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普魯斯特的家討論區
市長:■♀醫楊曉萍  副市長: 晨曦CatherineAll about PROUST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藝術天地【普魯斯特的家討論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閱讀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喬艾斯的盛宴(吳迎春/康健雜誌)
2006/02/09 00:01 瀏覽2,068|回應0推薦0

■♀醫楊曉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New_Kitchen/menu/famous/famous4.asp

 from 康健雜誌         作者:吳迎春

    3月份全球愛爾蘭人慶祝的「聖派屈日」剛過,回看20世紀文學巨擘喬艾斯筆下的「愛爾蘭盛宴」:

    肥嫩的烤鵝配洋芋、熱甜酒、隨著民謠起舞的賓客...。

    喬艾斯的盛宴食譜,寫著什麼樣的鄉愁?喬艾斯的鄉愁裡,寫著那些世紀末台灣人也熟悉的焦慮?

    喬艾斯(James Joyce),20世紀英國文學的代表作家;也是台灣外文系學生的頭痛人物。因為,大學「英國文學」課的作業之一,就是解讀喬艾斯繁複白描文字背後的引申含意。

    事實上,這位被認為晦澀難懂的英語作家,寫作主題從來不是英國,而是跟英國有世仇的愛爾蘭──這個一直帶著貧窮、偏遠、戰火、被迫害形象的地方。

    光從食物,就可以看出愛爾蘭的貧乏。當富裕的歐陸人紛紛以牛排、乳製品、葡萄酒、白麵包為主食時,愛爾蘭人不僅吃不上豬肉,更是歐洲吃最多豬內臟的地方。以愛爾蘭著名的黑布丁(Black Pudding)為例,就是用豬肝、豬血、豬肥肉蒸炸而成的「豬血糕」。另外,因為土地貧瘠種不出麥子,愛爾蘭人的主食就變成粗糙的馬鈴薯。

    但是,從小身邊就圍繞著愛唱歌、彈鋼琴的父母、爭取愛爾蘭獨立的叔叔、憎恨英國新教的家庭老師,喬艾斯心目中的愛爾蘭就有著不同的顏色。

                            愛爾蘭美饌

    工業革命後,愛爾蘭都市文化的豐盛、精緻,特別可以從喬艾斯對食物的記憶看得出來:

    「一隻棕色的大肥鵝躺在桌子的一頭,另一頭,在撒滿了荷蘭芹(parsley)碎葉的皺紙上,放了一大塊已剝去外皮、撒滿麵包屑的火腿。旁邊一隻加料的牛腿肉,脛骨上綁著潔白的紙飾。

    這些大菜的上面一層,排著好幾樣小菜:兩小疊堆成塔的果凍,一紅一黃;一淺盤杏仁牛奶凍加紅果醬;形狀如綠葉的玻璃大盤上,堆著紫色的葡萄乾及去皮杏仁;另只同式的盤子盛著堆成長方形的無花果;一盤面上撒著碎豆蔻的小蛋塔(custard);一小碗滿滿的巧克力及用金銀紙包著的糖果;旁邊一只玻璃瓶裡,站著可以生吃的淡綠芹菜梗。

    桌子中央站著兩隻胖肚子老式水晶瓶,一個裝著葡萄牙波特甜酒(Port)、一個裝著飯後喝的雪莉酒(Black Sherry),像兩名衛兵守著一隻果盤,上頭疊堆著橘子和美國蘋果。

    旁邊闔起來的方形鋼琴上,擱著一海盤的布丁,後面站著三組瓶子,分別是黑啤酒、啤酒和礦泉水,按它們的制服排列,前兩排是帶著紅、棕標籤的黑瓶,第三排是戴著交叉綠綬帶的白瓶。」

    這是喬艾斯小說《都柏林人》裡短篇「死者」中的聖誕大餐。風雪中,陸續抵達的客人喝著威士忌、熱甜酒與檸檬汁、和著愛爾蘭民歌跳過舞之後,終於走到放滿「愛爾蘭盛宴」的餐桌前,準備吃晚飯。

    男主角幫著女主人用鋒利的刀子分切烤鵝,「富隆小姐,你要什麼?」他問:「一隻鵝翅膀,還是一片鵝胸肉?」

    一盤盤的鵝肉、火腿、牛肉從男主角手中分送出去,女主人再拿起一盤用白餐巾裹起的熱洋芋,在客人之間傳送開來。這是替代蘋果醬的配菜,因為烤鵝本身已經夠好吃了,配蘋果醬吃可能會口味過濃。

