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併發症的痛 有權說不 【曹朝榮/柳營奇美醫院院長】
72歲的王老太太(化名)意識昏迷被送至急診,血液生化檢驗呈現嚴重的低血鈉症,矯治低血鈉症後,逐漸恢復清醒。影像檢查顯示左側肺部陰影及肝臟內多顆腫瘤,經肝臟切片生檢,診斷為小細胞性肺癌併肝臟轉移。而低血鈉症是小細胞性肺癌間接引起常見的腫瘤旁生症候群,進一步抗癌治療後,病情得到控制。
12年前,24歲的陳先生(化名)結婚尚未滿周年就因肺炎及貧血住院,診斷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血癌的一種)。肺炎治療好了,他接受約半年的白血病治療,如今已有兩個小孩,每天開著卡車載滿自己栽種的水果,為生活奔波,也常來病房為初次診斷為血癌的病友加油打氣,幫助衛教及克服他們心理的障礙。
先治併發症 再治癌
在治療併發症的同時,也對癌症的診斷及擴散的程度有充分掌握,待併發症得到控制後,緊接著規劃正式的抗癌治療,進一步處理癌症本身,是現今癌症醫療上常用的通則。
雖然併發症和症狀常需在癌症有了適當處置之後,才能得到更穩定的控制,但若同時要治療癌症及併發症,反而常影響病情的判斷且造成病人更多的痛苦和危險。
近年新型的抗癌藥物,如分子標靶的治療,已陸續登場,這些藥物對癌症的特異性高,對病人的副作用少。在併發症治療的同時投予這類的藥物,較不會增加病人身體的負擔,也不會影響後續癌症治療的規劃與處置,且癌症如能經由治療得到控制,併發症和相關症狀也更易得到解除,讓在處理併發症的同時,增加給予抗癌治療的空間。
百百種療程 痛要顧
雖然愈來愈多的癌症在沒有症狀時就被篩檢診斷,但絕大部分的病人是因癌症局部區域的侵犯或轉移的病兆直接引起的症狀,才發現有癌症的存在,如肺癌的局部症狀有中長期的咳嗽、咳血、胸痛、呼吸困難等,骨骼疼痛、頭痛、頭暈則分別是肺癌轉移到骨骼和腦部的症狀。
也有些病人是因癌症間接引起的腫瘤旁生症候群(意指腫瘤分泌某些物質或腫瘤影響免疫系統而導致的間接症狀,如發燒、食欲差、電解質異常等)或合併症(如出血、感染等),才來就醫。
病人要求及時解除疾病和併發症的症狀與痛苦,是病人的基本權益之一,盡速緩解這種痛苦和不舒服,是醫療團隊的天職,也是醫病關係最原始的根源。醫師的養成教育中,常注重病因和致病機轉的探討、疾病的診斷、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大部分的人堅信治療疾病本身,才是治本的緩解症狀之道,但對於處理症狀和痛苦的態度、知識、技巧,則常被忽略。
醫病齊抗癌 靠互信
症狀處理的學習,大都來自師徒傳承和自學,缺乏系統性的學習,再加上傳統觀念是擔心解除病人的症狀會影響疾病的診斷,而刻意不去處理病人的痛苦。
其實,在醫學診斷發達的今日,極少需要靠著病患忍受痛苦才能達成疾病的確定診斷。不能及時解除病人的痛苦,錯失與病人建立互信的契機,常導致病人和家屬對治療的遵從性低,反而造成病人的癌症無法得到適當的處置。(稿酬捐贈給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
【2006/04/1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