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野貓叫春, 藍綠抓狂
市長:傌偀仇  副市長: likolalo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野貓叫春, 藍綠抓狂】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典藏今藝術》形式與情色﹕莫迪里亞尼看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
 瀏覽8,123|回應0推薦6

likolal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Hee55
( 珍珠 綠茶)
ching 回台
龍公主 卡門演出側記
B
likolalo

典藏今藝術》形式與情色



莫迪里亞尼《楊妮肖像》.1919。人物的雙眼「有目無珠」,實為一種內省。
典藏今藝術提供



【文.圖/段煉】

五月到紐約看畫展,適逢猶太博物館的「莫迪里亞尼不再神秘」開幕(Modigliani: Beyond the Myth,2004年5月至9月),我有幸第三次看這位畫家的作品。第一次看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 1884~1920)回顧展,是十多年前在加拿大蒙特婁藝術博物館,畫家的色彩中流露出的激情和執著,讓我難以忘懷,自此對莫氏產生了好感。第二次看莫迪里亞尼,是去年夏天在洛杉磯美術館,那裡有「莫迪里亞尼與蒙巴納斯藝術家作品」大展。蒙巴納斯(Montparnasse)為巴黎地名,20世紀初,從歐美各地前往巴黎從藝的年輕窮藝術家,不少都聚居在那裡。後來我去巴黎,還專門到蒙巴納斯尋找莫迪里亞尼和巴黎畫派的遺跡。現在在紐約第三次看莫氏畫展,終於有機會思考他的藝術。

我對20世紀初的歐洲早期現代主義和巴黎畫派一向情有獨鍾,而莫迪里亞尼又是我最喜歡的現代畫家之一,他用單純和情緒化的色彩、用即興的筆觸,來變形拉長了的肖像及人體,表達他對生活的一腔激情。通常,美術史學家們在討論他的藝術時,都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將他同過去的畫家作比較,認為他的畫具有抽象形式和情色內容。這種說法不錯,但我現在在紐約第三次看莫迪里亞尼,卻想用東方人的眼光,從禪的角度,來解讀他的形式與情色。

早逝的畫家

1884年,莫迪里亞尼生於義大利南方塔什肯尼地區一個小鎮。塔什肯尼陽光燦爛,在義大利美術史上,那裡產生過著名的塔什肯尼畫派,以色彩明亮著稱。莫迪里亞尼家境不錯,父親是個有羅馬血統的猶太商人。14歲那年,莫迪里亞尼得了一場大病,險些喪命,由此埋下病根,也就此放棄學業。為了使他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兩年後,母親讓他學畫,沒想到他竟表現出藝術天份,其畫有塔什肯尼畫派的強烈色光。1902年,18歲的莫迪里亞尼入弗羅倫薩美術學院,次年轉入威尼斯美術學院。受同齡學藝青年的感染,他開始吸毒,開始嘗試波希米亞式的放蕩生活。1906年,莫迪里亞尼來到當時西方藝術的中心巴黎,先搞雕塑,受羅馬尼亞雕塑家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 1876~1957)的影響,他們是蒙巴納斯的鄰居和朋友。後來,因為喜歡印象派、後印象派、勞特雷克和畢卡索,他轉入繪畫。由於酗酒和吸毒,加上賣不出畫,莫迪里亞尼生活無著,健康情形每況愈下。而且,他那過份不羈的波希米亞生活方式,也不招人喜歡,他的朋友們便湊錢送他回義大利。1912年,他回到義大利的故鄉,重拾雕塑,卻不得鄉民喜愛,他忿而將作品拋入當地運河,發誓再不搞雕塑,並重返巴黎。很多年以後,莫迪里亞尼名聲大噪,人們便下河打撈這些雕塑,卻一無所獲。也許,這是他的家鄉人為了吸引遊客而編造的淘金故事。

