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鏡裡臺灣
市長:麥芽糖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生活時尚收集嗜好【鏡裡臺灣】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鄉愁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紅檜
 瀏覽1,328|回應1推薦0

麥芽糖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時報製作了個紅檜的報導, 不管他們的動機是啥.

牽動了麥芽糖, 最深的鄉愁.

在臺灣, 最原始的森林裡, 紅檜是最寶貴的材木.

麥芽糖喜歡保真(小野)寫的大森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748&aid=1307986
 回應文章
【中時電子報獨家披露-大地地理雜誌封面故事】
推薦0


麥芽糖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時電子報獨家披露-大地地理雜誌封面故事】

經典自然資產 台灣檜木昂然而立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Moment/newfocus-index/0,3687,9407120151+0+0+103150+0,00.html

檜木,總給人一種舒適感,無論在視覺、觸覺、味覺,甚至是心靈感受層面。
屹立山中,守護著台灣的大自然;落入人間,化身為人類的居所、器物,帶動台灣林業發展。無論昂首站立,或倒地支解,檜木,用各種姿勢與形式獻身台灣土地,也進入每一個台灣人的生活與心靈。
在台灣,迷戀檜木,也許是一種信仰。...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本期大地地理雜誌】
大地封面

索檜木生命之謎

一九九八年,退輔會於棲蘭山區進行枯立倒木整理作業,引發了一場由民間發起的搶救棲蘭山檜木保育運動,後續也衍生出馬告國家公園的設立議題。紅檜與台灣扁柏是否可以天然更新?是否需要人力介入經營以維持族群?在這場自然保育與經營利用的角力賽中,成為受注目的焦點。

為了探討紅檜於自然狀況下的更新演替機制,台灣大學植物所博士研究生吳聖傑,在鎮西堡檜木林永久樣區內進行了長達五年的研究;只要胸高直徑大於一公分的植物都給予鋁牌標示,進行測量。「如果你到鎮西堡山區,看到林子裡的每棵樹幾乎都有『名牌』的話,那一定是到了我的樣區了。」吳聖傑俏皮地說。

扁柏紅檜 機制有異

早期提及檜木更新演替的報告,大多僅就野外觀察推論或伐木地的數據分析,也傾向於描述紅檜苗木多發生於崩塌地、溪畔、向陽地上,林下少見其小苗的存在等。而在紅檜為優勢的鎮西堡檜木林永久樣區裡研究則顯示,此地的紅檜族群結構以小徑級的植株數量最多,之後銳減而趨平緩,為一近似L型波動的組成。吳聖傑解釋說,這樣的組成群結構,代表「紅檜有足夠數量的年輕小樹來補充,繼續更新以維持其族群的存在。」

根據目前對於紅檜的了解,紅檜苗木需要較多的光量,主要依靠在崩塌地上的大規模更新,「然而,局部樹木倒塌所造成樹冠破空,日照量增多,而種子則以倒木為溫床發芽成長,形成二代木、三代木,也是紅檜族群壽命延長數倍的重要機制,讓其能在數千年的時間裡,持續地提供種源,等待下一個崩塌地的到來,進行全面的大規模更新。」吳聖傑提出了他的看法。
生命之木 紅檜
認得出這既熟悉又陌生的畫面嗎?這樹皮是俗稱「薄皮仔」的紅檜,樹皮薄且平滑,常以長條狀剝落,造成淺淺裂溝。(大地提供/黃俊賢)

而與紅檜同為扁柏屬的台灣扁柏,其更新的機制和紅檜有何不同呢?一片將近兩公尺長的台灣扁柏橫切片,透露了些許訊息。樹木年輪忠實地記錄生長過程所經歷的事件,許多研究利用年輪寬度的生長趨勢,與生長序列上的釋放(release)現象,來重建森林擾動的歷史。「所謂的釋放現象,是指年輪半徑生長中,有明顯地突然持續增加的現象。」台灣大學森林學系關秉宗教授解釋,這是因為上層樹冠被移除後,下層林木因光量徒然增加,呈現短期內快速生長的現象。藉由棲蘭地區台灣扁柏橫切片分析,關秉宗與其研究生詹雅婷發現,台灣扁柏早期年輪寬度較窄,生長率較低,之後寬度多呈現先被壓抑而後釋放的現象。

