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華人世界談到東南亞時,印象除了落後,還有排華。無可否認東南亞當地的主流族群的確有對其他族群種族歧視,不過華人自身的族群優越感,亦稱「大漢族主義」也使自身有對他族歧視的狀況存在。
最近在印尼東爪哇省一座30公尺高的關公雕像被白色巨布蓋了起來,因當地極端宗教與種族主義份子抗議該關公雕像對印尼建國沒有貢獻,威脅要拆除這雕像。
緊張的族群關係對欲將印尼打造成多元文化國度的佐科威(Jokowi)政府又是一項重大挑戰,且對外資而言,又是一個令人擔憂的風險,尤其中資與台資具備了外國人與華人的雙重身份。因此處理好與東南亞國家的民間關係,是兩岸得面對的事情。
東南亞面對一帶一路的不安全感
自印尼首都雅加達華裔市長鐘萬學今年5月9日以「褻瀆《古蘭經》」的罪名被判處2年有期徒刑入獄後,各界無不擔心印尼的宗教與種族主義極端勢力會做大,而過往排華事件的陰影也仍留在印尼華人心中。
除了排華,「反中」的情緒也潛伏在印尼,包括今年的雅加達市長選舉期間,有一千萬中國勞工湧入印尼的傳言,而在這次的關公雕像事件中,也被認為有「中國因素」的存在。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人權觀察組織的印尼主管安德里亞斯・哈索諾(Andreas Harsono)說「他們宣稱這座雕像是中國掌控印尼的象徵」。
其實在過去幾年中,印尼各地都有華人寺廟的被燒毀的情形,而這關公雕像因有其「東南亞第一高」的特殊性,而受到矚目,因此這系列事件是印尼長期族群關係不穩定下的常態事件,與中國應無直接關係。
無可否認,種族主義的確在有不少華人的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是重要課題,然而當兩岸在看待自身涉入此區域時,不應全然信手拈來地以種族的角度視之,以「華人為中心」的觀點無法全然解釋問題的本質。實質上,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當地的民族主義,或國族主義的情緒。
隨著中國將東南亞這海上絲綢之路視為重要的投資地帶,當地民眾面對資本實力雄厚的中資,就難免產生畏懼的心理了。在過往傳統對東南亞華人研究的概念上,認為這種因中國強大而產生的恐懼心理,會轉移到對當地華人的敵視上,然而在印尼多年的同化政策下,印尼華人早已本土化,甚至多數印尼華人已不會說中文,其國族認同更已和腳下的印尼是一體的。
因此在這21世紀以後,印尼人(包括華族在內的各族群)對包括中資在內的外資反應,由於牽涉到國家利益,無法再全然以種族主義一以蔽之。除了印尼,馬來西亞與中國近年的兩國關係發展更適合說明為何民族主義的因大於種族主義。
Photo Credit 多維新聞2017年8月22,中國—印尼高層經濟對話第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國務委員楊潔篪與印度尼西亞經濟統籌部長(副總理級)達爾敏・納蘇迪安共同主持會議。先兩國經貿關係越來越緊密。並非全然攸關反中與排華
馬來西亞亦是反中情緒增長的國家。在馬國,中資的爭議並非全然充滿種族主義色彩,因也不乏當地華人對中資的隱憂,尤其中小型華人企業擔心不敵大型中企的競爭,而馬國在野黨的華裔政治人物也不時對中資提出批評。馬國各在野黨強組成的希望聯盟(簡稱希盟)強調他們是歡迎中資的,但提醒國人該注意中資大舉進入的負面效應。
比起馬國華人的擔憂,佔馬國七成人口的馬來主流族群對中資反感的政治效應更大。除在野黨有馬國前首相馬哈迪批評中資,也有馬來種族主義團體-土著權威組織(Perkasa)的不滿。
今年8月11日,由中方投資興建的東海岸鐵路(ECRL)動土儀式上,土著權威組織不滿活動上出現大批的中文標語旗幟、不見馬國國旗、活動以中文進行等現象,他們指這場活動指這場活動中國味太濃,仿佛不是在馬國舉行。這場動土儀式出席者包括馬國首相納吉與中國副總理汪洋,最終馬國官方駁斥土著權威組織的指控,稱活動以國語馬來文舉行,且現場有馬國國旗。
