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野貓叫春, 藍綠抓狂
市長:傌偀仇  副市長: likolalo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野貓叫春, 藍綠抓狂】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治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台灣受害於贏者全拿的政治文化: 請給公共問題保留最後一點思辨空間
 瀏覽813|回應0推薦1

likolal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ikolalo

2005.10.11  中國時報

請給公共問題保留最後一點思辨空間

中時社論

    如果沒有意外,今天的立法院將再度出現熟悉的場景:一方企圖冗長發言杯葛、另一方變更議程強行表決,於是杯葛的一方霸佔主席台,另一方高叫院長動用警察權,然後就是近身推擠拉扯,失控的話或許是場全武行。最後可能就是在混亂中表決通過法案,或是宣布散會繼續朝野協商,當然,別忘了還要各自開記者會相互譴責一番。至於引發朝野爭議的NCC組織法草案與兩岸和平促進法草案通過或不通過,它的內涵是什麼?意義又在哪裡?有誰會真正關注過呢?

    這就是現在的台灣,只有全贏與全輸,只有贏者全拿,只有絕不退讓,只有不惜一戰,在這種對立氛圍中,誰還會理會民間社會的聲音?以NCC組織法草案為例,誰說只能有藍綠兩個版本?這段期間民間學界推出多少折衷版本,提出多少理性呼籲,期待打開更多的論述空間,但有用嗎?沒有用,在朝野已經殺紅眼的此刻,任何想要在兩極對立間締造另類可能的嘗試,彷彿還會成為一種反諷,換言之,都到這個時候了,誰理你呀!但台灣今後的公共問題,難道都要循這樣的模式解決?如果所有合理的討論空間,最後都成為笑話一則,那台灣真的要集體沉淪了。

    會演變到今天這種境地,講白了其實也只有一句話,當下的朝野已完全喪失互信。他們如今只相信一件事,那就是赤裸的實力,根據實力原則,凡一切都得照我的意思來,完全沒得商量餘地。當擁有行政權的一方先在政策執行上全面趕盡殺絕,於是擁有立法多數的一方就只有選擇在立法上全面進行報復了。看看NCC組織法草案會弄到今天這般田地,不就是先前種的惡因嗎?簡稱NCC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籌備處早在前年十月就掛牌了,通訊傳播基本法去年初就公佈了,換言之,如果當時NCC組織法能夠順利通過,現在已經正式在運作了。而若是NCC的成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末代新聞局其實只需扮演好過渡的看守角色即可,將所有電視頻道、廣播頻譜資源重整工程、乃至換照審查等爭議性高且敏感的事宜,全數移交新成立的NCC處理即可,然而這個末代新聞局卻彷彿在趕業績一樣,全面對廣電資源配置提前進行重整。在泛藍陣營的眼中,新聞局長一面袒護泛綠的地下電台,甚至參加地下電台業者為其舉行的造勢大會,另一面又積極以行政力量介入對中視、中廣的打壓,這麼一來他們只有選擇在立法中全面反撲,甚至不惜納入爭議性高的翻案條款,法案審議前新聞局推出的「髒兮兮」廣告,只有火上添油的效果,情勢發展到這一步,已經是在鬥氣了!

    所以,NCC組織法草案的爭議,那裡只是委員會成員怎麼組成那麼簡單?關鍵在於起碼的互信早就蕩然無存了。在野黨根本不相信行政院會公正的使用它的提名權,從中選會、考試委員到監察委員的不愉快經驗,讓泛藍在野發現,如果放手讓行政部門提名,即便是所謂「社會公正人士」,都有很大的操作空間,於是最後只肯相信惟有「政黨比例」,是唯一會對它們公平的原則,問題是「政黨比例」講究的是政黨實力、是政治角力,根本是只問政治立場、不問政策審議的。當一個關乎國家電信、媒體與資訊科技政策發展的機構淪為政黨鬥爭的平台之際,還奢談什麼提升國家競爭力呢?而這個死結是執政黨先套成,在野黨進一步再把它打緊的,而且已演變成誰先讓步就是誰先放水的地步,請問走到這般田地,誰還在乎法案條文的合理性呢?

    NCC組織法草案陷入這樣的死棋,兩岸和平促進法草案又何嘗不是一樣的問題?還記得今年初民親和、扁宋會的戲碼唱到最高點的時候,執政黨高層對和促法是怎樣的「樂觀其成」,當時執政黨還計畫提出一個對案來進行協商,陸委會甚至還宣布今年將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年,結果到現在呢?親民黨結合國民黨立委換穿布鞋準備強推和促法,民進黨立委則綁布條準備抵制抗爭到底。而試想親民黨今天這麼「不顧一切」,不就是當初陳總統對宋楚瑜的「過河拆橋」所促成的嗎?結果從頭到尾兩岸和平促進法連個起碼公共討論的過程都沒有,就這麼推上火線表決了,如果今天強行通過了,未來會不會真的促進兩岸和平還不知道,但另一個新的朝野政治風暴肯定又要啟動了。而整個問題的癥結與NCC組織法草案一樣,當一方只想片面主導、趕盡殺絕,另一方就是負嵎頑抗、全力報復,最後贏家也不一定是真贏,輸家則永遠不認輸,而全體老百姓,卻肯定全都是輸家。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1&aid=141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