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 氏 小 傳 ◣
↑普魯斯特全家福 sur le seuil du château de Frémont
↑ 普弟弟Robert Proust; 普爸爸普魯斯特醫師 Adrien Proust和普弟弟
↑ 普魯斯特醫師著書眾多,尤以右方神經學著作影響兒子寫作至深,當時解剖學已很進步
→ 媽媽有出傳記 ( "A vivid, if highly impressionistic, account of the life of Jeanne Weil Proust, a woman who outwardly lived the life of a typical Jewish bourgeoise of the Third Republic, but who succeeded in raising France's unlikeliest literary giant. . . . Madame Proust tempts us to read the big book in a new way: as the most fulsome possible answer to a mother's wish to know what occupied her son."-Thomas Meaney, New York Sun (Thomas Meaney New York Sun )
↑ 普弟弟Robert Proust
馬賽爾普魯斯特1871年7月10日出生巴黎近郊,時值巴黎公社戰事。弟弟羅貝爾Robert 出生之後,普魯斯特對於母親的愛,開始變得獨佔及相互依賴,弟弟則與父親較親近,後來也成為有名的外科醫生。自十歲起,即深受嚴重氣喘所苦。幼時全家常至伊利耶的姑丈家渡假。十五歲時,家裡請人來教他讀書,且母親也在旁協助課業,十七歲時,便得到法文作文的榮譽獎。1882~1889年間,他就讀貢多塞Concdorcet中學,遇到了一些影響頗大的人,如哲學老師達呂Darlu、傑克比才(作曲家比才之子),及其母親,比才遺孀史特勞斯夫人Mme. Straus。他也因父親要求吸收不少自然科學識,成為日後作品中,運用大量生物及醫學方式表達意念的素材, 可以說, 母親及外婆給予他文學上感性與藝術的啟蒙, 而父親及師長則驅使他發展理性思考的一面。1889年,他於巴黎政治學院就讀,並在巴黎大學旁聽柏格森的哲學,研習其對"時間"的學說,同時期開始出入貴族群集的富堡聖日耳曼區。
1890年開始為小雜誌"月刊"(Le Mansuel) 撰稿,1892年,定期在與朋友合辦的雜誌"宴會"(Le Banquet)發表文學作品。該年四月遇見孟德斯鳩伯爵Robert de Montesquiou,引他進入貴族圈。此人善於社交,聲名狼藉,言語惡毒,但據說略有平庸詩才。1894年,結識了年方十九的委內瑞拉猶太裔作曲家兼歌手雷納多漢恩Reynaldo Hahn,也成為第一位交情"特殊"的同性好友1895年,普魯斯特在卡堡 (即小說中的巴爾貝克Balbec) 旅行後的幾年,由於身體情況較差,文思尚未成形,小說"尚.桑德伊"(Jean Santeuil)寫四十萬字初稿後半途放棄了,此書他死後三十多年才出版,但也因此成了普魯斯特後來寫"追憶似水年華"情節和角色的初步構思。回巴黎後,在"韋伯之屋"認識一群喜好文學藝術的年輕貴族, 包括費內龍伯爵, 畢貝斯科親王等,這些天之驕子流露出普氏眼中聖盧的顯貴又不失大方氣度的那一面形象。
Proust 對宴會認識的朋友的態度是 "During dinners in the city, I didn’t see the guests. When I thought I was looking at them, I was x-raying them."
