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ust對於攝影有著奇妙的觀察, 在我們的生活週遭, 也有人把生命與攝影做了無法分割的串聯
攝影鏡頭下誕生美麗生命
拜訪李文貴老師,忠實紀錄昆蟲生態的攝影家也是生態環保的教育家的李老師,是一位汽車修護工廠的管理工程師,一位來自鄉下的孩子,因為喜歡圖影像,以攝影為起點,為了在國外攝影比賽中表達台灣獨特性的攝影作品,從認識台灣昆蟲進而關心環境生態,成為環境保護的使者,讓環保和藝術串聯成系列的知識。以下是訪談內容的整理。
攝影是很美的東西會想去追求,我從年少時就喜歡寫寫東西以及喜歡剪貼東西,覺得美的東西或者是動人的影像就會把它剪貼起來,約三十年前就開始拍照。早期要學攝影機會比較少,只有青年服務社或YMCA。開始先到青年服務社學攝影,學各種攝影例如:廣告、人物等都經過這些某階段的過程,到了某一個程度時就會去參加一些比賽,國內國外的都有。國內比賽感覺較少,國外比賽方向性比較多,侷限也少許多,類別區分比較細,例如大自然、人物等題材。跟國外比賽的話雖然難度較高,技術上較也西歐的差一百年以上,需然技術比不過人家,但是台灣的自然題材有其可以發揮的地方。
一張來自馬來西亞的『螳螂』圖片,驅使追求攝影知識
台灣沒有大型動物可以拍攝,但是台灣有相當多的昆蟲題材,最主要是一張來自馬來西亞的圖片『螳螂』,它感動了我,因為這個東西我也常看到,我也可以拍得那樣子,所以我才會有感動感觸出現!他們有這種題材,我們也可以有啊!所以我就往昆蟲攝影方向走,走了一段時間完全以攝影的角度去做,而不是以自然的東西做,慢慢接觸昆蟲以後,發現台灣其實有許多的昆蟲,但卻不知其名,所以開始找尋相關昆蟲的基本材料,但是台灣都沒有啊!後來從進口書商那邊開始找,發現書中美麗的圖片都是國內的素材,卻是由日本人拍攝,我開始懷疑,難道台灣本土沒有人做嗎?所以很有感觸想要做這件事情,很想有一天我也要出一本這樣的書。自此之後,便探討這些東西,慢慢深入接觸以後,從一開始以昆蟲為題材擴大到以整個生態和美感做為題材。從民國七十三年開始到現在,還持續沒有停過腳步做這件事情。
獨愛蜘蛛-生命中的好朋友
民國八十二年開始就走向蜘蛛,蜘蛛以專題為主,從以前拍昆蟲到後來為什麼會以拍蜘蛛為主的原因拍攝昆蟲後了解到很多昆蟲的天敵都是蜘蛛,它的量是很大的,覺得蜘蛛題材相當取悅大家的,是應該要去做的方向。關於害怕蜘蛛,其實很多人害怕蜘蛛,我正在推廣認識蜘蛛將近二十年,在許多的生物研習營、在大學、高中學校、平面媒體、廣播等,都去推廣怎樣認識與欣賞蜘蛛,我們會怕它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它,了解就不會去怕它,至於會欣賞它則是另一種程度。
