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1=0,不要低估人性的惡
我家小區有個張姐,前段時間碰到一個鬱悶的事。那天週末,她的鄰居小齊和愛人都要加班,孩子沒人看,就托她幫忙照顧一天。其實,去年有好幾次,也是因為他們兩口子加班,把孩子送到張姐家。
晚上,小齊兩口子去接孩子的時候,張姐說:“不好意思,我一時沒注意,孩子磕了一下,膝蓋擦破點皮。”小齊一看孩子磕著了,臉色一下子就變了,對於張姐的道歉,她也只是“嗯”了一聲,就帶著孩子離開了。
張姐看到小齊的臉色難看,心裡很不是滋味。
回到家後,愛人對小齊說:“張姐好心幫我們看孩子,也不是故意的。你剛才的臉色太難看了!”小齊說:“自己的孩子受傷了,我哪有好臉色給她看!”
這件事,我覺得小齊做得不地道。
看到孩子磕著了當媽的心疼可以理解,但也不能沒有一句感謝的話,更不應該把之前張姐照顧孩子的辛苦都忘記了。
看到過一個“100-1=0”的說法,這在數學上當然是錯誤的,但在人性上卻是成立的。
生活中不乏小齊這樣的人,你對他100次好,他不記得,一次不讓他滿意,他就會翻臉不認人,抹殺之前你對他所有的好。
孟非說:“有人請你幫忙,原指望你幫十分,結果你只幫了七分,對方便覺得你不仗義,非但不感謝你,反而覺得你欠他三分。 很多人間恩怨,皆出於此。”
人心險惡,世道艱難,並非事事都值得你一再伸手相助,也不是人人都配得上你的善良。
不要低估人性的惡
知乎上有個問題:“人性最大的惡是什麼?”
有個網友的回答是:“人性最大的惡,不是不知感恩,而是恩將仇報。”
現實生活中,恩將仇報者不乏其人,他們以自己的行為不斷刷新人們對人性的認知。
香港著名導演王晶有一朋友李家祥,在金融風暴中失業,希望王晶幫自己找份工作。當時,王晶正在執導拍攝一部警匪片,劇組缺一名後勤,王晶就邀請李家祥擔任此職。此後,王晶接連執導的幾部影片,李家祥都是劇組後勤。
一次,一部新電影要開機,李家祥找到王晶,要求給他一份演員的工作。
考慮到李家祥根本沒有表演經歷,王晶當時就勸他:“表演你可能不行,如果你覺得後勤不適合你,我可以給你重新安排。”
誰知,當著劇組全體演員的面,李家祥大發雷霆:“做後勤薪水太低,你是打發要飯的啊?不幫忙就算了,別裝好人!”說完,揚長而去。
不僅如此,他還到處散佈王晶的謠言,說王晶是個只認錢財不認朋友的勢利小人。
僅僅一次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就翻臉不認人;不但完全忘記了朋友之前對他的好,還恩將仇報、大肆造謠,李家祥表現出的人性之惡令人不齒。
人性神奇的地方就在於:當壞的東西出現時,先前所有好的部分都會被自動過濾,然後那個壞被無限放大,甚至到最後那個人也被完全否定。
就像中國古話說的“升米恩,斗米仇”,你給別人的幫助太多,他們就會覺得理所當然,進而無度地向你索取,你不給,他反而會責怪你。
現實中不乏李家祥這樣的人:你幫他百次不記恩,你的一次拒絕、一次缺席、一次冷淡,他們就記恨,從心裡對你進行“扣分”處理。
所以,千萬不要低估人性的惡,忘恩負義的小人一定要及時遠離。
別慣壞不懂感恩的心
文友霍輝在一篇文章中說:“為什麼現在不懂感恩的人這麼多?就是被好人慣的。
有些人不配你的善良,對於這樣的人善良,就是對'惡'的推波助瀾,縱容他人的結果,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是啊,過了本分的幫助,只會慣壞別人;越了底線的善良,終會傷害自己。
作家馬德在《好脾氣慣壞別人》一文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劉女士跟相處了二十多年的閨蜜鬧崩了,哭哭啼啼的傷心了很久。她哭的原因,不是不願失去閨蜜,而是內心的委屈無處訴說。