↑ Robert de Billy; Robert fe Flers; 與好朋友紀德(後右) 的親暱照片氣壞了普爸爸
↑ 在Le Banquet 發表文學作品,目錄第三行即是他的文章, 此文還有Anatole France作序
1896年,普氏出版"歡愉與時日"(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 又譯'悠遊卒歲錄") ,法蘭西院士兼名作家阿那托勒法朗斯Anatole France, 也是1921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為他寫序。書中普魯斯特發表對文學藝術諸多看法,但文學界評價平平。1899年,他讀到英國美學散文家拉斯金John Ruskin的作品(如拉斯金描繪教堂的細部構造),深刻感動, 並冀望自己的文學人生,能如同大教堂的建築藝術一樣精緻宏偉,他也因而到威尼斯旅行,對威尼斯藝術進行研究。期間, 法國發生猶太裔軍 官 德雷弗斯Dreyfus因洩漏軍機給德國罪被判終身苦役事件, 造成當時社會反德雷弗斯(反猶), 擁德雷弗斯兩派言論混戰,左拉寫"控訴"一文為德雷弗斯申冤, 其後普氏更積極參與主張重審的行動, 藝術與社會的重新審思,促使普氏與上流社會漸行漸遠。 1900年,拉斯金逝世,普魯斯特雖然英文程度不好,但仍努力為拉斯金"亞眠的聖經"(The Bible of Amiens) 進行法譯。同期並與母親到威尼斯及帕多瓦旅行,此行的記述也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出現過。
1902年普氏再度遊比利時和荷蘭欣賞藝術,1903年,弟弟結婚,年底父親因腦溢血逝世。翌年"亞眠的聖經"譯本出版,1905年他又喪母,之後便臥病不起月餘,悲傷過甚,且失眠惡化,氣喘也日益嚴重 ,最後住進精神療養院休養。 1906 年出院後,普魯斯特停止社交活動,開始獨居生活,然而正因為脫離了與母親的依附關係,他的文字內容反而亦趨真實,也正式面對隱藏多年的同性戀傾向。
1907年,普氏 先與男僕兼秘書羅貝爾烏勒里奇同居, 後來重遊卡堡時, 又愛上司機阿戈斯提奈利Alfred Agostinelli,這段感情在阿戈斯提奈利婚後仍以某種我們不清楚的形式持續著,普氏甚至僱用他們夫妻住在家中,1914年阿戈斯提奈利墜機死亡之後,普氏將他們的感情故事以及自己的愛欲寫入書中,阿戈斯提奈利化身為"女囚"與"女逃亡者"的女主角阿爾貝蒂娜。
於1907或1908 年,"追憶似水年華"有了基本的架構,最後發展成書。1913年, 因為不被出版商看好,只得自費出版第一冊"在斯萬家那邊",當時沒有多少人讀得下他的書,普魯斯特極為失望。直到原先對"在斯萬家那邊"不屑一顧的大作家紀德Andre Gide,因為"新法蘭西評論"的主編兼詩人里維埃爾Jacques Riviere 大力推薦而閱讀全書,他愛不釋手,並寫信向普魯斯特致歉,從此不但"新法蘭西評論"準備要幫他出版後面幾卷,他的文章也開始洛陽紙貴。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大戰影響出書進度,普魯斯特反而因為留在巴黎,觀察當時社會與人性的浮沉變遷,增添延展,又為"追憶"多出更多的新的元素。1918年大戰結束,"在少女身旁"出版,隨後得到貢固爾獎。
1922年普魯斯特過世,其餘三冊直至他過世後才陸續出版。
嚴格而言, 終其一生, 普魯斯特只完成了一部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 但這部內容橫跨十九及二十兩個世紀的一百二十五萬字的小說, 不但長度空前絕後, 也影響了其後西方二十世紀初期其他重要作家,如英國的吳爾芙(1882-1941),愛爾蘭的貝克特(1906-90),美國的福克納(1897-1962)的寫作風格,甚至卡謬(1913-60); 而他獻給普羅大眾的, 則正是他一心想呈現的,建築一座涵蓋文學,藝術, 哲學, 人性, 與社會學的, 仰之彌堅, 望之彌高的"大主教座堂",正如同拉斯金的亞眠大教堂, 及莫內畫了二十次的盧昂大教堂一樣!!!
↑ Time Regained手稿
↑ 莫內之盧昂大教堂系列
→ 45歲病床遺照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