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普魯斯特的家討論區
市長:■♀醫楊曉萍  副市長: 晨曦CatherineAll about PROUST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藝術天地【普魯斯特的家討論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音樂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當藝術遠離心靈 ~ 英國女鋼琴家海絲VS福特萬格勒
 瀏覽1,597|回應5推薦3

■♀醫楊曉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文俠隱

太陽戲迷

http://female.myweb.hinet.net/proust/moviepic/takingsides.htm

電影Taking Sides講"福特萬格勒", 一開始便是他在轟炸中繼續指揮樂團的鏡頭, 我想, 這是我們許多人對藝術的態度罷, 希望永遠是個獨立於政治之外的純真精靈


當藝術遠離心靈

焦元溥/聯合晚報
英國女鋼琴家海絲(Dame Myra Hess,1890-1965)是位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她五歲習琴,七歲進音樂院,十七歲就以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登台首演,自此名列英國最傑出也最著名的鋼琴大師。她為巴赫第147號清唱劇中《耶穌,吾人所仰望的喜悅》一段改編成的鋼琴獨奏,不但家喻戶曉,更成為海絲夫人的招牌曲。不識古典音樂者甚至常誤以為那就是海絲的作品,可見其膾炙人口的程度。

然而對英國人而言,海絲可不只是一位鋼琴家。

1939年九月三日,英國對德宣戰,納粹轟炸倫敦。戰事如火如荼,音樂廳在炮火威脅下奉令關閉。但海絲夫人卻有無比豪情壯志,堅信正是國難當前,心靈更需藝術滋長,人民方得以在兵燹危亂中求得安身立命的寄托。她不畏德軍攻擊,挺身而出,最後政府也同意她在國家藝廊策劃音樂會。就在當年十月十日,海絲夫人的音樂會正式開演。愈是戰火猛烈,她愈是勇往直前。到1946年八月十日,五年半的時間裡海絲一共在國家藝廊策劃了1698場音樂會,共有約七百音樂家和八十二萬聽眾參與。當二次大戰結束,海絲重回熱愛她的美國演出,聽眾都知道那不只是聯軍的勝利,更是海絲與音樂的勝利。

這樣的故事會在台灣發生嗎?不用說,絕對不可能。在本島,藝術從來不被當成必須的精神食糧,甚至連體育也都只是消遣而非生活—北京奧運才剛落幕,檢討成績不彰的批評聲猶在耳,卻又聽得弊案纏身的前總統批評現任領導人不能苦民所苦,居然在「颱風天游泳」,彷彿運動成了一種奢侈的罪惡。如果定期運動習慣都能被拿來攻擊,更不用設想在這經濟蕭條的環境下聽場音樂會或看場表演,又會被貶損至何種地步。

可以想見,運動與藝術不曾進入他的生活;可悲的是,他竟也無從設想。

或許我是怪胎,但我真希望所有政治人物都能不畏風雨,規律運動並定期參與藝文活動,讓體育與藝術照顧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進而在塵世中看清表象後的真實,在喧囂紛擾中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我們可能沒有海絲夫人的勇氣與決心,卻不該連了解她用心的能力都沒有。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2&aid=3040685
 回應文章
我的旅行的藝術 =)
    回應給: 林凡(van971) 推薦1


■♀醫楊曉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太陽戲迷

斗室旅行是無法出門時的慰藉

但如果可以, 要用最大的想像力"走出門去旅行"

與風景人物互動, 風景會經由嗅覺視覺與聽觸覺留入記憶, 文化會經由人物與建築留入記憶

閱讀的內容是別人訂死的, 行動的內容是我們的心與腳去訂的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2&aid=3054939
目前只能靠想像旅行
    回應給: ■♀醫楊曉萍(albertineproust) 推薦1


van971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醫楊曉萍

那段革命歷史歲月的確很吸引人,我總在想,若沒有那段時期,也許就不會有現今我喜愛的昆德拉了吧!

