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女人故事
市長:寧靜姐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婚姻愛情【女人故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親 子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小二女兒數學屢教不會,博士父持衣架打瘀雙腿;親職專家:孩子不是笨,只是卡在大人想都想不到的地方
 瀏覽638|回應0推薦2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愛唱 梅花夢
寧靜姐

編按:2020-12-13社會新聞

小二女兒數學屢教不會 博士父持衣架打瘀雙腿

台中市劉姓博士,因教就讀國小的女兒數學時,屢教不會,持衣架打女兒的下肢,造成女童下肢多處瘀傷,劉妻發現後,告劉違反家暴防治法,台中地院審理後,認定劉犯行明確,依法判拘役50天、緩刑2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法治教育3場、並支付公庫3萬元,劉上訴遭駁回確定。

孩子不是笨,更不是沒天份

台灣的教育改革中,我覺得很難接受的一點,就是所謂的常態分班。上了國中之後,有些孩子英文字母都還認不全,有些孩子卻已經在讀英文小說,這些孩子被編排在同一班,形式上看起來是很公平,實際上卻是對誰都不公平,不管老師怎麼教,都無法照顧到所有程度的孩子。

這樣的分班法,當初或許是要避免分班造成的標籤與歧視,但卻忘記了每一個孩子需要不同程度的協助。

面對這麼大的程度落差,有些老師很用心,將班級分成小組,希望讓成績好的學生去教導成績不好的同學,只是往往成效不彰。有些人覺得成績較佳的孩子沒有想助人的心,但是事實上,他們只是不知道怎麼「教」,有些觀念不管怎麼解釋,同學都聽不懂。

這也是很多老師在反思的一個大課題—連老師都教不好了,怎麼可以指望學生教學生? 台灣老師的養成,通常是擅於讀書的孩子,才能考上師範體系的學校,其實他們也真的不懂為何有些孩子就是搞不懂,再怎麼教就是不會。

女兒低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在外面寫作業,桌子對面是另一對母女,女孩已經念到高年級。我一邊陪女兒,一邊聽到那位媽媽解釋三角形的面積,從溫柔的講解公式,慢慢的越講越生氣,後來一氣之下摔了課本說:「算了,妳不是學數學的料,我不管了。」說完氣呼呼的離開,女孩收拾起課本嚶嚶的啜泣了起來。

我問那女孩:「可以借我看一下課本嗎? 阿姨試看看可不可以看出來妳哪裡不懂。」女孩不置可否的把課本推給我,我等她心情平復了才問:「妳哪裡聽不懂呢?」女孩還帶著哭腔,回答我:「紙明明就是平的,三角形哪有高?」

那時候,我忽然懂了,明明是紙上一個薄薄的三角形圖案,就像壓平在課本當中,哪來的「高」?

後來,我拿出一張紙,斜角線對折一半,變成兩個三角形,讓她想想看對折後的三角形面積怎麼算,我將紙張平行放在她的視線前面,她很快的推演出算式來了,我再將課本立了起來,問她:「現在,妳覺得課本上這個三角形,跟我手上的三角形,是不是一樣有了高度?」

那孩子才恍然大悟,我也才驚覺,原來孩子看著桌上的課本圖形,會想不通明明是攤在桌上、課本上的平面三角形,怎麼可能有「高度」! 當課本立起來,他們才看得到那三角型確實有「高度」。

女孩的問題讓我回想起,女兒小的時候,常常畫許多娃娃的服飾圖給我看,也會試著裁布製作服裝,我看著那些圖,發現女兒不懂人體是立體的,於是,我買了玩具的衣服模特兒給她,讓她在設計衣服的時候,可以理解人體有弧度也有厚度,因此衣服的版型不能只是一張平面的圖形。

只是,那時我沒有想到,原來還必須培養孩子的立體眼睛。於是,我帶孩子去參觀勝興車站等景點時,我會領著他們看遠方,鐵路在盡頭相交成一個點,然後告訴孩子「我們去找鐵路連在一起的地方。」不管我們走多久,鐵路都是兩條平行線,我開始用語言精確的對孩子解釋這個現象。

我也開始拿起一塊塊的積木,在家裡畫素描,我讓自己亂畫的圖形長出厚度、高度,我也拆解、組合很多盒子,讓孩子理解平面變成立體的概念。

看懂孩子卡在哪

又有一次,我跟女兒的音樂老師坐著聊天,看著幾個孩子在我們面前玩,一個七歲的孩子拿起我託人從美國買回來的自動迴轉溜溜球,嘗試著要玩,我看了一會兒後淡淡的說了一句:「她的手腕⋯」老師點點頭,接著說:「不會轉動。」

那是我很疼的一個孩子,從小就跟我女兒非常親近。那天上完音樂課,跟我們一起回家後,和女兒各自寫起了作業。我看那個孩子寫幾個字就站起來玩兩下,寫兩個字就拿桌邊的東西摸一摸,女兒覺得她一直在分心,不好好寫作業,對她有點生氣。

我坐在一旁看著,想起女兒剛開始學音樂的時候,老師沒多久就發現問題,拿出她珍藏的可迴轉溜溜球陪女兒玩很久,女兒的手腕不會轉,所以她彈鋼琴時只會用整隻手臂的力量施力,這樣不但累,還會影響學習與音色。為此,老師收集很多可以加強孩子手腕轉動功能的玩具。除了正式的音樂課之外,老師將所有的音樂概念,還有彈琴所需要的身體必備條件都融入各式各樣的遊戲中。

例如,打籃球拍球的動作、玩溜溜球的動作、揮羽毛球的動作,很多小小孩因為手腕不太會上下轉動,拍球都是用整隻手臂的力量,因此,老師選擇的遊戲很重要。那是我第一次領略到什麼叫做「玩出力量」,原來有很多跟孩子的相處與遊玩,其實是在幫孩子的未來做準備。

女兒氣朋友寫作業不專心,可是我看到那個孩子,每次「偷懶」、「分心」前,下意識的動作是用左手按壓右手,我就知道她不是不專心,更不是偷懶,而是不會用手腕力量寫字,所以她握筆的姿勢是整個手臂與手掌都在持續用力,非常辛苦。

我在想,如果女兒不是及早被老師發現她手腕的問題,那麼我也可能也會對她的學習態度,下個「不專心」、「愛偷懶」的結論。

慢慢的,我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孩子有很多問題,其實都可以在學齡前的遊戲中發現,也可以藉由很多遊戲與方式解決。

無法讀懂歷史課本,那麼就從遊戲中,練習把一件事情依照時間順序講清楚;孩子沒辦法理解前因後果,父母也可以思考,怎麼在遊戲中的對話加入更多互動,引導孩子變得更有思考性。

我常常想,那個高年級的女孩,如果沒有找出她的問題,或許她真的會相信她沒有數學的「天份」,而放棄了數學,也放棄了自己。或許她會選擇吞下她的疑惑與問題,直接死背公式應付考試就好。

我記得那天我告訴她:「妳可能不太能理解平面的東西怎麼會有高度,下次把課本直立起來看,或是用積木做一個出來。妳不是沒天份,只是還不知道自己卡在哪裡而已。」

不要太早幫孩子的錯誤與問題下標籤,孩子或許卡在我們想都想不到的地方,一直在沒人知道的角落中反覆的撞牆。

摘自 王麗芳 Antonia Wang《看懂孩子的學習卡在哪 : 從此不必再當碎念媽、怒吼爸》/天下文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