在莫迪里亞尼的生活中,他對兩個女人用情最多,一是來自南非的英國女詩人碧翠絲.海絲汀絲(Beatrice Hastings),另一是他在巴黎學畫時的法國同學楊妮.艾布登(Jeanne Hebuterne)。碧翠絲聰明而有主見,給了不會生活的莫迪里亞尼很多幫助,但莫迪里亞尼認為她太過智慧,而碧翠絲卻認為他不爭氣,恨鐵不成鋼,二人最後吵架分手。1917年,楊妮進入莫迪里亞尼的生活,兩人育有一子,他為她畫的肖像,成為他最受稱道的作品。楊妮比莫迪里亞尼小11歲,雖然兩人之間沒有碧翠絲那種精神交流,但楊妮對他十分崇拜,他們的感情生活非常和諧。1920年,莫迪里亞尼的畫剛有了市場,經濟狀況開始好轉,不料卻因健康惡化、舊病復發而死,時年36歲。畫家去世的當天,即將第二次臨產的楊妮痛不欲生,跳樓殉情。

莫迪里亞尼是個自相矛盾的人,在他身上,既有義大利藝術傳統的深刻烙印,又有巴黎畫派的前衛精神;他既將埃及、黑非洲和東方古代雕刻視為自己的指路明星,又像波希米亞人一樣在內心中苦苦流浪;他既執著地追求藝術,生活在貧困之中,又沉迷於女人、酒精和毒品,過早摧毀了自己的健康;他既有豐富的精神與感情生活,又處在絕望的孤獨裡。正是這些矛盾,造就了他這樣一位藝術家。

內省的藝術

在莫迪里亞尼的短短一生中,其繪畫題材和樣式非常集中,他只畫人物。他現存的全部繪畫裡,只有兩幅風景畫,一是塔什肯尼風景,作於14歲時,雖無個人特色,功力卻直追印象派。另一是病逝前一年所作,其用色用筆和變形處理,與他的人物畫如出一轍。除了這兩幅風景與布朗庫西式、非洲式的雕塑外,莫迪里亞尼的全部作品,都集中為兩大類,肖像和裸體,他沒有群像和敘事性作品。

就肖像畫而言,他早期的作品比較傳統,但很快就發展了自己的風格,即肖像的背景變得抽象。通常說來,正式的肖像畫應該有背景,大多是室內環境,可以揭示人物的社會狀況,而肖像習作卻沒有背景,只有色調。莫迪里亞尼處在這二者之間,他的肖像畫多非習作,卻不畫背景,最多也只是幾何形的抽象化了的家具。這樣的背景處理,不提示人物的生存環境和社會狀態,使人物本身得以突出。這是畫家對人的關注,尤其是對人內心世界的關注

按理說,最能展現內心世界的是人的雙眼,但奇怪的是,莫迪里亞尼的許多肖像畫,包括不少精品,卻沒有畫眼睛。畫家像古希臘雕刻家那樣,將雙眼留為一個平面,塗以單一顏色。其實,用我們今天的批評術語來說,莫迪里亞尼畫的是「凝視」(gaze),一種內向的自我凝視。關於凝視的理論,來自20世紀中期法國心理學家拉岡(Jacques Lacan, 1901~1981)的鏡子之說。認為幼兒通過鏡子而開始了自我審視,這是人研究自身及自身與環境之關係的開端。到20世紀末,後現代主義時期的文化研究理論,強調凝視中的交流,如注視、窺視、對視之類,認為視線的交流,揭示了人的社會環境和生存關係。莫迪里亞尼曾經說,他筆下的人物,看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我要說,他筆下的人物,像畫家本人一樣孤獨,只進行自我交流。由於他們對外部世界一無所見,所以便沒有眼珠,而所謂有目無珠,卻正是只看自身的內心世界。這樣理解,人物的抽象背景也就事出有因了,因為背景和環境並不比人物自身重要。於是,在另一些畫中,即使畫了雙眼,人物的眼神也茫然空洞,似乎沒有焦點,他們對外部世界視而不見。因此我還要說,莫迪里亞尼的抽象只是表面形式,他的肖像畫,其實是他對人的理解,是他自己內心世界的寫照