    上菜之際,大家開始選擇飲料,大部份男士選的是啤酒,女士選礦泉水。

    「席間一片笑語喧譁,有吩咐聲和答應聲,有刀叉碰撞聲、軟木塞及玻璃珠從瓶口脫出的聲音。……」

                           聲音的饗宴

    除了食物,這場「愛爾蘭盛宴」中更精緻的表現是音樂:從一進門寒暄後的社交,就開始有人彈琴唱起愛爾蘭民謠,接著人們就開始隨著音樂跳舞,宴席開在晚上十點以後。

    盛宴席間,大家的話題不是政治,而是當時在都柏林皇家劇院駐演的歌劇團。客人中一位男中音開始稱讚公演團裡的首席女低音,另一位女客則認為她的風格過分粗俗。或者,大家開始憂心忡忡地批評愛爾蘭歌劇團、愛爾蘭男中音的水準……。

    儘管文學批評家對他這場「愛爾蘭盛宴」的詮釋,是要寫人類犯下基督教裡七罪之一「饕餮」的故事。但是對相信「藝術家的任務,不過是謙虛而無休止地運用一切聲音、形狀或顏色來表現自己感受的形象罷了」的喬艾斯來說,《都柏林人》的意義,也許不過像波恩(Richard Bourne)寫《倫敦人》(Londoners),桑華寫《北京人》一樣,只希望忠實記錄下一些即將消逝的族群,在歷史上某個時期,在地球上某個角落留下的一些痕跡。

    1907年完成的小說《都柏林人》,的確反映了世紀交替之際,價值即將消逝的焦慮。

    無論是徜徉在都柏林市郊田野間,吃葡萄乾卷、喝覆盆子檸檬汁的少年喬艾斯;擠在「阿拉伯商展」中賣著幾桶豬頭肉的夥計;會把吃剩的碎麵包皮、燻肉脂肪和肉皮收集起來,再做成麵包布丁再給房客吃的女房東;大筒供應奶茶、麵包給洗衣女工當點心的洗衣工廠;每天固定四點到喬治街固定的餐館吃碎牛肉煮包心菜晚餐,對愛爾蘭規範的生活習慣一點也不讓步的銀行出納……,從記錄這些即將消逝人群的生活、食物中,喬艾斯見證了上個世紀交替期人間的焦慮。

    「各位女士先生,新的一代在我們中間茁壯起來,受著種種新觀念、新思想的刺激。然而,不可否認,這也是個充滿懷疑、思想煎熬的年代:我們擔心的是,新起的一代雖然受過比以往更高的教育,卻缺乏上一代的品質──像厚道、好客與風趣這些跟人有關的價值。我必須說,從前那些日子是個心胸比較開闊的時代,但這些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聽來像是今天──20世紀末人們面對千禧年門檻的慨嘆,喬艾斯卻早在上個世紀的門檻,他25歲的作品中,清楚藉著小說中盛宴男主角餐後的演說講出同樣的焦慮。

    新世紀帶來的豐盛食物、快速發展,壓不住人們對舊價值的懷念。

    想起與喬艾斯同期的畫家孟克(Munch)1893年所作的「尖叫」,以及席樂(Schiele)作於1910年的自畫像,就對上個世紀末人類的焦慮,有很深沈的體會。

    而從12世紀英王亨利二世入侵愛爾蘭以來,種族、語言,乃至宗教與英格蘭互異的愛爾蘭人,對自己傳統的定位(identity)有著更大的焦慮。

    「逃離愛爾蘭」變成大部份知識份子面對焦慮的方式。喬艾斯從20歲逃家到巴黎開始,往後30多年的生命都在歐洲各大都市間流浪,幾乎沒有回過他窮畢生之力記錄的家鄉──都柏林。

                        逃離卻不能解脫

    《都柏林人》中的主角們,也都在進行種種的「逃離」,好像只要逃出愛爾蘭,到別的地方去過另一種不同的生活,就可以改變他們生命的「現實」:

    面對衣錦還鄉記者老友的小錢;急著跟男友到澳洲「去開拓另一個新生活」的愛薇琳;唱著「我夢想我住在大理石宮廷、財富無可計算、家世輝煌無比、你愛我一如往昔」的洗衣廠女工,都是這類逃避的代表人物。物質上,他們的目標是另一個國家,精神上,他們在追求一種新面貌的生活。