一個城市的歷史能量是很可觀,即使是曾經發生過激烈戰火的城市,經過歷史冷卻,也都會變成一種浪漫,而令人嚮往。不怪很多韓劇呀或日劇總得套個這些偉大的城市,例如什麼【布拉格戀人】還是愛在巴黎之類的,"狐假虎威",哈哈。但戲劇實質內涵又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也許很多情況就如同愛倫狄波頓在「旅行的藝術」書裡提到的一樣,我們有時候會對旅行感到失望,因為實際狀況和我們所想的有所出入,外加旅行所帶來的勞累等等,因此他建議我們學習『斗室旅行』,多多閱讀或許也能達到旅行的樂趣。

真羨慕曉萍市長能有機會去欣賞波里尼的演奏會,我都只能買他的CD來聽,呵呵。我很愛他的風格,即使有些人批評他的觸鍵太精準像機械一樣,我還是很喜歡他琴音的乾淨。蕭邦的作品,阿格麗希、阿胥肯納吉或阿勞演奏的我都超愛,和大家分享!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2&aid=3046175
兩個失望
    回應給: 林凡(van971) 推薦1


■♀醫楊曉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太陽戲迷

這次去布拉格, 懷抱著看那抵抗俄國以絲絨革命成功改變命運的國度

  • 但許多地方太商業化, 有如粗糙的維也納, 一切都是~~錢錢錢
  • 本訂了場Pollini在魯道夫廳的演出, 結果演出取消

兩個布拉格失望, 最後在便宜的歌劇院得到平衡, 也在鄉下人的單純中得到感動

布拉格當初因奧匈帝國, 政治介入下, 得到許多音樂上建設培育進步發展的機會, 許多地方並不如此幸運; 但是現代的子孫在政治平靜下, 能否繼續保有此一榮耀?

就算討厭德奧的影響, 藝術絕對不可遠離心靈, 若布拉格人空有前人建築, 恐怕就會越來越短視近利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2&aid=3045790
一個曾在文化最高機關服務過的過路者
推薦1


太陽戲迷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醫楊曉萍

在台灣,政治人物或民眾也罷,已經習慣了任何何形式的藝術活動,富麗堂皇的發表記者會之後,再來就如同石沉大海。就像掉落忠孝東路安全島的文藝活動旗幟,雖然是宣傳,卻未曾有人路過拾起.......。相信如巴黎,奧地利之文化大城,這樣的場景,駕駛也會冒著危險,不讓旗幟風雨浸儒,任人車滿路踐踏,傷透原創者與創辦團體的心。也許他們經濟能力不足參觀昂貴的藝術展演,但是他們的情操,卻是成為文化大城的「人文素養」。

政治人物到藝文展演場所宣傳競選,也許在台灣情有可原??但是開幕後,起身即走的情景,卻也在台灣視為常態。留下的,是無言的藝術創作,在空蕩蕩的展場...。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2&aid=3044611
我期待這樣的政治家
    回應給: ■♀醫楊曉萍(albertineproust) 推薦1


van971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醫楊曉萍

                                                                                                (圖片由DG唱片提供)   

      仇富是一種非常邪惡的心態,我都覺得那是文化大革命發生最根基的邪惡靈魂。

      然而,看看現今的台灣社會漸漸演變出一種奇特仇富現象,其實比文革更為病態,就是不止仇金錢上的富有,也仇精神等各方面上的富有。我很欣賞我們清朝乾隆以前的皇帝,原因是他們的文武全才,像康熙皇帝除了統治整個帝國之外,還有精力每年來玩個秋獮獵殺虎豹。如今的社會是絕對不能這樣玩的(我指的不是真的一定要來辦個秋獮^^)。但是,若以理智來說,我多們希望我們的統治者是這麼健康有活力而能夠日理萬機,或是所謂能富有思想的哲學家皇帝,而不是終日病懨懨的,但是這個社會總令我不解,人民喜歡看一個領導者表現出一表體民恤民的模樣,即使那是裝出來的也被接受。

    像哈絲這種熱愛國家的音樂家歷史上並不少見,偉大的蕭邦就是這樣,據說他離開波蘭去各地演奏時,都會帶著一包國家的泥土,以思念自己的國家。少了政治爭鬥的利益,藝術家熱愛國家的心態總是那麼純與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2&aid=3043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