與肖像畫相似,莫迪里亞尼的裸體人物,也在抽象的外在形式中追求內在的精神世界。除一些作品的抽象背景和一些人物「有目無珠」外,裝飾性用色的單純和空間造型的平面化,以及即興的用筆用色,也是畫家專注於人物本身的一種方法。

但是,達到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卻是畫家的構圖設計。莫迪里亞尼的女裸體,大多是斜躺的全身畫。在構圖時,畫家有意用畫布的邊沿,將人物的腿部切掉,有的甚至將雙手和頭頂也切掉。歐洲文藝復興以來傳統的人體畫,尤其是古典主義和學院派的人體畫,都強調完整、整一的原則,人體的所有部分,只要在透視上看得見,都毫無遺漏地畫出來。這是遵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的關於完美的審美理論。莫迪里亞尼沒有遵循這個原則,他切掉人物雙腿,在視覺上讓人體擺脫畫框的限制,使其看上去像是漂浮在畫布上,於是人體本身得到了突顯。也就是說,因為畫框不再限制我們的視域,不再是畫家和觀眾觀察世界的窗口,被觀察的對象也就不是遠在窗戶之外,而是近在我們眼前,具近距離窺視的特點

但是,也正由於強調人物本身,莫迪里亞尼的裸體畫便不像古典主義裸體畫那樣富有畫外的寓意。1917年他在巴黎舉辦一生中唯一一次個展時,其裸體作品便被認為是色情的,不僅無一售出,而且展覽也被警察強行關閉。莫迪里亞尼的一些裸體畫,若從視覺上直觀,確有情色的誘惑,但若用今天的文化理論來闡釋,應該說他的裸體畫更關心形式和心理因素。所謂形式,如前所述,是單純色彩的平面性、人物造型的變形,和構圖上對傳統美學原則的突破。所謂心理,則是畫面上激情與冷漠的交織和衝突

莫迪里亞尼對人物畫,特別是對裸體畫的激情,與他實際生活中的性愛經歷─碧翠絲和楊妮的情愛有關。這種愛和慾的激情,在烈酒和毒品的作用下,通過即興運筆而成為畫布上的純粹色彩,人物也變形拉長,具有一種特別的魅力。一方面,莫迪里亞尼筆下人物的魅惑神情與引誘之態,漂浮、突顯在畫面上,暗示甚或流露出被壓抑的激情。另一方面,由於畫家的孤獨,他的人物又是冷漠無情的。這些裸體女人,或閉目而眠,或沉思內省,她們陷入個人的內心世界,完全忽視了外部世界的存在。這冷漠,使她們失去了個性,她們只有共性,她們都是畫家本人的性格折射。這冷漠,既反映了莫迪里亞尼作為一個外國人,在巴黎孤獨生活的情形,也反映了他作為一個孤獨的藝術家,不參加任何藝術團體的心態。曾有一次,當時走紅的未來主義畫家們要發表一份宣言,組織者想請莫迪里亞尼在宣言上簽名,以示支持,不料他一口拒絕。孤獨使莫迪里亞尼古怪而矛盾,他的畫也如謎一般讓人困惑。

禪的闡釋

但是,這謎一樣的人物、謎一樣的繪畫,還不是他的藝術魅力之全部。當我換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來討論莫迪里亞尼時,我對他的理解便更進了一步,這個視角就是禪宗。儘管聽起來好像荒唐,因為莫迪里亞尼與禪宗毫無關係,可是,西方古典哲學與禪宗也毫無關係,但卻並不妨礙海德格用禪宗的眼光和禪宗的方法進行哲思研究,並由此而發展了他自己的哲學思想。對一個東方人來說,總不能只用西方眼光看西方藝術,得有與眾不同的東方眼光才是。

