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野貓叫春, 藍綠抓狂
市長:傌偀仇  副市長: likolalo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野貓叫春, 藍綠抓狂】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日本的與美國的還有把這兩套混在一起的教育
 瀏覽800|回應0推薦3

傌偀仇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腦蟲
rookielin
傌偀仇

轉錄自 http://zonble.net/archives/2009_07/1198.php

日本的與美國的還有把這兩套混在一起的教育

我有個朋友對於教育體系有個頗簡略的畫分-他將所謂的教育區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學子的知識或學力的養成,另外一個部分則是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團隊精神,或是所謂的社會化;換言之,德智體群美五育,他特別挑出了智育與群育。

而用最簡單的方式,區分日本與美國的教育的差別,就是-日本將學力養成集中放在中學階段,而社交能力養成放在大學;美國則反之,是將社交能力放在中學,而到了大學階段,再強調知識方面的學習。

簡單歸簡單,化約歸化約,我也想不出來用什麼反駁就是了。現況當然不會是這麼簡單,但至少是一個運作的模型。

日本在中學階段培養學力的方法,就是填鴨式教育,還有因為大學入口窄所帶來的聯考壓力。但,相對來說,如果順利考上了大學之後,如果你讀的是那些以在民間企業就業為導向的科系,日本人並不太在乎大學成績,甚至來說,也不太在乎你念的是什麼科系,你入學的時候考上的是哪所名校,遠比你在大學中的成績、與就讀什麼科系重要。

日本的大學生畢業之後,許多進入國內的大企業工作,這些企業本身都有自己的一套內部訓練;這些大企業有些是當年武士諸侯經過明治維新變成的,要用訓練家臣的方式訓練員工,就算是後來的企業,也繼承了這一種思維。企業內訓甚至重要到,如果你曾經受過一家企業的訓練,另外一家企業這輩子就都不會打算用你了。

不管你大學裡頭念過些什麼,你的能力都還要經過一次的企業內訓改造,把你在大學念的東西丟掉,而如果你可以考上東京大學,就已經代表你是全國最優秀的一批人才之一,甚至你東大沒念完可能都沒關係,在經過企業訓練後,便可以成為企業內部的優秀幹部。所以大學階段,重要的反而是參加社團活動、培養人際關係的能力-如何與同儕相處,如何與異性交往,因為這些能力在中學階段沒養成,但是就職後,在職場上卻非常重要。而因為大學數量少,所以也供養得起讓大學生成天結黨交遊或談情說愛。

美國人呢,則認為在十幾歲的階段,最好是加強國民體能。最好男生都去打美式足球,女生都去跳啦啦隊,而在體育活動中,也就培養了群育,在球場上大家 buddy buddy,最後在高中畢業舞會上,邀請你心怡的對象,一起度過青春的最高峰。在日本,像《交響情人夢》這樣的男女雙方都認真向學努奮鬥又談情說愛的故事,背景就會放在大學,而《歌舞青春》呢,故事就會放在高中-雖然說這頂像是顧名思義的廢話,《歌舞青春》的原名本來就是「高中音樂劇」。

而如果日本人寫個一個多采多姿的高中故事,那如果不是某些只有中學生才能從事的活動-例如進軍甲子園,或是一些比較另類的職業取向-例如成為職業棋士,通常主角往往會是個不良少年了。

相較於亞洲國家,美國人高中都沒怎麼念書,那麼就變成很難篩選出誰才是有能力、有決心,繼續往知識的道路前進,眼前就有個兩難-怎樣一邊廣收學生,一邊保證學院的軟硬體品質呢?

美國人想到的辦法是,用高學費搭配高額獎學金:如果你父母有錢,你又想要有個大學文憑,我們可以讓你讀,但是代價就是你要負擔你其他那些認真念書的同學的學費,反正你願意拿這麼多錢給我,幹嘛還要跟你少收呢? 資本主義發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人們甚至可以接受金錢作為一種篩選的指標。但是,如果你家境不好,你還是可以念大學,但前提就是你必須非常認真,如果你符合獎學金資格,不但不用負擔學費,甚至還可以用獎學金改善家境。

相反地,如果你沒錢,又不用功-留你做什麼?你對學院一點貢獻都沒有,如果你還能夠靠打工繳交學費,那,就算你有本事。聯考是我不讓你進來,是一種篩選方式,高學費則是另外一種-不是我不讓你進來,是你待不下去。而美國這個地方呢,是就算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沒什麼學問,只要靠百分之一的優秀才人,就可以維持強盛的國力。

