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昔日駝商、朝聖客雜沓往來的古絲路,沙丘連綿如山,王祈祥站在沙丘底下,脖子上掛著相機。他算是個現代朝聖客吧,一個觀光客。 他和妻子從華東坐火車趕了三千多公里路來到這個空曠無垠的戈壁沙漠,為的是一睹舉世聞名的月牙泉。他們急著來,因為月牙泉正在迅速縮入大漠細沙裡,擔心也許不久就會杳然無蹤。
67歲的王祈祥說:「月牙泉是沙漠裡的奇蹟。」
這塊綠洲曾是東西方交會之地,全球最偉大的佛窟也在這裡,如今泉水卻逐漸消失。過去30年間,月牙泉的水位降了7公尺多,鄰近地區的地下水位則足足降了10公尺。
敦煌是座古城,曾經是中國通往西方的門戶,現在則面對非常現代的需求而飽受威脅。30年前,為了協助當地農墾,這裡建了一座水壩,加上人口倍增,使得數千年來雖不豐沛卻很穩定的沙漠水文負荷過度。
蘭州大學專門研究這個地區水文的張明全教授說:「我把它稱作生態危機,問題在於人類帶來的衝擊。人們過度使用此地所能支應的水量。」
這裡和西部其他地區一樣,是中國大陸最貧窮的地方,近數十年的重點都放在不計代價促進經濟發展。沙漠阻絕的敦煌幾乎沒有工業,農業順理成章成為當地經濟重心。1970年代,政府為了改善農地灌溉,協助人民脫離貧窮,在過去流經敦煌的黨河興建水壩。
農業的確獲得改善,卻是以更大的負擔為代價:水壩興建前,綠洲人口不到十萬人,現在已增至約十八萬人。更多人相繼抵達,作為敦煌飲水主源的地下水位開始下降。
由於敦煌文化歷史的重要性逐漸受到肯定,保存敦煌的壓力如今數倍於往昔。
鄰近的莫高窟,窟內壁畫始繪於四世紀,由協助自印度取佛經回中原的僧侶所建造。這些石窟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石窟見證著敦煌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崛起。當時,敦煌為從絲路進入中國的咽喉,也是東西方貿易的主要孔道。
敦煌的農業也始於漢代,莫高窟發現的成千上萬經卷文物中,有一幅仔細描繪當地重要水資源的地圖。如今,距敦煌市中心北方11公里的Zhabacha村,地下水位光是過去五年之內,就下降了一公尺多。
當地官員已發布嚴厲的「三禁」政策:禁止開墾新農地、禁止新移民遷進敦煌以及禁止開鑿新水井。從黨河將近九成河水都保留為灌溉專用水,就更可明白保護地下水的必要。
由於敦煌已成為大陸西部主要觀光景點,為地方帶來農村地區罕見的繁華假象,因此,保育顯得格外重要。
負責管理月牙泉的范春說:「身為地方的一分子,我們非常擔心。如果我們看著湖水就這麼消失,對後代子孫實在沒法交代。」
【2005-06-08/聯合報/C7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