如前所述,莫迪里亞尼的裸體畫,沒有畫外的寓意,他只關注人體本身,於是就有了色情的嫌疑。這讓我想起美術史和禪宗的兩個公案。1863年,馬內在巴黎沙龍展出《草地上的午餐》,因為畫中的裸體沒有寓意,既非神話故事也非歷史題材,而是現世生活的寫照,結果被認為不知羞恥。拿破崙看到這幅畫,破口大罵、揮鞭相向。奇怪的是,當拿破崙在同一沙龍看到卡巴納爾(Alexandre Cabanel, 1823-1889)的裸體畫《維納斯的誕生》時,卻立刻就拋出銀子買了下來。卡巴納爾的畫,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筆力於美貌女裸體,其脂粉氣與布格柔(William Bouguereau, 1825~1905)的宮廷式裸體畫如出一轍。但是,卡巴納爾在天上畫了幾個飛翔的小天使,將裸體的背景畫為大海長空,將人物的肌膚抹得像希臘雕塑那樣光滑細嫩,再配上古希臘神話的題名,於是就有了古典主義的寓意,就不是不知羞恥了。在這個美術史的公案中,由於所謂古典的神話寓意,拿破崙盲目了,他對卡巴納爾的色情誘惑視而不見。

莫迪里亞尼的「有目無珠」,是一種著意的盲目。禪宗講究有與無,講究有中之無、無中生有。海德格的「存在」、「此在」與「彼在」,也涉及這個問題。一則禪宗公案說,一休禪師有次率領徒弟淌水過河,見河邊有一女子因水急而不敢涉足,便背起那女子,負她到了對岸。此事過後好幾個月,一個小徒弟終於忍不住了,問一休:「你口口聲聲讓我們遠離女色,可是你自己卻背女人過河,這是為甚麼?」一休回答說:「我只不過背她過河,你卻背了她好幾個月。」當然,這個故事有點刻薄,我不相信一休會這樣挖苦自己的弟子,他不會那樣小心眼。這個公案,講的就是有與無。一休把一個人背過了河,並不在乎這人是男是女,他心裡沒有色,而小弟子卻滿心是色。莫迪里亞尼的裸體畫,關注的是外在的形式和內在的激情。觀畫者若像一休的弟子那樣戴上有色眼鏡看,那麼,這些畫當然是色情的。拿破崙是偉人,但也附庸風雅。他戴上寓意的眼鏡看畫,馬內就是無恥的色情,而卡巴納爾就是高雅的古典。莫迪里亞尼的「有」與「無」,全在於他的內心,他並不關心別人的看法。尼因健康不佳,需要女人幫助,長期生活在女人圈中。早年母親對他的成長影響很大,後來到巴黎,又與眾多煙花女過從甚密,並且還有碧翠絲和楊妮的呵護,所以對女人別有一種情愫。他的裸體畫,表達的就是這種情愫,至於是否色情,只好見仁見智,反正他的畫,照傳統的學院派標準看,全無寓意可言。

不可否認,在莫迪里亞尼的一些畫中,確有情色成份,但畫家真正在意的是形式與激情。莫迪里亞尼短短的一生中,只畫肖像和人體,這些畫,又只畫人物不畫背景,而人物又往往有目無珠,畫家總是向內看。這就像打禪,畫家專注於一種題材,心無纖塵,不厭其煩地反覆畫,畫多了,自會悟道,得以盡享作畫之樂。這種專一,有如禪宗所謂「定慧」,唯其如此,莫迪里亞尼的繪畫才可能爐火純青,也才會如此動人心魄。

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莫迪里亞尼的形式與情色,讓我們盲無所見,而他的專一,又讓我們看到他對內省的執著。



【2004/07/23 典藏今藝術7月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581&aid=1027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