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普魯斯特的家討論區
市長:■♀醫楊曉萍  副市長: 晨曦CatherineAll about PROUST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藝術天地【普魯斯特的家討論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 你讀普魯斯特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Proust in《Axel's Castle 》
 瀏覽1,255|回應0推薦4

le14nov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醫楊曉萍
筆記阿本
.r

沿著普魯斯特相關書籍的這條軸線,最近找到了一本文學評論集《阿克瑟爾的城堡》,略顯怪異的書名,但從 subheading1870年至1930年的想像文學研究則是清楚地揭露了這本書的意旨

作者 Edmund Wilson 先後任職《Vanity Fair , The New Republic 的編輯以及The New Yorker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的書評,也有人尊稱他是”20th century's preeminent American man of letters”


【書籍介紹】

阿克瑟爾的城堡
Axel's Castle: A Study of the Imaginative Literature of 1870-1930
1870
年至1930年的想像文學研究
作者    埃德蒙.威爾遜 Wilson, Edmund
譯者    黃念欣

出版社  江蘇教育

出版日期  2006/12/01
商品語言  中文/簡體


在七十多年後的今天重讀這部《阿克瑟爾的城堡》,我仍有種難以言喻的清新感覺,其中所體現出來的視野與胸襟——討論當代在世家,支援具有爭議性的作品,探問文學想像本質等宏大問題,行文流麗而不拘小節,好用破折號與分號插句引述,將作家生平逸事與文學分析混而為一,以至作者自身喜好與性情的投入,隨心安排章節的篇幅與重點,都呈現出此間文學批評裏難得之痛快。——黃念欣

本書是威爾遜陸續發表在美國《新共和》雜誌上的一組研究現代主義作家的論文的結集,也是他的第一本但卻影響深遠的文學批評著作。在本書中,威爾遜研究了法國象徵主義運動的發展,分析了該運動對20世紀六位著名作家——葉芝、瓦萊裏、T.S.艾略特、普魯斯特、喬伊斯、斯泰因的影響。本書被認為是研究法國象徵主義運動的里程碑式的文學理論著作。


其實這本書的書名源自於 Villiers de l'Isle-Adam 的一首散文敘事詩Axel Villiers 19世紀法國象徵主義的作家,曾經受到 Baudelaire Edgar Allan Poe 的影響,以下是 Wikipedia 有關Axel一些簡單的介紹:

http://en.wikipedia.org/wiki/Ax%C3%ABl_(drama)
Axël is a drama by Auguste Villiers de l'Isle-Adam published in 1890. It was influenced by his participation in the Paris Commune, as well as the works of Goethe and Victor Hugo. It begins in an occult castle. The Byronic hero Axël meets a Germanic princess. After an initial conflict they fall in love. They speak of the amazing journeys they plan to have. But they realize that life will never measure up to their dreams. They then commit suicide.


這本書名究竟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Wilson 在書裡寫道:
我們的時代只留給兩條出路阿克瑟爾式的,或蘭波式的,如果選了前者,必須把自己關在私人的世界裡,培養一己的幻想,鼓勵一己的瘋狂,寧肯相信自己最荒誕不經的選擇而不取外在世界驚人的現實,結果把自己的幻象錯當成現實。

如果選擇後者,就要像蘭波一樣把20世紀拋諸腦後逃到現代生產文明與民主建制位發展的國度去尋找美好的生活,這樣藝術家才會不受干擾。(p.204)


Wilson 的觀點,所謂的阿克瑟爾式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普魯斯特,在約莫35頁的短文中,Wilson 提供給我們是一篇意象鮮明、論述清晰的文學評論,連同第一章節的〈象徵主義〉以及最後章節的〈阿克瑟爾與蘭波〉,我們可以更清楚看到以象徵主義為立基點去檢視普魯斯特小說創作的想像世界,其表現出來的「真實」遠比現實生活更複雜、更驚人、更神秘莫測:
「他的巨著《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基本上是以交響曲式的結構而非一般的敘述方式寫成的。象徵詩人的意象變換與多重聯想,在這裡變成了人物、處境、地點、鮮明的時刻、執迷的情感以及重複出現的行為模式。」(p.101)

Wilson
認為對缺德惡行的入迷以及喜劇手法的處理,是普魯斯特的寫作特色, 在以下幾句一筆帶過《追憶似水年華》的故事情節中,Wilson 已經點出了他以「道德」為主軸詮釋的看法:
「普魯斯特進一步大規模地利用敘述的顏色、調子和速度配合敘事者不同階段的人生。閃爍著微光的幻想的童年,由喋喋不休、熱愛交際和輕快活潑的青年階段所取代;但隨後的日出給主人公帶來的,卻不是早晨的壯麗,而是對人類墮落和殘酷的覺醒的黎明。接下來的是激情的噩夢,在維爾迪蘭促使莫利和夏呂斯對立的惡魔般的場面中達到高潮。」(p.116~117)

Wilson
最後寫下的結論已經儼然成為研究普魯斯特的學者或同好之間傳誦的名句,不論「最後一位研究資本主義文化的歷史學家」的評價是否為溢美之詞,但關於普魯斯特栩栩如生描繪的形象得以在此顯現:

普魯斯特可能是最後一位研究資本主義文化的歷史學家,其作品中的愛情、社會、知性、外交、文學和藝術皆令人心碎。而這位有著憂愁而動人的聲線、哲學家的頭腦、薩拉森人的鈎鼻、不合身的禮服和仿似蒼蠅複眼一樣看透一切的大眼睛的細小男子,主導著場景,扮演著大宅裡最後的主人的角色。(p.135)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2&aid=392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