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九二共識 還原歷史
記者 林妙容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以「兩岸一中」,重新詮釋「九二共識」或1992年我方海基、大陸海協往來的歷史,比國民黨所講的「一中各表」更叫外界震撼。1992年海基、海協當時如何往來、甚至形諸文字,確實有許多各自解釋的空間,這也是各政黨後來可以各自發揮的基礎。
「一中」問題的觸及,在於1992年10月28到30日,兩會在香港就公證書使用、兩岸掛號函件遺失查詢及補償問題進行工作協商會議,其間海協要求對一個中國原則加以表述,但雙方仍有歧見,因此終止商談。海基會在同年11月3日發布新聞稿及致函海協會,表示「海協會在本次香港商談中,對一個中國原則一再堅持應當有所表述,本會徵得主管機關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可以接受。」
海基會的表述內容為,「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是對於一個中國的含義,認知各有不同。」
大陸海峽會在同年11月16日傳真給海基會,表示「我會充分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並把擬定的口頭表述要點列出,即「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本此精神,對公證書使用(或其他商談事務)加以妥善解決。」
除了這兩段文字表述,雙方在往來函件中也對各自原本堅持立場有不同程度的表述,因此增加了詮釋空間。
此後數年,媒體和國民黨即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來概括當時的傳真文件往來。直到2000年4月,當時即將卸任的陸委會主委蘇起即以「九二共識」四字來描述這段傳真往來和之前工作會議交換的內容。
民進黨執政後,「一中各表」、「九二共識」歷經各政黨攻防,台灣意識崛起,以及中共的重新詮釋、定義,逐漸產生紛爭,終至無解。
【2005/05/13 經濟日報】
========
新聞分析》九二共識變形記
記者 王茂臻
中共在國、親兩黨主席連戰與宋楚瑜登陸訪問期間,釋出對台基調從堅持「一個中國」轉為「兩岸同屬一中」。中共與連、宋談「兩岸一中」,實則對陳水扁總統施壓接受「兩岸一中」,兩岸什麼議題都可以談。
1992年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在香港舉行會談,對事務性協商產生的政治歧見,希望兩岸能以各自表述解決。九二香港會談後來被前陸委會主委蘇起稱為「九二共識」。
中共一向堅持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避談我方主張九二香港會談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中共強調「一個中國」,民進黨則著重「各自表述」,並視「一中」為蛇蠍。
大陸近期對台宣傳主軸由「一個中國」轉為兩岸同屬一中,在對岸看來已是對台讓步,但對執政黨而言,「一中」枷鎖仍在,不可能在此前提下與對岸協商。
民進黨從2000年執政至今,對「九二共識」的說法包羅萬象,從前陸委會主委蔡英文的「九二精神」,到陳總統提出「在九二香港會談為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卻堅決否認有「九二共識」。
民進黨希望能在九二香港會談基礎上展開協商,顯示民進黨再怎麼厭惡「九二共識」,也不能否認九二香港會談是兩岸擱置政治爭議的重要分水嶺。執政黨要突破兩岸僵局,仍須由此下手。
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認為,當時兩岸對如何解決政治分歧是達成「相互諒解」。蔡英文也否認有九二共識,但她以「九二精神」稱之,認為兩岸應對話、交流和擱置爭議。
兩岸政治分歧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宋楚瑜此行讓九二共識再換個名稱,能否為兩岸關係解套,恐怕仍要執政當局願意跳脫過去的設限才行。
【2005/05/13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