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法國土司:令人迷惑的法國文化
作家:海麗葉‧霍栩佛(Harriet Welty Rochefort)
譯者:林秀梅
出版社:米娜貝爾
出版日期:2003 年 03 月 11 日
分享讀後感:
先講講為何會選這本書好了。封面設計得很典雅,看來應該不會是一本難啃的書。由於故事內容都在法國,所以更加促使我想翻翻看,到底一個在美國出生的奇女子,怎會遠嫁至法國?怎麼樣有興趣讀了嗎?像我就是其中一名。
問一個問題:美國人與法國人你能分辨嗎?
從性格來說,美國人海派作風;法國人細心體貼,這樣說來應該不難看出何者是女性較為喜歡的典型。
就我自己的觀察看來,法國在想像中應該是個住在那裡的人連上廁所大便都會很優雅,處處都美不勝收,不然時尚之都巴黎豈不浪得虛名。
作者之所以跟法國結下不解之緣,全是因為在她的家族之中有個曾在法國教過書的親戚之故,對於美國以外的國家,嚮往之情便油然而生。
愛情容易邂遘的地方。
對「家」的定義是:必須長時間居住。食衣住行育樂都得在當地解決;某些需要時間才能克服的適應問題將首當其衝,不過人不服輸的精神舉世各國皆然。
熱愛當地文化是一回事,看法又是一回事,因為人都是這樣,嫌東嫌西,永遠都在發生。
就從吃開始。依作者的親身經歷而言,法國人吃一頓飯分得有夠細的,享用美食大過吃飽,這當中的學問只有法國人才能體會;相對於其他國家的人來說,那簡直是一場酷刑。
法國人美食文化的歷史將近幾百年之久,無怪乎他們如此熱衷「吃」這件事。我在想在台灣 中國料理博大精深;不過一般老百姓哪有閒工夫自己DIY料理,大部份外食居多,再不簡單三菜一湯就大功告成了。誰還管今天三餐有怎麼吃出變化?法國人將吃當成藝術,美國媳婦況且花時間學習,還不一定學得像;在台灣如此忙碌的工商社會就更不用說了,吃什麼不重要,能填飽肚子就好。
說法國人對吃百般挑剔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們以此為榮啊。
這對異國婚姻的夫妻,看起來先生比老婆還要會做菜:法式料理對美國人的確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廚房裡男人是老大,完全顛覆了台灣男人對女人理應會做菜的觀感。
法國男人的體貼,果然名不虛傳,看起來女人遠嫁法國應是不錯的選擇呢。
「好客」是法國人的習慣(中國人則是以人情味勝出)上菜時的順序更是馬虎不得。那有什麼東西是不吃的呢?舉凡動物內臟、沒有骨頭的動物都不吃。(哪些動物沒長骨頭啊?自己想。不難猜。書裡有詳細說明,如果你真想不出來的話,去買一本來看不就得了。我要是全說了,那就觸犯了著作權法,我可不想冒這個險,更何況好作品應得到更多人實質上的支持才對。)
這麼說來,食物在法國人眼裡不只是解決民生問題而已,更重要的是食物就像一件華服般, 需要在家裡自備基本款,起碼要能端得上桌,不能太過隨便,不然可是會遭到客人白眼的。
時間就是金錢,對法國人可不是這樣。撥出時間上超市材買就變成一種任務:定期出現在超市,肯定是人滿為患。台灣的超市以量販店居多,超市是以前的講法啊,現在都不這麼說了。有段時間,我就曾負責過全家每個月的日用品等相關材買,一個人騎著一百五十cc到量販店的經驗──我很聰明,絕對不選在周休二日去。
一家五口很容易打發的。食物部份還是到傳統市場買比較安心,也可以趁機殺價,比在量販店好;不過其他日常用品集中一個月買一次選擇在量販店是比較划算的。奇怪的是,明明是外資進駐的連鎖量販店卻很少見到有外國人來逛,大概是不習慣或者沒注意的關係。
結帳時,大包小包,我一個人左右各扛一大袋,有時還不只這個數目呢。可想而知我有多辛苦。這跟書中所陳述的內容其實大同小異,文化差異的不同,也許在台灣愈來愈講求服務品質之下,結帳時還是會有人幫你把東西放進購物袋中。大量採購的話還有「免費宅配送」的服務。(受日式經營模式的影響較深,歐美好像沒這麼講究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