而有些科系念的東西,基本上與生命、權益密切相關,如醫學、法律等,這樣給那些有錢卻不用功的學生念,不會有問題嗎?所以,像這些學科,就必須要放在學士後。而到了學士後階段,則會用更嚴格的標準,每年篩選學生。

不同於日本人不信任大學教學,而相信企業內部訓練,美國人則是希望你在學院中就可以做出一套頂尖的東西,因為美國人以為,最優秀的人才,不會是像日本那樣,進入既有的大型企業中工作,而是在擁有了自己的獨特能力與技術後-例如發明個全世界最厲害的網路搜尋引擎什麼的-然後自己創業,創造更多商業的可能呵!

然後,我這個朋友跟我說了個故事。

從前從前,在東亞一隅有個小島,這個島上一開始所實施的,是日本式的教育,在中學的時候一樣是面對大學窄門與聯考壓力,學生如果可以考上大學,一樣也是「由你玩四年」。不過,中間出了一個差池,狀況就變得跟日本不一樣-日本的大學生畢業後是要去大企業當中就職,這個小島上呢,當時除了一個專制政府之外,就沒有什麼大企業了,所以,最優秀的畢業生的出路都不是留在國內的企業,而是去了美國。

去了美國,可能又去念了個學位,因為經過當年聯考的壓力,所以在美國的學院中也生存了下來。之後,結了婚、生了小孩,就突然發現,原來美國人的少年時期是這個模樣,而當初自己在同樣的年紀,每天卻都像是生活在惡夢當中一般,怎麼會是這樣呢?我們這一代辛苦一點沒關係,但是下一代還是這樣,那就未免太可憐了。

他們又帶著小孩,以及從美國得到的經驗回到了小島。小孩在美國是這樣長大的,姑且不論將小孩放回這種環境會不適應,看到同文同種的下一代還要經歷這種生活,也是於心不忍,一定要改革。壓力的根源是哪裡呢?莫過於聯考。

接下來的一切就在於怎樣剷除聯考。對付聯考用上了幾種手段,一種是針對聯考的形式本身,所以就多增加幾種大學入學方式,另外一種呢,則是為了避免因為大學招收人數少的錄取窄門所造成的壓力,所以就增加大學的數量,讓一些原本的技職學校也都升格成大學。但是在對付聯考的時候,大學本身的教育卻沒有什麼相對應的改變。

而只改變入學方式、大學數量,而不改變大學的其他方面,問題就來了。

一方面,不改變大學本身的教育方式,很難完全根絕聯考的陰影-前陣子有多少人聲稱台灣的醫學系學生因為聯考分數比較高,本身就很優秀,在畢業之後國考如果太嚴格就會造成醫師人數不足,想要在台灣當醫師當然就要通過嚴格的聯考才行-光看這種論調,就知道升學壓力出在什麼地方。所以多年之後,就算多元入學也實施了,大學錄取率也到百分之百了,還是可以看到教改人士徒呼負負。

另一方面-他說-如果不是像醫學院這樣的院系 ,拿美國式的中小學階段銜接日本式的大學階段,聽起來就等於是拿不讀書的中小學階段,銜接不讀書的大學階段,而在這個小島上,在你大學畢業之後,也沒有什麼企業願意做內部訓練,那到底應該要在哪個階段讀書呢?要在哪個階段作為培養優秀人才的精華時期呢?

「真不知道現在的大學生都在做些什麼?」我這位朋友說。

「都在打工啊。」我說,「我看到的大學生,都在打工。」

在大專院校變多了之後,同時可以看到的,就是學費變貴了,而學費變貴的同時,卻又沒有變成那種高學費但是同時有高額獎學金的制度,而是剛好可以讓家長覺得負擔很大,而獎學金仍只是聊勝於無,沒有任何一點讓人可以用獎學金完成學業的希望。

要支付大學學費,就要打工,而且不管在校的表現有多麼優秀,還是要打工,在知識上的努力立即換來的是經濟上的懲罰(順道一提-為什麼努力賺錢交自己的學費不能減稅?)。有什麼狀況是比拿不讀書的中小學銜接不讀書的大學階段更糟呢?就是銜接還要不斷尋找與個人學能沒什麼幫助純粹出賣勞力的打工的大學階段。

-說到這,就和這位朋友各自喝了半杯茶。半晌無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1&aid=3608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