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市民好啊
第一次在這邊發表
只是問個小問題 請多包涵啊
周先生翻譯的追憶似水年華前兩部已經出一段時間了
但後續的翻譯一直沒見出版
誰有聽說是否會繼續出版的消息
還是已經出版了呢?
阿萬伯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周先生的翻譯真的很值得期待
我讀過他的譯作包法利夫人
已感受到他的功力
七年....有得等
■♀醫楊曉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譯者周克希決定花費七年時光,獨力重譯此書。我想他不急罷
他有寫書http://www.booker.com.cn/big5/paper17/18/class001700006/hwz133120.htm
幾年前在譯文社的辦公室認識了周克希先生,是朋友介紹的。當時我是去約稿的,沒有多談什麼,但對周克希先生留下了有異於一般文化人的特殊印像,平靜、文雅、有趣味,因為周克希先生是翻譯法國文學的,所以私下裡一直以為周先生有一股“法國味兒”。
周克希先生真的寄來了稿子,這就是《新民晚報‧文學角》上開了兩年的專欄“譯餘瑣掇”。我個人非常喜歡這些以漫想與隨筆的形式記下的翻譯感想,報紙刊發以後的效果也非常之好,不斷有讀者來電要求告訴該專欄登載的具體日期,以補讀他們可能遺漏了的。
以後,我讀過周克希先生的大部分譯著,用兩個字可以來描繪我讀這些書及對周克希先生本人的感覺,那就是“欽佩!”我對外國文學有一向的愛好,但有些書的翻譯實在讓人不忍卒讀,用作家餘華的話說,那多是些“披著羊皮的狼”,不知是譯者有意唬人的,還是他自己半通不通造就了晦澀。直至年過30,我纔懂什麼是真正的好東西。我曾經拿周克希先生的《包法利夫人》復譯本與李健吾先生的著名譯本仔細對照,發現周克希先生的譯本更加現代更加精妙。這個復譯本獲得第四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二等獎完全是名至實歸。
《譯邊草》收有周克希先生6萬字的作品,包括“上篇‧譯餘瑣掇”與“下篇‧譯書故事”。在有些人,這6萬字完全可以敷衍為12萬字、甚至18萬字,光在巴黎高師求學、在巴黎生活的2年就可以洋洋萬言。而那些燈下苦讀苦譯的經歷更可以重彩濃抹。然而,周克希先生是如此筆墨吝嗇。在《譯邊草》裡,我們讀到了翻譯界的趣聞、名家的妙語,讀到了對經典的評介和關於譯文的疑題,讀到了翻譯與創作的共融互補、語言的豐富與微妙,讀到了“學海無涯”的宏闊和“十年出一書”的滄桑,這些,都是以平實散淡的作風,站在美學趣味的立場讓我們心領神會的,所以,我以為,說這6萬字是字字珠璣,是毫不誇張的。趣味從來就是高級的、節制的、貴族的,趣味如果鋪天蓋地洋洋灑灑,那就是濫情與庸俗了。我以為凡喜愛文學與文字的人,都值得去擁有這樣一本薄薄的冊子,在書桌上、在枕邊、在旅行途中虔敬地讀一讀、隨意地讀一讀,於我們的見識、修養一定大有益處。平實散淡的《譯邊草》激起的是我們對經典著作、對文學,同時也是對我們的心靈與生命的難得的激情,這或許是謙虛的周克希先生所沒有想到的。
我一直以為學數學出身,使周克希先生有別於一般的文學家,他行文冷靜、精確,對譯本的揣摩有一種科學的細致的精神。周克希先生又生性隨和風趣,不板名家面孔,有些像他最喜歡的作家汪曾祺,這又使他的文字樸素鮮活充滿人性。“充滿人性”對一個翻譯家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由我來寫這本書的序是不合適的,這也反映了周克希先生不照規矩(請名人前輩或優秀同行寫序)辦事的名士風度吧。對於我來說,能在這裡有機會向廣大的讀者說一說我對周克希先生譯著及其文字的信任,是三生有幸的。在如今這個時代,值得你信任的人、書、節目、物品都是太少了。
《譯邊草》序
《新民晚報》2001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