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長照財源 先想人力來源
2015-05-14 02:39:16 聯合報 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台中市)
我帶領研究生對國內老人福利科系師資、課程、畢業生狀況做探究,得到一個簡單結論:「這一輩的年輕人,不想從事長期照顧工作。」所以,立法院吵長照服務法「財務來源」,應該先想想「人力來源」。
台灣有七百多萬個家庭,又有七十多萬失能者,如此多的人需要被照顧,誰來照顧?
近十年正值事業高峰期的朋友為照顧家裡老人與身心障礙者離開職場逾百萬人。這些人才無法繼續投身職場,造成的損失絕對超過長照法規畫的五年九十億。多數人也想持續貢獻所長,而非在家把屎把尿、抽痰擦背,但若自己不做,難道只能靠外籍看護工?
前兩天是護理師節,護理人力不足問題依然嚴重。畢業於護理科系的年輕人願貢獻所學的不到五成,即使待遇比同輩稍好,還是無法久任。長期照顧比起護理,待遇低、工作更瑣碎、更欠缺回報,因而流動率極高。
九年前,婦權基金會成立「普及照顧小組」,擔任該會董事的我多次與會,另外在行政院性平會也針對長照參加很多會議。政府在長照方面的大型計畫至少有十幾個,單單為了長照保險的委託研究案、溝通座談會、公聽會,都不計其數。最關鍵的問題,依我淺見,是誰來執行服務輸送的過程。從申請、受理、訪視評估、需求分級判定、照顧計畫擬定、執行服務、資源連結到複評、回報,每一個環節都要有人,但「人力何處尋覓」,尤其是實際服務的人力明顯不足。
我們不可能寄望政府的公務員從事實際服務,公務員通常都將這些工作委託出去,接受委託的社會福利組織、基金會、協會、學校推廣教育中心等也都缺錢缺人,只能以普通水準執行各服務環節。第一線實際從事照顧者所得的報酬很低,例如居家服務的身體照顧及家務服務,每小時補助一百八十元,服務者大約得一百五十元,一個上午到一家兩小時獲得三百元。這樣的報酬如何吸引人,尤其是年輕人?
在人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透過「普及照顧」的觀念,我認為結合「孝心」與「長照」是可考慮的方法,就是家人照顧也可獲得一些報酬。就像政府執行保母系統,祖父母接受一百廿六時訓練後照顧孫子女,每月還是可以得到幾千元的補助。此外,政府應提高身體照顧及家務服務的費用(十餘年未漲價)、強化健保居家護理的次數、給予居家復健多次補助。
鼓舞年輕人照顧自己的長輩更是應該考慮的策略,無數年輕人去遙遠的地方做志工,為什麼不能在家做志工?大學裡推動服務學習卻常找不到服務對象,其實何必捨近求遠?服務自己的長輩就是珍貴的學習。高中生到醫院做志工,還不如先陪陪自己的爺爺奶奶。
中正大學調查:只有卅七%的孫子女知道祖父母名字,孫子女記得祖父母生日只有九.四%,會主動關心祖父母如鳳毛麟角,這些金孫如果透過某些機制先服務自家人,日後投入長期照顧工作,多麼美好啊!我會以社工為志業,與童年時照顧叔公又蒙他引領密切相關。
在台灣,錢的價格總是爭議的焦點,包括長照。但,人的價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