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普魯斯特的家討論區
市長:■♀醫楊曉萍  副市長: 晨曦CatherineAll about PROUST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藝術天地【普魯斯特的家討論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閱讀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當暢銷書『密碼』對上『風之影』
2006/05/10 17:44 瀏覽2,174|回應4推薦15

■♀醫楊曉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5)

陳魚
萌烑與芋頭
likolalo
淯然(涴淨)
小夜函
Rosy
月橘‧阿那
夜未眠 Sleepless
cease
遊樂

more...

 

都是歐美暢銷小說,同樣是奇情推理,也都同樣有著電影劇本的背景。 

『達文西密碼』讀起來讓人煩躁,拍起電影卻一定好看;Dan Brown動筆之初就讓它充滿電影需要的元素--華麗多變的景、多不勝數的對白、動作、蒙太奇式的段落,等到加上真實畫面、剪接、音效與配樂,就算再沒推理精神,詭譎的劇情都不會太難「看」! 

反之,西班牙作家Carlos Ruiz Zafón『風之影』(LA SOMBRA DEL VIENTO, The Shadow of the Wind),景後有「風與光影」,對白後藏著更多「獨白」,動作下隱含「情感、情緒」,逐字逐句都有屬於作者微妙的、對人間事的感觸,讓人因為這些奇妙的描繪,愛不釋卷。 

023 正在伸著懶腰的城市,逐漸脫離了水彩畫般的市容。 

劇情只能說特別,幕後藏身的主角Carax像是「歌劇魅影」再世,帶著強烈愛恨的毀容影子,感覺平常。但作者讓不同參與者、自不同時空,真真假假地,描述同一事件的某個片段,讀者在緩慢的拼湊間,尋找羅生門般的樂趣。最後,兩個世界經過一隻筆、一本書,巧妙地連接在一起,製造千古不變的「救贖」。 

但,我相信,拍起電影,『風之影』很容易變為中庸之作,在既不緊湊,也不夠奇詭的基調上,那些主角心底的鞏音,如果以推理為主調,極可能被電影主流拍攝手法埋葬。 

077 在昏暗的夜裏,這場雨彷彿讓整個城市披上了壽衣。 

作者Zafón對於角色的刻劃,功力明顯遠超過Brown,尤其是慘遭迫害改名換姓,鼻青臉腫卻歪理一堆的喜角Fermin Romero de Torres(西班牙文像是鬥牛士幫自己取的諧名),他呵護著小主角Daniel Sempere進入世界卑鄙混濁的一面,以及於失妻後以到「遺忘書之墓」(Cemetery of Lost Books)選一本書來與兒子沉默分享人生的父親,相較於因受辱性格大變逼迫良善的警探。 

這群顏色鮮明的正反角,在好導演手中,其實很可以變為以推理為背景、人性反省為主調的好電影。

498 上帝賜給我們生命,然而,這個世界的房東卻是個惡魔。 

文學畢竟是文學,寫過電影劇本的Zafón 反而不想傚尤劇本扁平的書寫方式,他讓平凡的兩代愛情故事變成「見證時代」的悲喜之作,讓當代人無法輕易忽視。 

雖則,這兩本書,實在都算不上「鉅作」就是……

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activity.php?id=0000005077&sid=0000005077&page=1

http://books.guardian.co.uk/departments/generalfiction/story/0,6000,1233107,00.html

 




本文於 2006/05/10 18:26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2&aid=1676197
 回應文章
對呀
2006/05/11 19:51 推薦0


■♀醫楊曉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至今無法釋懷Dan那佗歪理, 傅科擺不是沒有嘲弄聖經, 但它是放在辯論對話中, 作各方向討論, 目的是在闡述一件事的多面相思考, 因此不惹人, 反而讓人五體佩服

Dan 賣弄的玄機真得"傳統", 沒創意, 還笨拙, 引用的資料是大雜燴, 各書創意都偷一點炒成的, 不被告才怪, 只是他炒得亂七八糟....連法官也被迷惑失去客觀性, 搞密碼判決書, 忒好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2&aid=1677737
電影的迷思
    回應給: ♀醫說文擷字(albertineproust) 2006/05/11 01:33 推薦0


稻柏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只的是電影世界中的一些東西是如此的模擬兩可
令人很難去探討"真理"

不易懂的是 布朗說的: "Almost everything our fathers taught us about Christ is false."

他的確希望掀起那種爭論 就如"進化論""溫室效應"一般幾乎無法考證的

人文社會的東西 若一切以"科學"的發法去"驗證" 很多是多沒有結論的

我同意 RON 但是對布朗仍持保留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2&aid=1676826
都擺明是偽科學了
    回應給: 稻柏臨(scliao) 2006/05/11 01:23 推薦0


■♀醫楊曉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Ron的意思, 都擺明是偽科學(偽考古學)的偵探片了....Mission impossible理不也一堆沒道理的特技動作, 有啥好聲明解釋的

俺胡謅的, 不知你的疑惑是那一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2&aid=1676818
『風之影』
2006/05/10 22:18 推薦2


稻柏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月橘‧阿那
遊樂

去年在 "BOOK REVIEW"聽說這本書 在機場的書店翻了一下 似乎是有趣的書 有點恐怖 詭異 又令人感動的悲劇(我猜的啦! 畢竟還沒讀完嘛!) 印像最深的是 有一個 "自稱"是情報人員的乞丐 當時讓正在處理公司一件"人事"案子的我 會心一笑

但一時忘了 妳提醒才想起 它還在我的書單裡(當時覺得它有點冗長) 但故事背景是我有興趣的歷史 畢竟西班牙也是經過一番起伏的

"達文西密碼" 昨天在機場 瞄到 CNN 的"Larry King秀"也在討論 我也看了電影片段 電影一定風評很好的 取景(羅浮宮的場景有夠棒的 光線也沒有失真) 音樂將會是我的"原聲帶收藏"之一 劇情一定也有它的張力 花兩三小時看電影 也比看書值得 衛教人士卻擔心 電影會帶來更強烈的誤解

CNN 的文章:
The battle of 'The Da Vinci Code': (AP) -- A line from Dan Brown's "The Da Vinci Code" tells you why it's easily the most disputed religious novel of all time: "Almost everything our fathers taught us about Christ is false."

With 46 million copies in print, "Da Vinci" has long been a headache for Christian scholars and historians, who are worried about the influence on the faith from a single source they regard as wrong-headed.

Now the controversy seems headed for a crescendo with the release of the movie version of "Da Vinci" May 17-19 around the world. Believers have released an extraordinary flood of material criticizing the story -- books, tracts, lectures and Internet sites among them. The conservative Roman Catholic group Opus Dei, portrayed as villainous in the story, is among those asking Sony Corp. to issue a disclaimer with the film.

Bart Ehrman, religion chair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likens the phenomenon to the excitement in the 19th century when deluded masses thought Jesus would return in 1844.

The novel's impact on religious ideas in popular culture, he says, is "quite unlike anything we've experienced in our lifetimes." (Even the judge of the recent "Da Vinci" court case got into the act. Watch what he did -- 4:11)

Ron Howard: No need for 'Da Vinci' disclaimer
"Those characters in this work of fiction act and react on that premise. It's not theology. It's not history. To start off with a disclaimer ... spy thrillers don't start off with disclaimers."

這個問題已經超出我的程度能夠辨解 必須再深思一番

本文於 2006/05/11 01:38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2&aid=1676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