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07 中國時報 ■三少四壯集---讀中文系的韓國女孩
周芬伶
今年我的小說課上來了一個梨花大學中文系四年級的韓國女孩,聽寫沒問題,演說較吃力,她們從小在學校就有漢文課程,大學的中文系屬外文系,老師大多是到大陸研究所深造的老師,現代文學還在五四打轉。她到臺灣研究臺灣現代小說,我卻選讀韓國小說,讓她啼笑皆非。
這不是我的選擇,而是大多數學生投票的結果,要他們掏錢買書不是件容易的事,現在也不是老師規定的時代。他們已對鄉土與後現代感到倦怠,跳出臺灣中心來看東亞文學是年輕一代共同的心聲。華文文學在東亞雖佔優勢,胸襟與日韓文學相比似乎狹隘了一點,井上靖可以寫敦煌、樓蘭,大江健三郎寫核戰下的陰影,李文烈寫基督教與神學,他們的地圖學並不以母國為中心,而兩岸文學漢人中心意識太強烈,在網路無國界的今日,E世代也感到厭煩了。讀韓國小說讓他們找到新鮮的空氣。
女孩在我的研究室一直揮汗疲憊地說:「臺灣太熱了,我剛來時一直中暑,不斷昏睡,現在好一點,吃還是不習慣,沒有泡菜,我們沒辣是不行的。」她清秀的面容有一絲憂鬱,長得不像我們認知的韓國人,有點臺灣鄉下的純樸風味。
說到辣,我說在台灣吃泡菜沒問題,到韓國吃了馬上肚子絞痛,她說:「可能是放魚醬蝦醬的關係,那些調味臺灣人可能吃不慣。」說著打開韓國製造的手提電腦,是最新型的,全是韓文,讓我想到她的鄉愁也裝在這小小的匣子中。
她說畢業後想在臺灣或大陸找到翻譯或秘書工作,現在學中文的韓國人多半想到大陸發展,新興市場往更新興市場去。
「臺灣或大陸現在都沒有儒學了,在韓國儒學的力量還很大。文學上也分儒學派跟現代派,李文烈就屬於儒學派,儒學派的中心在安東,我家就在那裏,我爺爺也是信奉儒學的。我來臺灣是想找尋儒學的,沒想到臺灣比日本更少。」
記得七、八○年代,來臺學中文的韓國留學生,以經學或義理為主,其時臺灣還有幾個大儒、經學家,後來新儒學也想走出自己的路,可惜解嚴之後天地丕變,中文系也在激烈變革中,邊緣的成為主流,新價值取代舊價值,人人都是激進派,沒人想當保守派。沒有哲學,沒有大師的年代,許多人自稱天眼通,信徒無數,這麼多人打開天眼能解決什麼問題?
女孩上臺報告近代韓國文學,臺灣學生卻問她許多流行的問題:「你們韓國人也瘋韓劇嗎?」「為什麼韓劇的主角都是白雪公主,白馬王子?」「你的偶像是誰?」
女孩怯怯地問我:「不是明星可以嗎?」我點點頭鼓勵她。
「我的偶像是我的母親,她是個小學校長,也是現代女性,其實梨花大學也有許多像我媽媽一樣的現代女性,雖然傳統派看不順眼,可是現代女性大多不再希望被婚姻綁住,首爾的離婚率就高達百分之五十,為什麼電視劇的主角都是白雪公主白馬王子?因為景氣不好啊!」
這時臺下發出會心又驚異的笑聲。
「無論男孩或女孩都想找有錢的對象,少奮鬥幾年。」女孩繼續說,含羞小吐一下舌頭。
我想到許多像她一樣出身良好家教良好的韓國女孩,有禮貌有主見,她們的外貌看似傳統,內心在傳統與現代中拉扯,遠渡重洋到處尋找儒學,是為說服自己可以不必回頭,也可以不管傳統,大膽地往前走吧!
在漂流中~美麗,在書寫中~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