是強取豪奪, 壓榨所有的希望;敗落的大地上不見一絲生機,僅有的是那些與罪惡與貪慾交媾生下的孤兒──他們有著自己無法言語的過去,處境令人同情。
人情冷暖孤兒最知道,他們對愛極度苛求,卻無法得著。靈魂若還活著,就是為肉身贖罪,罪狀不是由己而生,卻背負著龐大的痛苦。遺棄是罪典型的徵兆,喜歡群聚一處,等待救援。與無望擊掌之人,仍能引光入室,把愛的訊息帶來,希望才能明照至午正。
光中有條身影緩緩步出,身穿聖衣,口唸神喻,帶著捨身的熱情前往最黑暗的地方: 那裡需要光,也等著將光吞噬。黑白分明的世界,也有無法分辨的時辰。為了與黑暗有所分別,為生命戰鬥的每一刻都要立定心志用最遠大的目標成為座右銘,好把黑暗的勢力永遠趕逐於外。每剝下一層內在,都是傷,也都是負傷時滿載而歸的愛,深可見骨。
忍受是在早已知痛苦是一條必經之路,在途中遇見時也不至於驚慌──胸有成竹, 不再把苦當成磨難,而是習以為常。情緒吹向每個人,不同的反應因人而異,如同四季的美,各領風騷;改變的是,這世界本來的風貌。
愛需要磨練,也是在極端的苦難中才能生成的力量。在沒沒無聞的落後鄉鎮,有人口外流與根本結構的問題,沒有值得慰留之處。然而有種循環不斷,似乎是導致所有不幸的根源。為要破除此一迷信,生命就變得可厭但不該被棄;若未曾想過最好的方式,那就別在下一代身上輕易嘗試,那是對生命最大的褻瀆。
意外就是這麼發生的!在製造衝突與矛盾間不得不的選擇。生命有可能自然殞落, 也有可能因人為因素一夕之間消失。記憶有時會把過去所有的一切連本帶利都還給你, 但說不通的是在暫失記憶的地方或許會發生更多的事來彌補歷史的缺頁,逐頁修補,竟是由傷痕累累的路徑所寫下?!
悲傷在皮肉之下可能只是一小處的疤;隱而未見的部分不會只有傷這麼容易被理解,同時去觸碰時,才能感受當時劇烈又無法被解釋的痛,形同撕裂。
感覺得特質是很個人的,只有目光遠大又心胸開闊的靈魂,才懂得欣賞。祝福對愛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神聖之上還存在著什麼?無能者會說,那是迷信;有能者會把愛開發成產業,成長茁壯,等待下一次的豐收。愛很具體,是在關係裡的總結;價值建立的過程雖緩慢,但循序漸進時會給人一種向上的動力。若有例外,那是另一種學習指標。 愛不是只有表面,還有深層的涵意有待你的耐心發掘。
絕望的深淵裡有什麼?愛不能述及的必須親身體會才知其深不可測,愛為你適時點上光明,徒步向前時才不至於喪膽,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