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07.19 中國時報
霸侯現象的崛起
◎陳朝建
儘管國民黨黨魁選舉已經落幕,且攸關未來二○○八年總統選舉的政黨活動,迄今已有很多政治評論家或媒體工作者予以分析。但本文將提供不同的思考視野,即以地方自治發展的角度,試圖研析首都市長當選國民黨主席之後的可能衝擊。
首先,當台北市長兼任國民黨黨魁之後,所謂的「霸侯現象」將更有機會獲得確認。也就是說,自一九九八年台灣結束精省工程之後,任何擬邁向凱達格蘭大道的國家領袖,或是想要成為朝野最大黨魁的政治菁英,不論出身綠軍抑或藍營者,都必須是曾任台北市長、高雄市長抑或台北縣長等重要「選舉票倉」的百里侯,這將成為台灣政治發展過程的特有現象。
依此觀之,馬當選為國民黨主席並取得問鼎總統寶座的門票之後,今年與明年底縣市長、直轄市長選舉的競爭激烈度,將會獲得加溫,因為各該重要百里侯選舉所決定的,正是「下一代」的綠軍領導人,或是藍軍領袖「接班人」。更精確的說,即使國會席次減半、選區重劃的修憲內容施行之後,立委選舉的重要性還是遠遠不如百里侯選舉,甚至立委選舉必定就是日後百里侯選舉的跳板而已,比起現在的「過水政治」將更為明顯可見,並容易導致台灣有意無意成為「重行政、輕立法」的特殊國度,這則是我們必須注意的政經風險。
其次,兼任國民黨主席的首都市長,由於依法可以列席行政院會議的關係,就會形成在野黨領袖直接參與行政院會議的奇特現象,使得執政黨的重要決策均必須與在野黨主席「共同決定」。然而,此處的「共同決定」卻更有可能是將「朝野對決」的場所,從原先立法院議場的質詢、辯論與表決移轉至行政院會之內,例如「謝長廷閣揆VS.馬英九市長(馬主席)」的電視轉播畫面,如全面被解讀為「朝野對決」的話,將無助於朝野政黨的「共生和解」,除非謝、馬兩人均能夠自我抑制彼此的不同論點,順利將「朝野對決」轉為「朝野共治」。
另值得注意的是,當台北市長兼任國民黨主席之後,直轄市長的政治地位將再度獲得提升(尤其是台北市),則長久以來,台灣所謂「重直轄市、輕視縣市、無視鄉鎮市」的地方自治發展生態,並不會因此有所轉變,反而還會貽害更深,進而使國家資源(如統籌分配稅款)更是集中在直轄市或大型縣市的身上,反無助於「區域發展」的均衡,除非新的行政區劃能夠重新展開。
除此之外,當台北市長兼任國民黨黨魁之後,或許國民黨的重要幹部也將以馬團隊的現任政務官為主,則其所代表的意涵是,地方政務官的「政黨成分」將會愈來愈重;更重要的是,即將於明年底卸除市長職務的馬主席,似乎也必須學習或是複製「陳前市長」的政治經驗,如果成功邁向凱達格蘭大道的話,其未來的部會首長也會以原來的地方政務官為主。
單從地方自治的角度來說,當地方政務官身價的也藉此不斷水漲船高時,未嘗不是地方之福,也未嘗不是「有為青年」夢想得以成真的契機;不過,若僅是「特定地方」(如台北市、高雄市、台北縣等)之福,則對地方自治的區域均衡發展來說,卻也將是永遠無法彌補的傷害。或許,這正是「霸侯現象」崛起之後的隱憂吧!
(作者為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暨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在漂流中~美麗,在書寫中~奔放~~~*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