中國智庫安邦諮詢(ANBOUND)研究團隊認為,馬國各界對一帶一路專案的批評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因類似的問題並不是只出現在馬國,也出在一帶一路所在國家,還有不少對中國投資表示質疑甚至反對的聲音。安邦智庫主張一帶一路各種項目外交應轉化為系統外交,應面向沿線國家的整體與社會整體去做,以避免捲入到不必要的政治紛爭當中。
馬來西亞是內閣制國家,馬國必須在2018年年中前舉行大選,隨著時間點越來越近, 有關中國因素的紛擾會在馬國越來越多。最新的發展是,馬哈迪24日在一場以《與中國企業合作,馬來西亞會否累積過多債務?》為題的論壇上稍微改變了態度,馬哈迪強希盟並未反中國和中資,他認為中國從未企圖侵佔或殖民馬來西亞,「反而那些歐洲人,離我們8000英里遠,卻來這裡殖民我們」。
不過馬哈迪也強調,歡迎外資但不包括收購大片馬來西亞土地,然後建造馬來西亞人買不起的宏大城市。馬哈迪指的是中國各房地產商在馬國南部大量投資的房地產計畫。目前已是在野黨土著團結党總裁的馬哈迪指出,若來屆大選成功執政,將不惜賠款重啟前朝所達成的來自中國的投資或貸款協定,如東鐵計畫與馬新高鐵計畫,他認為這些計畫多是浪費公帑且不必要的。
Photo Credit: 多維記者杜晉軒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右二)出席反現任首相納吉的淨選盟集會。而中資議題,會成為下一屆馬國全國大選的焦點之一。2017年8月31日是馬來西亞60周年國慶,無論馬國這一甲子以來內部紛爭有多少,各民族間早有一種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在馬哈迪執政的23年間,他被批評是獨裁者、種族主義者,看在今天立場的轉換,固然有其政治利益的考量,但也有其國家利益的考量。
因此馬國的情況無法簡單地歸納為反華或種族歧視,至於右翼極端的土著權威組織,他們的種族主義固然存在,不過已無法對馬國政局造成太大影響,但倘若中國介入處理的話,卻可能有反效果。
此外,2015年9月所發生的中國駐馬國大使黃惠康所發表的言論,引起了馬國當局與極端分子的不滿,當時馬國族群關係緊張,在馬來種族極端主義份子欲到華人聚集的茨廠街集會的前夕,中國駐馬大使黃惠康發表了「中國政府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針對特定種族或族裔的種族主義和極端主義,反對破壞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穩定的嚴重暴力事件」,以及後來的「中國永遠是海外華人娘家」的言論,而引發了是否干涉內政的爭議。
至今該事件仍被馬來社會視中國欲介入馬國內政的跡象,這對於馬國華人並非好事,因被視為與外國勢力在同一陣線。
台灣對東南亞的歧視
台灣的新南向政策規模不如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龐大,且和東南亞國家無重大的主權爭議,但並不意味著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無非益因素存在。
雖然新南向政策強調要「以人為本」,建立以人為核心的新南向精神,尤其加強台灣人民與新南向目標國的民間交流,然而在台灣長期不重視東南亞,對東南亞充滿落後、骯髒的刻板印象,甚至對東南亞外勞充滿階級的歧視下,必然給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人民的交流帶來負面影響。
例如8月17日在台灣出版界最高榮譽金鼎獎第41屆頒獎典禮上,金鼎獎主持人、有台灣繪本之父美譽的郝廣才發表「傻瓜說」,批評前瞻基礎建設,又提到之前去台北車站,看到大廳裡坐滿了人,以為是外勞,但認真一看發現裡面有3/4是台灣人。
郝廣才質疑,「現在台灣人是不是變得越來越像外勞了呢?這是不是一個教養的問題,台灣已經快要到禮崩樂壞的程度了」。 我們認為郝廣才這一番話,已赤裸裸地展現高級知識份子的傲慢以及對特定族群的歧視。
事實上,印尼人有坐在地上的習慣,無論是在火車站,或是在家裡做客時,坐在地上只是不同國家的社交文化差異,況且許多歐美人士也有坐在地上的社交文化,是否台灣在看到所謂外國人時,是戴上有色眼鏡了呢?若知識份子階層有此對東南亞人民的偏見,該如何期待東南亞國家對台灣的新南向政策有期待?