    喬艾斯的小說寫成一百年後,20世紀末,全球興起了更大規模集體「逃離」的人群。無論是逃到鄉下去做玻璃、種野菜,逃到西藏去讀經、到世界另個都市的角落去拍紀錄片、賣咖啡。但是,就像喬艾斯一生的寫作主題都是愛爾蘭一樣,這場世紀末的集體「逃離」並沒有帶來真正的解脫。到了新「現實」去的愛爾蘭人,仍然過得是跟在愛爾蘭一樣的生活、吃相同的食物、遵從傳統的價值。

    以喬艾斯的寫作為例,他對記錄故鄉的偏執,讓他雖然身在異國,卻不斷寫信、打電話回都柏林去詢問老友當年事件的細節、街名、對話,以確定保存「都柏林」在他作品中的絕對純度。

    文學批評家綺思靈﹙Brewster Chislin﹚在新潮編的《都柏林人》版本中,對上個世紀末無效的「逃離主義」提出建議:「逃離並不能解決問題,人類真正的目標,應該是去追尋一種內在生命的新天地,而非一個地方。」

    世紀末,與愛爾蘭同樣有著爭取「獨立定位」(independent identity)焦慮的台灣人民,除了認識愛爾蘭食物,似乎對當時「都柏林人」的處境,也可以找到值得思索的對照。

    也許,「喬艾斯」將不再只是「外文系」學生私藏的頭痛。

                    消除焦慮的【愛爾蘭食譜】

    在喬艾斯的《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中,第三章的開頭寫道:「臘月急暮,陰沈的白日突然傾覆下來,他透過教室窗戶的暗方格向外凝視,只覺極度飢餓。他真想有『愛爾蘭燉肉』可吃,蕪青、胡蘿蔔、洋芋泥和肥羊肉塊,舀出來配上濃辣的麵粉調味醬,真是他肚子最需要的美味。」

    這道適合冷天的熱菜,正能顯現「窮人食譜」的特色:什麼都菜都能用,什麼時候都能吃。

■愛爾蘭燉肉(Irish Stew)

材料:
1.羊頸肉1台斤
2.馬鈴薯6粒
3.胡蘿蔔5根
4.蔥頭3台兩
5.洋蔥1粒
6.水
7.胡椒、鹽、切碎的荷蘭芹葉(Parsley)、番茄醬

做法:
1.將羊肉、馬鈴薯、胡蘿蔔、洋蔥切成小塊
2.先用小火炒香蔥頭,將羊肉塊煎成稍黃
3.加入洋蔥、馬鈴薯、胡蘿蔔、水入鍋大火煮開
4.撒入碎荷蘭芹葉、鹽與大量胡椒,若喜歡較濃的味道可加入兩大匙番茄醬
5.慢火燜煮1.5小時,上桌前撒上碎荷蘭芹葉

春暖還寒的三、四月,雖然找不到「正統」都柏林人食譜上的「羊頸肉」,用普通羊肉替代燉成的愛爾蘭煮,在溫暖嫩羊肉與甜甜的番茄味入喉之際,我的「世紀末焦慮症」,像是在仍然快黑的黃昏裡有了些許紓解。

為了在飯後讓自己有更飽足的滿意,上網找了一個非常具愛爾蘭風味的甜點,就是用愛爾蘭名產──馬鈴薯做的甜點「馬鈴薯派」。

■馬鈴薯派(Irish Potato Pie)

材料:
1.3個煮熟的馬鈴薯
2.融化的奶油100g
3.砂糖340g
4.3粒敲碎的杏仁
5.濃縮橘子汁1茶匙
6.蛋6粒
7.威士忌酒70g

做法:
  1.將熟馬鈴薯壓成沒有硬塊的泥狀
  2.蛋黃、蛋白分開,將蛋黃打到檸檬黃為止,蛋白打 成白色細泡沫
  3.將材料1中加入碎杏仁、濃縮橘汁、糖和蛋黃攪勻,再加入威士忌酒後,緩慢拌入蛋白
  4.在塗油烤盤上撒些麵粉,將材料3倒入,用190度烤40~45分鐘即可。

    帶酒香的馬鈴薯派配上愛爾蘭咖啡,喬艾斯的盛宴應該是消除「焦慮」最好的食物




本文於 2006/02/09 00:09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2&aid=155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