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的下一代,未來可能無法體會,為什麼她老爸唸起"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時,那種感動,是甚麼吧?
---------------------------------------------------------------------------------------------------------------------
今年端午節,白髮蒼蒼的詩人余光中,帶了一顆台灣粽,投入汨羅江悼祭屈原。
「逆風而飛是高昂的令旗
逆流而泳是矯健的龍舟
急鼓齊催,千槳竟發
兩千年後,你仍然待救嗎?
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
待救的是岸上淪落的我們……」
他,不是一個人。是三十萬人,在浩浩江邊,在這個國際龍舟節的「祭屈」大典中,跟著余光中吟哦此首《汨羅江神》,共祭中華文化之魂。
為什麼要辦得那麼盛大?「韓國要跟中國搶端午節向聯合國申報為本國文化遺產,韓國叫端午祭,是在民俗層次;但韓國無法變出屈原,那是文化層次!」余光中說。
正當汨羅江畔的吟詩聲,如江河般澎湃沸騰,驚醒了沉睡千古的離騷詩魂;台灣,三千多位一向安靜自持的國文老師、教授,卻敲起暮鼓晨鐘,聯名籲請教育部,暫停實施要大幅刪減高中古文比例的「九五課綱」。
文言文低比例 非中文系難以奠定基礎
目前高中國文課本,文言文占了很大的篇幅,文言、白話的比例平均是六五:三五;而《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六學期的必修教材。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李仁芳曾自豪的說,台灣非中文系的學生,正是因此奠定了古文的根基,「《牡丹亭》如此優美的古典戲曲,才能夠在台北全球首演。」
然而教育部本來要在今年實施,以銜接第一屆九年一貫新課程的高中九五年度暫行課程綱要,卻要把文言文的比例大幅降低,而且文化基本教材全改為「選修」。
工具邏輯至上 古文文化思維遭扭曲
教育官員「只要國文的『工具性』,不要『文化性』,因此不需要古文」的邏輯思維,余光中認為,是政治嚴重操弄了文化。「大陸文革去中國化,現在輪到了我們了。」
余光中沉痛的指出:「帝國雖長,語文更久,短期的政治正確,豈能阻斷一個民族語文的浩蕩流勢?」
他表示,文言從五四開始廢除,可是並沒有因此與現代中文斷絕關係。我們每天用的成語,因為音調鏗鏘、文意對仗,而留了下來。例如「天長地久」、「見仁見智」,都是古人之言。
「古文是寶貴的遺產,我們不用交遺產稅,而且是一筆亮眼的現金,隨時可以用。」余光中指出,去中華文化的後果,將只留下單薄的「本土化」,去面對來勢洶洶的「全球化」。
為了搶救民族的文化根本,中研院院士許倬雲、副院長曾志朗、中山大學光華講座教授余光中、大陸名作家余秋雨、師大國文系副教授杜忠誥、台大文學院院長彭鏡禧等五十位文化界大師,義不容辭擔任「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的共同發起人。台南藝術大學校長黃碧端說得好:「減掉文化的修養和古典語文的能力,辜振甫先生就不是海內外敬重的『儒商』,而只是個『商人』。」
最近,「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出版的新書《自豪與自幸》,榮登誠品好書排行榜第八名,顯見聯盟的訴求已經獲得不少有心家長的支持;然而,向政府爭取暫緩九五課綱的行動,半年來卻屢屢受挫。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向教育部多次陳情,但是得到的回應卻只有一個:「交由課發會討論。」課發會成員是誰?答案是「不能公布」。古文教育不足,提出的解決方案竟是「架一個古文教學網站彌補」。
既傳統又進步 古典可創知識經濟優勢
曾擔任台大外文系主任的台北市文化局長廖咸浩認為,現在對文言文教學有意見的人,與一百年前一樣,認為我們之所以還沒有現代化,都是被中國文化耽誤的。「五四時期,線裝書要丟到茅坑,意味它的價值是墮落的,守舊的。但我們看事情的態度,應該要與二十世紀初年不同了。」
廖咸浩坦承,大學念外文系時,他也曾經要革漢字的命;到國外留學念西洋文化,念到最後竟覺得自己腦子空了,因此,他決定回過頭來護中文。
廖咸浩指出,「中國的文言和古英文不一樣。文言對我們來說,還是活的東西,把它放進白話文很自然。最好的散文,都有文言夾在裡面。」
他認為,我們要找回傳統文化的價值。「傳統是現代的救贖。古文後面的傳統價值,是最進步的。如《孟子》『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不只是文字之美,而且傳遞了生態價值,這種古文甚至可以改寫為白話,教給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他以古典韓劇「大長今」、「商道」為例指出,「未來就是過去。我們把古典丟掉了,不知道要用什麼走進知識經濟時代?」
科學語言當道 東方古典精髓消失殆盡
「文化基本教材明年要變選修,以後一定是變免修。我已經看到結果,一葉知秋!」杜忠誥慨嘆,《大學》、《中庸》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顆心;《論語》、《孟子》都指向人格生命,像屈原投江,就是想要以自己的生命來喚醒我們的生命。「高中唯一的『修身』課,都被去除,以後個人的情感欲望無法節制,孩子只剩IQ,卻變成EQ的弱智者。」他認為,少一篇文言文還不算太嚴重,去除文化基本教材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杜忠誥表示,哲學家把語言分成三種:科學的語言,如物理化學;情感的語言,如文學藝術;啟發性的語言就如論、孟。「東方文化的精髓是啟發式語言,但現在我們都偏重科學的語言,連情感性的語言都少了,更少的是啟發式語言。現在連這幾微的火光都要踩熄,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