「這表示台灣扁柏為耐蔭性樹種,早期可能在林冠濃密的鬱閉情況下生長,直到因為擾動導致林冠破空,孔隙產生之後,再快速地生長至樹冠層。」關秉宗教授推論,台灣扁柏可經由小尺度的孔隙更新方式,維持當地族群,而非僅依靠大規模的擾動,來促進更新。

在鴛鴦湖從事台灣扁柏更新機制研究,台師大生命科學系博士後研究生廖啟政也認為:「台灣扁柏雖然也會藉由大規模崩塌地進行更新,但主要還是以林下更新為主。」走在鴛鴦湖一帶,以扁柏為優勢的檜木林裡,很容易就發現濃密的森林底部有扁柏小苗生長。

「根據胸徑與株數關係繪製的族群結構圖,呈現反J字型的狀態,也就是說扁柏的小樹數量最多,至老樹數量漸少。」由此廖啟政推論,數量最多的小樹足以補充、維持整個族群量穩定,天然更新狀況良好,「而且扁柏小苗在枯立木、倒木、砍伐後殘材上的存活率,比在土壤上的高。」

從一八九六年,日本學者本多靜六採集到第一份紅檜標本至今,經過百年來的學理辯駁與驗證,目前傾向於肯定紅檜與台灣扁柏在天然狀況下,可以自行進行更新。靜宜大學生態學系教授陳玉峰,在其著作《台灣植被誌(第四卷)檜木霧林帶》裡,對紅檜與台灣扁柏更新機制做了完整的歸納:「全台檜木的更新,基本上係配合台灣地體變遷,作反覆演替……但在局部環境、在地更新等面向,兩族群仍有顯著差異,台灣扁柏族群殆可在地更新;紅檜族群則明顯依賴崩塌、倒木擾動的二代或三代木……而斷斷續續更新。」

退輔會於棲蘭山進行枯立倒木所秉持的理論,即認為需要取走不易腐爛的枯立倒木,以利檜木的更新。然而,此論調在諸多研究數據的反駁下,似已逐漸崩潰、瓦解。

這般以偽生態理論包裝森林經營政策的現象,是長久以來經營利用與自然保育角力的一個縮影;是否要以人力介入來經營檜木林?就端看是由何種角度切入。

林木需求 應符合生態

關秉宗教授認為,必須先釐清我們到底要的是什麼?「現在台灣社會對於林木資源需求仍然存在;如果說以符合生態的方式介入經營,並且審慎衡量產出過程中,是否會對於整個生態系產生衝擊,也許是可以考慮的。但這必須由所有人來決定。」

以森林經營的角度觀之,枯立倒木可能是人類對於森林資源利用,最虔誠的求取行為;然而,若從生態保育的觀點來看,廖啟政則認為:「殘材是扁柏更新的重要基質,以人力介入移除枯立木,很有可能會影響其更新狀態。」

利用與保育兩者之間的抉擇,端視我們對其價值的評估。除了硬梆梆的理論、數據分析外,陳玉峰教授更本著土地倫理的關懷,提出台灣檜木是「台灣本土精神、自然文化的代表」,為我們指引了另一個思索角度。

檜木,這如謎般美麗而古老的生物,對於它們,我們的認識是淺薄的。但它們的命運,卻操之於我們手中。有沒有可能,跳脫以往的觀點,以另一種態度與它們在台灣土地上,和諧地共存千秋萬載呢?也許是所有人都必須捫心自問,深深思量的吧!

山中歲月長
(2005/07/12)
銜接台16線的丹大林道,橫切山壁蜿蜒闢建,通行七彩湖。(大地提供/王培麟)
中時電子報 Copyright 1995 - 2005 China Times Inc.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748&aid=13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