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宜芳醫師
調查發現,參與社交活動的中老年人,比起完全沒有參與社交活動的人,認知功能相對可以維持在良好的狀態。而在調查中問及的各種社交活動中,「參與志工活動」的效果最顯著也最持續,甚至能減少憂鬱症狀的發生。
最近最熱門的話題非ChatGPT莫屬了。一位朋友興奮的說,我可以跟ChatGPT「聊天」聊好久,它簡直就是最了解我的朋友了!這讓我好奇,聊天是人類的一種社交行為,我便問ChatGPT:「你有社交的能力嗎?」
它回答:「作為一個人工智能模型,我沒有像人類那樣有情感和社交技巧。我是被設計來提供信息和回答問題的工具。我可以根據您的提問來提供盡可能準確和有用的答案,但我不能像人類一樣與您建立情感聯繫或進行人際交往。」
防憂鬱抗失智,老後更需要社交活動
人是社交的動物,意指人類天生就有一種需要和其他人互動和交流的本能。這種社交本能對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非常重要,因為它使人類能夠建立社會和文明,並且可以相互學習、支持、合作和發展。
人類社交的需求可以表現在各種不同的形式上,包括親密關係、友誼、工作關係、社交活動等等。透過這些社交關係,人們可以獲得情感的支持、訊息的交換、知識上的擴展以及從他人那裡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然而社交活動隨著老化有許多改變:
■社交活動的類型和頻率減少
隨著年齡增長和身體心理功能變化,可能縮減需要大量體力的運動社團,轉而選擇室內、較為靜態的社交團體或活動。 ■社交圈可能會縮小
退休後可能不再與職場朋友來往,或是因為老化,親朋好友可能逐漸離開,這些都導致老年人社交圈與社交網絡的縮小。
但在此同時,社交活動對老年人的重要性卻是增加的。許多長期研究都發現,在老年族群,社交活動可以降低孤寂感與憂鬱症狀,甚至能延緩認知功能的退化。
參與志工活動,防退化效果最顯著
據「台灣中老年人健康身心調查」發現,有參與社交活動的中老年人,比起完全沒有參與社交活動的人,認知功能相對可以維持在良好的狀態。而在調查中問及的各種社交活動中,「參與志工活動」的效果最顯著也最持續,甚至能減少憂鬱症狀的發生。
但這類觀察型的研究,很難避免倒因為果的可能。畢竟,能夠參加社交活動的老人家,就是因為認知功能較好、或心情開朗,所以才能與人社交,因此參與社交活動具有保護大腦的效果,也可能是因果倒置的假象。
所以也有一些研究,在老人族群中進行隨機分派的社交活動介入,將受試者隨機分配到參與社交活動與未參與社交活動,追蹤受試者的認知功能,但這類的研究可能受限於參與人數,或是追蹤時間過短,還無法觀察到效果,往往很難顯示社交活動介入與延緩認知退化的關係。
但不論如何,我們的大腦其實是一個很「社交」的大腦,社交活動或互動,對大腦是很好的刺激。
為了要能完成社交互動,大腦有許多個腦區參與及負責各種功能,比如要能先注意聆聽對方說話的內容與表情,然後搜尋自己相關的經驗,去理解對方情緒,判斷該如何適當回應,讓互動能繼續下去,牽涉到情緒調節、注意力控制、記憶和決策等功能。這些功能對於成功的社交互動至關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參與社交活動可以延緩退化可能的大腦機轉。
近年來,社區中有越來越多促進老人社交互動的各類活動,也有政府單位或民間團體推動高齡志工訓練、或甚至成立志工隊,這些都是令人樂見的政策方針。如果家中有長輩,可以多鼓勵他們參與社區中的社交活動,若體力允許,更可以擔任志工,活化大腦,延緩認知退化,也能藉由服務他人,得到成就感與幸福快樂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