拍攝蜘蛛的歷程從純藝術的角度發展到教育的角度,有益於一般民眾或老師學習接近昆蟲或蜘蛛,而如何做才能突破人們對昆蟲的害怕?在教學的領域,我走了很長的路途,出過了很多書,因為出書的因素,有些書本成為教科書,因而走入老師的世界,在接觸那些基層老師之後,發現他們也怕蜘蛛,所以我就利用在課堂上或實際在野外的時間,替他們解惑這種東西,讓他們親自去觸摸這些東西,對於蜘蛛的型態、安全等做解說以後,跟著我親自到山上、野外去觸摸、去看各種型態的蜘蛛,了解這種東西後再慢慢推廣出去。蜘蛛的知是目前在台灣還是很貧乏,所以我也經常在蝶會、鳥會、荒野等的解說員訓練中給他們這方面知識,透過這些點的教育,由他們推廣成面,才可能讓一般大眾了解蜘蛛。
蜘蛛的尋覓容易嗎?蜘蛛在台灣相當容易尋獲,當你在秋冬時候因為季節變換,昆蟲會變少,但是蜘蛛都還是存在許多。而且蜘蛛不分地域,除了北極看不到外,其他地方都隨時可以看見。整個食物鏈來說,蜘蛛屬於高等食物鏈,但是蜘蛛還是有天敵,例如:蛛蜂,專門吃蜘蛛的鋒。各種型態的我們都會去接觸,我們所做的攝影題材非常廣泛的去做觀察和研究,提供人們啟示與學習,台灣沒有的也會用國外書籍做參考。
可惜的是一般單行本的書並不好推行,一般來講民眾比較喜歡買圖鑑就是各式各樣的昆蟲介紹,單一的題材是比較難,一般還是要推廣出去才對,因為這方面的資訊到了野外還是很需要的,我們很鼓勵人們買書,我們也希望有志者能多推出更多各式各樣的的圖鑑,雖然出版一本書是很累的、成本很高的。同時我們也盼望讀者能尊重智慧財產權,尊重創作著的辛苦,應該鼓勵能夠看書、買書,才能鼓勵更好品質的書才會出現,否則只靠一股傻勁是很難走下去的。
『長長的等待』是必須的,就如對昆蟲的攝影藝術興趣的持續能量
其實一路走來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在經歷的,最主要是做這件事沒有壓力,意思是說我想做就可以做,因為我有一個雖稱不上優渥但是很穩定的工作,還有我有一個支持我的家庭,他們不會去反對,這項興趣是需要投入許多時間的,當我要出書或做這樣的工作一定要養昆蟲、養蜘蛛、養螳螂,寫出十幾本書,可以想像必須飼養許多昆蟲,而且都是用開放性的方式去養它們,就是讓昆蟲可以在家中的任何空間生活即便是在臥室都有昆蟲,沒有昆蟲盒。像蜘蛛我養了十幾年,因為我必須觀察他在什麼環境傑出什麼形狀的網,所以說沒有家人的支持也不太可能。
行走不同的階段,自然會又不一樣的考量,基本上我已經養了二十年的昆蟲、蜘蛛這類的東西,所以說家裡是養了很多,因為拍照不是說只有星期天才去拍照,而是從早上開始,拍了一天都還在拍,有時候拍到凌晨三、四點都是有可能,睡眠時間有時一天只睡二十分鐘,因為必須要『等待』,才能捕捉的到自己想要的畫面。
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可以培養如此持續的興趣?
