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台語正音社
市長:
Wang ju-fong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社會團體
/
【台語正音社】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不分版
字體:
小
中
大
認識台語
瀏覽
2,059
|回應
0
|
推薦
1
Wang ju-fong
等級:7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綠荷
認識台語 王子丰 二零零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一)「福佬話」宜作「河洛話」
黃河、洛水一帶流傳到福建、台灣的話,叫做「河洛話」。「福佬話」、「貉佬話」、「貉獠話」,都是後人的誤寫或貶稱。
「河洛話」的台語俗音,個別唸是:「ㄏㄛ五」「ㄌㄛ二」「ㄨㄝ七」,連續唸是:「ㄏㄛ七」「ㄌㄛ一」「ㄨㄝ七」。
「河洛話」的台語讀音,個別唸是:「ㄏㄛ五」「ㄌㄛㄍ八」「ㄏㄨㄚ七」,連續唸是:「ㄏㄛ七」「ㄌㄛㄍ三」「ㄏㄨㄚ七」。
「福」的台語讀音、俗音,都念「ㄏㄛㄍ四」,不念「ㄏㄛ五」。「貉」的台語讀音有四:「ㄏㄛㄍ八」、「万ㄝㄍ八」、「ㄌㄛㄍ八」、「万ㄛㄍ八」,都不唸「ㄏㄛ五」。「佬」和「獠」的台語讀音,都是「ㄌㄧㄠ五」,都不唸「ㄌㄛㄍ八」或「ㄌㄛ二」。
(二)河洛話、閩南話、台灣話
河洛話大約在元、明時代,因時局動亂而隨河洛人流傳到閩南;在明、清時代,因反清復明而隨閩南人流傳到台灣。在閩南時,稱為河洛話;在台灣時,叫做閩南話。現在則因中華民國國語通行,而改稱台灣話;相對於國語而言,又稱為台語。
(三)最早的台灣話,是原住民語
在明代,公元一六二四年,荷蘭佔據台灣時,台灣人口共五十幾萬人,原住民約五十萬人,漢人僅數千人。
公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統治台灣時,台灣人口將近六十萬人,漢人約二萬人。
原住民包含平埔人及山地人,他們住在台灣,已有五千到一萬年的歷史。漢人則在明清時,才逐漸增多,可見原住民語,是最早的台灣話。
(四)廣義的台灣話
目前在台灣通行的語言,包含國語(原是北京話)、閩南語(原是河洛話)、客家語、原住民語,可說是廣義的台灣話。
(五)台灣的國語
在廣義的台灣話中,以國語為最普遍,最通行,而且聲調優美,用詞文雅,是住在台灣各族群住民的共同語言。
台灣的國語,源自大陸的國語;大陸的國語,源自滿清的官話。
一九三二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正式指定以北平音為標準,做為中華民國的國語。
(六)富有生活哲理的歇後語
明清時代,從閩南來台的漢人,有不少是羅漢腳(流浪漢、單身漢),歷經荷、鄭、清、日的統治,社會教育及學校教育都不普及,所以大夥兒在茶餘飯後「開講」時,就產生了許多的激骨話、孽畜話、歇後語。
具有刺激、傲骨的話,叫做「激骨話」。這類話大多不正經,所以又稱「孽畜話」、「孽話」。因大多在歇息後所說的戲謔語、比喻語,所以又稱「歇後語」、「歇腳語」。因閩南人具有漢人優雅的血統特質,所以這類話,多所比喻,雖嫌粗俗,但頗富哲理。例如:「海沙埔,拍矸轆。」「甘蔗粕,哺無汁。」「老牛食幼筍」「火燒豬頭」「火燒罟寮」「橫柴入灶」「喝水會堅凍」「偷食無拭嘴」「未起大厝,先起護龍」「虎嘴口撚鬚」「好酒沈甕底」「好心逅雷唚」「險路毋通行,險錢毋通趁。」「秤仔未著錘」「飼狗吠主人」「鑽空鑽縫」等等。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744&aid=34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