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發現這一則關於學測國語文寫作的新聞,還蠻有感的……
不禁想要自問:如果自己是考生,看到楊牧的一首詩作〈夭〉,再加上考題引述《追憶似水年華》的一段文字,能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
我們不如找來普魯斯特參加學測,對於季節的感知經驗,對於「時間」的領悟,恐怕無人能出其右;
回頭找到隱匿在《追憶似水年華》最後一冊比較完整的一段文字(翻譯略有不同),倘若這一次學測考題就直接摘要出這一大段,彷彿我可以預見連金字塔頂端的學生都應該會出現「眼神死」、生無可戀的表情了!
【Excerpt】
生活呈現的一幅圖像實際上給我們帶來多種不同的感覺。例如,在一部已經讀過的書的封面上、標題字母之間,視覺編織進了很久以前某個夏夜的皓月流光。早晨牛奶咖啡的味道使我們產生那種對大好天氣的朦朧希望,從前,當我們用凝脂般打著縐褶的白瓷碗喝牛奶咖啡的時候,盈實的白晝還完好無缺,當時這種朦朧的希望曾有那麼多次在晨曦明確的不可預料中向我們綻開笑靨。「一個小時並不只是一個小時,它是一隻玉瓶金尊,裝滿芳香、聲音、各種各樣的計畫和雨雪陰晴。」(【EN】An hour is not merely an hour, it is a vase filled with perfumes, with sounds, with projects, with climates.
【FR】Une heure n’est pas qu’une heure, c’est un vase rempli de parfums, de sons, de projets et de climats.) 被我們稱作現實的東西正是同時圍繞著我們的那些感覺和回憶間的某種關係——一個普通的電影式影像便能摧毀的關係,電影影像自稱不超越真實,實際上它正因此而離真實更遠——作家應重新發現的唯一關係,他應用它把那兩個詞語永遠地串連在自己的句子裡。我們可以讓出現在被描寫地點的各個事物沒完沒了地相互連接在一篇描寫中,只是在作家取出兩個不同的東西,明確提出它們的關係,類似科學界因果法則的唯一的藝術世界裡的那個關係,並把它們攝入優美的文筆所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中,只是在這個時候才開始有真實的存在。它甚至像生活一樣,在用兩種感覺所共有的性質進行對照中,把這兩種感覺匯合起來,用一個隱喻使它們擺脫時間的種種偶然,以引出它們共同的本質。就這個觀點而言,自然並沒有把我放上藝術的道路,它本身不就是藝術的開始嗎?它往往要我在另一事物中才讓我認識到某事物的美,在貢布雷的鐘聲中才讓我認識它的中午,在我們的水暖設備的嗝兒聲中才讓我認識東錫埃爾的早晨。這種比較關係可能不那麼有趣,事物可能平庸無奇,文筆可能拙劣,然而,只要沒有它,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p.215~216 追憶似水年華 VII 重現的時光 聯經版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