她說,她們是大學同學,本來不是一個系,因為閨蜜長得像她的姐姐,所以走到了一起。閨蜜人很聰明,靈透,就是有點小自私。
劉女士憤慨道:“這麼多年,我總是想,我多吃點虧,怎麼也能感化她。二十多年了,石頭也焐熱了,可是她一點變化也沒有,總是我吃虧,總是讓著她才行。”
閨蜜還說她變了,開始變得計較。
劉女士哀嘆:“是的,過去二十年,我沒有跟她說過一個'不'字。都怨我把她給慣壞了。”
電影《教父》中有一句台詞:“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人性是經不起縱容的,不是你真心付出,別人就會銘記於心;不是你出手大方,別人就知道感恩。你的真誠可能換來的是背叛,寬容或許得到的是反目。
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做:貝勃定律。
意思是說,當人第一次經歷了強烈的刺激後,之後再施予的刺激對他而言就會變得微不足道。
其實人際交往也是這個道理,長期單方面的付出會讓對方習以為常,然後把你的好都當作理所當然,進而變本加厲地消耗你。你想改變這個狀況,對方就反過來指責你。
所以,我們既要保持善良,又要懂得適度拒絕。
別慣壞不領情的人,別餵飽不感恩的心。你的好心要給對的人
曾看到這麼一句話:“掏心掏肺對一個人,要麼得到一個知已,要麼得到一生教訓。”
善良很珍貴,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
對於知恩圖報的人,幫他是情分;忘恩負義的人,不幫是本分。
幫忙一定要分事情分人,而不是盲目地付出,你的好心要給對的人。
前些年,倪萍曾資助四名貧困大學生讀書。在四年裡,只有一名叫崔勇的學生會經常發短信或電子郵件給倪萍,向她匯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每到節日,也會真誠地打電話給倪萍,向她祝福。每年,他都會從老家帶些特產和農產品給倪萍。
有人說:“人家幫你又不是圖回報,而且你這些東西人家根本就不缺。”
v 但崔勇說:“人家不圖回報,是人家高尚,我卻不能不知道感恩。那些貴重的禮物我也買不起,這些老家產的東西代表我父母和我對她的感謝。”
倪萍聽到這番話後,感動地說:“這些東西就是最貴重的,還有什麼比你們的心意更貴重呢?”
2011年,當倪萍因為“共和國脊樑獎”而身陷輿論的漩渦中,她接到的第一個安慰的電話是崔勇打來的。這讓倪萍感到很欣慰,在崔勇畢業前夕,她四處幫他聯繫工作。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感恩是極有教養的產物,你不可能從一般人身上得到,忘記或不會感謝乃是人的天性。”
懂得感恩的人,明白“沒有人天生該對誰好”的道理,不會把別人的善良和幫助視為理所當然,而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
這樣的人,才值得你深交;把你的善良給予這樣的人,才真正值得。
交際學認為,人際關係要達到和諧,必須保持一定的平衡。
人與人的感情,是建立在雙方人格對等,交付對等的基礎上的,只有這樣,我們的人際關係才是和諧健康的。
只有單方面一直的付出,不會有好的效果,這樣的關係也註定不會長久。
黃執中說:“越善良越需要聰明,不是頭一熱就能當好人的。”
善良要有底線,要有尺度,還要適當帶點鋒芒。
我們在與人為善的同時,至少要把握好三條尺度:
一是不要在行善的同時,為了迎合他人而一味地降低自尊;
二是對他人的幫助要適度,救急不救窮,幫困不幫懶;
三是要懂得拒絕,對一味的“索取”“消耗”,要敢於說“不”。
善良很珍貴,千萬別浪費。
往後餘生,願你呵護自己的良善之心,也願你遇到值得珍惜的人,你的付出都能被溫柔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