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今天讀什麼
市長:美美低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現代文學【今天讀什麼】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販賣債務的銀行:揭開美國次級房貸與卡債風暴的內幕【債務問題剖析】
 瀏覽529|回應0推薦0

美美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書封面引用與作者簡介參考網址~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4556

@作者照片引用自~www.simonsays.com/content/destination.cfm?tab...

@影音欣賞引用自YouTube

  一般人去銀行辦事都跟錢有關,心情一定都很沉重。前陣子國際新聞經常報導關於世界超級強國:美國,發生了「次級房貸風暴」等相關新聞,我便找來這本書來啃。跟銀行打交道,不說也知道是跟債務相關──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當人還不出錢來時,應該是說付不起高額利息時,你該怎麼辦?主動跟銀行協商嗎?除非你的腦袋很清楚,就別故意欠下債務,這才是最保險的辦法?!偏偏一般人不會想太多,見錢眼開,錢是愈借愈兇,誇張到無力償還的地步,那時才知道代誌大條了。被地下錢莊逼債,被逼得走投無路時跳河或者燒炭自殺,大有人在。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照道理講,美金應該很好用吧?未必?!遇上不會用錢的人,入不敷出就是警訊。當人開始過度信用借錢消費,而非考量自身的經濟狀況酌量使用金錢時會發生何等大的災難,不只自己承擔過大的經濟壓力,就連家人也跟著受累喔。

  提醒您:是否有完善的理財規畫以及良好的信用,才能保你一生無虞。

  銀行要擴展業務,財源廣進就必須懂得社會大眾心理,適度的行銷手法,都會是個很不錯的方法;目的在賺錢──賺誰的錢?--賺無知的人錢?!對人而言,什麼是由正轉負?信用破產?!債務之所以成為債務:第一無力償還;第二日積月累的消費習慣。個人財務出現危機時,有人求助於信仰,不然就是徹底改變自己對錢的態度,否則錢只會慢慢把你本來所擁有的一切,全部奪走,一毛不剩。這世上誰不愛錢?錢既然這麼好用,為何有人會不知節制,任由無限擴張信用導致背負一輩子都還不完的巨額利息,這難道是銀行的錯?《聖經》「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問題不在於錢,而是在人的觀念裡有了偏差, 動機不夠純正,只會自討苦吃。市面上有許多誘人的廣告,的的確確在助長人改變過去保守的消費習慣──「先享受,後付款」如何,聽起來很不錯!早死晚死都是死,有何差別!天底下真的沒有白吃的午餐!

  「錢能叫萬事應心」固然沒錯,但人是否懂得正確消費,這行為背後的動機有許多地方令人質疑。終止債務的那一天是否會到來?除非斧底抽薪,不再用預借信用,利息自會降低,償債的惡夢也能早日消除。站在銀行的立場,他們要的是更多人來借錢,這樣才有辦法賺更多的錢,出自於那些無力償還債務者一天天增加的利息,可以說債台高築。(有錢還債,銀行就拿你沒輒了,因為你不會積欠債務)會向銀行借貸的款項,不外乎是房貸、車貸或者卡債,這些加總起來金額相當驚人,能破壞你的每個月的收支; 一旦無法平衡過來,債務於是產生。落入另一個財務危機,如滾雪球般。習慣在鋼索上行走的人,不會知道底下有多危險,反正一天拖過一天;而旁觀者卻能一目了然,這中間的差別僅在於著眼的方向不同。如果今天你仍然是個不長進的消費者,對於銀行推陳出新的行銷策略,你根本無力招架。最保險的不是那些看起來很醒目的消費低階門檻的名稱,最要緊的是看好你的荷包!在不景氣的時代如何把錢的價值變大才是要務。再說,信用維持不易,這才是訣竅。好的消費者不輕看錢的價值,一定是斟酌使用,不會讓自己變成銀行眼中待宰的肥羊,懂了吧。很多人都懂得「錢要用在刀口上」,可是執行的人卻不多見,這也是問題所在。

  要瞭解信用是有額度的,換句話說,有限的信用額度是無法支付你的虛索無度的慾望。真正的有錢人不會讓自己的財富縮水,想盡辦法增值;面對消費也是一樣,浪費金錢就是走入貧窮的開始,無處可逃。錢是好東西,濫用就變了質。一等一的消費者不拿自己的信用開玩笑;次級的消費者肯定被銀行吃得死死的,在看似富有的假象裡沉淪, 連靈魂都被出賣還不自知。享受富裕人生,未必就要增加物質慾望才能表現自身的價值; 適足的生活,有很多不一定要花錢──無價的事物往往更能滿足你。

  在美國房地產曾經風光一時,吸引無數的投機者蜂湧而至;記得那可是一門投機事業:有潛在商機,相對風險也不小。                

  這書旨在提醒並透過別人的經濟困境加以檢視自身的財務狀況,要如何做?還須讀者自行揣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015&aid=285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