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普魯斯特的家討論區
市長:■♀醫楊曉萍  副市長: 晨曦CatherineAll about PROUST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藝術天地【普魯斯特的家討論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 你讀普魯斯特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普魯斯特美文選》淺介
 瀏覽1,108|回應1推薦1

le14nov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yaduo

普魯斯特美文選 

作者:[]普魯斯特 

譯者:沈志明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01 

語言:簡體中文 

ISBN7020057314 

內容簡介

《普魯斯特美文選》精選了法國著名作家普魯斯特所作的《追憶似水年華》和《駁聖伯夫》中的經典章節,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意識流寫作手法和他所倡導的“詩化哲學”。作者將描寫、抒情、記敘、議論熔為一爐,雖有小說的描摹渲染,更多的則是散文詩的意象轉換,揭示了社會、人生、自然的奧妙和真諦,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處處散發出哲理美。以追憶的手段,借助超越時空概念的潛在意識,不時交叉地重現已逝去的歲月,從中抒發對故人、往事的無限懷念和難以排遣的惆悵。普魯斯特的這種寫作技巧,不僅對當時小說寫作的傳統模式是一種突破,而且對日後形形色色新小說流派的出現,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書中的【選譯者說明】有提到:這本集子是根據法國伽利瑪七星文庫1987年重版《追憶似水年華》和《駁聖伯夫》選譯….按照散文類型,打亂文章的先後順序,重新編排。 

其中有42篇文章摘錄自《追憶似水年華》、11篇文章出自《駁聖伯夫》( 其中【倫勃朗】、【華托】、【居斯塔夫‧摩羅】、【莫奈】,並未出現在1954Bernard de Fallois 所編訂的《Contre Sainte-Beuve 駁聖伯夫》) ,另外加上原來在《駁聖伯夫》的(超越智力)”結論兩篇文章,確實可以當作普迷的入門書。 

尤其是(超越智力)”這一篇文章,非常值得大家一讀 

我們生命中每一小時一經逝去,立即寄寓並隱匿在某種物質對象之中,就像有些民間傳說所說死者的靈魂那種情形一樣。生命的一小時被拘禁於一定物質對象之中,這一現象如果我們沒有發現,它就永遠寄存其中。我們是通過那個對象來認識生命的那個時刻的,我們把它從中召喚出來,它才能從那裡得到解放。它所隱藏於其中的對象──或稱之為感覺,因為對象是通過感覺和我們發生關係的──我們很可能不再與之相遇。因此,我們一生中有許多時間可能就此永遠不復再現。

(摘錄自駁聖伯夫/王道乾譯本) 

在《追憶似水年華》的盛名之外,我想另一本《駁聖伯夫》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但被忽略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這本書的中譯本並不好找。

國立編譯館曾經在民國86年出版過沈志明博士翻譯的《駁聖伯夫》,而目前就我所知還有2個簡體中文的版本:

1.《一天上午的回憶-駁聖伯夫》,北京燕山出版,沈志明譯,2006/11/1初版

2.《駁聖伯夫》,上海譯文出版,王道乾譯,2007/6/1初版 

註:《普魯斯特散文精品集:失而復得的時間》----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200006月出版),內容跟《普魯斯特美文選》相同,一樣是沈志明博士翻譯 

在王道乾先生翻譯的《駁聖伯夫》,有特別加入原編者 Bernard de FalloisPierre Clarac的序言及說明,彌足珍貴。也因為有這些補充說明,我才能知道這些譯本又有什麼不同?編訂的過程又是如何繁複? 

很喜歡 Bernard de Fallois 在序言提到的兩段話,抄錄出來分享做為結語 

正像我們面對一個人以其先在印象來認知他的新印象,我們就認識他一樣,因為認識是由兩個時間構成的,這正是詩意之所在。普魯斯特未曾發表的作品就屬於先在的時間,未發表的作品無疑並不希圖自身的存在,與他已完成的作品自有區別,但它們也不是草稿。它們像是藝術家的第一套、第二套方法,藝術家的願望是向我們提供他的最後成品。

(駁聖伯夫 p.269王道乾譯本) 

《駁聖伯夫》的手稿,與《讓‧桑特伊》手跡的雄渾、流暢自如不同,它寫得緊密繁複,在作家親筆寫的初稿上枝蔓叢生。人們在原稿上可以看到有大量塗改,在一行行文字之間就像掛滿串串的花朵,又像是從蛹裡爬出密密麻麻的幼蟲,看一看也讓人為之感動。

(駁聖伯夫 p.275王道乾譯本)

同步發表於 le14nov 個人部落格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2&aid=3137575
 回應文章
普魯斯特"美文"選, 普魯斯"特美"文選 =)
    回應給: le14nov(le14nov) 推薦1


■♀醫楊曉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yaduo

駁聖伯夫等如初稿, 文句不似追憶動輒有長句, 作家的第一層思維, 本能的感受居多

其後文學的考量與智性的想法居上, 讓長句多了, 是作家的第二層思維

而那些增添的紙條, 則又為其第三層思維吧 ?

比諸一生創作十數本小說的作家, 追憶的特質正在於這數十載反反覆覆的思索與增刪之間, 彷如一生就衷情一個不凡的愛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2&aid=3142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