除了所謂的高級知識份子,作為社會道德標杆的政治領導人言行也是影響台灣與東南亞人民關係的因素。
如今年4月台灣前副總統呂秀蓮因被泰國拒發簽證入境,而發表了「你泰國也不是什麼多了不起的國家」的爭議言論;今年8月16日台北市長柯文哲16日接受綠色和平電台專訪時失言,對於世大運的票房,柯文哲稱反問主持人「你會看越南對多明尼加?」「你會有興趣,我才不信」,柯文哲認為兩國小國對戰,大家沒興趣去看。
此番言論凸顯了一種天朝大國的心態,柯文哲的「實話」某種程度上再現了台灣社會看不起周邊小國的心理,但實際上無論是人口或國土面積,多數東南亞國家都比台灣來的大。
以近日發生的印尼民眾倒掛馬國國旗事件為例,8月在馬國舉行的東南亞運動會中,由於馬國官方所印刷的運動會冊子,因編輯的失誤,將印尼國旗倒反,引起了外交風波。雖最終馬國體育部長凱裡為此向印尼道歉,但仍難減印尼人民的怒氣,不少印尼民眾將馬國國旗倒掛遊街,在社交網路推特上出現不少「#馬來西亞無恥」(#shameonyoumalaysia)的標籤。
一直以來,印尼和馬國有不少在文化、經濟上的瑜亮之爭,而印尼國旗倒掛事件成了爆點。同樣地,中國大陸與印尼有海洋主權之爭,台灣社會對印尼的歧視、印尼勞工的剝削也令印尼人民不滿,若稍有差錯,會引起當地的民族主義情緒。
Photo Credit: VCG甫落幕東南亞運動會,主辦國馬來西亞发出的手冊中誤將印尼國旗倒反,引起馬印間的外交風波,雖馬國官方道歉了,但仍難抵印尼民間的不滿。華人自身族群優越感的高牆
當我們華人世界談到東南亞時,常帶有的印象除了落後,還有排華。無可否認東南亞當地的主流族群的確有對其他族群種族歧視的存在,不過華人自身的族群優越感,亦稱「大漢族主義」也使自身有對他族歧視的狀況存在。
或許因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包袱太大,讓華族有莫大的自豪感,因此東南亞華人長期以來也有看不起比他族的現象,包括對它族貼上懶惰的標籤。同時華人「好大喜功」的文化,高調宣揚自身民族文化,必然與他族發生衝突,如這次30公尺高的關公雕像,即是華人「好大喜功」的再現。
與此同時,由於中國大陸欲推動一帶一路,東南亞華人眼看中國政經勢力的興起,因而尋求共同發展的機遇,但有的人因走的太近,使得主流族群認為當地華人已和中國這外國勢力結合而擔憂,這也是中國大陸與當地華人所不得不自我警惕的。
至於台灣,雖東南亞當地的民族主義沒將台灣視為外國勢力,但台灣內部對東南亞的歧視,加上台商在當地的言行,都會有負面的影響,如越南2014年的513反中暴動,雖然是針對中國大陸,但也有不少台商受波及,這並非當地人不曉得區分台灣人或中國人,而是越南勞工也借機表達對台商的不滿。
因此族群優越感這道高牆,不僅是東南亞主流族群所獨有的,也是當地華人與兩岸所共有的,高牆如何打破,有待於彼此間更多的瞭解與交流。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楊之瑜