如果有興趣的東西做起來沒有任何壓力最重要,不要放很重的負擔,只要執著去做。像我在民國七十幾年的時候,幫巧連智寫稿和帶研習營活動,有一位來自高雄的小孩一直持續對這非常有興趣,他的父母就常常和我聯繫,因為高雄找不到到鍬形蟲,我還曾寄給他七個鍬形蟲包裹給他。我們連絡沒有斷過,每年也有在培養對這方面有興趣的人,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話,研究的情形或是心得就會不一樣,或許可以用這樣的心情去做其他的事,你用心或在用心的過程中或是從得到的效果情形,你可以自己去體會成為很好的歷練。所以我非常鼓勵年青人在這種實務上要有信心,從小就可以,不需要有太大的壓力,就是說一定要有信心、有興趣就可以去做,當然一定會遇到一些問題但是不要去怕這些困難。像我有一個朋友的小孩他對昆蟲的了解比老師還豐富,因為他會自己去找,所以說最主要的就是學習心態的關係,而且家長的配合也很重要。
新興昆蟲寵物市場生態的警訊
我們帶活動到野外常常需要抓蟲,我的朋友也有些人在從事販賣昆蟲的行業,但基本上並不鼓勵這種行為。如果你將視它為興趣當它為寵物玩一玩是不適合的,所以當我們到野外去玩的時候,我會跟小朋友講說你可以抓蟲近看,但是你要離開這個地方時,如果說你沒有絕對把握就必須放回原來的地方,不要把昆蟲帶回去,因為你可能不到一個月就養不下去了,因為它不是玩具,否則就是泯滅生命,這是不對的事。基於尊重生命,雖然我們所見到的都是交配過的,自然在野外死去,即便是屍體都是形成食物鏈,可以腐化後讓螞蟻吃子啊或讓其它分解者分解!所以還是讓昆蟲在野外自然的生長,讓別人也可以看得見!不鼓勵把昆蟲帶回去飼養。
再則,你是真的很有興趣養昆虫,必須有資源才能帶回去,同時需要有家長的支持。最為重要的是會觀察、影像紀錄及書寫它的生長過程,才能仔細看見成長中的不一樣。另外一個課題就是飼養過程會面臨昆虫死亡,也要教導孩子用平常心看待,講解昆虫食物鏈的現像。也可以就將它作為標本保留下來,排列下來作成記錄,這樣才更具意義。
現階段比較好的教育環境優勢
我們現在來講比較方便的是資訊很發達,發達有好處也有壞處,就是說我們一到那邊有什麼東西,只有上網查就可以馬上得知,但以前就沒辦法得知。但是如果知道那邊有昆蟲瀕臨結束時,大家就一窩蜂前往尋覓,干擾它們的生活環境,這就是它的壞處。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克制,用愛心和方法減少破壞。說實在的以前昆蟲到處都有,就是說沒有人告訴我們如何去認識它,現在整個學習的資訊來源很發達,整個資源很多,隨時都可以找到想要取得的資訊。
人們都喜歡將自然界的生物抓回家占為己有,應該向所有的遊客、老師、學生等強調生物回歸自然的理念,讓昆蟲生態得以年年延續,也讓更多人看見。曾經和一位解說員夜觀時,請我幫他抓牛蛙給它作為課程教材,我基於尊重生命沒有答應;朋友說牛蛙會吃掉其他小動物,抓了應該沒關係,可是我認為雖然它會吃掉其他生命但是那畢竟還是自然現象。我抓昆蟲是有階段性觀察研究的需要,一旦對他們的行為了解後成,就會放回大自然,資源多了就需要珍惜保護,就是說你想要知道那種昆蟲只要去詢問就可以得知它的知識。
最近許多業者引進外來種的昆蟲,農委會明文規定都禁止不了,飼養可能會影響原來台灣的生物生態,像進口的幽靈竹節蟲,它任何葉子都會吃,而台灣的鳥類還未發現到這些蟲,食物鏈無法形成,因為這些外來品種在台灣短期可能不會出現天敵消滅它們,就會擴展快速,食物鏈因此可能會亂掉。就像福壽螺、吳郭魚等大量繁殖,產生生態的汙染。飼主養了一段時間不想養時就任意丟棄,昆蟲的卵還是在孵化中,增加了這些生物潛在危機,值得注意!更嚴重的是媒體還播報昆蟲達人,顯現會上對生態的知識不足及缺乏遠見。雖然農委會已經開始有在推廣,希望情況有慢慢再改善了。
以前我們在讀書時也是有圖片但是卻不是很生動不能使人家很感動,當我學攝影後就把我學的東西帶進去,讓人覺得這畫面不錯感覺不錯,所以我把外面接觸藝術攝影的採光和構圖放進去,把主題凸顯出來,這樣的話才能抓住別人的興趣,那時我一直想把這個放進去,以前昆蟲攝影可能沒有什麼,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昆蟲攝影變成一種美感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